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思朴:反對打著理性的旗號攻擊對改革的反思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3-17 1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思朴

  張維迎一說要理性思考,全中國的網民都笑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口頭改革派」們一直喜歡引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證明自己的根子是多麼純正,但是他們有意無意地忘了這個改革的總設計師是如何發起我們今天仍然在繼續推進的改革的。他老人家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反觀張維迎的理性,在顧雛軍出事後,並未見他對當初的行為作出理性的反思,反而在這篇理性反思改革中,為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開脫,當然他很「理性」,用的是「意識形態的約束」這個說法。我不知道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在面對一個法律的漏洞時,是鼓勵不法分子犯法,還是推動立法的改革,或者以「意識形態的約束」而為不法分子開脫,這幾種做法,不知道哪種行為叫「理性」!

  不得不指出,張維迎只是「口頭改革派」中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總是會以一些大家公認正確的理論或名詞作為幌子,得出令人「拍案叫絕戶」的結果。比如官員改革受損最大論、比如提高民工工資喪失國際競爭力論、比如買斷工齡是補償既得利益論、比如股權分置改革是贖買流通股東的既得利益等。

  這就好比一個人,有著林青霞的眉、鞏俐的嘴;徐靜蕾的頭髮、趙薇的眼;殺郎私通的乳房、成龍的臀,東西都是好東西,合在一塊,就成了芙蓉JJ。

  就以張維迎對「理性」的四個理解來說,我說,起點很對,但是一個論證推出的結論正確與否,卻與這樣幾個因素有關:事實、邏輯以及中間不要偷換概念。下面我們就看看他是怎樣向大眾解釋如何「理性反思改革」的。

  他的主要觀點有如下四點:

  1. 評價政策優劣時,超脫自身的利益,要講公共理性,學會換位思考。即學者要保持獨立性。

  2. 評價政策優劣時,應與替代型改革方案相比較,而不以理想型方案相比較。即方案的可行性。

  3. 評價政策優劣時,必須擺事實,講道理,實證數據和邏輯分析相結合,而不能以感覺代替事實,用直覺判斷代替邏輯推理。即要具有現實世界的抽象能力。

  4. 評價政策優劣時,必須要以「向前看」的精神,將蛋糕做大,實現多贏,而不是「向後看」,糾纏歷史舊賬。即對改革的態度問題。

  逐一反駁:

  第一,既然要講公共理性,換位思考,那麼為什麼有人說出現在是社會主義的東西講得少了一點,強調效率多了一點,這樣的一些說法為什麼就成了「左」的東西,成了辯論對方強調自己政治道德正統性的東西。既然你是獨立的,你用反覆不停地去向人辯解你是獨立的,而對方是沒有換位思考的不獨立的?很顯然,如果我們真是獨立的,就應關注改革本身的問題,就某一問題發表你的見解,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證明你比別人更獨立上。

  而且我有一點不明的是,張維迎舉的幾個例子都傾向於弱者要與強者換位思考,為何少見強者以弱者的位置去思考的建議?也許按照這些「獨立」學者的判斷,有政府去考慮弱者就行了,學者是「獨立」的!

  第二,這一條實際上就是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側重於前者。 這道理當然是老祖宗的道理,誰也沒啥好說的,問題出在他舉的那個例子上。我說過了,事實是理性的基礎和前提,你去討論宇宙中無限的可能性的話,那隻會讓人覺得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如果你花自己的錢,誰都沒話說,如果食了政府的俸祿,那就有點,呵呵。與現實相印證的例子是,改革前A、B各100;改革后A120,B1480;現在大家認為差距過大,應該減小。(這裡有個大前提,GDP增長翻了3番,與張的翻3倍是有區別的,哪個與事實更相符,大家自有評判)必須提請注意的是,理性思考並不是以放棄細節的真實為代價的,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那裡談理性的。

  第三,世界究竟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還是一個每個人可以真實感知的世界,這對於哲學家來說,是個問題。但對於生存於其中的理性經濟人來說,恐怕更有實質意義的卻是我能否從社會得益,或者從社會受損。因此,直覺判斷是個基礎,抽象的推理如果不以直覺為出發點,那不要搞經濟學,柏拉圖為人類終極思考愛好者劃了塊小地盤,你完全可以在那裡生養、安息。

  經濟是研究稀缺性的科學,為何要研究稀缺性?因為更有效率的生活帶給人類大眾更多的心理滿足而不是相反充滿挫敗感。儘管直覺有時候會出錯,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卻是正確的,否則人就不成其為人,從根本上就否定了自己。

  張維迎在文中舉的幾個例子,恰恰是一種詭辯法,他用錯誤的直覺來代替直覺的整體,試想,難道就只有一種直接行政壓低藥品價格的直覺嗎?國有企業就是要解決就業壓力和減少收入差距嗎?這些直覺,本來就是要打問號的,用部分否定全體,恰恰就是一種非理性的做法,是中國傳統思維里的一個通病,同樣也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口頭改革派」們證明他們如何異常正確的一個手段,如果他們不放棄這種手段,那對改革的反思最終會變成純粹的口舌之爭。

  第四,關於對待改革的態度問題,我相信普通百姓比專家學者更加的務實。的確,老百姓比較懷戀文革前的社會風氣、懷戀那時候的純潔信仰、懷戀那時候的團結精神,但是,這是否就表明我們整體的民意是向後看?顯然不能得出如此結論。但是既然不是向後看,那是否就一定得相信張維迎們為我們畫出來的未來大餅,那個傳說中我們可以分得多一塊的大餅?顯然現在老百姓聰明多了,也現實多了。主流民意不是說要向前看還是要向後看的問題,而是關注「向現在看」的問題。

  你們今天跟我畫這個大餅,明天畫那個大餅,老百姓就要問了,你以前畫的餅兌現了嗎?如果沒有兌現,憑什麼我們要相信你是真正要向前看,而不是以向前看為名,低成本剝奪我們的利益?

  因此,改變觀念的最佳方式是改變人的行為。為什麼在文革造成社會巨大浩劫之後人民依然對我黨報極大的信任?因為我黨在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帶給了中國大多數老百姓地位、身份、財富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這種行為,樹立了人民群眾相信黨、相信政府的觀念。怎麼去強化這種觀念,得需要繼續努力滿足人民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需求,而不是僅僅滿足其中的一部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張維迎打著理性思考改革的旗號,實質上卻在為他非理性的行為進行辯護。我們需要理性,我們也需要改革,但是我們堅決反對打著理性的旗號攻擊對改革的反思。「新自由主義」以張維迎的這篇長論為標誌,已經演變成「新自由曲解主義」,他們能以理性為名曲解理性,以改革為名曲解改革,甚至「新自由主義」在中國本身,也成了他們以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名詞和概念,生吞活剝引導中國改革方向的一種曲解。

  他們是「新自由主義」?Who knows?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5: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