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方周末:氣泡核聚變,重大突破還是空歡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3-16 1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3月16日 10:44 南方周末
[CENTER]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塔利亞克漢[/CENTER]
  本報記者 李虎軍
  他究竟是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還是科學泡沫的製造者?
  2002年3月8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塔利亞克漢(Rusi Taleyarkhan)等人在美國《科學》雜誌宣稱製造出氣泡核聚變(參見2002年3月14日科學版《核聚變,出現重大突破還是夢魘再現》)。如果研究屬實,在能源危機中煎熬的人類今後或許可以找到一種生產核能的簡便方法。但爭議從未停息。今年3月8日,與《科學》齊名的英國《自然》更是以一種特殊方式「紀念」該論文問世四周年:刊登在線新聞專題質疑塔氏的研究。
  核能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其中,裂變能已在核電廠得到廣泛應用。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源源不斷地產生安全的聚變能,則仍然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夢想。目前,世界各地的聚變研究裝置都是龐然大物。塔氏則稱,在燒杯中用強超聲波振動一種特殊液體(氘代丙酮),液體中的微小氣泡「爆炸」后可以釋放聚變能。
  科學發現的一條鐵律是可以重複。氣泡核聚變此後吸引了數以百萬美元計的經費,但不幸的是,至今沒有一個完全獨立的研究小組能夠重複塔氏的實驗結果。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王龍研究員告訴本報:「(塔氏)研究的可信度變得更低了。」
  塔氏則陸續發表論文,執著地為自己辯護。今年1月6日,他還通過美國物理學會新聞辦,發布其最新論文的研究結果。
  這則新聞公報招致自由科學撰稿人萊希(Eugenie Samuel Reich)的懷疑。萊希告訴本報,她在接下來的8周時間裡替《自然》展開了採訪。
  萊希從塔氏的幾位現任同事那裡獲得了耐人尋味的信息。2004年春季,塔利亞克漢應普渡大學核工程學院院長楚卡拉斯(Lefteri Tsoukalas)之邀加盟該院。楚卡拉斯此前對塔氏的研究抱有濃厚興趣,但他和院里幾位同事重複塔氏實驗的多次努力均告失敗。
  2004年5月或之後的某一天,塔氏將實驗裝置搬到了自己在校園外的實驗室。儘管這套裝置的經費主要來自楚卡拉斯及其同事,但他們決定不追究此事,「我們需要一種寬容的氣氛,因為這有利於創新。」
  2005年1月,該院一些教授就實驗中獲得的負面數據寫了篇論文,但塔氏反對發表。楚卡拉斯等人再次退讓,他們手邊已經沒有實驗裝置去補充驗證數據,同時也希望「避免同事間的分裂」。
  讓那些教授特別難受的是,塔氏在2005年7月要求普渡新聞辦發布一項支持塔氏的「獨立」研究結果。此項研究由塔氏實驗室博士后Yiban Xu和研究生Adam Butt完成,但新聞公報稱,兩人的實驗主要在加入塔氏實驗室以前完成,當時資助和指導他們的是楚卡拉斯。根據Xu的個人主頁,他1984年起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1994年起在普渡學習。2004年,他從普渡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是石井(Mamoru Ishii)教授。
  《自然》還確認,Xu和Butt的論文未按照學術界慣例進行匿名的同行評審,而是發表在塔氏擔任主編之一的《核工程和設計》特刊號。不僅如此,論文所引用數據也遭到質疑。楚卡拉斯說,他們從未看到過來自那套裝置的正面原始數據。
  如今,楚卡拉斯及其同事已經打算髮表負面研究結果,《核技術》雜誌本月1日收到他們的論文後正組織同行評審。
  在普渡以外,塔氏的研究也面臨嚴峻挑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納蘭霍(Brian Naranjo)分析塔氏在今年1月《物理評論快報》的那篇論文後認為,塔氏實驗中產生核聚變的機會微乎其微,論文描述的聚變粒子譜圖很可能來自一种放射性元素:鐦。納蘭霍的分析文章已提交給《物理評論快報》。而據《紐約時報》報道,塔氏實驗室的確存放有鐦,距離其氣泡核聚變實驗裝置只有15英尺,如果存放不當,完全可能污染實驗結果。
  納蘭霍的導師普特曼(Seth Putterman)教授是四年前《科學》論文的匿名評審人之一,但他後來公開其身份並批評《科學》接受該論文的做法。普特曼還從美國國防部獲得資助用於重複塔氏的實驗,但未能得到正面結果。
  此外,美國專利局官員在2005年9月表示將駁回塔氏代表其老東家――主管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美國能源部――提出的氣泡核聚變專利申請。美國能源部隨後放棄申訴權利,撤回了申請。
  《自然》稱,從接近這項研究的人提供的信息來看,塔氏的系列研究論文再也不能提供生產核能的希望。對一些科學家來說,氣泡核聚變的故事就此終結。但對另一些認同氣泡核聚變的科學家來說,則可以放手去探索其他方法和途徑。普特曼認為,對塔氏研究的疑問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氣泡核聚變是可行的。王龍也對本報提到他四年前就堅持的觀點:「不存在什麼道理說明氣泡(核)聚變一定不可能。」
  塔氏本月9日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他對普渡同事們的抱怨感到「極為驚訝」,同時表示「從技術角度講」其數據站得住腳,也不贊同納蘭霍的分析。
  塔氏目前的東家普渡對此事件極為關注。本月8日,《自然》發表新聞專題的當天,普渡教務長梅森(Sally Mason)在聲明中說,該校一周前獲知相關情況后就已開始啟動審查,審查事務由分管研究的副教務長鄧恩(Peter Dunn)負責。
  普渡新聞辦負責人諾伯格(Jeanne Norberg)對本報說,該校啟動的是審查(review),而不是調查(investigation)。「審查」這個詞比「調查」更為中性,該校希望審查「對每一位當事人都公正而不帶偏見」,審查結果將對公眾發布。
  當地時間本月10日下午,諾伯格女士向本報通報了事件的最新進展:將由3名普渡教授組成審查委員會,副教務長鄧恩則為委員會提供行政支持。委員會將在校內外審查相關材料、訪問相關人士,初期的事實審查工作預計在6月1日前完成。
  「普渡的反應很快,而且願意公開(審查)過程和結果,這種做法值得中國的研究機構學習。」王龍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1: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