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厲以寧:經濟學家應敢講真話 反壟斷縮小貧富差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3-15 15: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者按】:今年「兩會」,貧富差距和壟斷行業的福利腐敗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3月10日,厲以寧教授在接收人民網記者和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直言改革進程三大難題」。他認為「打破行業壟斷只爭朝夕」,指出「民營經濟發展短期內要破解三道題」,並提出要「四管齊下解決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現將人民網記者當時的採訪稿件,和《21世紀經濟報道》關於「壟斷行業開放遲遲未能落實 非公經濟期待36條」、「重構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機制」的兩篇文章,一併編髮如下,以供參閱。




厲以寧:四管齊下解決貧富差距 反壟斷只爭朝夕

 
人民網記者 劉進
 
   採訪經濟學家難,採訪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更難。在今年「兩會」上,經濟學家頻遭記者「圍追堵截」成為會議的一道特殊風景。

  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開幕的第二天,記者在委員住地巧遇正急匆匆出門開會的厲以寧教授,抓緊提問「今年『兩會』您最關注什麼」?這位76歲的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關注『三農』和建設新農村問題。」

  經過一番預約,厲老終於同意接受採訪。10日,記者和國際金融報同仁如約去採訪厲以寧。在近一小時的採訪中,厲老就當前進一步改革中遇到的難題、發展民營經濟短期內需打破的障礙以及如何解決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暢談了自己的觀點。採訪過程中厲以寧反覆強調,經濟學家應當敢於講真話,實事求是;經濟學家並非預言家。

  直陳當前進一步改革中所遇三大難題

  關於改革的話題永遠是新鮮的。

  長期研究改革、關注改革的厲以寧以此破題。

  他認為,當前,進一步改革進程中有三大難題待解:

  第一個難題是轉換政府職能迫在眉睫。他坦言轉換政府職能拖得太久了。政府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其角色應該是做好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如果政府老是對什麼都包辦代替,無疑只能阻礙經濟發展。

  第二個難題是打破行業壟斷只爭朝夕。厲以寧認為,行業壟斷的存在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譬如說自主創新,自主創新和行業壟斷是矛盾的。行業壟斷獲取高額利潤,沒有創新動力。它控制資源、制定價格,也就沒必要去節約資源。

  第三個難題是自主創新體制仍需改革。厲以寧認為,當前進一步深化企業機制、科研機制改革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中國大多數知識產權是民營企業提供的呢?靈活的機制迫切要求它不斷創新。現在企業立項受阻、專業人才匱乏、真正用於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經費不足,嚴重影響企業創新工程進程。

  民營經濟發展短期內要破解三道題

  厲以寧認為,民營經濟大有可為。但在發展進程中要破解三道題。

  其一,每個行業要制定細則,這樣可以打破行業壟斷,讓別人參與競爭。目前一些行業雖有細則,但較籠統。

  其二,儘快解決當前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會阻礙與外方合作。

  其三,民營企業要積極適應形勢變化及時轉變觀念。當前特別重要的是從小業主意識轉變為現代企業家意識。通過自主創新做強做大,要有自己的品牌、營銷渠道、人才和知識產權。他讚賞劉永好所說的民營企業家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觀點,認為民營企業家參與新農村建設能實現雙贏。幫助農村給企業自身也帶來好處。它不是一般的捐獻,而是帶動。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村發展。全國400多萬家民營企業真正投入這項大工程,效益將非常可觀。

  他表示,民營企業要走出去,但走出去不容易。靠低價傾銷終難成。他強調民營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應用心創立品牌。

  同時他認為,壟斷企業應當意識到,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有利於雙方進步,長遠來說對他們也有好處。這是個大趨勢。

  四管齊下解決收入分配差距問題

  針對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拉大問題,厲以寧認為,解決這一難題,首先應積極幫助下崗失業職工就業,儘快消除零就業家庭(夫婦倆全下崗)。這是硬指標,必須想辦法解決。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收入,包括採取公司加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實現貧困地區農民逐步脫貧。

  第三,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經過技術培訓獲得更多收入。

  第四,落實政府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各項政策。

  此外,鼓勵自主創業、提高技術來增加收入,也是擴大中等收入者(國外叫中產階級)比例的有效舉措。厲以寧認為安居樂業可作為中等收入群體標準。

  人物簡介: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1930年11月生,江蘇儀徵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
 特約評論員 羅綺萍 主持

  2005年2月17日國務院下達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36條),要求各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消除影響非公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確立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實行公司競爭,同時在第二條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明確「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行業和領域,加快進行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一年之後,堅持改革的共識已經確立,壟斷行業的開放政策卻遲遲未能落實,民間資本仍被擋在「玻璃門」外,這不能不成為「兩會」的熱門話題。為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本報特邀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東方集團董事長張宏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會長徐冠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江西科瑞集團董事長鄭躍文,為打破壟斷出謀獻策,求解民營經濟的增長動力。另外,本報特意摘編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張龍之代表全國工商聯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大會上關於促進「非公經濟36條」落實的發言,作為論壇配文。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第77期。

  石油業:壟斷尚待破除

  《21世紀》:「36條」公布已超過一年,但多個壟斷性行業特別是石油領域仍未放開讓民間資本參與,諸位有什麼看法?

  任玉嶺:民營石油業難以發展,與相關條例及文件落後有關,例如在石油勘探開採方面,正在執行的仍是1993年國務院的文件,只允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公司壟斷,與民營企業無緣;煉油方面,雖然在1999年整頓后,留下82家民營煉油廠,但是現行的國辦發1999年38號文件卻規定「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團、石化集團的批發企業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在兩大集團收購價很低,而且原油計劃控制過嚴,分配指標甚少的情況下,民營煉油廠運作維艱;在成品油零售方面,執行的規定仍然是國辦發2001年的文件規定,成品油只能由兩大石油集團批發,各地建的加油站統一由兩大集團全資或控股;成品油的運輸方面,因2003年《鐵運函》105號令,明確指出,沒有兩大集團蓋章,各鐵路不準承運原油,民營企業根本無權與鐵路交涉,鐵路運輸油品的權利完全控在兩大集團的手中。

  由於這些歷史的規定沒能鬆動和改變,造成「36條」和商務部2005年1月出台的允許民營企業從事成品油批發、零售業務的政策,根本無法落實和兌現。

  徐冠巨:我們來自民營企業的委員,正在準備一個提案,建議允許民營企業參與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國家現時的石油戰略儲備嚴重不足,只有幾天,西方國家有半年,我們對進口依存度也非常大。這方面的資金投入非常大,現時確實沒有一家石油行業相關的民企,有能力獨自投資,但我們可以作為牽頭者或參與者,例如我們的浙江傳化集團原來是做下游化工產品為主,我們也有建立一個平台,吸收其它民間資本,然後再投入戰略石油儲備。最重要的一點是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一環,對於未來影響深遠的重大投資,都不應該將民企排除在外。

  要投入戰略石油儲備先要成為油品的批發商,否則我們買賣油品時無利潤空間,現時國家政策是容許民營作為油品的批發商,但門坎很高,例如要兩年經營歷史,擁有30座油站等,都是我們很難辦到的。

  《21世紀》:要打破限制民營企業參與石油業的條條框框,有什麼具體辦法?

  任玉嶺:我也認為應該允許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石油的戰略儲備。現在民企的油品倉儲能力在500萬立方米以上,建議國家採取措施將其利用起來,既可節約國家開支,又可緩解民營企業的困難。

  要民企參與戰略儲備,另一重要的舉措是要放低民企准入石油領域的門坎,那些不重歷史、不切實際的規定,一定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商務部在2005年6月公布的《成品油批發企業管理技術規範》的徵求意見稿中,要求從事石油批發必須有兩年以上的經營經歷,並擁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的加油站。這顯然是忽略歷史,脫離了實際的。在2005年前國家根本不允許民企建設加油站的情況下,民企怎能有兩年以上的經營經歷?要求擁有30座加油站,也不現實。這樣做顯然是為了保護壟斷,繼續把民企拒之門外。

  我還建議國家拿出幾塊地區,通過競標方式,讓民營企業進行勘探和依法開採。取消按2∶8比例給中石油進行利潤分成的規定。其次應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國門,與國外企業談判,國家應委託開發銀行向在國外拿到合同的企業貸款,給以支持和扶植。第三應允許有原油進口資質民企進口原油,或把國家非國營貿易的原油配額落實給民營企業。第四應出台允許民營煉油企業根據生產成本和市場供需的情況,在國家限價範圍內進行成品油銷售,取消向兩大集團高額提成的規定。第五應賦予民營企業與鐵路進行運輸交涉的話語權,允許民營企業按規定委託鐵路進行石油運輸,撤銷民營企業運油一定要兩大集團蓋章的規定。

  《21世紀》:您的建議會影響中石油及中石化的利益,這兩家公司是國家控股的,又已在境外上市(中石化還有A股),改革的阻力會不會很大?

  任玉嶺:中石化、中石油兩家大集團,在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情況下,一定要擺正自身在管理方面所處的位置,更好解放思想,搞好行業改革,給民營經濟留出一片發展空間,為石油業的更大發展做出新貢獻。

  徐冠巨:民企參與石化行業,其實有很多內容可以做,國企的阻礙現在是最後一個牆了,民營企業無非是希望降低門坎,減少內部壁壘,既然現時很多壟斷性行業都可以讓外資企業參與,沒有理由不允許中國人陸續享有國民待遇。現時中國石化行業很多環節都可以讓外資參與,再如國有商業銀行,現在可以讓外資參股,民營資本也可以向內募集資金,把民間資本引入這些重點行業中。

  我想這個情況不會維持太久,很快便可以走過去,民間資本對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更多的參與,現在政策及制度方面都解決了,餘下要做的便是利益群體之間的協調工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7: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