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到達美國后,第一要解決的事情就是她的上學問題。北卡州規定,孩子滿五歲就可以上小學里的學前班 (Kindergarten)了,學費是全免的。五歲之前則如果家裡沒人照顧孩子的話,就要進入幼兒園(Preschool) 。幼兒園的學費是昂貴的,每月大約250美元。由於女兒到美國的時候剛滿四歲半,還不到上學的年齡,加上她剛到美國英文一句還不會說,所以有半年的時間,她和媽媽呆在家裡。2002年7月的時候,我們所在的學區開始登記新生名單了。我去給女兒報了名,於是那年的8月,女兒就進入了那所名叫Sadie Salter 的小學(英文全稱是Sadie Salter Elementary School)。從女兒上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面臨著考驗:女兒是否會適應美式教育,尤其是在她的英文一句也不會說的時候?我記得那天上學前反覆教女兒的一句英文就是「I want to go to bathroom」(意思是「我要上廁所」) ,我擔心她想小便了因不會說英文而鬧出笑話。女兒是很聰明的,這句話她記住了,所以從上學第一天起她就很會告訴老師她的要上廁所的要求了。在隨後的三個月的時間裡,女兒在學校基本上像個「啞巴」 ,除了我們教她的幾句生活用語外,她不會用英語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只能跟著同學一起在老師的指導下做遊戲、畫畫以及搞一些小製作等等。女兒在學校里每天的表現都會被記錄在一個「老師家長聯繫夾」中。美國的小學生在新學年開始后,每人的書包里都會有那樣一個聯繫夾。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需要家長做的事情比如交納午餐費還有慈善捐款等等的通知都會放在那個聯繫夾里。我對女兒每天進步的了解大多是通過那個文件夾,另一個途徑就是參加家長會。直到參加第一個家長會的時候,我才知道中美家長會的主要區別:中國的家長會基本上是大會形式,幾十個家長聚在一起聽老師講話,而我在美國經歷的家長會大多是老師與家長一對一的形式。一對一的家長會更容易使家長全面掌握孩子的進步情況。我記得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老師總會非常全面地向我介紹我女兒的學習進步情況。通過家長會我才知道,女兒在學校里主動開口說英語是在入學后三個月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告訴我說那天她和女兒的同學都很高興,因為女兒會開口說英文了。從此女兒的英語進步很快,半年以後,她的口語已經和美國本土孩童沒什麼兩樣。語言關過了,女兒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上進步也很快了。來自班主任老師的表揚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