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農村出現「新讀書無用論」 大學生就業難是禍根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3-13 1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03-13 09:57:19   長沙晚報 [/COLOR]  

  ★農村大學生就業難使原本以擁有大學生為榮的農民家庭遭遇尷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額債務更沉重

  ★某大學生說: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如今的榜樣是我那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了的弟弟

  ★有農民說:讀了大學也難找工作,這書怕是讀了也沒什麼用

  文圖/本報記者 范亞湘 通訊員 趙鐵梅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南溪鎮三岔河村位於長沙、益陽和岳陽的交界處,這裡的村民大多靠種田和養魚為生。2001年,這個只有千把人的村子里破天荒地一次考取了4個大學生,該村第二組的李晉就是4個佼佼者之一。

  「我們家幾代人就出了這樣一個大學生。」今年2月26日,李晉的父親、53歲的李達國在對記者談起當年兒子考取大學時,臉上仍有一股興奮。

  「送兒子去上學之前,我們請了10桌客,親戚朋友都來了。」

  李晉讀的是株洲冶金學院,4年大學讀下來,花了家裡4萬多元。李晉初中畢業時成績不錯,是保送讀高中的,但是,幾年高中的開銷也不輕鬆,用了好幾萬元。2005年,李晉大學畢業時,家裡欠下了3萬多元的債務。

  「為了還清家裡的債,我一出學校門就四處找工作。」李晉告訴記者,他去了廣州、深圳,托關係、找老鄉,就是沒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用人單位一聽說我是應屆畢業生,連履歷也不看就謝絕了。」李晉是一個非常英俊的小夥子,談吐之間一說一笑,很是可愛。

  李晉不甘心,輾轉在珠三角繼續邊打些短工邊找工作。兒子大學畢業后工作沒著落,做父母的當然不放心。「那天,我給兒子打電話,他說話都沒力氣,一問才知道他已經是四天四夜沒睡覺,也沒吃什麼東西。」一說起這事,李達國眼淚也跟著掉了下來。

  李達國只好趕緊給兒子寄點生活費過去。不料,這事情卻被一些鄉親知道了,有人就說:「你兒子可是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工作啊!」

  「一聽有人這樣說,我恨不得鑽到地里去。」李達國是個本分的農民,雖然自己只是讀了6年書,但是,他始終支持下輩人多讀點書。大兒子初中畢業后就到武漢去打工了,即使一個月可以賺到1700多元錢,他不被看作是李家的光榮。李達國的驕傲就是小兒子、大學生李晉。

  「我這一世人最高興的是因為小兒子,最傷心的也是他。」李達國說的「傷心」是指李晉找不到工作的事情。

  鄉親們說得更直接:「李晉大學畢業都找不到工作,看來,這書也沒什麼讀的了。」「老李啊,你大兒子沒讀什麼書都可以賺1700多元,小兒子大學畢業還要你出錢養,讀了書還比不上沒讀書的,讀書作用不大啊……」

  「大家這樣說,我真不知道是哪個兒子可以引以為榮了。」李達國邊說,邊苦笑著沖記者搖了搖頭。

  到了今年春節前後,鄉親們關於讀書沒什麼用的議論越來越多了。這個時候,李達國才知道當年村裡和李晉一年轟轟烈烈去讀大學的4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在廣東一家國企就了業,其餘的兩個和李晉一樣,工作的事情至今還沒有落實。

  2月26日,記者來他家裡採訪,李達國說「欠錢不怕,就是心裡不是味」這句話時,傷感的淚水竟情不自禁地滾了出來……

  龍替民對村裡人「勸學」,反被對方問得心裡七上八下沒了主意

  南溪鎮龍山口村緊臨三岔河村,村子里有1400多人。和三岔河村的村民一樣,這個村的村民大多以種田和養魚為營生。

  村子里第四組的龍替民除了種好自家8畝多田外,還承包有10多畝水田。2月26日,聽說記者要來採訪,他早早地殺了一隻大鴨子,等待著記者的到來。

  見到採訪車,龍替民遠遠地迎了出來。記者剛一落座,他的愛人就熱情地端來了芝麻豆子茶。

  我們拉開了家常。龍替民說,他家有4個人,除了夫妻倆外,有兩個兒子。現在,小兒子正在中南大學讀三年級,學的是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大兒子龍啟超是在2001年考取的湘潭大學,專業是金屬材料,去年畢業了。

  「當年,龍啟超是村裡惟一的『一本』(本科第一批)錄取的學生,學的又是工科,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畢業了卻找不到工作?」龍替民一談起大學畢業的兒子找不到工作就頭痛。

  與有一個兒子在外面打工掙錢的李達國相比,龍替民的兩個兒子一個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一個還在學校里讀書,龍替民夫婦身上的債越背越重。到了去年底,龍家欠債近6萬元(欠了親朋戚友4萬多,貸款1.5萬元)。「幸虧我們還算想得開的,不然這日子早就沒辦法過下去了。」龍替民苦澀地沖記者笑了笑。

  但在龍啟超大學沒畢業以前,龍替民並不著急,心想只要熬到兒子大學畢業找到好工作,不出幾年,欠下的錢就能夠還清。

  當時龍替民在村子里特別受人尊敬。「那時候我在村裡說話好有威信的,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家出了兩個大學生!」也許是長久的風裡來雨里去,不到50歲的龍替民臉上寫滿了滄桑。

  「2005年,大兒子大學畢業,廣東、湖南跑來跑去也沒找到工作,這事情被鄉親們知道了,我在村裡說話就大打折扣了。」

  龍替民說,鄉親們都說如今讀書也沒用了。農村裡的人,大多是很現實很直接的。「以前,我聽到村裡有人不讓孩子讀書就去做工作,講讀書的好處。鄉親們也聽我的,村裡就有好幾個不想讓孩子繼續讀書的家長被我做通了工作,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學校。」記者注意到,這個時候龍替民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現在村裡沒家長聽你的了?」記者問。

  「哎,真是莫講起。」龍替民深深地吸了一口煙,彷彿很是委屈地沖記者說:「我一去勸,人家就馬上反過來說,你家龍啟超是讀了大學的,用了那麼多錢不講,找到好工作沒?讓孩子初中畢業後繼續讀書,還不如早點讓他們到外面去打工賺錢好得多……你是記者,是明白人,你說鄉親們這樣說,我還說得起話嗎?還有去勸的必要嗎?鄉親們說多了,就連我也懷疑起這讀書到底還有沒有用起來了。整天為了兒子的事情吃不好睡不著,心裡七上八下地也沒了主意。」

  見此情景,記者只好趕緊打圓場:「龍啟超怎麼不在家裡?」

  龍替民就差點沒掉眼淚了。他用手抹了一下眼睛,說:「還不是為早點找個工作,一大清早,就到益陽城裡找人去了。其實,龍啟超還算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人又長得標標致致。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像他這樣的大學生怎麼就這樣難找工作?」

  龍妻拿出了幾本相冊。記者看到,龍啟超果真一表人材。

  村裡人不再談曹學武如何學習,而是談他弟弟怎樣賺錢

  與李晉、龍啟超相比,龍光橋鎮易家河村長塘組曹學武的情況有些不同。

  易家河村有2000多人,離益陽市區只有7公里左右,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在讀完初中后就去了益陽市打工。曹學武的弟弟也是這樣,現在每月底薪700元左右。曹家有4口人,只是種了兩畝多田;人多田少,生活並不寬裕。

  曹學武初中畢業后,沒有外出打工,而是繼續升學。2002年,他考取了湖南城市學院。偌大一個村,那一年考取大學的就是他和另一個女孩子。

  自然,曹學武成了村裡的「名人」。「一時間,村裡人都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了。大人們要那些正在讀書的孩子向我學習,我成了村裡孩子們的榜樣了。」2月26日,記者剛說明採訪的意圖,曹學武就滿是無奈地說開了。

  曹家也因為出了個大學生在村裡非常有面子。為了支持曹學武一心一意的讀書,曹父利用農閑去市裡做些小生意,加上弟弟打工的收入,總算在曹學武去年畢業時家裡只虧6000多元。

  曹學武是學的物業管理專業,與許多畢業生一樣,他一走出校門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下。

  2005年10月,他到了廣州。好不容易謀了一份推銷員的工作,包住不包吃,底薪500元(如果完不成工作量要按比例扣除)。可是,一個月下來,他只是做了3單業務,連底薪也沒能拿到。

  曹學武後來又去了廣東其他一些地方。眼看就到2006年春節了,自己身上的錢也所剩無幾,只好回益陽。

  「今年這個年過得最沒味,」曹學武之所以這樣說,是他發覺自己過去在村裡的人氣消失殆盡,就連自己的父母也時不時地在他面前唉聲嘆氣:「早知道讀了大學也沒用,當初還不如不讀。」

  與此同時,曹學武明顯地感覺到了弟弟的人氣在上升。村裡人到家裡串門,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談他是如何學習的,而是談他弟弟是怎樣賺錢的。「雖然弟弟賺錢也不是很多,但他起碼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我可是自己連自己也養不活啊!」曹學武很慚愧地說。

  「新讀書無用論」嚴重地影響了農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子女讀書的投入

  記者2月26日這天跑了好幾個鄉鎮。乍寒乍暖的早春,農村還屬於閑的時候,外出打工的大都出門了,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

  「你們村現在讀高中的學生多不多?」記者問龍替民。

  龍替民掰著手指算了好幾遍,說:「不多,就幾個。」

  「不讀書做什麼去了?」

  「當然是打工。」

  記者在龍家採訪,碰到幾個村民,一談到讀書就馬上說:「讀個初中就行了,讀多了也沒用的!」

  村民們說,讀到初中畢業花的錢不多。再說,孩子小也不可能到外面去賺錢,等讀完了初中,如果成績特別好就繼續讀,「要是成績中等那就不要讀了,早下學早賺錢啊!」「像老龍家的啟超,讀了書也找不到工作,就是成績好也不要去讀了!」

  從村民的談話中,記者注意到,一種「新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出現,並已形成蔓延之勢。「新讀書無用論」與被人們早已摒棄多年的、以交白卷為榮的「讀書無用論」有所不同,這種「讀多了也沒用」的思想嚴重影響了農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子女讀書的投入。

  「現在農村裡不想讓孩子讀高中的家長多不多?」記者又問龍替民。

  「在我們村這年把時間少說增加了三分之一。」老龍說得很肯定。

  李達國在回答同樣的問題時,認為他所在的村「少說已有六、七成。原因很簡單,我們村去年4個大學畢業生就有3個找不到工作,村民看不到讀書的希望。」

  李晉是個理性的青年。他說,其實大學生不好找工作也不能全怪社會。「我覺得自己在大學里也沒學到什麼真東西!大學教的是一套,社會需要的又是一套,這個矛盾不解決,大學生找工作以後更難。」他過幾天準備再次南下,「坐在家裡不是事啊!」


  「現在就業渠道應該是很廣的,也可以在農村發展,你想過沒?」記者說。

  李晉沉思了一下,搖了搖頭:「回農村發展在我們這個地方基本是不可能。一是我們這裡鄉鎮企業不發達,沒有一家用得著大學生;二是自己創業沒資金。讀了這麼多年書,就是種田都成外行了!」

  曹學武也表示了與李晉一樣的看法。而且,他不無擔心地補充說:「我如果回家種田,那村裡去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少的。」

  曹學武也準備過幾天外出。作為大學生,村民對他的議論自己倒還不太在乎,問題是,「在家裡呆時間長了,輿論會對村裡那些正在讀高中的學生很不利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6: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