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真的是無條件投降的嗎 ?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3-9 2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為了它自己的戰後利益,單方面決定保留日皇體制,因此天皇裕仁頒布的「終戰」詔書,竟一字不提向盟國投降,並把日本的侵略解釋為「當初開戰是為了自存與東亞的安定」,而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認曾侵略中國,就是以此為根據!不僅如此,美國還在戰後把作為賠償中、美、英、蘇四國之用的850個日本軍需工廠,先後歸還日本政府或私營企業,美國扶植日本重工業,目的是要使日本成為它稱霸全球的一個卒子。

香港《大公報》發表海潮撰寫的「日本真的是無條件投降的嗎?」一文,回顧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的經過。文章說,美國為了它自己的戰後利益,單方面決定保留日皇體制,因此天皇裕仁頒布的「終戰」詔書,竟一字不提向盟國投降,並把日本的侵略解釋為「當初開戰是為了自存與東亞的安定」,而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認曾侵略中國,就是以此為根據!不僅如此,美國還在戰後把作為賠償中、美、英、蘇四國之用的850個日本軍需工廠,先後歸還日本政府或私營企業,美國扶植日本重工業,目的是要使日本成為它稱霸全球的一個卒子。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七時半,黎秀石作為重慶《大公報》隨英軍太平洋艦隊的記者登上停泊在東京灣的美艦密蘇里號親眼目睹日本的投降簽字儀式。

受降儀式開始。由於中國首先抗擊日本侵略,奮戰時間最長,因此九國代表入場的次序以中國為首,其餘分別是美國、蘇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的代表。

九時整,盟國受降儀式正式開始。主持受降儀式的麥克阿瑟首先講話,不少在場的記者覺得麥氏的講話不恰當,把一方求降一方受降的關係,說成是共同作出協議,恢復和平,太給日本留面子了。

接著,麥克阿瑟指著甲板上擺好的桌子,叫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先是重光葵、后是梅津美治郎。受降書籤署由麥克阿瑟以盟軍統帥的名義首先開始,其次是尼米茲海軍上將以美國全權代表的名義簽署。接著是中國全權代表徐永昌將軍。

回顧歷史,我們將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當年日本果真是無條件投降的嗎?據黎秀石講,採訪受降儀式那天,隨行記者手上都沒有投降書全文的複印本,但都報道日本無條件投降了。可是其後細看投降書才發現。其中並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字句。

軍隊投降與國家投降,兩者區別很大。為什麼到日本正式投降之日,無條件變為有條件,廢除軍國主義的日皇體制變為保全日皇裕仁的地位呢?要解答這兩大問題,得從頭說起。

日皇裕仁於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召集重臣及軍方首腦,面諭開始講和工作。當時日本敗局已定,裕仁希望由蘇聯出面「調停」,交戰雙方達成「榮譽的和平」。當時的蘇聯對日本來說還是個中立國,並且曾和日本簽訂過中立條約,但是已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五日宣布廢除此約。

七月二十七日,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第二次奉命請求蘇聯出面調停時,中、美、英三國向全世界播放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其主要內容為: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的軍隊必須完全解除武裝;日本軍國主義必須永遠剷除;日本戰犯交付審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礙必須消除;不準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裝的工業。《波茨坦公告》還警告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上列條件,日本將面臨迅速而完全的毀滅。

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約日本駐蘇大使於八月八日晚會談。六日,日本政府正在盼望不久有好消息從莫斯科傳來之際,他們聽到的卻是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聲。廣島全市頓成廢墟,居民死傷無數。

裕仁由此決心從速結束戰爭,也更為焦急地等待蘇聯的覆音。八月八日,日本得到的答覆卻是:蘇聯當天對日宣戰。

八月九日,美國扔下了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居民和廣島一樣死傷無數。

八月十日,裕仁在御前會議決定,在不改變日皇體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條件。八月十二日,美國以公開廣播的形式答覆日本,其內容為:「自投降之時起,日皇及日本政府之國家統治之許可權,為實施投降條件起見,應置於採取其必要措施的盟軍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

美國這樣答覆就等於同意不廢除日皇,而只是使他的權力在必要時受制於盟軍最高統帥。這完全違反了《波茨坦公告》中兩大受降條件:日本軍國主義必須永久剷除,日本戰犯將交付審判。

誰都不能否認歷史事實。日皇是三軍統帥,各次侵略戰爭,從侵華至偷襲珍珠港,無一不是他決定進行的。這一點,有日本歷次御前會議記錄為證。日皇本來無法逃脫戰爭罪犯應得的審判,但是美國在他還沒有投降前就答應他可以繼續高高在上當「天皇」。

正是這一點,給了日本人得寸進尺的機會。裕仁得知美國答應他保存皇位,便又狂妄起來。十四**向國內人民頒布「終戰」詔書,竟一字不提向盟國投降,而只是接受中、美、英、蘇的共同宣言,並且把日本的侵略解釋為「當初開戰是為了自存與東亞的安定」。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認曾侵略中國,就是以此為根據!

盟國在受降書上,把原定要求「日本國」無條件投降改為「日軍」無條件投降,但事實上進駐日本的美軍也沒有監督日軍無條件地投降。

日軍參謀本部命令部隊燒毀一切機密文件,僅東京市谷區一地焚燒文件的黑煙瀰漫天空達三天之久。這樣,日軍毀滅了它在侵略中施行毒氣戰、細菌戰、「三光」政策等等罪行的記錄。

至今,還沒有把埋藏在中國各地的毒彈加以清除,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日軍毀滅了有關施行毒氣戰的記錄。當然更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政府尚未負起清除這些毒彈的責任。

這只是日軍故意違反無條件投降銷毀罪證造成的惡果之一。銷毀罪證就是掩護戰爭罪犯,這也是明目張膽地抗拒盟軍受降的一個條件:審判戰爭罪犯。

受降書另一規定:嚴禁日本擁有軍事工業。但是,日本政府和軍部下令把軍需物資「緊急和秘密」地轉為民用,但更嚴重的事態還在後面。盟國原來指定把日本八百五十個軍需工廠作為賠償中、美、英、蘇四國之用,但獨攬支配日本大權的美國竟把這些工廠先後歸還日本政府或私營企業。

一九四六年八月,中、美、英、蘇、法在巴黎舉行對義大利媾和會議時,黎秀石作為記者曾向美、英、蘇三國的有關方面了解對日媾和的想法。他得到的消息是三國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即不讓日本再有重工業,以防它重新武裝起來,這和《波茨坦公告》「不準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裝的工業」是一致的。

但是,事隔不久,美國又來一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不顧盟國的決定,扶植起日本重工業。這是為什麼呢?其後幾年亞太地區發生的戰爭,把答案和盤托出了:美國要使日本成為它稱霸全球的一個卒子。

200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60周年。戰後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廣播、電視都要播送「玉音放送」―――即天皇裕仁親自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反省日本禍害亞洲及世界的侵略戰爭,而是斷章取義地截取詔書中「堪難堪之事,忍難忍之物,欲以之為萬世開拓太平」那一段話,製造悲情氣氛,要日本國民感謝並體恤天皇為「護持國體」、「圖謀帝國臣民之安寧、偕萬邦共榮共樂」的苦衷,激勵日本國民的愛國熱情。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不妨解讀一下《終戰詔書》的全文:

朕深憂世界之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輩忠誠勇武之臣民如次:

朕著帝國政府通告:茲已接受美英中蘇四國之共同宣言。

始初,圖謀帝國臣民之安寧,偕萬邦共榮共樂乃皇祖皇宗之遺範,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所以宣戰於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至若排他國之主權,侵彼領土等所為本非朕之志也。然,交戰業已四載,朕之陸海將士勇武善戰,朕之百僚有司勵精圖治,朕之一億庶眾克己奉公,各盡最善;但戰局並未好轉,世界之大勢亦於我不利;加之,敵新近使用殘虐之炸彈頻頻殺傷無辜;慘害所及之甚實不可測。若繼續交戰,終將招致我民族之滅亡,進而更會破壞人類之文明。果如斯,朕將何以持保朕之億兆赤子,何以謝慰皇祖皇宗之神靈。此乃朕著帝國政府接受共同宣言之緣故。

對始終偕帝國戮力同心致力於東亞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遺憾之意;對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之帝國臣民及其遺族,每當慮及,常五內俱裂。至若負傷、受災禍、失家業者之福祉,乃朕深切軫念之所。惟今後帝國所受苦難本非尋常,爾等臣民之衷情朕亦悉數知曉。然,大勢所趨,朕堪難堪之事,忍難忍之物,欲以之為萬世開拓太平。

聯茲寄信賴於可護持國體、忠良之爾等臣民之赤誠,且與爾等臣民永在。若夫情激之至,濫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由此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如是者乃朕之最忌;宜舉國一家,子子孫孫相繼;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通道義,堅守志操;誓發揚國體之精華,不累世界之進運。以此相期許,望爾等臣民體恤朕意。裕仁

日本文學大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用「暖昧的日本」這個詞來形容日本近代以來的文明。這是一個經典的概括。日本人對加害國的侵略叫做「出兵」或「進入」,道歉詞句無非是「反省」或「對不起,過去的事給貴國及人民添麻煩了」等。日本天皇裕仁的投降書,也僅僅叫做「終戰詔書」。每年8月15日,供奉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和掩埋他們骨灰的日本愛知縣的三根山「殉國七士墓」,都會有成群結隊的日本老兵穿著昔日臭名昭著的日軍軍服,打著軍旗,挎著軍刀,吹著軍號來到這裡祭拜。他們為當年的戰爭無比自豪,不承認日軍曾經戰敗。按照天皇的詔書辯解說,那僅僅是「終戰」。他們對下一場戰爭依然充滿著希望和憧憬。

1

日本學者千本秀樹在《天皇制的侵略責任與戰後責任》一書中說:《終戰詔書》不存在戰敗認識。

過去,中國和各戰勝國的教科書中都說「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從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被接受這一點看,此說也不算錯。不過,若細讀天皇的《終戰詔書》及其政府聲明,從無「投降」二字,更談不上「無條件」,而且不存在戰敗認識。1945年8月,天皇致盟軍的回復中明確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變天皇統治大權」為前提的。《終戰詔書》儘管明確表示發布《波茨坦宣言》的是美英中蘇四國,但戰爭的期限則被限定為「四年」。因為裕仁認為「大東亞戰爭」是向美英發出宣戰布告以後的戰爭。對中國所進行的侵略戰爭,似乎就根本沒存在過,一概不予理會。

「所以宣戰於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侵彼領土等所為非朕之志也。」把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說成是為了「自存」,這種扭曲措辭,充分暴露了裕仁及其親信試圖集體篡改歷史的形象,將「帝國」與「東亞」分離開來,在此基礎上重新組合,以此佯裝自己身上不存在通過發動一系列「排他國之主權、侵彼領土」的侵略戰爭而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以隱藏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正是與美英兩國開戰的主要原因,其根本之處就是迴避天皇裕仁的戰爭責任。

再看1941年12月8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的《開戰詔書》,它開宗明義地「對美國及英國宣戰」,理由是日本帝國之存亡「瀕臨危殆」,不得不發動這場旨在「自存」、「自衛」的戰爭。《開戰詔書》承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以後中日之間全面爆發戰爭的事實,卻又稱該戰爭暫時已經結束,眼下日本與「國民政府」處於「善鄰」關係之中,這樣一來,似乎這場侵略中國的戰爭在1941年12月就已經不存在了。《開戰詔書》說:「曩者,中華民國政府不解帝國之真意,濫滋事端,攪亂東亞之和平,遂致與帝國執干戈,茲已經四年有餘。幸而國民政府發生更新。帝國遂與之締結善鄰之誼,達成相互提攜之誠。然,殘存於重慶之政權,恃美英之庇護,仍不改兄弟鬩於牆之念。」

雖然說「中華民國」方面「攪亂東亞之和平」,把戰爭的責任轉嫁給了中國,但還是承認:長達「四年有餘」之間,大日本帝國對中國「執」了干戈,兩國之間曾經處於戰爭狀態。現階段,日本已經與更新的國民政府「締結善鄰之誼,達成相互提攜之誠」。而這個更新的國民政府指的是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漢奸汪精衛政權。同年11月,日本和汪偽政權締結了所謂的《日華基本條約》,只承認汪精衛政權為正式政權,以此作為對「庇護」重慶國民政府的「美英」「宣戰」的理由。《開戰詔書》指責「美英兩國支援重慶殘存政權,助長東亞之禍亂,藉和平之美名,欲逞東亞制霸之野心」。辱罵美英兩國的話語恰恰暴露了日本自己的企圖。從《終戰詔書》的措辭中似乎已經看不到中日戰爭的痕迹,就因為它是遵循《開戰詔書》的邏輯炮製出來的。

《終戰詔書》中「始初,圖謀帝國臣民之安寧,偕萬邦共榮共樂乃皇祖皇宗之遺範,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的措辭,把裕仁自己扮演成「民族」與「人類」的救世主。這樣一個新的神話就構建出來了:「接受共同宣言」,是因為「敵人」「使用」了「新」的「殘虐的炸彈」,為了阻止更多的「無辜」被「殺傷」,也為避免「我民族之滅亡」和「人類文明」的「毀壞」,天皇作出了「聖斷」,因此,裕仁是「日本國之救世主」,「人類文明之守衛者」。

為了迴避天皇裕仁的戰爭責任,日本政客不惜捏造歷史,消除裕仁即位以來參與戰爭的痕迹,抹消他作為大元帥時時常發出的決斷的後果。

關於日中戰爭,裕仁裝作一副根本沒有發生的樣子,企圖開脫自己的戰爭責任。即使決定對美英宣戰,也強調自己是作為沉默者的形象出現的。裕仁說:「12月1日,閣僚與統帥部聯繫御前會議召開,會上決定開戰。當時我覺得,即使反對也不會起作用,所以保持著沉默。」

由此可見,《終戰詔書》是以免除裕仁戰爭責任的形式在歪曲歷史,是戰後日本一系列右翼言論的出發點。

阿巴斯通訊社東京分社社長羅貝爾.蓋蘭對《終戰詔書》做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終戰詔書》一次都未曾提到過戰敗這個字眼,當然也沒有使用過投降的說法。裕仁認為殘忍的原子彈爆炸是終止這場戰爭的理由。而且,正如該詔書所述:「昔日,之所以宣戰於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僅僅把此當作戰爭的目的。因此,假如舊軍人們將來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好惡隨意改寫歷史的話,那麼,他們就可以以該詔書的文本為基石,發表如下說法:我們之所以放棄戰爭,只是因為我們的敵人採取了非人道的行動。雖然麾下的軍隊沒有遭受重創,但是我們的天皇卻同意了終止殺戮的要求。為什麼?因為天皇不只是日本國的救世主,而且,他還想成為反對一切殘虐行為的人類文明的防衛者。

對《終戰詔書》,羅貝爾.蓋蘭表示了巨大的驚訝:這種文本簡直不可思議,就其精神而言,是徹頭徹尾的日本式產物。

蓋蘭的分析出色地擊中了靶心!在日本右翼軍人回想錄中,旨在「自存」的戰爭視角被反覆提起,作為「日本國救世主」的天皇形象,成了日本右翼政客篡改歷史的旗幟。由日本自民黨為紀念《終戰詔書》播送50周年而出版的《大東亞戰爭之總結》一書就宣稱:大東亞戰爭不是侵略戰爭,而是「自存」、「自衛」的戰爭,是解放亞洲的戰爭。在此基礎上,「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出籠,編撰了旨在篡改侵略歷史的教科書,而這部教科書竟然通過了日本官方的審查。
  


■裕仁天皇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是耶?非耶?如果是,日本戰後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不理解的行為:把「侵略」說成「進入」,把「戰犯」奉為「神明」……為什麼日本的軍國主義沒有得到徹底清算?

200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60周年。戰後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廣播、電視都要播送「玉音放送」―――即天皇裕仁親自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

從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開始,對它進行一系列解讀,圍繞戰後中日、中美、美日關係,揭示了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秘密。給我們的警告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沒有得到徹底清算,軍國主義的陰魂還在日本列島上飄蕩。

隻字不提「投降」

日本學者千本秀樹在《天皇制的侵略責任與戰後責任》一書中說:《終戰詔書》不存在戰敗認識。

若細讀天皇的《終戰詔書》及其政府聲明,從無「投降」二字,更談不上「無條件」,而且不存在戰敗認識。1945年8月,天皇致盟軍的回復中明確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變天皇統治大權」為前提的。《終戰詔書》儘管明確表示發布《波茨坦宣言》的是美英中蘇四國,但戰爭的期限則被限定為「四年」。因為裕仁認為「大東亞戰爭」是向美英發出宣戰布告以後的戰爭。對中國所進行的侵略戰爭,似乎就根本沒存在過,一概不予理會。

阿巴斯通訊社東京分社社長羅貝爾.蓋蘭對《終戰詔書》做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終戰詔書》一次都未曾提到過戰敗這個字眼,當然也沒有使用過投降的說法。由日本自民黨為紀念《終戰詔書》播送50周年而出版的《大東亞戰爭之總結》一書就宣稱:大東亞戰爭不是侵略戰爭,而是「自存」、「自衛」的戰爭,是解放亞洲的戰爭。在此基礎上,「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出籠,編撰了旨在篡改侵略歷史的教科書,而這部教科書竟然通過了日本官方的審查。

美國種下的歷史惡果

日本史學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中說:日本投降實際是天皇與美國的交易,雖放棄抵抗卻保留了原有政權。

1945年8月30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以盟軍最高統帥名義進駐日本。佔領初期,麥克阿瑟為確保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促使日本最終建立一個和平的責任的政府,曾制定並實施了包括解除武裝、懲辦戰犯等一整套「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其中,天皇制問題與戰爭、軍備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為了對付社會主義的蘇聯,美國迅速將對日政策由懲罰改為扶植,不但重新釋放和武裝戰犯,而且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日本的戰時政治體制和統治機構。結果,那些被盟軍釋放的高級戰犯又重新在政界、財界和輿論界活躍起來。擔任過東條英機內閣商工大臣的甲級戰犯岸信介,1957年順利當上了日本首相。甲級戰犯重光葵,1952年任改進黨總裁,以後出任外務大臣和副首相等要職,日本學者稱他們為「戰犯政治家」。

軍國主義越走越遠

今年5月4日,日本知識界「九條會」的領導人大江健三郎對日本軍國主義傾向表示擔憂。這種傾向體現在日本試圖修改《憲法》及首相小泉純一郎經常參拜存有爭議的靖國神社上。大江說這種傾向現已擴大,而且越來越強烈,但我們抵制這種傾向的時間卻是有限的。

2001年1月,小泉純一郎不顧國內70%的輿論反對,強行向伊拉克派遣了「自衛隊」。而過去,「自衛隊」向海外派兵一向被歷屆自民黨內閣視為違憲行為。但是這個規矩卻被身為自民黨與公民黨聯合政權的小泉內閣給踐踏了,它意味著日本國《憲法》第九條宣布「放棄」的「交戰權」被行使。

小泉自2001年4月上台以來,已經連續4次參拜靖國神社。小泉這樣做的目的何在?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局的一位官員指出:小泉是在兜售「自己是可以向中國說『不』的政治家」。

美國的沉默與縱容:

問泉哪得「渾」如許,為有源頭「濁」水來。2005年6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的《尋求無罪判決的日本戰爭紀念堂》一文中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靖國神社問題和甲級戰犯的判決問題上一直保持沉默。雖然美國官員對日本將靖國神社比作阿林頓國家公墓感到不滿,但美國官員往往為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進行辯解,或是故意保持沉默。原因是冷戰也許已經結束,但中國的崛起使美國感到不安,就像20世紀40年代共產主義的興起一樣。正如2005年6月22日《紐約時報》所說:現在對美國來說,最好是出現一個強大而且重新實現軍事化的日本,而不管日本人在靖國神社問題或是戰犯問題上說些什麼。

日本狹隘的民族主義與美國的霸權思維互融,形成了當前衝擊日本對外關係的一股濁流。改善中日關係的關鍵在於日本政府能否從日中友好的大局出發,認真履行自己在歷史問題、台灣問題上作出的承諾,只有這樣才能從政治上化濁為清,推動兩國關係走向光明的前景。


「八十年代后」對日本愛恨交加

抗日戰爭勝利已經60年。歷史未被塵封,世界已然改變。與看著抗戰題材影片長大的前輩相比,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更多地是在日本偶像片、漫畫和電子產品中成長。今天,個性更為鮮明的「八十年代后」是如何看待那段歷史和我們這個奇怪鄰國的呢?

如何看待抗日戰爭

在這個問題上,「八十年代后」與前輩的觀點幾乎完全一致: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絕大多數學生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牽制了大量的日軍,使日本無力進攻前蘇聯和擴大對東南亞的侵略。

對日本的愛與恨

「八十年代后」對日的愛與恨從何而來?現實提供了太多喜歡或討厭日本的原因。日本對歷史問題的態度再加上現在日本政治上的一些不友好舉動,如靖國神社問題和東海問題,就構成了廣大80年代出生的學生對日反感的主要原因。

但同時他們又往往會對日本的技術、電子產品及流行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因此對於日本,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學生大體上有三種看法:討厭日本、喜歡日本、愛恨交加下的矛盾心理。

愛恨不能盲目

歸根到底,反日還是因為中日的歷史遺留問題。釣魚島和東海之爭,更多是領土資源的爭奪,是現世的兩國利益之爭;否認歷史、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完全是日本右翼勢力在搞鬼。因此反日其實該是反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勢力。

喜歡日本的人大多從喜歡日本文化開始,一些人是因為日本先進的科技與技術。但他們對日本的接觸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對其了解也不過來自一些日劇和媒體的報道。

但日劇和漫畫中描繪的日本可能與現實還有很大距離。「日劇中反映的日本是不真實的,它只展示了日本好的一面。」北外日語系劉志誠說道。

正視日本

如果80年代的學生對日本的認識有偏差的話,也許媒體的責任首當其衝。這次網上調查顯示,57.84%的人認為媒體報道是決定自己對日本認識的首要因素。

如果主流媒體不能夠培養一種有利於解決中日問題,有利於中國長遠國家利益的對日態度,那麼青年人公開表達激烈的對日情緒,這就會變成害國而不是愛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4: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