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敗俱傷:誰是資源低價模式的最大受害者?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3-8 15: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濟發展、民眾生活都離不開資源的消耗。資源價格漲跌牽涉到社會每一群體的切身利益。有意思的是,一方面,老百姓正在為例如液化氣、水電等資源價格漲勢不止叫苦不跌的時候,另一方面,資源的壟斷供應方又在大力呼籲資源定價的市場化,認為日前資源的低價使企業舉步維艱、不堪重負。

  這種現象不能不引人深思,難道現存的資源定價體系導致了目前兩敗俱傷的結果?分析一下最近央行出台的貨幣執行報告,或許對大家解開這個迷團有些啟發意義。

  我國資源價格偏低,而且資源性產品之間比價關係不合理,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這是央行發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得出的結論。

  在各類關係民眾生活必需的資源性產品頻繁提價的時刻,央行的這份《報告》提供了讓資源性產品繼續漲起來的合法性註腳。央行的《報告》總結可以歸結為「低價資源引發的高代價經濟增長必須改變」,在一個人均資源佔有量本就稀缺的大國,基礎性資源產品的價格長期走低,無法適應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旺盛需求。價格偏低,於是得出應用價格槓桿提價的理論推演。如果央行的《報告》獲得各方首肯,不出預料的是,2006年包括水、電、汽、油等資源性產品的再次大幅度提價就順理成章、箭在弦上了。

  不過,即使在現行的資源低價模式中,民眾同樣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們既沒有因為當下的資源價格「偏低」而獲益,卻將為未來的資源價格走高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央行的《報告》中,曆數了現行資源低價模式的幾大弊端:首當其衝要屬我國資源價格基本上是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只反映了資源開發成本,沒有全面覆蓋環境破壞成本和安全生產成本。忽視環境保護,濫采濫挖,由此帶來的生態危機,直接感受到生存威脅的是普通民眾。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帶來民眾生活質量的倒退,甚至危及人們的安全。

  由於資源低價的過度開發,資源稅也很低,喂肥了一小撮攥取資源開發權的人。以煤為例,部分私營煤礦主的暴富與煤礦工人的赤貧、煤礦安全事故同步上演,龐大的煤礦工人群體忍受著低收入、高風險的折磨,其權益保護基本蕩然無存。

  從《南方周末》曾經報道的《一塊煤的走向》來看,從原煤的開採到進入城市居民生活中,煤的價格已經翻了許多倍,每個過手煤交易的利益環節都獲得不菲的回報,只有普通城市居民要面臨高價煤的無奈。

  作為煤炭供給的最低端DDDDD煤礦工人,和煤炭成本的最終付出者DDDDD城市居民,都為所謂的「低價資源」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資源低價導致出口商品依靠價格優勢猛增、引發國際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壓力」的說法,則有些以偏蓋全。中國成為製造中心的立足點被定性為中國勞動力的廉價性。以中國工人人均六、百元人民幣的低收入,對抗發達國家工人人均一、兩千美元的高收入,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無往而不勝的法寶。近來有地方領導痛斥企業光漲利潤不漲工資,反映出勞資雙方利益博弈的嚴重失衡。作為企業的最大資源,人力成本被壓低到底線。

  其實,資源供給企業倒不必為資源低價叫苦,它們有足夠的國家政策福利護航。從石油巨頭獲得巨額國家補貼,到國企多年不必向國家交納一份紅利,他們還處於衣食無憂的安康狀態中。反觀普通民眾為什麼對於資源價格提升如此敏感?他們微薄的收入無法應付不斷上漲的資源產品價格,在現行資源低價模式下創造的企業利潤、地方財政又無法轉化為收入提高的途徑,反倒要以納稅等形式向資源壟斷企業「間接補助」。



來源:人民網-《證券時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