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斜眼窺世』太原

[複製鏈接]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6-3-6 0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山西太原成了我2006年行走的第一站,腳步匆匆,可總算是留下一個腳印。出火車站那一瞬間,我想的離開,這裡的空氣質量真的不敢恭維。舉著相機在濃厚的霧氣中留下印痕。尋覓網吧,打發了清晨的安謐,在鍵盤上敲到:2004剛剛離開,2005又說再見。2006的開始,我在行走,從一個陌生的城市到另一個陌生的城市。不是不想停留,只是想讓自己走的更遠點……





拾級而上,有兩座牌匾狀的大門,前門書寫著古香古色的「名播三晉」四個字。顧名思義,標誌出晉祠在三晉大地中的文化地位,據導遊講此門為混凝土結構,飾琉璃瓦,乃現代建築。後門為晉祠正門,東向,中道行走,軒昂闊大,高車駟馬均可穿越門內,門外有八字牆,正中抬眼「晉祠」兩大字,據說是李世民《晉祠銘》中「晉祠」兩字的放大,而建國后,曾採用康生左手篆書體,文革后即採用陳毅的草書體。



據導遊所說,中間騎馬者為李世明,身側伴有五大將,至於五將的名頭早已被我拋之腦後。深深印入腦海的是出園時的那渾厚的唱腔和老婦拄鐵棍的形態。在出園的路上緩緩前行之時,有高亢渾厚的唱腔敲擊耳膜,循聲而去才發現是一老婦人,手持鐵棍,在此雕像前邊舞邊唱。






說是李世明在此進拜過,於是進去一看。小寺廟顯得特別簡陋,僅有一殿。轉了一小圈之後,有人勸說點香許願,委婉拒絕。出寺后和導遊說起大寺廟裡的韋陀神像,誰知導遊一問三不知,於是止住話題,繼續前行。其實問起這個只是想探究一下導遊的水平而已,果不其然後面的介紹似乎並不怎麼精彩,偶的問題難道就那麼難回答嘛?  





其實有一張單獨的鐵人象,也有一張單獨的「對越」牌坊,只是覺得兩者這樣結合后更加有味道。
金人台上有鐵人四個,佔據四角,唯獨照片上這個最為精緻,被太原人稱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據說四個鐵人里,唯獨這個老四是外來工匠所為,他的三哥兄長似乎是當地人民的爛尾工程,於是顯得粗造的多。導遊說,摸摸老四的肚子可以消災得福,當著導遊得面沒好多摸,後來自己閑走的時候,摸了好幾下,其中一下是吳越的噢。
古代的牌坊主要有貞潔牌坊和功德牌坊兩種,「對越」牌坊是一道功德牌坊,也是整個晉祠唯一的牌坊,建於明朝萬曆四年(1576)。「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顯揚,即報答顯揚周文王之高尚功德。
相傳晉祠東庄高應元,萬曆貢生,善書,對父母極為孝順,老母突患頭疼之症,久治不愈,應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在晉祠聖母殿前為母焚香祈禱,並許願:母體一旦安康,將捐資修祠。半年後母病痊癒,於是高應元捐資白銀三百兩,築對越坊和鐘鼓樓,並親筆書寫「對越」、「萬古流芳」匾。與傅山、楊二酉的晉祠匾並列稱晉祠匾額三絕。




聖母殿是晉祠最有價值、最中心的建築。殿前有被稱為世界第一座立交橋的「魚沼飛梁」。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故為「魚沼」。所謂「飛梁」,是本著「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說法。殿身前廊柱上,雕飾木質四爪蟠龍八條,逶迤自如,盤曲有利,是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原物。
大殿右側有一卧柏,稱為龍柏,為「晉祠三絕」之一。相傳是由於大殿左側的鳳柏被筏之後,龍柏傷痛欲絕而倒,就在龍柏就要倒塌的時候,龍柏身側長出幼柏支撐著龍柏傾倒的身軀,導遊在這裡用了「相輔相成」這個成語,我欲笑不能。
大殿的左右兩間擺設著晉祠三絕之一的「宋塑侍女」,形態各異,各有專職、身份和性格。其中最絕的是大殿右間的雙面侍女像,隔著柵欄聽導遊說這個侍女像從兩側看,她的表情不一,各有千秋。不知道為什麼,我腦子裡猛的閃過濟公的那張哭笑臉





細細的端詳卧柏身上的這個別緻的「眼睛」,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他都如人的眼睛一樣,炯炯有神著。傳聞只要摸摸龍眼,然後再摸摸自己的眼睛就可以達到名目的作用。看樹榦四周的光滑程度,就可以知這個卧柏的軀體被多少人撫摩過了。就因為這麼一點細節,那個古老的美麗傳說變得真實起來。





今天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原來不是張郎墓而是張郎塔。不過我想,墓和塔大相徑庭吧。塔北側的石堤上有七個孔洞,而南側的石堤僅有三個孔洞,所謂的「溉汾西千傾田,三分南七分北」說的就是這裡。為什麼三分南七分北那?這裡頭還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相傳方圓數十里的三十個村莊全憑這股晉泉澆灌,因為水源問題經常發生械鬥。北宋時期,兵荒馬亂,又逢大旱,南北兩岸村民又一次發生械鬥。於是官府出面調解,辦法是泉邊置一口大油鍋,油沸騰后鍋中置十枚銅錢,以示十股泉水,南北兩方鄉民各出一名代表,當眾赤手撈取銅錢,撈一枚算一枚,北河花塔人張某表現最為出色,最後乾脆跳入油鍋撈夠七枚,當即壯烈犧牲,獻出生命,傳為歷史佳話。後人為紀念張郎,將遺體埋在難老泉源頭,並雕石塔題「中流砥柱」為標誌。從此,為使十之七分的晉水向北流,特置人字堰,為南北分水界。





哈,回頭來補文字的時候,又發現一個錯字,此水應為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泉水常年恆溫17℃。水的流勢不大,清轍如玉,常年不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崔娥」名句的詩篇。後來由於太原的城市發展,難老泉的泉眼乾涸,如今大家看到的只是人工所為而已。不過難老泉那個美麗的傳說還是值得一聽的,印象中這個美麗的傳說已經被搬上了屏幕。
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有一種脾氣,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許換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把最後一桶水遞給了馬。可是馬彷彿渴極了,喝完后一桶水連前一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會自然湧出,漲得滿瓮。
  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
  柳氏提心弔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後她就再也不擔心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瓮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現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瓮里亂抽一陣,水就洶湧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髮往嘴裡一咬,一氣跑回古唐村,什麼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瓮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





其實,說老實話,我一直對這樣的門洞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晉祠這個門洞顯得更為有趣,我就在這裡來回走了三趟。乍一看這鑲在石頭矮牆裡的紅牆請瓦,顯得尤為突兀。門的這側是一灘清水,煙霧裊裊,垂柳涼亭,好不柔媚;門的那側是一組假山,銀裝素裹,怪石嶙峋,好不剛韌。真所謂一牆之隔,各有千秋啊。












其實從來不期望北方會有這樣的景緻,一種江南煙雨的嫵媚。取下這些鏡頭的時候,突然想家想的厲害。或許,垂柳依依,煙雨朦朦本不應該是江南水鄉所獨有的吧。玉淵潭的柳枝拱橋,山海關的亭台樓宇,添上晉祠的煙霧朦朦,這些不都是原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景緻嘛?親切二字油然而升,看玉淵潭的柳枝拱橋,我念著福州西湖公園的碧水輕舟;看山海關的亭台樓宇,我想著集美學村的龍舟池;眼前的煙霧蒙蒙,憶起中學清晨上學路上的依稀霧氣……   [/COLOR]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3: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