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網友自發拍攝上千條衚衕 記錄古都變遷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3-3 1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核心提示
正在逐漸消失的北京衚衕中間,出現了一支帶著相機的隊伍。

這一群人,每一周都會在網上發帖相約,一起拍攝日漸消失的老北京衚衕。他們自稱「老北京拍記隊」。

跟隨著拆遷的腳步,他們的鏡頭已經覆蓋了上千條衚衕,留下了20餘萬幅照片。他們想通過圖像在網上建立一個衚衕的完整世界。在他們看來,在城市的快速變遷面前,這是無奈而惟一的選擇。

大耳衚衕25號,青磚雕瓦,紅色大門前兩座如意門墩油光發亮,一枝榆樹懶懶地耷拉在圍牆上。

「進去看看吧。」一位年輕人舉手輕敲大門。

門內露出一張老太太的臉,看見門前聚集著幾十個帶著相機的人,頓時緊張起來―――「你們找誰啊?」

「奶奶,我們是老北京拍記隊的,是專門拍咱北京衚衕的。」年輕人湊上去大聲解釋。

老奶奶笑了,把大門推開。

迎面是一面影壁,左拐,是一扇形如戲台的木門,門前又立著一對方形蘭草紋飾石墩。「喀嚓」快門聲響成一片。



2月22日,這一群人又出現在北京的衚衕里。每一周,他們都會在網上發帖相約,一起拍攝日漸消失的老北京衚衕。對內他們以網名互稱,對外他們叫自己「老北京拍記隊」。

年齡最大的網友是61歲的「城根」,他總是習慣把相機藏在棉衣裡層,撐得肚子鼓鼓囊囊:「掌柜的」是帶隊人,手中總是高高舉著那根兼當講解棒的三腳架:「老張」有些沉默,卻會冷不防冒出一段老房子背後的歷史故事……

按照常例,負責召集網友工作的「蟲子」拿出一張從考古書籍里複印的大柵欄地區衚衕分布圖,標註出了當天的行進路線。

這一天計劃拍攝的10條衚衕中,其中兩條已經被列入了不遠處貼出的大柵欄地區的拆遷公告里。

「我們現在完全是跟著拆遷的步子走。」老張說,「我們的目的是完整、客觀地記錄一個古都的歷史變遷。」



老張的衚衕情結

「拍衚衕就像吸鴉片,有了第一次,你就會深陷其中。」

在老北京拍記隊,老張被公認為是「學問最大」的一個,他也是這支特殊隊伍的發起人。

「拍衚衕就像吸鴉片,有了第一次,你就會深陷其中。」47歲的老張全名張金起,曾當過編輯、開過公司,如今的全職工作就是逛衚衕、拍衚衕。

老張說,他與衚衕有一段不解之緣。

11歲那年,老張回到了老家北京,住進了大柵欄地區的一個大雜院里。院里有一間小屋只有7平方米,裡面住著一位老奶奶,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小屋奶奶」。

小屋奶奶在這個小院子里,輩分最高,院里幾乎每戶都有孩子讓她照看過,有的家甚至被她帶大了兩代人。

因此,小屋奶奶在院中備受尊敬。老奶奶看見哪個孩子淘氣了,推開誰家的門罵一句就走。各家上班的時候,都會把家門鑰匙交給小屋奶奶來看管,中午的時候她會主動幫著每家每戶換煤球續爐火。

老張和鄰院的幾個孩子沒事就會到小屋裡集合,一邊聽收音機,一邊幫老奶奶糊紙盒。每至酷暑,街坊都會坐在四合院里的丁香樹下一起喝茶,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1986年,因工作和結婚,老張離開了熟悉的衚衕生活。

2000年的一天,老張從虎坊橋打車回家,按照經驗,向東到珠市口西大街再行不遠,就可以看到石頭衚衕。讓他沒想到的是,兩廣路正值拓寬改造,兩邊的衚衕都被拆掉了,以前閉著眼睛都能摸回家的他卻在一片廢墟中迷了路。

「我才半年沒有回過衚衕。」老張說,他從未意識到北京的拆遷速度如此之快,熟悉的衚衕消失后場景竟會那樣凄涼,這讓他感到有責任把北京的老衚衕記錄下來。

老張從自己熟悉的大柵欄地區的八大胡同入手,開始對這一帶的老建築進行拍照。

「我和攝影師不同,他們是哪裡美拍哪裡,而我不論好醜,更多的是全程記錄。」老張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個院落他都要敲門進入,每條衚衕里的原住老人都要走訪到,門樓、扶手、雕花、罩棚等細微建築構件都要一一收入鏡頭。

「哪怕門前掛著臭襪子、破短褲,我的鏡頭也不會避開,這種原生態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老張說。

一路拍下來,著名的八大胡同被老張訪了個遍,坊間流傳的小鳳仙、賽金花、蔡鍔等歷史人物的故事也一一在衚衕中得到了充實和考證。

「看得越多,越會感覺到失去它們是多大的代價。」老張說。

老張的步子停不下來了,他又將大柵欄地區的114條衚衕全部走訪了一遍。此時,時間已過去了5年,老張拍攝的衚衕照片已達到了4萬張,衚衕日記也記錄了厚厚的幾大本。

2005年,老張編寫出版了衚衕專著《八大胡同里的塵緣舊事》,在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

老張每走完一條衚衕,就會用紅筆在地圖上畫一筆,5年下來,他發現紅筆區域卻還沒有覆蓋到老北京城衚衕分佈範圍的十分之一。

「當時就有些急了,記錄老北京衚衕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老張說。

網上「掌柜的」

老張提議成立了「老北京拍記工程隊」,「拍是指拍攝,記是指記錄聲音、記錄筆記。」

這一年,老張無意中看到一個名叫「老北京網」的網站,在那裡他發現了一些和他一樣痴迷於衚衕的網友。

「我當時還帶有偏見,認為年輕人對老北京衚衕懂什麼啊。」老張在論壇上發帖說,尋找40歲以上的網友交流,這個帖子很快就引起了網上很多年輕人的不滿。

「後來接觸多了,發現不少年輕人愛衚衕真是用了心。」老張說,這個網站的「掌柜的」就是位年輕人。

張巍,網名「掌柜的」,29歲,當過廚師、發行員、編輯。2000年11月11日,酷愛老北京文化的張巍開通了個人網站―――老北京網,網站專門介紹老北京的風俗、景點和衚衕知識。

「2004年,網站開通了論壇,兩個月里,會員就有了100名,而四個月後,會員就達到了1000名,如今會員已達4300人。」提起網站的發展史,張巍如數家珍。

2005年6月25日,十多名愛好衚衕的網友相約,召開了第一次網友見面會。

會上,老張提議成立了「老北京拍記工程隊」,有計劃地開展對北京衚衕的拍攝活動。

「拍是指拍攝,記是指記錄聲音、記錄筆記,北京的衚衕有上千條,所以這是個大工程。」老張如此解釋。

但讓老張感到難堪的是,拍記隊相約頭一次周末活動,連他自己在內,總共才來了3名網友。

「但到了第二個星期,隊伍就增加到了7人。」老張說。

2月26日下午1時半,當老北京拍記隊走在汾州衚衕時,隊伍人數已增加到了53人,老老少少把狹窄的衚衕擠得滿滿當當。

衚衕深藏「活書頁」

「如果那天不是他站在我身後,這段歷史可能永遠就不為後人所知了。要知道,那個院落如今已被夷為了平地。

「故宮的歷史,本身就有詳細的皇家記載,但仍有一大批學者在研究,而北京的衚衕史,卻鮮有學者深入研究。」老張說,其實,衚衕里的老人和故事才是老北京文化的活書頁。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的衚衕更是出現斷檔記載,我們現在就是進行搶救性的民間挖掘工作。」。

2005年年底,前門外一條老衚衕開始大面積拆遷。

有一天,老張在一處即將拆除的老宅前進行拍攝,身後有名40多歲的男子指指畫畫。老張和他一搭話,聊出了一段老北京商號佳話:上世紀初,乾果老字號「聚順和」與如今仍被人熟知的「通三益」在北京城龍爭虎鬥,生意不分上下。當時北京商會推薦通三益參加巴拿馬國際展覽,但通三益東家怕參展泄露祖傳秘方,於是就假裝熱心將名額讓給了聚順和。聚順和東家為人老實,認為這是好事,沒想到竟一舉獲得了巴拿馬國際展覽金獎,轟動了北京城。

隨著時間變遷,聚順和日漸沉落,這段歷史也逐漸被人遺忘。只留在了老張所遇到的這位男子記憶里―――他就是聚順和掌柜的孫子。

「如果那天不是他站在我身後,這段歷史可能永遠就不為後人所知了。要知道,那個院落如今已被夷為了平地。」老張頗為感嘆。

探訪衚衕中,拍記隊會不斷獲得這樣的驚喜:在草廠三條33號,發現了袁世凱小妾的住所;在鐵樹斜街發掘出了我國第一家民營制板局―――華昌制板局;通過比對西打磨廠90號的廣東會館、南橫街111號的粵東新館、米市衚衕的一塊樂善堂石碑及鮮魚口地區的一處民國院落,由此揭開了廣東會館在北京老城的整個發展史。

老北京拍記隊的網友構成中,除了民俗專家、攝影師、古建專家、民俗地理專家、衚衕愛好者外,來自高校的學生日漸增多。

「衚衕里藏著大學問。」

老張說,這些小故事像串碎珍珠一樣連起來,其實就是一部老北京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史。隊伍中的一些學生已把在衚衕中探訪的成果作為自己的論文課題進行研究。

跟著消失進程走

核對工作持續了7天。結果顯示,50年間,整個老城區縱橫交錯、渾為一體的衚衕網脈已被黑色吞噬了大部分區域。

2005年9月的一天,張巍和網友在7天足不出戶的連續繪圖后,對著一張地圖哭了。

這是一張他們自己製作的北京衚衕分佈現狀圖。

在老北京網的論壇里,張巍和網友總是感覺缺少一個直觀的印象,北京衚衕究竟是什麼樣的現狀?他們複印了一張1949年出版的北京衚衕分布圖,然後又從GOOGLE地圖冊中下載了一張北京最新的航拍地圖。

兩幅圖攤在一起,大家先在航拍地圖中尋找現代建築或街道,然後在老地圖的相應位置上塗上黑色,意味著衚衕的消失。

核對工作一直持續了7天。結果顯示,50年間,整個老城區縱橫交錯、渾為一體的衚衕網脈已被黑色吞噬了大部分區域。

「一圖抵千言。」張巍說,只要看過那幅圖的人無不感到震撼,但接下來的情況卻更為糟糕。

2005年10月,北京老城區一夜之間貼出了大量的拆遷公告。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一次衚衕拆遷工程。」老張這樣認為。

拍記隊初步統計,拆遷區域分別涉及8個區域:鮮魚口地區、大柵欄地區、大吉片地區、舊鼓樓大街地區、新文化街地區、三眼井地區、椿樹地區、法源寺地區。

「這8大片衚衕區如果全拆完了,老北京城內原汁原味的衚衕文化也就所剩無幾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鮮魚口地區貼出拆遷公告后,老北京拍記隊對照公示出的門牌號碼―――上門走訪,發現崇文區文物局掛牌的80多處保護院落中,竟有61處被列入了拆遷對象。

1月16日,宣武區貼出了大柵欄地區的拆遷公告中,老北京拍記隊發現其中兩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謙祥益綢布老店、糧食店街第十旅館也被划入了拆遷範圍。

老張說,成立老北京拍記隊之初,大家把北京衚衕劃分成若干網格狀,根據網友的居住遠近分片承包拍攝,原定的計劃是打算用兩年時間細細拍一片衚衕,過兩年再拍另一片。

「想不到變化竟然如此之快。」老張說,一夜之間的拆遷公告打亂了大家的全部計劃,現在,他們乾脆跟著拆遷公告轉,趕在拆遷之前搶先把衚衕的原生態記錄下來。

老張介紹說,目前拍記隊的專職和兼職攝影師全部湧進了拆遷片區拍攝。

「一天不去,有的衚衕可能就被推倒了。」老張說,以目前平均每兩天就要消失一條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的速度,拍記隊面臨的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考驗。

零花錢不超過10元

如今很多專職拍攝衚衕的網友放棄了工作,失去收入來源成了普遍問題,有的拍了上百卷膠捲,因為沒錢沖洗只能堆在家裡。

為了搶拍衚衕,如今老張的生活已完全格式化:從周一到周日,白天扛著相機拍衚衕、訪老人,晚上則回家在電腦上整理照片,趕寫走訪筆記,有時還要跑檔案館、圖書館。

「不工作,你靠什麼生活啊?」對這樣的問題。老張總是嘿嘿一笑答道:「吃老本」。

相處一段時間,大家都能看出老張生活的拮据:每次聚會,無論距家遠近,老張都是騎著自行車趕到,抽煙一律是3元一包的「紅河」。

每次接聽電話,老張頓時變得異常小心:手指輕輕地捏著那部老款的諾基亞手機兩側,打完了再輕輕放回口袋。

原來手機的后蓋已經缺失。很難想象,5年前的老張還是一家公司的老闆。

2月24日下午,張巍正與記者聊天,突然接到網友「蟲子」的電話:「又死屏了!」

張巍苦笑著說,由於訪問量過大,現在租用的伺服器已經不能支持運轉了,但沒錢,不得不這樣硬撐著。

「每年花在網站的維護費用就有1000多元,這個錢部分還是網友捐助的。」

張巍說,由於全職投入進保護衚衕的工作中,日常生活開支全靠父親的退休金勉強支持。

去年8月,一位叫蒲潔的網友在博客里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今天電話里聽張巍樂呵呵地輕鬆描述他新買的數碼相機被偷了。我沉重悲哀了一下午,好像被劫持的是自己,寧可被劫的是自己,真的。Sony828,得7000多。他義務做了好幾年沒錢『掌柜的』,我最清楚這位傻朋友的每一筆收入都來之不易。」

張巍回憶,相機被偷后,當時他異常痛苦,因為沒有相機就無法再拍攝衚衕。但10天後,一位從沒有見過面的網友突然上門找到他,送上了500歐元,那人說了句「再去買個相機吧」就走了。

2005年11月,是老北京網創辦5周年的日子,張巍和網友在7所高校舉辦了「北京2005衚衕攝影巡展及講座」。

攝影展反響不錯,但張巍為此背上了一身的債務:除了網友捐助的2500元外,剩下的5000元缺口,多是張巍借來的。

「如果在網站上放商業廣告,就會失去網站的公益性質,會讓外界質疑我們拍記行動的目的。」

張巍很矛盾。

張巍說,如今很多專職拍攝衚衕的網友放棄了工作,失去收入來源成了普遍問題,有的拍了上百卷膠捲,因為沒錢沖洗只能堆在家裡。

為了擴大老北京網的影響力,張巍如今還要頻繁與媒體記者和網友見面,每到吃飯時間,張巍就很尷尬。

「平時我口袋裡的錢超不過10塊。」張巍說,他只好厚著臉皮和對方說,「你請我吧。哈,就當是為保護衚衕做份貢獻吧。」

網上「衚衕游」

「如果我們再不進行系統的拍攝與記錄,幾年之後,我們的後代可能就連個衚衕影子也看不到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有關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照片絕大多數是由外國人拍攝的,可以說整個20世紀,由中國人自己有系統地對北京城進行全方位的拍攝與文字記錄還沒有過,就是我們今天所進行的這項工作。」

老張不無憂慮地說,現在拍記隊也是在老城區開始拆遷的20年之後才進行的,此時老北京最有價值的衚衕已不足原有的30%.「如果我們再不進行系統的拍攝與記錄,幾年之後,我們的後代可能就連個衚衕影子也看不到了。北京缺少一部民間的21世紀與20世紀的世俗社會生活大畫卷。」老張說。

老張經常給新加入的網友講述一個衚衕攝影愛好者的遭遇―――幾年下來,各式各樣的衚衕精美照片摞了一米多高,但由於拍攝中沒有記錄衚衕的名稱、門牌號碼,該攝影愛好者根本無法整理歸類,至今後悔不已。

如今,參加拍記衚衕的網友都嚴格遵循一項鐵規:現存的每一條衚衕,都要建立聲、像和文字的立體檔案,他們的目標是建立可連接在一起的拼接式圖像。

「老北京衚衕多如牛毛,所以拍記衚衕要靠的只能是一個集體。」老張說。

目前,網友拍攝了北京千餘條衚衕的20餘萬幅相片,及其相關的400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

老張的初步規劃是,在網友的共同努力下,將這些衚衕連接成片、成網,配以聲音和文字,構成一個活生生的21世紀老北京衚衕的虛擬世界;同時,在2007年建立起中國最大的衚衕與老城鎮的變遷圖像資料庫。

「在網上遊覽衚衕,可以說是一種悲哀,但有總比沒有要強。」老張說。 (新京報記者 高明 北京報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