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投資參考:什麼時候該把讓孩子踢出家門?

[複製鏈接]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空手 發表於 2006-2-27 0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章來源: 華爾街日報 於 2005-10-25
       
        子女是父母的長期投資,可誰能想到竟然會有這麼長?

根據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統計,一個美國中產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到17歲得花費184,000美元。如果這個孩子接下來在私立名牌大學讀四年書,那麼家長恐怕還要再花160,000美元。

以為家長的經濟負擔就此卸下了?也不盡然。如今大家談論的話題都是上研究生、讓子女讀完大學后搬回家住、替他們支付第一筆公寓租金、甚至給他們買房子。父母們真的應該慷慨解囊,毫不吝惜嗎?給錢的界限在哪裡?

-- 回父母家去。無論家長們是否樂意,如今成年的子女實現經濟獨立需要更長的時間。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在2002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截至2001年,約有400萬年齡在25至34歲的年輕人仍與父母住在一起。

這股潮流是如何產生的呢?許多年輕人要花5年時間獲得大學本科學位,接著繼續攻讀研究生,然後在公司見習,領取微薄的薪水,他們在職場上得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買不起房子,因為現在的房價實在太高了。

不過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家長們不僅財力充裕,而且住房寬敞,可以讓子女搬回家來住。許多父母也喜歡與孩子們住在一起,也許這樣可以讓他們擁有年輕的心態,排遣日漸衰老的不安。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仍呆在父母家有許多原因,」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的心理諮詢教授、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傑利德•薩利(Jerrold Lee Shapiro)說,「但怕就怕他們永遠也長不大。」

的確,對於父母而言,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可不容易。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成熟的神話》(The Myth of Maturity)一書的作者特里•阿普特(Terri Apter)指出,歐洲的研究表明,獲得父母大力支持的年輕人往往更加樂觀、更有抱負,在事業選擇上更大膽。

但是,如果父母給予了太多的支援,最後的結果也許是子女們依賴成性,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最終父母只能是毀了自己的退休計劃。

-- 讓子女學會自立。怎麼辦呢?為了幫助成年子女努力實現經濟獨立,試試下面四大策略吧。

談談自己的奮鬥歷程。今天,子女眼裡的父母是成功富有的。但是,一般來說父母也是先念了大學,然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開始的時候手頭十分拮据,入不敷出。孩子們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必須讓他們知道這一點。

如果你的成年子女要求搬回家來住,那你得馬上和這些「歸巢族」一起制定一份計劃,明確他們如何實自己的職業理想,同時怎樣賺錢,什麼時候開始獨立生活。

「他們的任務是逐步進入成年,」劍橋大學的阿普特教授說,「而不是呆著什麼也不做,被人推著走。如果你的孩子年輕、健康,但大學畢業三年之後還住在家裡,你得問問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大家都好?」

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對待長大的孩子。當他們搬回來住時,他們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包括支付房租、做飯、打掃房間等。

但這可能有點難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起來,可是你卻不加以調教、施加各種限制,這實際上就是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

「怎樣對待24歲的兒子才好?」薩利教授反問道,「你必須實實在在地把他當大人對待,實際上他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得給予他自由,鼓勵他獨立。」

如果你給予孩子經濟上的幫助,那麼就當作一筆投資好好加以利用。「如果家長有錢想幫孩子,他們應當採取合夥制式的合作,」洛杉磯的心理治療師、《高財商的父母》(The Financially Intelligent Parent)一書的作者之一艾琳•加利(Eileen Gallo)說,「如此一來,孩子們就有了動力。」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想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你可以堅持主張讓他們去貸款,支付部分學費。這樣對孩子們而言,繼續呆在學校里就產生了一筆真正的成本,經濟上的壓力會激勵他們讀完學位,並努力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

同樣地,如果你一開始補貼孩子的房租,那麼你可以逐步削減補貼,同時答應替孩子支付一半的房屋首付款。這樣既可以慢慢減少以至停止對子女的經濟資助,又可以鼓勵他們為將來首次購房存錢。

不過,給予孩子的幫助不能超過家長的經濟實力。對於父母而言,承擔全家的經濟負擔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畢竟與父母的高工資相比,子女賺的實在太少。

然而,如果像其他許多人一樣,你工作了15或20年後才開始為退休生活存錢的話,你就得把多餘的錢用來充實養老儲蓄了。這就意味著你不能接濟子女。可是與物質支持相比,你也許應給予更多的精神鼓勵--在任何情況下,那都是最寶貴的支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7: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