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也談楊振寧與翁帆的《浪漫不浪漫》

[複製鏈接]

11

主題

16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 DAOLANG 發表於 2006-2-18 01: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也談楊振寧與翁帆的《浪漫不浪漫》

最近在網上看到台灣女作家路平的一篇文章《浪漫不浪漫》,文章大概的內容是就楊老先生與翁小姐的戀情做了一番品評。結果楊、翁連手又回敬了路女士一拳,聲稱「我們是天作之合」,並希望路女士道歉。路女士不甘示弱,加緊了攻勢,又來個《浪漫不浪漫》(續)進一步揭露「楊、翁戀」的本質。

路平女士這「路見不平一聲吼」,看似揭穿了事物的本質,但卻恰恰暴露出了她自身的淺薄。她以為自己觸及到了深層,其實她所看到的僅僅是事物的表面。

我倒想問問,與楊老先生相比,路女士對人生了解多少?孔子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以楊老的年齡和閱歷早已遠遠超越了孔聖人「隨心所欲」的標準。在他老人家面前談「人生」,您難道是想在「關公面前耍大刀?」我再問問,與翁小姐相比,路女士對男人又了解多少?翁小姐有過三段婚姻,即便算不上對男人了如指掌,但也可謂是「曾經滄海」。在翁小姐面前談男人,您這還不是「魯班門前弄大斧?」我還想問問,作為一位台灣的當代作家,路女士對大陸的歷史和現實又了解多少?脫離了大陸的歷史和現實這樣的大背景來談論一位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長者,和一位有著濃厚現實背景的女士,您又何異於「緣木求魚?」

在下認為「楊、翁戀」是浪漫的,二人也的確是「天作之合」,而且楊、翁戀雖然證明不了二人「勇敢」地「衝破世俗界限」,但卻足以證明中國的進步。

一、楊、翁戀到底是不是浪漫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到底什麼是「浪漫」?

這世間最浪漫的事莫過於在情人節給自己心愛的戀人獻上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必須能買得起這些玫瑰。電影《甲方乙方》中有一段經典的對白,劉蓓對葛優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的。」葛優回答說:「沒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的。」

當無數的少男少女為「鐵達尼號」的沉沒而痛哭流涕的時候,一些清醒的人這樣問道:「如果船不沉的話,傑克和露絲的浪漫愛情是否會有好的結果?」一個不學無術的二溜子和一個受過各種正規禮儀教育的富家小姐不一定就不能產生浪漫的愛情,前提是他們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如果僅僅是靠著傑克去畫幾張裸體畫,或是靠著露絲在街頭跳芭蕾,我看不出他們的愛情會有什麼浪漫可言。

不管大家怎麼去評價楊、翁的愛情,但現實的情況是,二人可以瀟灑地在上流社會漫步,就算你路女士看戲不也得坐到後排去看人家的後腦勺嗎?翁小姐無論想要多少支玫瑰,老先生馬上就能給她;翁小姐想去夏威夷度假,二人可以打飛機就走。這難道還不夠浪漫嗎?

有朋友也許會說,這只是富人的浪漫。難道窮人就沒有浪漫嗎?還是那句話,關鍵看你怎麼去定義浪漫。

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夫婦z住在大山裡,老太太腿腳不好,老頭就給她鑿石級,鑿了六十多年,鑿出了上千級台階。記者感動地說:「你們真浪漫。」但這種浪漫聽起來卻讓人感到一陣的心酸。如果老頭能給老太太買一架直升飛機的話,那豈不是更浪漫?

每個人對浪漫都可以有不同的定義。羅密歐與朱利葉用生命來書寫浪漫;金剛爬到帝國大廈的頂層和女友一起去看日出,那也是一種浪漫。誰也無法給浪漫作出一個唯一的定義,就象電視劇《浪漫的故事》中那首主題歌所唱到的「我忽然間發現這世間最浪漫的事,就是慢慢地陪著你一起變老。」

既然浪漫是無法定義的,那麼路女士又憑什麼說楊老先生和翁小姐的愛情就不是一種浪漫呢?難道能在床上「肉搏」就是浪漫,而瓜前李下、夕陽漫步就不是浪漫?路女士這種原始的浪漫,恐怕是連亞當和夏娃也不敢苟同吧。

或許是我過於的狹隘。但我始終認為,比起請女朋友去吃一頓麥當勞之後,心疼地算計著要花掉多少加班費那種寒酸的浪漫,老先生和翁小姐這種浪漫來的更加輕鬆、自如。

想要耍浪漫,想要玩情調,你得有那個本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二、楊、翁到底是不是天作之合?

當二人說到此話時,我理解至少有這麼幾層意思。第一,兩個人都能從對方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簡言之,能夠做到「各取所需」;第二,兩個人在一起是「幸福」的。第三、兩人在愛情上是有一定真實的感情投入的。

「各取所需」是「幸福」的前提,能導致一個人的幸福,但卻不一定導致兩個人的「幸福」。如果僅僅是做到「各取所需」,那二人的關係只能算是一種冷冰冰的交易,甚至是赤裸裸的欺騙。而僅僅做到各自「幸福」,而達不到相互交融,也不能說是「天作之合」。

在下認為,楊、翁二人從「各取所需」達到了「各自幸福」,又從「各自幸福」發展到了情感上的相互交融。就目前的狀態而言,說他們是「天作之合」並不為過。我們不妨分別來看這幾個要點。

1、        二人能夠做到「各取所需」

表面上看「各取所需」很容易理解,但路女士卻恰恰在這一點上暴露了自己的淺薄。她用大段的文字描寫老年人的身體如何脆弱,半夜起來小便,又尿不出來云云。接著又來了一段「百年孤獨」來形容二人在身體上無法達成「共識」。楊老先生年逾八旬,別說是他,就算任何一個同樣年齡的老人身體狀況也好不到哪去。楊先生自然知道自己身體的「本錢」有多少,有過多次婚姻經歷的翁小姐對此也必然是心知肚明。

這些事情,不是結婚之後才知道的,是早就知道的。如楊先生所言,二人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這些因素自然都應該在考慮之列。但為什麼兩個人對此都不在乎?那是因為他們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的根本就不是路女士津津樂道的所謂「共鳴」。

說的坦白一點,翁小姐看中的是老先生的地位、金錢,以及所有這些所能給她帶來的美好未來。老先生看中的是翁小姐少婦的美貌、溫柔。這沒什麼好值得掩飾的,人民群眾的眼睛自然是雪亮,他們二人也沒在這方面掩飾過什麼,這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更好?

所以說,路女士根本就犯不上擔心二人怎麼在一個床上睡覺的問題,這對於楊、翁而言,根本就不在考慮之列。老先生看著翁小姐,就足以心花怒放,秀色可餐(上帝最後的禮物嘛)。翁小姐攀著老先生出入上流社會,樂此不疲,一想到老先生的金錢、地位,以及先生百年之後自己的美好前景,自然會令她更加的興奮不已。

2、        他們每個人都是幸福的

正如在下所言,如果僅僅是做到了「各取所需」,而不能上升到「各自幸福」的層面,那二人的婚姻就成了一場赤裸裸的交易。

但目前來看,二人確實是從「交易」上升到了「幸福」。

什麼是幸福?所謂「幸福」其實是一種滿足的感覺,也就是說達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從目前來看,小翁的「秀色可餐」是讓老先生心滿意足的;而老先生的「實力」也著實讓小翁感到滿意。

我們當然希望任何事都是完美的,老先生既有科學家的頭腦,又有商人的富有,同時還具備蘭博一樣壯碩的體格。但遺憾的是,別說007式的人物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就算是有,你也不能說他是完美的,因為一個國家間諜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的。

這讓我們聯想到了200多年以前古典經濟學理論大師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所提到的「絕對競爭優勢」。儘管這種理論造就了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但絕對的競爭優勢是不存在的。

而此後的大衛.李嘉圖所提出的「機會成本理論」以及「相對競爭優勢」則更好地解釋了現實社會中的很多問題。

用更為簡單的話來講,「機會成本理論」就是「當你打開一扇門的時候,意味著你同時關上了另外的一扇門」。而「相對競爭優勢」則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假設小翁想要路女士所推崇的那種「床上的浪漫」,她完全可以找一個健壯的「二溜子」,但她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楊先生所給他的一切。

健壯「二溜子」的相對優勢是床上功夫,而楊老先生的相對優勢是金錢、地位。

到底怎樣才是幸福,完全取決於你想要什麼,你想要的東西能否滿足你的慾望。

也許有人會說,按照你的邏輯,你也可以娶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太。理論上講這完全正確。但必須有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你得願意去做,你得知道你這樣做的目的。就算是老太太有著和楊老先生同樣的條件,但沒人願意娶她,或者說沒人稀罕她的「相對優勢」,那也是白搭。

所以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他們的目的性很強,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最不幸的是那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或者正在幹什麼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講,傑克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目的明確,就是垂涎美貌、勾引小姐。而露絲是不幸的,因為她始終都比較盲從,她並不知道她自己在幹什麼,也並不清楚那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而我們說,楊老先生和翁小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都非常地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且也能從對方那裡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3、        二人做到了情感上的相互交融

達到這一層次是二人感情的升華,並不容易做到。很多傳統的老夫少妻都無法達到這個境界。楊、翁之所以能夠上升到這個階段,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是此二人都是極其聰明之人,彼此心照不宣,很容易達成共識。

老先生對小翁投入感情比較容易,其中的道理自然無需多費口舌,老先生一句玄而又玄的「上帝最後的禮物」就是全部的理由。就感情投入來說,問題不會出自老先生這邊。老先生愛小翁那是一定的。

所以我們不妨單從小翁這邊來進行分析。

首先,如果小翁想要達到自己所謂的「目的」的話,外界各種客觀的條件要求小翁必須對這段婚姻投入真實的感情。

在訪談節目當中,主持人王志居然問老先生「不怕被小翁給騙了嗎?」,這麼愚蠢的問題他也問得出?央視的主持人真得換換了。

老先生是何許人也?諾貝爾獎得主,那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老先生是哪國人?是美國人。「英雄難過美人關;美人難過美國人這一關」。美國人說歸說、笑歸笑,涉及到法律上的問題卻絕不含糊。老先生嚴密的邏輯思維加上美國人嚴密的法律文書,你小翁想鑽空子,門都沒有。休想跟我耍猾頭,還是乖乖地做我的小嬌妻吧。

小翁自然也看得明白,騙肯定是行不通的。乾脆我就和你來真的,以我真心換你真金,你老楊又不是太上老君,總不可能常生不老吧。這楊氏遺孀我是當定了,到時候什麼遺產、名份還不都得是我的。

其次,從主觀的意願上,老先生的各種條件(包括個人的條件)也使得小翁比較容易投入真實的感情。簡單地說,老先生並不會讓小翁感到反感。

老人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生理上的問題,但楊老畢竟不是個普通的農家老漢。以楊老先生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端屎、端尿這種「臟活、累活」肯定是輪不到小翁去做的。小翁最多也就是給老人家喂喂飯,或者甜蜜地往楊老嘴裡塞上一瓣桔子。

另外,最重要是楊老畢竟不是山野村夫,而是一代宗師。激情燃燒的歲月有過,風花雪月的浪漫年代也經歷過,肚子里的故事加起來可能比天書都要厚,加上老先生極高的智商,逗小姑娘開心那是輕而易舉的事。

去掉了如路女士所描述的老人的那些「瑣碎小事」,在小翁眼裡,老先生就是一位可敬可愛、知識淵博、風趣幽默的老人。就算是把他當老爺爺,也沒什麼不好接受的。這種情況下,彼此之間的「和平相處」,不會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而且最主要的是,這種「和平相處」並不是遙遙無期的。它不象是守著一個四十幾歲癱瘓在床的丈夫,那種煎熬是讓人無法忍受的。

小翁的情況截然不同,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而且未來對她而言也並不遙遠。

所以說,從小翁主觀的角度講是完全可以在老先生身上投入真感情的,就算是把他當成爺爺又有何不可?老先生也不能把她怎麼樣,她也不會損失什麼。

所以說,兩個人的感情也肯定是真的。

能夠做到彼此之間「各取所需」,又能達到彼此「各自幸福」,最後還能升華到情感交融,這難道還不算是「天作之合」嗎?

楊、翁這種戀情雖然沒有「鐵達尼號」中所描寫的愛情那麼的轟轟烈烈、那麼的乾柴烈火,但卻比那種愛情穩固的多,也現實的多。

去掉「鐵達尼號」虛華的外表,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就是一個二溜子勾引良家少女的故事。二溜子所垂涎的是少女的美貌,但並不能對少女負什麼責任,因為他自己都「食不果腹」,又拿什麼去養活小姐?也就是玩玩而已。剛好趕上這少女涉世不深,厭倦了大家閨繡的生活。二溜子的出現讓她感到一陣的新奇和刺激,於是二人就勾達成奸。

只不過是造化弄人,最後船沉了,於是二溜子變成了英雄,其高大形象也就永遠地定格在少女的心中。

正象古話所說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倘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少女所看到正是二溜子人性最光輝燦爛的一面,便把他當成了永恆。如果她能看到另外的一面,從她個人利益的角度,她也許會感謝這場沉船。否則的話,難說她是否會淪落風塵。

而楊先生對小翁則要負責的多,美國公民的資格、萬的家財、顯赫的社會地位,這些都是明擺著的。

三、「楊、翁戀」證明了中國確實在進步

楊、翁自稱「勇氣」和「衝破世俗界限」,這確實是自吹自擂。在這一點上我同意路女士的說法,他們的「勇氣」並不比任何一對「同志」更大。

「楊、翁戀」雖然證明不了他們自己,但卻見證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對於路女士這樣一位台灣當代作家而言,說這些無疑是天方夜譚。

「楊、翁戀」這種「爺孫」戀在中國早就有。我們不去翻那些封建社會的陳芝麻爛穀子,咱就從新社會說起。

在這方面楊先生的一位長輩早就走在他的前面了。這位長輩是楊先生岳父杜聿明將軍的上司--李宗仁將軍。

李將軍和楊先生的情況非常類似,也是回國不久夫人去世。李將軍思念夫人郭德傑女士,心情鬱悶,住進了醫院。李將軍畢竟是重要的政治人物,「組織」上為了照顧他,派了一位年輕漂亮的護士小王來照顧將軍的生活。這小王果然是把李將軍照顧的春心蕩漾,說什麼就看上護士小王了。李將軍當年已經是七十六歲,小王剛剛二十齣頭。李將軍把這個意思流露給了「組織」。「組織」上馬上找小王談話,照顧李將軍那是政治任務,個人必須服從「組織」的安排。

那是1967年左右的事情,那個年月「組織」的安排就是一切。管你小王願不願意,這李夫人你是當定了。李將軍兩年後離開人世,享年78歲。我在十年前看一本回議錄的時候,其中提到了小王,據說自李將軍走後,她一直是孑然一身,孤零零地過著殘生。一朵鮮花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凋零了。在那個年代這種故事多的數不清。

如果現在還是當年的那種「規矩」的話,楊老先生肯定還可以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以他這種「量級」,只要他提出,「組織」上立馬就會替他安排,即使不是翁帆也可以找來個張帆、馬帆的。

比起小王,小翁就幸福的多了。小翁的命運是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她和楊先生的結合,不是「組織」上安排的,也不是誰硬逼著她的,而是她在權衡利弊之後,自己作出的決定。

在「楊、翁戀」這件事上,小翁和楊先生沒必要自吹自擂,成全你們的不僅僅是你們自己,還有今天這個開放的社會。人們儘管有各種各樣的非議,但人們已經能夠「容忍」這種事情的存在了。也只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你們的非凡「勇氣」和「離經叛道」才能夠彰顯出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小翁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和社會能夠「容忍」這種事情的存在,說明了中國社會確實是在進步。

四、結論:

俗話說「鞋合不合適,只有腳最清楚」。「楊、翁戀」浪漫也罷,不浪漫也罷;天作之合也好,下作之合也罷;說到底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旁人說多了也沒有意義。在下說這麼多廢話只是針對路女士的言論有感而發,並無評論「楊、翁戀」的意思。

我倒覺得二人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們以這種方式試探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為後來人摸清了道路、樹立了榜樣。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06-2-18 18:49 | 只看該作者
當事者清,
旁觀者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