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元朝漢人初夜權的傳說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2-15 1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首先,我想先指出一點,並沒有任何正史證明蒙古在中國有實行初夜權制度,但蒙古在歐洲確實有這個制度。

在我們村(豫北地區的一個小農村)的田地里,有時候會挖到一些質量相當不錯的磚,每逢這時候,老人們總是非常驚恐的把它扔出去,他們把這轉叫做「磚打墓」,意思就是用磚打造的墓穴,我問了初中的一位歷史老師――這位老師也愛研究民間野史。這位老師說,歷史書上說的清清楚楚,在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把全中國人分為四等(其實是三等,蒙古人當時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中國人),我們所處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歷史書上說的那個「漢人」,這是歷史書上講的。後面的故事歷史書上就沒有了,蒙古人如何統治漢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軍事力量和鎮壓工具(監獄),在最基層,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統治整個村子的漢人,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必須和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覺,用文縐縐的語言說,就是這位姑娘的處夜權是屬於蒙古人的;漢族老人到了六十歲,必須送到野地里的一個墓穴里等死,這個墓穴也就是老人們說的「磚打墓」。由此看來,元朝時期是中國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時期,而不是象某些無恥的「愛國」歷史專家所吹噓的那樣「強大無比,威震亞歐」!

為了防止漢族人造反,每五家漢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裡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漢族人才能生火開灶,所以漢族人習慣的把這家蒙古人男人叫「老灶爺」,女的叫「老灶奶」,還畫了圖貼在廚房,每到新年,這家蒙古人要到縣城彙報整個村子的情況,為了讓「老灶爺」「上天言好事」,到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會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裡,謂之「祭灶」。如果你有機會到農村看到「老灶爺」和「老灶奶」的圖象,你會發現圖中的人物穿著打扮都是蒙古裝。

再說初夜權,由於屈辱的初夜權,所以當時的漢人結婚後都是把第一胎摔死,這就是摔死第一胎的來歷,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麼無奈,但又堅決的方法來維持著血統的純凈。

去年我們村子重續家譜,我饒有興趣的看了我們村的家譜,讓我驚訝的是,家譜到了明初就嘎然而至了,我爺爺說,我們村子姓徐的都是在明朝初年從山東登州(現在的蓬萊)遷過來的一家人的後代,我又去找了那位歷史老師,他說,這又和前面的歷史有關係。

元朝末年,漢族人終於忍受不下去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蒙古人全佔了,所以漢族人恨透了蒙古人,紅巾軍起義的時候,有先期到達河南的紅巾軍人員秘密到每個村莊作宣傳,定於當年中秋節一起造反迎接紅巾軍,於是每個村莊流傳著」八月十五殺韃靼「的秘語。到了八月十五那天,真的動手了,蒙古人一家家的被殺死了,連剛出生的還在都活活的摔死在地上――殘忍程度不亞於蒙古軍隊!遺憾的是,紅巾軍沒能按時到達河南,盤踞在縣城和增援過來的蒙古軍隊對參加造反的村莊進行了瘋狂的屠殺,「所剩者十之一二」!

明朝初建,朱元璋為了恢復中原地區的經濟,要從未經戰亂的地區向河南遷移人口,最主要的就是從山西、陝西地區向河南遷移,在那時候,沒有銀行,更沒有存款,老百姓最重要的財產就是房子和土地,要他們離開,就像現在宣布剝奪某個人的全部財產性質是一樣的,沒人願意走。於是官府就把需要遷移的人員用繩子綁上串起來,需要方便了,人們迴向負責押運的管理叫道「把我的手解開」,到後來就直接喊「解手」,於是又發明了一個新名詞――「解手」,在明代以前的書籍里你是看不到這個詞的。人們拖家帶口,依次從山西一個必經路口路過,這個路口有一個大槐樹,於是年長的就告訴年幼的,「記住這個大槐樹吧,回到這兒就快到家了!」,大槐樹傳說由此而來。 [/COLOR]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4: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