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商的新僑鄉

[複製鏈接]

935

主題

1773

帖子

147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oytrip 發表於 2006-2-11 1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商的新僑鄉      
撰文 顧爾德     
2006/02/10, 周五  

台灣《新新聞》周報授權刊載:阿扁總統在中國台商春節聯誼會上,要台商向中國的晉商、徽商學習。山西商人和安徽商人可不是只開店鋪賣煤炭和墨條的,他們是中國明清時代最重要的行商、近代商業資本的代表。


五、六百年前的中國商人和二十一世紀台商有何相干?阿扁是想強調兩件事:一是這兩派商人注重團結與紀律;二是這些行商在外地經商成功后,從未忘本,將財富投入家鄉建設。前面一句暗示的是政府「有效管理」的必要性;后一句話是要台商資金迴流台灣。


晉商徽商與台商的確有些相似之處,但不全如阿扁總統所言。


中國古代就把商人分成「行商」與「坐賈」。後者是開店做批發零售;前者做長途貿易。行商資本規模雄厚、投資風險高,獲利往往非坐賈能比擬。從唐代開始,行商開始出現「商幫」這種同業組織,到了明代,以同鄉關係為基礎的商幫出現,其中最有名、歷史也最久的就是從安徽新安商人發展出來的徽商,而較晚起步的山西晉商後來居上,而更晚的寧波商人,則在清末隨著沿海通商而坐大,到了民國時代成了鼎鼎有名的浙江財團,到如今,寧波商人還活躍在全中國以及全世界。


行商可不是只賣當地土產,他們買賣東西南北貨,形成全國貿易網,其中又以近似分區專賣的鹽業獲利最豐。清代道光年間改革鹽務,行商柯斷利潤減少,晉商大舉轉進票號、錢莊,成了金融資本家。


中國台商和晉徽行商都精於貿易,更精確地說,從一九七○年代初興起的台灣中小企業都是透過貿易、發包代工,在國際經貿舞台上佔一席之地。台灣商人也和晉徽行商一樣面臨不太友善的政治力量。中國從秦漢以降,重本(農)抑末(商)思想一直是主流。即使清初的商業政策相對於明代寬鬆,但輕商價值觀未變。清初為對抗明鄭,嚴禁東南沿海貿易;康熙晚年還下令禁止赴南洋貿易,而已在南洋經商的華人,若三年內未歸,終生不得復故土。


國際政治上的孤立,讓二、三十年前的台灣財經官員很難和各國協商經貿問題,台商只得靠自己的力量在外開拓商機。即使官員在國際上空間有限,在台灣內部卻全力配合支持外貿廠商。而後來的中國台商,因為兩岸政治因素,在中國打拚時得不到台灣政府助力;這幾年更被政府敵視,還想「有效管理」他們。


晉徽行商的團結,是以地緣關係、商業利益為基礎,非國家扶植形成;就如今日中國台商組織,與台灣政府關係不大。而台商因為商業利益造成的「團結」現象中,最令政府擔心的是產業群聚效果,某一家大廠商去了中國,上、下游一連串相關協力廠都很團結地一起靠過去。


阿扁以中國行商回饋故里來期勉台商。事實上,行商靠貿易累積了財富,但骨子裡還是受重農抑商思想影響。他們賺了錢會回鄉造橋鋪路,興學修祠堂,更重要的是把商業活動中累積的資本再拿回家鄉買田地,當起地主。他們未把資本進一步投入商業、金融與製造業,這也是影響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原因之一。南洋華商亦然,他們花錢造福鄉里,卻鮮少把在海外發展出的商業網路帶回中國。


晉徽行商受傳統觀念影響,把資本投入家鄉農業,進一步鞏固了封建的農業經濟。台商對家鄉的熱愛不下於晉商徽商,而受現代化資本主義洗禮的台商,若在台灣未發現值得投資的標的物,不會傻傻地把錢投入台灣市場。也許,他們會像行商華僑一樣,捐錢興學辦社福,讓在台家屬親人提高消費能力、生活更舒適。也許,今天的台灣已逐漸成了台商的僑鄉。


(本文轉載自台灣《新新聞》周報第988期,刊用《新新聞》稿件務經《新新聞》書面授權)
做個冷靜的思考者,積極的生活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