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年輕的一位校長劉道玉:我的28個培育人才故事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2-22 1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道玉1981年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時年48歲,是當時中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他首創並推行了一系列的高教改革,引起全國矚目。但1988年突然被免職。

育才不「愚」才,愛才不「礙」才,求才不「囚」才,敢於保護有爭議的人才

新華社於1981年8月21日,曾向全國發出過一條十分引人注目的通稿:48歲的劉道玉被國務院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這是我國解放后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第一位擔任重點大學校長的人,也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

時值三伏酷暑,這則消息就像炎熱的盛夏一樣,顯得有些火辣辣的味道。無疑,我被逼到了火爐上燒烤,雖然我不願意做官,但我已沒有退路了。儘管我對這個任命採取了十分低的姿態,但說實在的,當初我心裡還是有點膽怯的。論年齡尚不到「天命之年」,論職稱我僅僅是個講師,月薪只有65元。在教授林立、藏龍卧虎的重點老校,這無疑是一種「倒置型」的領導結構。我內心裡思忖著:我能領導好這所重點老校嗎?我清楚自己不利的條件,但是光想這些不利因素又有何用呢?於是,我換了一種思維方式,不如想想自己的長處,興許還能鼓舞自己的勇氣。我出身在農村,不怕吃苦,能像牛一樣沒日沒夜地幹活;我不想做官,不怕丟掉烏紗帽,對自己認定的事敢作敢為;我崇尚創新,勵志改革,敢於走新路;我在教育部擔任過高教司司長,比較熟悉高等教育學、教育政策和教育規律。於是,我增強了信心,懷著振興武漢大學的抱負開始履行一個大學校長的職責。

我心裡十分清楚,雖說我只是一個講師,但是一個校長的威信和成功與否,是靠他的領導、組織和管理能力,是靠他的決策和創新能力,是靠他獨特的辦學理念,而不是他的職稱、學銜和專業知識。所以,從履行校長職務之始,我就鑽研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大學辦學經驗,深入教學與科研第一線,勇於改革探索,總結廣大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改革中首創的經驗,親自抓典型,以點代面,指導全校教育改革一環扣一環地深入發展。

從大量的教育改革實踐中,我逐步總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生工作觀。我的教育觀是:教育是國家的一項公益事業,它的任務是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合格人才,為未來社會發展儲備新理論、新思想。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大學的三項基本任務,教學領域的改革始終是學校各項改革的中心環節,實施創造教育是大學的最高目標,並按此要求全面改革不適應的教學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素質,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的人才觀是:尊重學生的志趣,維護學生的選擇權,保護學生的個性,堅持德、智、技、群、體、美六育並重,培養多功能性的創造型人才;育才不「愚」 才,愛才不「礙」才,求才不「囚」才,敢於保護有爭議的人才。我的學生工作觀是: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學校的名片,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以學生成才為出發點,他們既是學校的服務對象又是依靠對象,既是學生又是先生,既是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又是教學改革效果的實踐檢驗者。

既然學生是大學的名片,那麼作為一校之長,就要十分珍惜這張「名片」,千方百計地精心製作這張「名片」。為此,在我任副校長和校長的長達15年期間,圍繞著學生的成才這個中心,我花費了許多心血。我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參加他們組織的各種活動,與他們通信、對話,與他們交朋友。我認為,這樣做是使我思想不至於僵化的主要原因,是激勵我改革、開拓和創新的動力。

為了保持我與學生之間交流渠道的暢通,我曾對校長辦公室約法三章:凡是學生寫給我的信件或建議,不得扣壓;凡是學生提出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必須件件落實,不得拖延;凡是學生要求見校長的,不得擋駕,儘可能做出安排,因為接待學生始終是一個校長應盡之責。除了在辦公室、家裡會見學生以外,任何一位希望向我傾訴的學生,都可以在我上班的路上等候我,我會認真地邊走邊聽取他們的意見或者另外約定時間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那時有一句時髦的辭彙叫「代溝」,即不同年齡段的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思想觀念差異。我感到十分高興,我和大學生們不僅沒有代溝,而且我們都成了朋友,甚至他們之中的許多人至今仍然是我的忘年交朋友。在我任職期間,雖然我在學生成才方面花費了很多精力,但圍繞著愛才、育才、發現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保護有才華的學生等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主要的內容,是我人才理念的反映,也是我的一筆精神財富。

自從1992年,我就有意總結這一方面所經歷的事情,並建立了一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卷宗,以收集部分學生在校學習經驗和走上社會後與我的通信以及他們的成功事迹。這是一件十分細緻的工作,由於許多學生工作經常變動,通信也幾度中斷,後來又由於我的身體原因,所以一晃10多年過去了,我的夙願未能實現。

近年以來,教育界的一些朋友,也包括我的不少學生也向我提出建議,希望我把過去改革中的一些經驗總結出來,這是很有價值的,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國大學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基於這些因素,我於2004年3月開始著手這本書的撰寫,所幸的是得到了許多學生們的關心與支持。關於書名問題,我曾經提出過許多名字,並且與包括易中天教授在內的不少學生進行了討論,但都覺得不滿意。一次我在散步時,突然想到「大學的名片」這個名字,我感到很興奮,它既形象又揭示了問題的本質。我馬上用電子郵件發給易中天教授徵求他的意見,他立即回復說:「好,就是這個名字。」於是書名就這樣確定了。

在《大學的名片》中,圍繞著我的人才理念與實踐,總共寫了28個故事。從體裁上,基本上是一事一議,一個故事反映出我的一個人才理念與實踐。為什麼恰巧是 28個呢?總的來說是受到篇幅的限制,當然也不是說不可以多幾個或者少幾個,只是我對28這個數字情有獨鍾,這是因為我國古代把天空分為三垣和二十八宿。所以,28個故事就是天空中的二十八宿星,這個比擬無疑是很有象徵意義的。

在我主政武漢大學期間,畢業的各類學生計有數萬人,其中優秀的學生是不計其數的。但是,收入到本書中的畢業生只是與我關係比較密切的極少數人,我所記述的不僅僅是他們成功的事業,而更強調的是人才理念、人間真情、改革創新和每個人成才所必須的矢志不移的奮鬥精神。

由於我接觸有限,或者缺乏資料,或者失去聯繫,或者有些人的特殊身份不便撰寫,所以收入到本書的傑出人才只是鳳毛麟角。對於未能寫入本書的許許多多的成功的畢業生和傑出的人才,我謹表示歉意!即使本書沒有寫到他們,他們依然是武漢大學的「名片」,是母校的光榮與驕傲,他們的業績都會載入校史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力求恢復歷史的原貌。為了準確無誤,我請有關的當事人幫助我回憶當時具體事件的細節,或提供了背景資料,稿子寫好后,我又將文稿用電子郵件或信函發給他們審查和修改,尊重他們應享有的權利。

當我著手寫作這本書的時候,也有少數學生主動賜稿,回憶我們師生之間的情誼,其情可嘉。為了保持他們的文章風格和尊重他們的知識產權,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后,特把他們的文章或詩歌作為附錄一併出版。所以,本書實際上是包括兩部分:一是我寫的28篇文章,約20萬字;另一部分是附錄,是7個學生寫的7篇文章或詩歌,2萬多字。由於受到體裁和篇幅的限制,還有幾位學生寫的稿子未能在附錄中收入,除了表示歉意之外,擬在將來以其它的形式予以彌補。

為了閱讀方便,我把28篇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篇人才難得,第二篇改革創新,第三篇情意無價。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劃分只是相對的,實際上人才、改革創新和以愛心為基礎的情意是貫穿於各篇文章之中的。我之所以作如此劃分,只是想突出每篇文章的重點,同時也是為了讓讀者一目了然,為他們有選擇地閱讀提供方便。在每篇文章中,插排了部分歷史的或現在的照片,使讀者對我們師生增加一些形象的了解。

本書雖然是敘述往事,但往事不如煙,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可以使人們從中受到啟迪。如是也,則實現了我的初衷,我也將感到最大的欣慰了。

作者謹識

2005年12月10日於寒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