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書法發展史》

[複製鏈接]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按:因美國抽象繪畫創始人JACKSON POLLOCK的IDEA來自中國書法,故轉載此文。- 僅供參考。]

《中國書法發展史》

一)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
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
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
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
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
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
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
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
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 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
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
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
而愈加豐富起來。

主要作品介紹:

1)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
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
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
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塗
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
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2)西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
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
命盂一定要儘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
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
書法的代表作。

3)西周 毛公鼎銘文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
498 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
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
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
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4)西周 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鍊,因取橫勢而
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
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
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
已。

5)東周 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
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
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
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
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
《石鼓文》字裡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迹,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沙發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37 | 只看該作者
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
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
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
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
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
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
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
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
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
結晶。

主要作品:
1)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稱得上是我國書法史上第
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
《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后的標準字體,小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
《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
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唐張懷瑾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
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2)雲夢睡虎秦簡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
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
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
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
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
隸書的方向推進。

三)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
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
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
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
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
劉勰《文心雕龍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3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37 | 只看該作者
★著名代表書家及作品介紹

1、鍾繇(151-230)
    字元常,三國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因為做過太傅,世稱「鐘太傅」。他
的書法,以曹喜、蔡邕、劉德升為師,博採眾長,兼善各體,尤精小楷。結構朴
實嚴謹,筆勢自然,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貌。和晉代王羲之並稱「鐘王」。
他的書法歷代為人所重視。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宋代以來法帖中所刻的小楷《
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都是晉唐人臨摹本。
    其主要作品有:
   1)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
厚,雍容自然。
   2)薦季直表:小楷,寫於黃初二年(二二一)。其布局空靈,結體疏朗、寬博,
體勢橫扁,尚有隸意。漵行磯嗖懷墒斕牡胤劍崽宸ǘ染蝗緗乒ふ?趣盎然,妙不可言。

2、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
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
。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
即有所悟。他小時后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
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
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
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
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
」。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
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1)樂毅論 :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
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
   2)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
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
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
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后因傳之再三,就變成
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
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3)蘭亭序 :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
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
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
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4)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
「天下第 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
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
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4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37 | 只看該作者
★唐代著名書法家
1. 歐陽詢(公元557-641)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 貞觀
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
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
。」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
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
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
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
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
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
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其主要作品有:
    1)化度寺碑:
    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葯撰文,歐陽詢書。碑立於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楷書35行,行書33字。原石久佚。 此碑書法筆
    力強健,結構緊密。早《九成宮》一年而書,故風格極相似,但謹嚴有餘
    舒展不足。元趙孟俯評論云:「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
    邕禪師塔銘》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綱對此碑書法評價極高,
    認為此碑勝於《九成宮醴泉銘》。讚譽雖嫌過頭,但可以說明此碑的書法
    確有其獨到的地方。
    2)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
    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 字。
    此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
    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
    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
    第一」。
    3)虞恭公碑 :
    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
    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書36 行,行
    77字,碑額陽文篆書「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虞恭公溫公碑」十六字。明趙
    涵《石墨鐫華》評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
    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誠然,
    歐陽詢所書《虞恭公碑》已達到了藝術的化境,細觀次碑書法已脫離了「
    歐體」在《九成宮》,《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嚴謹的特徵,而更趨於
    自然流暢。此時歐陽詢作楷書已能隨心所欲,運筆自如。
    4)張翰思鱸帖:
    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
    米。后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
    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 詢之書遠
    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
    譽也。'」 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
    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
    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
    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是很有眼力的。
    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5)皇甫誕碑:
    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稱《皇甫君碑》。
    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現在陝西西安,無書寫年月。楷書28行,
    行59字。碑額篆書「隋柱國宏議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
    謂此碑立於隋朝,當為歐陽詢早年所書。此碑在明代已斷為兩截。
    《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點畫重在提筆刻入,此為唐初未
    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所特有的筆法特點。楊士奇云:「詢書骨氣勁峭,
    法度嚴整,論者謂虞(世南)得晉之飄遺,歐(陽詢)得晉之嚴整。觀《皇甫
    誕碑》其振發動蕩,豈非逸哉?非所謂不逾矩者乎?」翁方綱說:是碑由
    隸成楷,因險絕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見神采,未遽藏鋒,是學唐楷
    第一必由之路也。」
    此碑用筆研潤,雖為歐陽詢早年作品,但已具備了「歐體」嚴整、險絕的
    基本特點。明王世貞云:「率更書皇甫府君碑,比之諸貼尤為險勁。是伊
    家蘭台(歐陽通)發源。」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說:「信本碑版方嚴莫過
    於《邕禪師》,秀勁莫過於《醴泉銘》,險峭莫過於《皇甫誕碑》,而險
    絕尤為難,此《皇甫碑》所以貴也。」
    6)夢奠帖
    歐陽洵以楷書名,其實他的行書也很出色,其中以《夢奠帖》為最佳。
    《夢奠帖》全稱《仲尼夢奠帖》,七十八字,無款,但流傳有序。郭天錫
    在跋中曰:「此本勁險刻歷,森森然如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折深得二王風
    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


2、虞世南(公元558-638)
    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
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
    虞世南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
二王」及智永筆法。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慾,志性剛烈,議論正直,深得唐太宗
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
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虞世南傳世的書跡有:
    1)孔子廟堂碑
    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原碑立於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
    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
    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
    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
    一片平和潤雅之象。
    2)汝南公主墓誌:
    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紙本,行書18行,共222
    字。此帖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
    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
    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
    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戩」字時,虛其「戈」令世南補之,然
    后拿給魏徵看。魏徵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
    深了。
    《汝南公主墓誌》前幾行確實與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相一致,具備了含蓄深沉,
    外柔內剛,凜然不可犯的風度。可惜後半部則流於荒率,疑為偽作,不無道
    理。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
    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僕射河南公,世稱褚河南。
    他的書法學王羲之、虞世南。《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
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
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凹奼*,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
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其主要代表有:
    1)倪寬贊:《倪寬贊》墨跡,傳為褚遂良書(亦有人認為是歐陽詢書),真偽
    尚無定論。然此書頗得褚書三昧。楷書50行,共340 字。宋趙孟堅評論此帖
    說:「容夷婉暢是河南晚年書。」明楊士奇評云:「評者認為字里金生,行
    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而詹景鳳則謂:「燥而不潤,覓貶天趣。」
    此帖原跡現在台灣。
    2)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
    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  ?1 行,行42字。后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
    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
    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云:
    「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
    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能將轉
    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3)陰符經:大字墨跡,傳為褚遂良書。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傳為褚
    遂良所書的《陰符經》尚有小楷和行書兩種刻本流傳於世,字跡皆很小,難
    窺廬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題:「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書」。很有可能是
    唐代學褚書的偽作。即便如此,大字《陰符經》也不失為書法精品。此帖不
    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
    筆法,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云:「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於
    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雲,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為
    楷書,萬文韶刻。現所選為前石拓本。《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
    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
    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
    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5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59 | 只看該作者
4、薛稷(公元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是魏徵的外甥,官至禮部尚書,太子
少保,世稱薛少保。
   他書法學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
足見他「銳精臨仿」。《廣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則於褚為近。至於用
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這就是宋徽宗瘦金書之所由出。有《信行禪
師碑》傳世。
    其主要作品:
    1)信行禪師碑:唐李貞撰文,薛稷書,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
原石久佚,僅有清何紹基舊藏剪裱本,現存1800餘字。此碑書法瘦勁妍媚,下
開宋徽宗「瘦金書」之先河。清吳荷屋云:「用筆之妙,雖青瑣瑤台合意之作
亦不過是過。」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
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面目,然於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
不失為唐楷佳品。

5、陸柬之(公元1045-1105)
    江蘇吳縣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早年學其舅,後學「二王」。後人
稱其「晚擅出藍之譽」。他的書法遺跡傳世者甚少。《絳帖》有陸字廿五字,
又有行書陸機文賦一卷。其書法,趙孟俯以為「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
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我們看陸書《文賦》
墨跡,亦如陸機《文賦》論文所稱「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播芳蕤
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有逸氣,逸筆,直追「二王」。
    其主要作品:
    1)文賦:行書,前李東陽篆「二陸文翰」,沈度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
    」,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流傳有緒。趙孟俯跋云:「右唐陸柬之
    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人之下
    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稀耳。」此卷書法多自蘭亭中來,超逸神俊。有
    跋云:「其戈波之法,雖得虞秘書而變化不拘,自成一體,殆有逼永和遺跡
    者矣。」


6、李邕(公元678-747)
    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的字從「二王」入手
,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
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又將軍行
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葉有道碑》、《嶽麓寺碑》、《
雲麾將軍碑》為其代表作。他的筆力遒勁舒放,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蘇東坡
,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俯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
「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主要作品:
    1)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 立,在湖南長沙嶽麓公園。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碑額陽文篆書「麓
    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筆法挺拔,氣勢縱橫。黃庭堅評其書
    曰:「氣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損相半,使子敬復生
    不過如此。」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嶽之不可撼,歷來於《李思訓碑》並稱為
    李邕的書法傑作。
    2)李思訓碑: 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
    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亦稱《雲麾將軍碑》,李邕撰文並書。《李思訓碑》
    唐開元八年(公元 720年)六月立。行楷書30行,行70字。此碑書法勁健,凜
    然有勢。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紆徐妍溢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盧
    詢下朝,風度閑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

7、張旭
    字伯高,吳郡人,世稱張長史,生卒年月不詳。
    他得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
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麼他
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
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
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
鍵在於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
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
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其主要作品:
    1)肚痛帖:無款,傳為唐張旭書。草書6行,共30字。明王世貞跋云:「張
    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
    》僅30字,寫來洋洋洒洒一氣貫之。從刻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
    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
    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虯出霄漢,
    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2)郎官石拄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
    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陝西西安。《郎官石拄記》書,原石久佚,傳世
    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古今法書苑》謂:「張顛草書見
    於世者,其縱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於自然。書一
    藝耳,至於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見於世則此序尤為可貴也。」明趙涵
    《石墨鐫華》謂此記「筆法出歐陽率更,兼永興,河南,雖骨力不遞,而法
    度森嚴。」有贊云:「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
    神逸」,「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此石宋時已
    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3)古詩四貼:《古詩四帖》傳為張旭所書。 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
    共40行。 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
    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原跡現藏遼寧省
    博物館。
    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
    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
    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
    」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
    文學家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所云:「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
    ,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從草書焉發之
    。」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划沙」,無纖巧浮華
    之筆。
    4)終年帖:唐張旭書。唐蔡希綜《法書論》云:「( 張旭)乘興之後,方肆
    其筆,或施於壁,或札於屏,則群象自由,有若飛動,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
    之再出。」由此可見,他的草書迥異於「不激不厲」的大王書風,而取法於
    「縱逸不羈」的王獻之。其駭目驚心的壁書和屏書,今已蕩然無存,草書作
    品《終年帖》等尚可從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為張旭的作品是公認的。如此
    難得的墨跡,留給後世的是那如駿馬賓士,倏忽千里,如雲煙繚繞,變幻多
    姿的藝術形象。
    5)十五日帖:唐張旭書。 唐代韓愈曾贊道:「往時旭善草書,觀於物見,
    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華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
    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
    端倪。」這是歷代書論中指出書法寫神達情的最精彩的論述。他彷彿告訴人
    們,正因為有了張旭的狂草,中國書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擴展。《文
    論》嘗云:「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以此論欣賞張旭草書,會
    發現書論和書作是如此合拍。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6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59 | 只看該作者
8、 顏真卿(公元709-785)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
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
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
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
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
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云:「顏公書如忠臣烈
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
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其主要作品: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 其一傳為王羲
    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並序
    」,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於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碑陽贊12行,
    陰記17行,行楷30字。額亦二,一篆書,一隸書,皆十三字。蘇東坡曾學
    此碑,並題云:「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此碑為清雄。字間不失清遠,其後
    見王右軍本,乃知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明人有云:
    「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原石多經剜刻,面目全非。傳世
    有宋拓佳本。
    2)多寶塔感應碑: 乃顏真卿墨跡,作於天寶十一年他四十三歲時,楷書。
    碑文結體嚴密,筆畫粗細變化不大,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與他後來所書
    的《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風格迥異,而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
    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
    藝術吸取營養。 
    《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
    撰史家鼻祖。」此碑最便於初學書法者臨習,現藏於系西安碑林。
    3)顏勤禮碑:大曆十四年,顏真卿撰並書。除《集古錄》, 《金石錄》
    著錄外,他書無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長安出土,現藏於西安碑林。此碑
    是顏真卿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損,歷歷如新,雄邁遒勁能
    傳顏書之本來面目,宜於初學。
    4)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    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
    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張晏評
    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
    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
    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
    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
    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5)中興頌: 全稱《大唐中興頌》,元結撰文,顏真卿書於摩崖,時年六
    十三歲,楷書,現在湖南祁陽縣浯溪。元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罷官后居
    於浯溪,溪邊山岩峰巒疊障,石壁嶙峋,《中興頌》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
    塊石壁上。此文記平安祿山之亂,頌唐中興之事。此刻石書風磊落奇偉,
    石質堅硬,經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錄》稱讚此摩崖刻石「書字尤奇偉
    而文辭古雅」。《廣川書跋》評為:「太師以書名,中興頌尤瑰瑋,故世
    貴之」。
    6)麻姑仙壇記: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並
    書。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
    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 此碑楷書,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
    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基本完
    善,不但結體緊結,開張一任自然,而且在筆畫上也從光亮規整向「屋漏
    痕」的意趣邁進了。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
    筆畫巨細皆有法。」
    7)顏家廟碑: 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
    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顏真卿撰文並書。唐建中元年(公元780) 七月
    立,碑在陝西西安。四面刻楷書,兩面各24行,行47字,兩側各6 行,每
    行52字,額篆書「顏氏家廟之碑」六字,為李陽冰書。明趙涵《石墨鐫華
    》云:「此書結法與《東方贊》正同,勁節直氣,隱隱筆畫間。」王世貞
    云:「余嘗評顏魯公《家廟碑》以為今隸中之有玉筋體者。風華骨格,庄
    密挺秀。真書家至寶。」
    8)爭座位稿: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
    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行草書,傳有七紙,約64行,宋時曾歸長安安師
    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現在陝西西安碑林,墨跡不傳。蘇軾曾於安氏處見
    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此帖為顏真
    卿行草書精品,後世行草書有成就者大都對此帖下過一定的功夫。通觀全
    篇書法,一氣貫之,字字相屬,虎虎有生氣。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
    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此帖本是一篇草
    稿,作者凝思於詞句間,本不著意於筆墨,卻寫得滿紙鬱勃之氣橫溢,成
    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後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壁」。
    9)自書告身:楷書墨跡,傳為顏真卿自書,然疑為偽托。 共386字。
    書法蒼勁謹嚴,結銜小字亦一絲不苟,清淡絕倫。詹景風稱此書:「書法
    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
    舟,雖一筆之內,時富三轉。」董其昌謂:「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此帖字裡行間可體會出顏書行筆的氣韻和結體的微妙變化,是後人學習楷
    書不可多得的良范。原跡現在日本。


9、柳公權( 公元778-865)
    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舊唐
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
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
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
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
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
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其代表作有:大和三年 《李晟碑》(石在陝西高陵),會昌元年《大達法師
玄秘塔碑》(石在西安碑林),《苻嶙碑》(無立石年月,柳碑中最完全者),敦
煌石室藏舊拓《金剛經》,《神策軍碑》等。「書貴瘦硬方通神」,柳公權的
書法就是以此取勝的。
    1)金剛經:
    是柳公權早期的書法作品,原石於宋代已被毀,現僅見敦煌石窟發現的「
    唐拓孤本」。柳公權早年曾廣采眾家之長,而且特別注意向前輩書家學習。
    從《金剛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取法諸家的痕迹。《廣川書跋》云:「
    此經本出於西明寺。柳書謂有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
    褚(遂良),陸(柬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此語基本上
    道出了此帖的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柳公權楷書形成的過程及發展線索,無
    疑是很有幫助的。
    2)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並序》,柳公權書。唐會
    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神策軍碑》 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
    之一。此碑較人們熟知的《玄秘塔》的書法風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結
    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
    筆畫敦厚,沉著穩健,氣勢磅礴。典型地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中見開闊的
    藝術特點。正如岑宗旦《書評》雲,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讀
    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特徵的理解。「神策軍碑
    」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內,一般人難以進去摹拓,因此拓本傳世極少。
    3)玄秘塔碑: 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
    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玄秘
    塔碑》立於唐會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陝西西安碑林。楷書28
    行,行54字。
    劉熙載《藝概》謂:「柳書《玄秘塔》出自顏真卿《郭家廟》」,王世貞
    云:「柳法遒媚勁健,與顏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權六十四歲時
    所書。王澍《虛舟題跋》說此書是「誠懸極矜練之作」。《玄秘塔》結字
    的特點主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結字容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乾淨
    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獨特的面目。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7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19:59 | 只看該作者
10、釋懷素 (公元725-785)
    是唐代的草書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相傳他為練字種了一萬
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
穿,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
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
,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於平淡。
    其主要作品:
    1)論書帖:
    草書墨跡,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
    懷素草書,一般說是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
    董追《廣川書跋》云:「懷素於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
    不減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今其書自謂真出
    鍾(鍾繇), 草出張( 張芝)。」但無論如何,他的草書總是以奔放縱逸為
    基本面目的。而《論書帖》則與我們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他的《
    書帖》寫得「勻穩熟」,「出入規矩,絕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遺
    意的佳作。
    2)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墨跡。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 小
    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
    明莫如中說:「懷素絹本千字文真跡,其點畫變態,意匠縱橫,初若漫不
    經思,而動遵型範,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為懷素晚年所
    書,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3)聖母帖:
    懷素草書。王世貞評說:「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勻穩清熟,妙
    不可言。」
    4)自敘帖:
    《自敘帖》紙本,縱28.3厘米,橫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
     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四字。原跡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 是懷素晚年草書的代表作。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划沙
     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可以想見當年操觚之時,
     心手相師,豪情勃發,一氣貫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
     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11、鍾紹京
    鍾紹京,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以工書直鳳閣」,唐武則
天時甚為所重。他嗜書成癖,家藏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至數十百卷。
宋曾鞏《元豐類稿》云:「紹京字畫妍媚,遒勁有法,誠少與為比。」宋米芾
《書史》稱鍾紹京書「筆勢圓勁」。明董其昌說:「紹京筆法精妙,回腕藏鋒
,得子敬神髓。趙文敏正書實祖之。」有《轉輪王經》、《靈飛經》等作品傳
世。

其主要作品有:轉輪王經

12、孫過庭(公元648-703)
    孫過庭,精於書法,尤以正、行、草書擅長。唐張懷瑾《書斷》稱他:「
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勁拔剛斷」。唐《續書評》云:「過
庭草書如懸崖絕壑,筆勢勁健。」《宣和書譜》說他:「得名翰墨,間作草書
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傳世作品有《書譜》和草書《千字文》等。另有
論書著作《書譜》。
    其代表作有:
    書譜:
    是孫過庭撰文並書寫的一篇書法理論文章,也是歷代傳頌的書法名作精品,
    它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孫過庭提出了他著名的書法觀: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書譜》在書法
    藝術上的成就也相當高,孫過庭的書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為一
    體並出之己意,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宋米芾評道:「凡唐
    草得'二王 '法者,無出其右。」
    《書譜》墨跡為一卷,歷代均有摹刻本,真跡現在台灣。

13、李世民(公元599-649)
    我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便是
行書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不僅將封建社會
推向鼎盛時期,而且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
煌的一頁。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
    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並云:「吾
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
書法觀,亦是相當開放的。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
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晉祠銘》為其書法傑作,當時
各國使節都將精拓本帶回去,廣泛宣傳。

    主要作品
    1)溫泉銘:《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
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oo年發現於
敦煌石窟,現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溫泉銘》書風激躍跌宕,字勢多奇拗。
俞復在貼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
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
高。此碑書法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
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
    2) 晉祠銘:
    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
厘米。 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貞觀二十
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 行,
行44字至50字不等。
    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
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
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
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
    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
先河。

14、李白(公元701-762)
    李白,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
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於此。雖然李白的書
名為詩名所掩,但是在歷代書史專著里仍然有著記載。宋黃山谷曾經評說:「
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
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
可見作為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
寫意情調。
    書法作品
    1)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墨跡,李白書。行草書,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
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台
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
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乘興
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
白不特以詩鳴也。」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李白)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
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
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觀賞了詩仙李白的此帖后,題詩云:
                唐家公子錦袍仙          文採風流六百年
                可見屋樑明月色          空餘翰墨化雲煙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
後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后蜀、南漢、吳越、北
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術雖承唐
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
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
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
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
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
    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代表書家介紹
1、楊凝式(873-954年)
    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
稱「楊太師」。他曾佯瘋自晦,所以「楊瘋子」便成了他的雅號。他能吟詩,
多雜詼諧,尤善於書札。楊凝式的字多寫在牆上,筆法縱逸遒放。黃庭堅至洛
陽遍觀僧院壁間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畫為
洛中二絕。」又說:「有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
公,楊少師彷彿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
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後,書壇以「顏
楊」並稱。
    楊凝式留下的墨跡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楊凝式變晉,唐楷行書
勻密成法,黃庭堅有詩指出:「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
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後人以為善評。楊凝式的行草書也奔放奇逸,有
《盧鴻草堂圖跋》,氣勢雄渾,極似顏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
》縱橫恣肆,《海岳書評》說其「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他有
一首《題懷素酒狂帖后》詩,可視為他自己書法創作的經驗總結:「十年揮素
學臨池,始識王公學衛非。草聖未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全唐詩》
卷七一五)
    他的書風直接影響北宋書壇,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
    其主要作品:
    1)韭花帖
    楷書,麻紙,可視為楊氏楷書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為此帖題跋,稱此
    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以此視帖,我們會發現不僅字體,用筆有蕭
    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開至極限,然而其行氣
    縱貫而舒朗空靈,因此在行款上獨樹一幟,為前代未有。僅此一點,便使
    它獨立於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單字結體上獨出機
    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離,或重心偏移,或輕頭重腳,妙趣橫生。又似
    出於自然,並無造作之感。
    2)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書。麻紙本。《宣和書譜》說楊氏「尤工顫草」,此帖草法,可窺一
    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書中,還時時夾入一些行書,後人稱其為「雨
    夾雪」。此法始於顏真卿稿書,而楊凝式能融會貫通,使人望之無跡可尋,
    幾入化境。黃山谷曾評此帖為「散僧入聖」,米芾則稱其「天真縱逸」。
    初看似粗頭亂服,其實在用筆上輕重、緩急,結體上縱橫取勢都十分講究,
    並於一氣貫注之中,顯示出其控制韻律節奏的高超技藝。

2、彥修
    梁乾化時人。他的草書寫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緒題其書尾說:「乾化中
僧彥修善草書,筆力遒勁,得張旭法。惜哉名不振於時。」他還把彥修草書模
刻上石「以貽同好」。王世貞對彥修的狂草看不慣,他在《王氏法書苑》中說:
「彥修與亞棲,訾光齊名,書法如淮陰惡少年,風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細
分析,彥修草書氣勢磅礴,狂態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獷」的瑕
疵。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8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20:00 | 只看該作者
八)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
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
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
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
是宗「二王」的。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
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
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
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
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
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
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
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
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
發展。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
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
1、蔡襄 (1012-1067)
    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9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20:00 | 只看該作者
4、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蘇鎮江。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
官」,又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宋史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10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6-2-3 20:01 | 只看該作者
2、文徵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
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
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擅長詩文書畫,詩宗白居易、蘇軾
七年,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
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卯、
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書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吳寬的影響寫蘇體,后受他
岳父李應禎的影響,學宋元的筆法較多。小楷師法晉唐,力趨健勁。明謝在杭《
五雜俎
儒家精神:自強不息[格物致知(推陳出新)厚德載物]止於至善。 儒家人格:勇敢公義[智慧開創(忠孝誠信)仁德廉儉]勤奮禮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64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6
11
tankzj 發表於 2006-2-5 12:34 | 只看該作者
受教了,多謝樓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4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7
12
hill3 發表於 2006-2-5 15:24 | 只看該作者
好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137

帖子

5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6
13
gxam 發表於 2006-2-6 18:15 | 只看該作者
好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