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鍋里鍋外

[複製鏈接]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6-2-6 1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鍋是最重要的做飯用具之一,農村使用的鍋有各種型號和各種材質。每個家庭都有鍋灶,每天從蒸飯、煮飯到炒菜、燉菜都離不開鍋。古時候的鍋有釜、鼎、鑊等,一般體積較大,材質有陶、青銅、鐵等,一直到隋唐時期,鐵鍋的式樣才基本定型,即圓口、淺腹、薄壁、球面、 有耳,此後鐵鍋一直保持著這種造型。鍋的球面形使受熱均勻,既充分接受火力,又便於翻炒;口大,則便於投料、出鍋;寬口沿,便於灶上安放;壁薄,傳熱迅速,省燃料;淺腹,便於觀察;有耳,易於把握提放(圖39)。憑藉這些優勢,這種造型的鍋至今仍盛行不衰。

  北方民間做飯一般是在大灶台上用大鍋(無耳鐵鍋)蒸饅頭、炒菜、熬稀飯,在爐子上做飯炒菜則用小鐵鍋,有的是有耳小鐵鍋,也有的無耳。另外在爐灶上還有的使用鐵炒瓢,炒瓢一般是用來炒菜,來回翻轉較為方便。以上這幾種鐵鍋使用普遍。另外人們根據生活的需要,也製做一些專用、特殊的鍋,如陝北的銅鍋,半圓球形,腹較深,銅壁較厚,銅鍋的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環形把手,整個器形厚重敦實,很像古代軍隊征戰行軍中用的鐵鍋,既可在爐灶上使用,也可支撐在架上蒸煮、做飯或燒水,方便多用(圖40)。相對來說,大型的金屬鍋無論南方北方,型制較統一,亦無太多裝飾和造型。

  民間的鍋除了鐵質之外,還有沙鍋。沙鍋是用沙土和陶土燒製成的,造型種類亦十分豐富。沙器具有鐵器所不能代替的優點,因為是沙土燒成,不易被酸、鹼所腐蝕,且透氣性好,所盛食品也不易變餿。沙土堅硬,且用高溫燒成,雖然壁薄,但卻不怕火烤,又便宜,所以為人喜用。西南地區、東南沿海一帶沙鍋較為普及,功能多樣。如荊楚一帶的沙鍋,有的一組系列,從大到小六七件,大的可用來煨湯燉肉,小的還可作中藥鍋。沙鍋煨湯要溫火慢燉,時間長久食品才有滋有味。門頭小店常見放在爐火上、冒著熱氣、飄著濃香的沙鍋。沙鍋製作時,藝人常有一些絕招。為了使鍋壁光滑,就用瓷片刮內壁;為了熏亮,將鋸末灑在地上,當沙鍋的器坯燒成遍體通紅時,迅速將它倒扣在鋸末上,鋸末一起火就迅速用蓋蓋住,兩分鐘后就又黑又亮了。貴州街頭食品小賣用的沙鍋,通體烏黑髮亮,猶如一個敦實的大罐,鍋口外沿還起線、加耳,莊重渾樸(圖41)。山東臨沂的一種沙鍋坯胎含有多種礦物質及其他雜質,燒成后通體都帶銀光,模印有粗獷簡樸的魚紋,雖然表面粗糙卻堅硬耐用。臨沂的另一種沙鍋比較淺,兩耳在沙鍋的上部兩邊斜著伸出,蓋上有一個小提鈕,揭鍋方便。沙壁較粗糙,但亦持久耐用。

  福建莆田有一種直壁較深的深沙鍋,可用來燉雞鴨魚肉以及各種什錦類,這種沙鍋敞口,口沿略向外張,兩耳豎直緊貼鍋肚,盤形的蓋,有鈕,在燉菜煨湯時蓋上蓋子,鍋內食品熟的快,節省燃料,所以多用於燉肉、燉雞、燉魚(圖42)。另外福建仙游還有帶嘴的沙鍋,體呈扁圓形,腹部渾圓如小鼓,體形飽滿,嘴兒在肩部朝上,沙鍋口內收,蓋緊扣在沙鍋口上,與嘴成九十度角的方位有把手,也有的沙鍋是在兩邊各有一個把手,便於兩手端沙鍋,嘴短而口小,便於傾倒湯汁(圖43)。

  沙鍋同火鍋一樣同屬於鍋子菜的一種,沙鍋也可以當火鍋用。比起火鍋來,沙鍋更適用於烹制各種難熟難爛的禽肉食物。沙鍋一般要用微火慢燉,各種調料要在燉菜時調放好,食品燉熟後端上桌,除了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製品類,還有適合老年人進補的沙鍋菜。中國傳統的進補方式在砂鍋中的應用體現得較為突出,特別在南方,煲湯是常見的飲食方式,沙鍋也就必不可少(圖44)。

  北方使用大鍋蒸饅頭、貼餅子的較多,鍋蓋型制也較大,一般以木、草材料為主。鍋蓋本無特別,但草編鍋蓋與現今使用的鋁、不鏽鋼、玻璃等鍋蓋相比,卻有許多優點。鍋內篦子上放大饅頭、大花糕、大包子等所佔空間較大,使用平板鍋蓋蓋不下,為了增大空間,多使用中間隆起的草編鍋蓋。草編鍋蓋多用蘆葦、麥秸、玉米皮等草類編成,邊沿處往上有一段是直的,這樣可增加內部的空間,然後緩緩地往中心隆起,鍋蓋中心或兩側還編有一個或兩個把手,提取方便。草編鍋蓋雖然密封性不是太強,但吸收蒸汽,不像金屬鍋蓋會在內表面由蒸汽形成水滴,滴在鍋內的饅頭上,使饅頭表面形成水泡,且使用草編鍋蓋蒸饅頭又有一股清香味(圖45)。雲南也有類似的鍋蓋,但樣式稍有不同,編成塔尖形狀,既可做鍋蓋,又可以蓋在蒸米飯的木甑上,當地也用這種草編鍋蓋當作草帽(圖46)。南方竹編的鍋蓋也很多,鍋蓋邊沿的部分是用竹條圈圍,整個骨架是用寬竹條編架而成,整個籠壁用削薄的竹皮細心編製,就地取材,輕便實用。

  

  圖39 這類雙耳小鐵鍋在農村可謂最普遍了,看上去並無特別之處,但這種造型及材質卻最合理,煎炸炒涮都可使用。

  

  圖40 西北地區這種半圓球形、深腹、帶環形把手的銅鍋,頗有特色。古代行軍征戰中使用的鐵鍋亦應如此。

  

  圖42 這類硬陶沙鍋較金屬材料的鍋,燉肉煨湯、味道純正,是南方常用的炊具。

  

  圖43 福建仙游的圓鼓形小沙鍋,質地較鬆軟,但造型別有意趣

  

  圖44 這一沙鍋為中藥罐,巧妙之處在於,把手斜向流的設計並非直角,便於傾倒葯汁。

  

  圖45 山東農村大集上這種地攤仍較多見,直徑一米有餘的草編鍋蓋是北方蒸麵食常用的炊具。

  

  圖46 雲南十八怪之一曰:「草帽當鍋蓋」,圓錐形的尖頂較北方的草編鍋蓋顯得纖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