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為何不願向中國道歉?―隱藏著的二戰真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2-1 1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918愛國論壇

  轉自某內部發行刊物


中國的抗戰是「慘勝」[/SIZE]

抗戰的結果是中國戰勝,日本投降。從1945年戰爭結束時的全局看,日本確是大勢已去,但在中國戰場這一局部範圍內則敵強我弱的形勢卻並未改變。當盟國在太平洋戰場打的日軍節節潰敗之際,中國正面戰場仍幾乎天天打敗仗。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對失敗的解釋是武器不如敵,特彆強調日軍有空中優勢。到了1944年夏天至1945年初,國民黨當局得到大量美援裝備,不僅戰場兵力一直超過日軍多倍,制空權也掌握在前來援華的美軍陳納德第十四航空隊手中,結果在日軍發起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中仍被打的一潰千里,從豫湘桂逃到貴州,陪都重慶震動。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之時,國民黨軍出了為取得外援通道在美軍支援下打通了中印緬公路外,沒有向日軍發動過一次大規模的攻勢並取得像樣的戰役勝利。更可悲的是,日本宣布投降后,身為戰勝者的「國軍」前來接收還要日軍掩護和「負責保證安全」(在芷江受降式中正是要日方擔保)。戰力如此低下和怯弱,自然為已處末日的敵寇所輕和諸盟邦所笑。這也難怪1945年春美英蘇蒙國竟拿中國的領土權益在雅爾塔做交易,迫蔣介石承認外蒙獨立,戰勝國損失的領土面積竟比戰敗國還大,後來許多人把抗戰勝利稱為搭車的「慘勝」。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處於日軍後方的戰場上,軍隊由幾萬人壯大到一百餘萬人,當然不可能是國民黨所說的「游而不擊」的「坐大」,而是在對付敵偽掃蕩中「越抗越大」。不過八路軍、新四軍得不到外援,幾乎沒有火炮一類重武器,據抗戰勝利時統計平均每支步槍也只有十幾發子彈,只能打游擊而無力奪取日佔的大城市。靠長期的游擊戰,也能把日軍拖的精疲力竭最後撤退(後來美軍在越南、蘇軍在阿富汗便是如此),可這還不知需要多少年。日本宣布投降時,延安和重慶都有「劍外忽傳收薊北「的意外之感。

國際關係都是無情的實力關係,由於中國參加了反法西斯盟邦,侵華日軍在日本總投降時不得不向他們所稱的「低弱的重慶軍「繳械,心中卻根本不服。戰後日本政府乃至絕大多數國民只承認敗給了美國,認為蘇聯出兵也是趁火打劫,對中國則從不服輸,一直拒不道歉也就不足為怪。

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SIZE]

過去中國和各戰勝國的教科書中都說「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從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布被接受這一點看,此說也不算錯。不過若細讀天皇的「終戰詔書」及其政府聲明,從無「投降」二字,更談不上「無條件」。1945年8月天皇致盟軍的回復中明確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變天皇統治大權」為前提的。

戰後日本政府對戰爭的態度與德國迥然不同,根源在於戰敗的情況不一樣。納粹政權是被盟軍徹底消滅,希特勒自殺。日本投降時其本土卻沒有盟軍一兵一卒攻入,讓美軍進駐佔領的條件是不能追究皇族和「維護國體」。美國對此同意,一是為了減少本國軍人傷亡以早日結束戰爭,再是考慮戰後對抗蘇聯的需要。後來曾說有「東條英機是日本最大的戰爭罪犯」一說,美國當局如此講是為了替真正的最高決策者天皇開脫。

日本戰敗后,蘇聯和中國延安總部都宣布天皇裕仁是最大的戰犯應予審判,而掌握東京審判的是美國,只拿一些軍閥當替罪羊(這些傢伙自然也有罪)。如南京大屠殺的實際指揮者是皇叔朝香宮,法庭不追究皇族只能判決這一戰區的司令官松井石根,那個最大的兇犯戰後還擔任日本高爾夫球協會主席而得善終。1956年蘇日恢復邦交,中國也爭取對日建交,考慮到天皇裕仁還是國家元首且為多數日本人接受,只好承認現實而不再追究其個人責任。

戰後的東西德政府,都是原來的法法西斯人士建立,自然留下不允許美化納粹政府並清算侵略罪行的傳統。戰後的日本政府卻是原來政權的延續,頭幾任首相都是犯有罪行的舊時高官,還包括甲級戰犯岸信介。日本政界又有家族承襲傳統,如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首相細川護熙便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近衛首相細川護熙便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近衛首相的外孫,現在的東京都知事、極端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又是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主謀石原莞爾之子,他們怎麼可能清算自己政權和前輩的罪行?

日本政府鼓勵修改教科書和歪曲戰爭歷史,並非起自近日。戰後近六十年來,日本歷屆內閣對華都是堅持「三不」原則―不認罪、不道歉、不賠償。面對日本政府不可能改變的頑固態度,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從現實戰略需求出發,曾採取了淡化歷史而「向前看」的態度。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方要人出於聯華抗蘇等需求,對華也曾友好回應,不過對歷史看法問題始終未解決。

美國主宰戰後日本[/SIZE]

多年來許多中國人按照一般常理思考,認為中國應該從日本索要賠償而不該放棄。縱觀古今中外戰史,理論上的戰勝者並不一定能得到賠償,索賠的基本前提是強者能扼住弱者的咽喉使其不得不吐。以越南戰爭而論,美國自認失敗撤退,然而越南能要到一分錢賠償嗎?這是因為美國雖敗退仍比對手強大得多。中國在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中賠款,都是因入侵之敵已佔領了大片領土,並卡住了國內經濟咽喉命脈,不認賠會遭更大之災。日本戰敗時國力仍強於中國,執行佔領的又是美軍,只有美國能夠決定是否付賠。

1947年以前,戰勝國曾研究索賠一百多億美元(戰前日本年國民產值不過三十億美元),在當時日本經濟破產的情況下以拆機器和勞務賠付。中國國民政府索要份額的一半,美英只同意給三成。1948年美國改變亞洲政策,宣布免除日本賠償義務,還以貸款投資扶助,那些倭寇們自然對山姆大叔感恩涕零,而對索賠者一概拒絕。

屈從於美國壓力,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國民黨當局也都宣布放棄了對日賠償要求。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向日本索賠也遭拒絕,直至1965年越戰升級時美國急於要日韓建交並結成軍事同盟,施加壓力後日本政府才對韓賠償三億美元(加上民間補償基金共八億美元)。此外,日本為同東南亞國家建交以打開市場,對印尼、緬甸各陪過一億美元,對南越賠過三千萬美元,如同打發叫化子。

六十年代前期毛澤東、周恩來研究對日建交時,便感到若索賠只有兩種可能,一無所獲或僅得到象徵性賠償,若宣布放棄日本民眾還會對華有負疚感。出於戰勝國的面子,1972年恢復邦交時,中國領導人對外以顯示寬宏公開聲明放棄,對內解釋是為了不加重日本人民負擔。此舉確得到回報,七十年代末日本國會通過對華長期無息貸款和少量無償援助,便說明是對中國放棄索賠的補償。二十多年間,中國得到三百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償還期達四十年)和十億美元無償援助,雖遠抵不上抗戰期間日本對華造成的一千億美元直接損失(間接損失更多),畢竟得到了人情和部分實惠。如今看來,面對索賠實已無奈的情況,毛澤東放棄索賠要求的決定,還是體現了務實精神的最佳選擇,了解史實后的人也承認這點。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沙發
mahoupao 發表於 2006-2-1 19:28 | 只看該作者
搭車的「慘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3559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3
栗 劍 發表於 2006-2-3 04:21 | 只看該作者
有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1: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