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西三旗與我國清代八旗駐軍之謎(組圖)

[複製鏈接]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2-3 0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城八旗駐軍分佈

  

  修復后的香山團城演武廳

  

  香山附近的碉樓

  

  清代平定大小金川戰圖

  在海淀區清河鎮北,有西三旗、西二旗兩個村莊;在昌平區東南部北七家鎮,還有東三旗、東二旗兩個村。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和城區的急劇膨脹,這幾個村莊已非舊日的鄉村面貌,樓房別墅拔地而起,居民小區星羅棋布。因而這幾個村莊名稱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特別是西三旗,在八達嶺高速公路的路標中,就赫然見到它的名字。

  村莊以「旗」稱名,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清代的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上三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下五旗)這八旗軍,甚至認為這幾個村莊是因為清代的八旗軍駐地而形成。其實,西三旗等村莊的形成和得名,與清代八旗軍並無關係。

  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幾個村莊的形成與得名,是明代有部分軍隊在這一帶牧馬的結果。明代的軍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設置衛或所,以盡保家衛國之責。一般地說,一個衛有五千六百人,一個千戶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個百戶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個所統領兩個總旗,十個小旗。每個小旗有十名兵卒,每個總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見,明代軍隊的編製,最基層單位也稱為「旗」,猶如今天的「班」。明代為了抗禦蒙古勢力捲土重來,在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同時,還在長城沿線設置九個鎮,也稱「九邊」,統領大批衛所官兵保衛邊防。為了供給沿邊駐軍所需的戰馬,在內地設立了許多牧馬草場和馬房,抽調部分官兵專門牧馬養馬,甚至民間也承擔繁重的為官府養馬的任務。有明一代,北京地區的牧馬草場和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東邊的黃土店就有一處,稱為黃土店馬房。那時候,在黃土店周圍沒有幾個村莊,到處是青草茂盛的空曠之地,被分派到黃土店馬房牧馬養馬的官軍,按照所編的小旗散布其間牧馬。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等村莊就是明代牧馬的各小旗官軍的駐地,後來演變成村落,並以當時小旗的編號和所處方位命名。在今清河鎮東邊、清河北岸有個村莊名為「馬房」,則是明代清河馬房的遺存。而在昌平小湯山的南邊、溫榆河北岸也有一個「馬房」村,則是屬於小湯山馬房的範圍了。明代北京地區馬房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在北京郊區,因清代八旗軍的駐防而形成並得名的村莊是有的,那就是圓明園周圍和香山左右。

  清初,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漢軍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內城。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白旗居東直門內,鑲白旗居朝陽門內,正藍旗居崇文門內,該四旗稱為「左翼」。正黃旗居德勝門內,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該四旗稱為「右翼」。當時,分居於北京內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顯的但不甚規則的圈層結構,其中滿洲八旗分居於皇城四周,為最內一圈層,其外為蒙古八旗,再外為漢軍八旗。這種狀態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對不同族屬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異。

  康熙年間,清室開始營建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先是在已荒廢的明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基礎上興建起暢春園(在北大校園西邊),作為康熙皇帝和皇太后避暑休閑的場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在暢春園北修建圓明園,並賜予皇四子胤G。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后,雍親王胤G繼位,建元雍正。此後以至乾隆年間,又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並在東側水磨村增建長春園,又將圓明園東南牆外的以交輝園為主的幾家私園歸併改造,改名為綺春園。這樣一來,由緊相毗聯的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就構成有「萬園之園」盛譽的優美輝煌的皇家離宮――圓明三園。自雍正以後,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幾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圓明園居住幾個月,並上朝理政,圓明園遂成為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宮。為了護衛圓明園的安全,於雍正二年(1724年)始設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在圓明園周圍修建營房八所,每所營房建有官房一千五百餘間,並有垣牆圍繞,從北京城內的滿洲八旗中挑選部分官兵前往駐紮。其中,鑲黃旗營房在圓明園后樹村西,正白旗營房在樹村東,鑲白旗營房在長春園東北,正黃旗營房在圓明園西北角外的蕭家河村北,正紅旗營房在北安河橋西北,鑲紅旗營房在玉泉山東北,正藍旗營房在海淀東,鑲藍旗營房在清漪園(頤和園)南藍靛廠。除正白旗另有一處小營房外,其他各旗都集中駐紮一處。每處營房駐有官兵四五百名,按照軍職高低分配住房,多者十三間,少者三兩間。清朝滅亡之後,這些圓明園八旗營房都無一例外地演變成村落民居,散佈於圓明園遺址周圍 ,只有藍旗營、鑲白旗、正黃旗、鑲紅旗等地名宣示著這些村莊的來歷。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於香山設立一營「特種兵」,專門訓練官兵爬雲梯、攻城池的技藝戰法,名為健銳雲梯營。健銳雲梯營的官兵都是此前征剿大小金川戰役中的精銳之旅,驍勇善戰。當時有八旗官兵千餘名,分為左右兩翼,左翼有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有正黃、正紅、鑲藍、鑲紅四旗。左翼建有四層碉樓十四座,三層碉樓十八座;右翼建有五層碉樓二座,四層碉樓十座,三層碉樓二十四座,供訓練官兵爬雲梯、登城頭的技能使用。健銳雲梯八旗官兵后又增加千餘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香山靜宜園時,專門賜健銳雲梯營軍士飯食,以示犒賞和關懷。後來,乾隆皇帝多次到香山健銳營檢閱練兵狀況,並大加讚揚。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御制閱武詩》寫道:「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一時看斫陣,異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師頗著名。」由此可知,在乾隆平定新疆回部時,健銳雲梯營的官兵發揮了威力,「所至奮勇先登,屢奏攻堅陷陣之捷,遂成大功。」(乾隆皇帝語)而香山健銳雲梯營八旗的營房就散布在香山東麓。這就是今香山公園前為什麼有團城、閱武樓和有鑲黃北營、鑲黃西營、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等村莊與地名的緣故。(作者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沙發
mahoupao 發表於 2006-2-3 01:16 | 只看該作者
其實,西三旗等村莊的形成和得名,與清代八旗軍並無關係。
  西三旗、西二旗、東三旗、東二旗幾個村莊的形成與得名,是明代有部分軍隊在這一帶牧馬的結果。

馬後跑跑  泡炮馬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5: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