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的五虎上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2-3 1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鼎盛軍事  錄入時間:2006-2-2 來源:鼎盛王朝 heibaihong(提交)[/COLOR]
 
  讀到一篇把徐向前、賀龍等列入毛澤東手下最能打仗的五員虎將的文字,也想根據自己對毛澤東及其戰友的了解寫這樣一篇相對於「反思毛澤東」系列中的其他篇章要輕鬆許多的文字。這樣的觀點,當然取決勝於每個人對中國革命史上的各大軍事事件的了解和認識的程度,以及對不同的將帥的偏愛程度,肯定有相當的主觀性,不大可能成為定論。但在毛澤東愛好者或軍史愛好者中進行一番這樣的討論,也會很有情趣,且有助於對「毛澤東史」的理解。

  在我個人看來,從一九二七年南昌起義以來我黨開始掌握成建制的軍事武裝后,最為出採的五大將領不一定都在那過分考慮了四大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資歷並平衡了不同的「山頭」而進行的「五五授銜」確定的十大元帥中。因為親身策劃和組織具體的戰役行動、作戰與指揮能力、戰功和戰績(包括勝績與敗績)、受重用程度、獨當一面能力、在多頭緒的戰場態勢下充任主角的能力、創建名牌師旅的建樹等的不同,十大元帥中至少有七位是未必夠得上「五虎上將」的威名的。

  本文將從確定毛大帥的「五虎大將」應該採用什麼標準出發,提出我認為的五虎上將的名單並說明原因,同時也力求解釋為什麼不包括徐向前、賀龍等成名元帥。

  一、 五虎上將的標準

  「五虎上將」的出處,主要發自於蜀漢時劉備所確認的關、張、趙、馬、黃。聯繫這一史實,我們可以較為線條化地勾勒出關於五虎上將的有關標準。

  首先應該是武功標準。在整個三國,關張趙馬黃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現代戰場不再講究微觀上的馬步功夫,但仍然通過參與和指揮作戰、打硬仗打惡仗、斬殺名將及名軍、創建名軍等方面來體現其卓越「武功」。

  其次應該是戰功標準。經常打敗仗的將軍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將。相對於其他人更多的戰功和戰績應該是躋身五虎上將的重要指標。

  再次應該是作用標準。是不是經常受到重用、有沒有獨立擔當一個方面作戰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紛繁複雜的戰場上體現出自己在特定地區的主角地位,這是從作用的角度來品評五虎上將的標準。

  第四應該是資歷或履歷標準。資歷和履歷是一種長時間、多階段、不同場景下戰功與戰績的體現。所謂身經百戰、百鍊成鋼者,此之謂也。

  第五應該是文才武略標準。五虎上將不應該只會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將軍,而應該是能文能武且頗具洞察力熟諳戰爭規律的智者。

  從這樣的標準出發,我認為毛澤東屬下的五虎大將將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陳賡。

  二、 為什麼是他們

  1、 為什麼是彭德懷?

  彭和林一直是毛澤東軍事上的兩員大將,一個敢打硬仗,一個善打巧仗,都可以達到極至的狀態:一場戰鬥,如果林彪都說可以打,必勝;如果彭德懷都說不能打,必敗。

  在中央蘇區,彭林也是毛澤東手下的兩大王牌軍的首腦:林彪主持的一軍團是朱毛紅軍的嫡系班底,曾經在漳州戰役大顯神威;彭德懷的三軍團曾經創下攻下長沙的偉績。

  長征中,一三軍團也是中央紅軍的絕對主力。而且,這兩支軍隊身經百戰,從長征開始時的各二萬人左右,經過一次次地減員和整編、徵兵,到達陝北時,兩軍合計都已經不夠八千人。

  抗日戰爭中,彭德懷出任八路軍(后改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日戰爭共產黨軍隊所打的最大規模的戰役百團大戰就是由彭德懷親自指揮。

  解放戰爭中,身為軍委副主席的彭德懷又親自率領西北野戰軍以三萬弱旅,採取蘑菇戰術和聚殲戰法,生生地把胡宗南的二十三萬人拖住甚至擊敗。在五大戰場即西北、華北、東北、華東、中原戰場上,西北作為國民黨軍的重點攻擊地帶,敵人不但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大大地受損。彭將軍即俘即補不斷壯大自己最終將胡匪驅逐出境並一路追擊到大西南並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殲滅之、對西北的馬匪則窮追猛打報了當年西路軍的一箭之仇。

  更為難得的是他在朝鮮戰場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壯烈所為,讓大局未定的共和國軍隊在第一軍事強國面前揚威。

  無論是能力、資歷還是戰績,彭都無愧為五虎上將。

  2、 為什麼是林彪?

  林彪打的仗的總數也許不如彭德懷多,這是因為他擅長打精緻的、有把握的、有效率和效果的名仗。

  且不說年輕的林連長曾經創造過一個連擊潰一個師的光彩戰績,也不說一軍團和一方面軍的累累戰功,只說抗日戰爭中的平型關大戰和解放戰爭中東北戰場上的遼瀋戰役,其震撼程度就是鑽石級的。

  平型關大戰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次經典亮相,八路軍一戰成名。林彪幾乎只打了這一仗久去蘇聯療養,回國後繼續他在抗日戰爭前的抗大校長角色。解放戰爭中再次作為奇兵使用,為共和國的誕生開闢了第一塊解放區。使用林彪於這個方向的重用程度,可以從同時在這個方向上投入了二十多位中央委員的巨大重要性反射而出。

  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五大名牌中的兩個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就是在林彪繼錦州戰役之後的圍殲廖耀廂混戰中一舉擊殺的。

  這之後,林彪的四野作為毛澤東手中的生力軍下華北、戰華中、進中南、渡海南一路凱歌,可以說是縱橫天下(1)。

  林彪在解放戰爭中所遇的國民民名將也很多,比如陳誠、杜聿明、衛立煌、陳明仁、白崇禧等,無法一時之俊傑也。能與這些人交手甚至戰友而勝之,非五虎上將不能為也。

  3、 為什麼是劉伯承?

  劉伯承的綜合秉賦之高,時常被人贊為當代中國難得之軍事家。他在長征中、抗日戰爭中、解放戰爭的中原戰場上所建樹的巨大功勛,以及這期間他在戰術戰略上的精細心得,都讓他高出同仁們許多。

  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打過許多頗有教科書價值的名仗。比如陽明堡、長生口、七亘村、響堂鋪等戰鬥,無不具有相當的可挖掘潛力。

  在解放戰爭中,是劉伯承的部隊第一次從分散狀態中集合為能征善戰的兵團組合,並在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中,給了國民黨軍隊上了精彩的一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更是一般人所不能打或打不好的難仗。千里躍進而不要後方的偏師作戰,無一不是敗多勝少的惡仗。紅軍的長征、抗日戰爭後期的三五九旅遠征、中原突圍,無不是在「保存就是勝利」的旗幟下傷痕纍纍的壯烈遠征。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更大的一個手筆即粟裕率領葉王陶千里蛙跳閩浙贛,就因其前景的不可預期而在粟的堅持和毛澤東的讓步下未能成行。從這個意義上,劉鄧的南下大別山,其意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

  即使只從軍事上講,這一行動也使得戰火因燒到國統區、經濟和軍事壓力投向國民黨方面、部隊逐步積累起在中原的戰略優勢而使得後來的中原逐鹿和淮海大戰因為建立了較鞏固的中原根據地和游擊區而受益非淺。

  二野的前身是一二九師,而一二九師的前身則是第四方面軍經四川之敗和黃河之敗的「殘部」。能夠把這樣一支並非主力的部隊打造成一支名軍,劉帥之功也。以一位軍事家統馭下的名師而建立起卓越戰績,劉伯承不愧一代軍神也。

  4、 為什麼是粟裕?

  粟裕不能成為元帥也許和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未能成為方面軍首腦有關。在第七軍團和第十一軍團都做過參謀長的他,最終因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和方誌敏的犧牲而未能建立更大更有震撼力的功績。加上未能參加長征上而失去了許多指揮大部隊建立大功業的機會。而從解放戰爭的歷史來看,指揮大兵團作戰是粟裕的強項。

  抗日戰爭中,粟裕已經開始出露頭角。韋崗之戰雖然只消滅日寇五輛軍車二十多個鬼子但畢竟是新四軍北上支隊的處女戰非同尋常。後來的黃橋之戰和車橋之戰,粟將軍已顯出不凡氣概。

  蘇中「七戰七捷」是粟大將堅持內線作戰的傑作。還在第七仗未打之時,毛澤東的賀蘇中七戰七捷的電報就發將了過來,這逼著粟將軍湊足這個吉利的數字。

  策劃淮海總對決勝而不是再出奇兵挺進閩浙贛又是粟裕的主意。為此他還專程去面見了毛澤東。以相當數量的華中部隊補充中原野戰軍后,陳毅司令員為協調二大野戰軍的合力作戰兼任了中原野戰軍的副司令員,粟大將就以代司令員的身份獨立領導華東野戰軍。在整個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徐埠會戰)中,粟以極大的胃口吃掉了國民黨方面的一個又一個重兵集團,尤其是黃維所率領的以王牌十一師(十八軍)為骨幹的十二兵團。連同此前在山東戰場上消滅的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和後來的邱清泉第五軍,五大名牌在粟大將的參與下搞定了其中的三個,威名赫赫。

  5、 為什麼是陳賡?

  以上的四位戰功卓著,進入五虎上將序列一般不會有多少爭議。有爭議的這第五位。我之所以認為是陳賡,原因如下:

 (1)陳賡的資歷深。黃埔一期出身的他,在東征之役中救過蔣介石的命,並得到過相當的重用。從事地下工作(在上海黨中央特科)和軍人生活時,兩度被黃埔舊人錢大鈞和蔣介石捉而後放,頗有傳奇色彩。與魯迅和宋慶齡的交往,也讓他憑添幾分儒將之氣。

  在南昌起義中任過營長,在鄂豫皖根據地任過團長和師長,在中央蘇區任過彭楊學校校長。

  (2)陳賡的皇威重。長征中,任幹部團團長。土城之戰,幹部團打出了赫赫神威,毛澤東由衷嘆道:「陳賡能當軍長!」這樣的認知,也為以後在解放戰爭中將陳賡兵團視為中央直屬兵團奠定了一定基礎。

  (3)陳賡的戰功強。抗日戰爭中,陳賡大將的神頭嶺、長樂村、香城固,給日本人以重大殺傷,並因此而讓他所率領的三八六旅成為日本人都認可的勁旅。香城固一戰,日本人的坦克破天荒地寫上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在電視劇《亮劍》,我們也看到到那樣的場面。

  這樣的標語,至少清楚地說明,在抗日戰爭中,三八六旅可沒有閑著而是讓日本人必欲滅之而後快。

  (4)陳賡的作用大。無論是在毛澤東轉戰陝北時機動使用由太岳縱隊組成的陳賡四縱隊作為中央直屬縱隊,還是在實施「三軍動出兩翼牽制」戰法對陳謝兵團(含四縱、九縱和三十八軍)的戰略運用,或是對大西南用兵時的奇兵四兵團,陳賡的部隊一直是作為一個方面軍來使用的。這樣的殊榮,縱是諸多元帥如葉劍英、徐向前等都未能享受過。

  (5)陳賡的餘威響。解放后的陳賡,曾經任過援越抗法戰場上的顧問、任過志願軍代司令員、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建國后仍然有這樣的閱歷,不可謂不受重用也。

  三、 為什麼不是他們

  1、 為什麼不是朱德呢?

  除了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時率領朱毛紅軍退進剿、反會剿、戰圍剿身冒矢石,在長征中苦心經營遠征中的軍事行動、在抗日戰爭初期運籌於八路軍軍部,之後的朱老總大多是在延安和解放軍以總司令之身贊畫軍務。加之年齡偏大,再說,與毛澤東齊名的他也不能說是毛澤東的部將。

  2、 為什麼不是賀龍呢?

  從抗日戰爭開始后,賀龍的一二零師實際上擔任了延安邊區的守御之責。除了一次大規模地挺進冀中,賀龍基本上安於在晉綏駐防。後來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便是他的地位的較好註解。解放戰爭中,他的部隊基本上都成為守衛延安的主力,而他本人也安於做了延安的大後方――他和薄一波則成為毛澤東們的後勤奮部長。

  3、 為什麼不是聶榮臻呢?

  聶榮臻曾參加南昌起義和做為一軍團政委這樣的資格,讓他成為一個老資格的元帥。做為一個模範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察冀根據地頗受關注。因為有楊成武等一干名將,他在根據地建設和軍區建設上投入的精力更多而具體的軍功較少。解放戰爭開始后,與賀龍一起組織的大同戰役慘敗,而華北的軍事業績又遠不如其他戰場顯赫。

  4、 為什麼不是陳毅呢?

  在新四軍和華東野戰軍,因為有能征善戰的粟裕,陳軍長的任務便大多以主持全面和傾力公關為主,說到具體的軍功和戰績,陳元帥並不顯赫。

  5、 為什麼不是葉劍英呢?

  以做參謀工作見長的葉帥,除了參與組織過並沒有勝利的南昌起義等,幾乎從來沒有擔任過主帥。新四軍組建而葉挺四次辭職時,中央曾經有過以此葉代替彼葉的計劃,但並未實現。

  6、 為什麼不是羅榮桓呢?

  羅榮桓從在井岡山開始就以做一個「文官」為主。唯一較長時間成為方面軍主帥是在抗日戰爭的山東根據地「擠」掉陳光和朱瑞成為一一五師代師長兼政委。山東部隊進入東北后,羅榮桓任林彪的政委一直到入關病倒。

  傾其軍事政治生涯的一生,羅的軍功並不顯赫。連成為元帥都有爭議(與其條件相當的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等都未參加評帥),進入五虎上將陣容更不可能。

  7、 為什麼不是徐向前呢?

  曾經在四方面軍擔任總指揮並極力制止一四兩方面軍火併的徐大元帥,絕對有著成為五虎上將的能力和軍功。好多人看好他,自然也有相當的理由。但我認為僅僅從兩個方面說,他不大可能成為毛澤東的五虎上將。

  原因之一:有過重大失敗經歷。他和陳昌浩所率領的西路軍,有四方面三個軍的兵力共二萬多人。在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他隻身化裝逃回延安。這樣的敗軍之將,無論如何難以當選五虎上將。

  原因之二:徐元帥並不特別受到重用。曾經計劃由徐擔任八路軍的一個師長的計劃,在西路軍覆滅之後成為泡影。任一二九師副師長和八路軍一縱司令員的他,開始了在軍中的漂泊:他到過冀南、下過山東,做過晉冀魯豫的副司令員、做過華北軍區的副司令員、又兼過華北一兵團的司令員,總之是以元帥之身卻沒有能力成為一個方面軍的首腦。

  原因之三:徐向前的身體不好。因為這一點,他一次又一次離開他已經熟悉了的現任而赴後方休養,又一次次地因為戰爭需要而披掛上陣。身體不好,也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毛澤東未能讓他出任一個方面軍首腦的原因。

  四、 毛澤東自己的判斷

  毛澤東自己似乎沒有過閒情逸緻來品評自己的五虎上將。但他在特定時期的一些用人決策,卻很能說明他對各大將帥的寵愛程度。

  從毛澤東在準備入朝作戰選擇掛帥時的考慮來看,彭、林、粟已經成為毛澤東心中的五虎上將是勿庸置疑的。

  對劉伯承,毛澤東很早就有過較高期望。比如在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為避免朱毛在軍中目標太大而建設二人離開部隊到中央時,毛澤東就曾經主張由劉伯承和惲代英來代替朱毛二人。

  陳賡的四縱隊在一九四六年被確定為中央直屬兵團,陝北轉戰時毛澤東還曾經多次準備將其調入陝北參加對胡宗南的逐鹿,後來又將其做為奇兵使用在敵人力量較為空虛的豫陝戰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毛澤東對陳賡的喜愛和相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0: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