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漫談《蘭亭序》的真偽陳詔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6-1-14 1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書畫經典展的第一天,我在第一時間趕到上海博物館,在三件頂級書法墨寶―――西晉陸機《平復帖》、隋佚名《出師頌》和唐馮承素摹《蘭亭序》面前足足佇立、觀賞十幾分鐘,不免又想起40年前那場《蘭亭序》真偽的大論辨。

  當年郭沫若發現南京出土的東晉王興之夫婦墓碑和謝鯤墓碑上的字都是隸書體,於是推定《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手筆,其理由是:我國的文字,從甲骨文開始,經過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一歷程,都循序漸進,受時代的制約。章草是隸書的草寫。而《蘭亭序》的字已經沒有一點隸書味和章草味,所以它不可能是東晉王羲之所書。現在,我們看到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真跡,它比《蘭亭序》早60年,果然是古樸的章草的韻味。再看隋佚名《出師頌》,它比《蘭亭序》晚200多年,也是典型的章草。所以從時代風格和藝術潮流來看,郭老的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王羲之的《蘭亭序》確實給人以超前的感覺。

  但是,看了馮承素摹《蘭亭序》,再參照虞世南、褚遂良等唐代書法家的摹品,卻又使人相信《蘭亭序》確實出於王羲之的手筆,是別人所不能偽造的。它是文與字高度融會結合、高度個性化、情緒化的傑作。你看,從「永和九年」到「信可樂也」,文章敘事寫景,平緩而舒展,書法也端莊而秀美。接著,從「夫人之相與」開始,感慨述懷,觸動情緒,字跡也漸見奔放,到「豈不痛哉」達到高潮。最後結尾一段,心情更見悲愴,幾乎有不堪終卷之慨。總之,這樣的文章和書法,決不是任何造假的人所能寫成的。再說,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酷愛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皇帝,《蘭亭序》更是他的至愛,而他周圍的一批書法家個個都是行家高手。如果《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跡,總要露出破綻,能瞞得過他們嗎?唐太宗還會把它帶到棺材里去嗎?!

  據歷史記載,在唐太宗的倡導下,當時搜羅到的王羲之墨跡(包括一部分摹本)數以千計。至今我們尚能看到的,除《蘭亭序》外,還有《奉橘》、《喪亂》、《快雪時晴》、《姨母》、《上虞》、《九月十七日》等帖共數十種。這些傳本墨跡有行書,有草書,多數都有王羲之署名,而且筆跡基本一致,能說這些都是贗品么?

  唐代還有集字的風氣。《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帖,就是把王羲之行書的字一個一個拼集起來,共1800多字,至今仍有宋刻本流傳,看起來渾然一體,其中也有《蘭亭序》中的字被吸納進去。當然,誰也不能保證個個字都出於王羲之的手筆,但也不能說這許多字都是偽造的。

  唐代是一個比較開明、開放的社會,加上皇帝又愛好書法。如果真有人能像王羲之那樣寫一筆好字,是不可能湮沒人才,沉淪無聞的。

  還有,王羲之一門都是書法家,特別是王獻之更與乃父並稱大王、小王,也是書壇傑出人物,至今有《鴨頭丸帖》、《中秋帖》傳世。王羲之的堂侄王的《伯遠帖》更是難能可貴的手筆真跡。我們總不能懷疑一切,認為都是假的。

  至於郭老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智永所書,則完全出於猜想,毫無依據可言。不但智永的書法遠遜於王羲之,而且冒充自己的祖先也是一種大不敬的行為,誰肯做這種事情。再說智永的學生中就有虞世南。如果他偽造《蘭亭序》,虞世南不會不知道。可見這種說法難以服人。

  總之,在我國書法史上,王羲之在發展行書、草書藝術方面確實功績卓著。他的「書聖」頭銜當之無愧。同時,唐太宗在搜羅、保存王羲之手跡方面也是有功勞的。《蘭亭序》真偽的爭論總該快要有結論了。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51

主題

593

帖子

22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7
沙發
風無影 發表於 2006-1-16 16:23 | 只看該作者
爭論的存在是好事。爭論才會促進研究和認識的深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