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中國春節的來歷[/COLOR][/SIZE][/CENTER]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據我所知, 南方很多地方管它叫正月!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流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曆,也叫陽曆、新曆。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春天的節日。
地球繞太陽一周,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複,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曆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採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預示好的徵兆。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 [B](你知道有多少呢?) [/B] 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取其精華, 棄其糟粕, 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現在很多公司放假一個星期或更多。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經歷過南北生活的我, 過年可很不一樣喲! 儘管宗旨一樣,可內容和形式各有千秋!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 這些很多都發生在南方.
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過藏曆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
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總之, 春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元旦, 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我們人人喜歡過春節, 在這佳節來臨之際, 有一句古話說的好,"每逢佳節倍思親",朋友, 在百忙之中,
[CENTER] " 抽點時間,[/SIZE]
帶著微笑, 發個賀卡;
帶著期盼, 朋友敘舊
掛個電話, 心藏一切
帶著祝福, 家人團聚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圖兒女做多大貢獻,
一輩子操操勞勞,
只為團團圓圓...[/COLOR]
[/COLOR][/CEN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