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中國特色的要有解釋性的增譯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2932

帖子

123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polish 發表於 2006-1-16 1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幾年,中文作者和編輯比過去較為注意對有關中國的介紹增加一些解釋性的辭彙;但完全屬於中國特有,外國人難以理解的辭彙依然充斥前言,內容介紹和作者小傳之中,更不要說正文了。

  1、對我國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政治運動適當加以解釋極為重要。有一本介紹中國法律建設的圖書的內容簡介一評開頭就說:自從黨的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對中國多少有些了解的外國人可能知道我國在70年代末期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但是,對三中全會決定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決策就不一定清楚了。因此,翻譯在譯這句話時增加了幾個字。整個句子是這樣的: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building a sound socialist legal system formulated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have, since 1979, enacted many important laws.這樣,人家就會知道三中全會與全國人大制定法律之間的聯繫了。

  2、有很多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字詞或短語,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其確切含義,有時甚至會產生誤會。《中國人名大詞典》中人物的簡歷基本都以新中國的建立劃線,把一個人的經歷分為兩個階段。因此,幾乎每條釋文都有「建國以來」。或「建國后」的字眼。又如《中國針灸大詞典》這麼一本專業性很強的辭書的中文稿里,「抗戰期間」,「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樣一些對於外國人來說時間概念含糊不清的辭彙也常常出現。出現這類情況,外文出版社一般都要求譯者首先選用比較清晰易懂的辭彙,並且最好在首次出現時加上時間。如把「建國以來」譯為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抗戰期間」當然要譯為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每本書都少不了對作者的介紹,而職稱的翻譯是另一個突出的例子。企、事業單位中都有一批屬於經濟師系列的人員,如事業單位的人事幹部,一些機關團體里的外事幹部,外貿系統的工作人員,工礦企業里的勞資料成員都屬經濟師系列。把這些單位的經濟師譯為economist很不合適。在通常情況下,人事幹部不是專門學習經濟學的畢業生,怎麼可能稱作是economist?一個工廠里的勞資科長也不一定就是經濟專家。僅就經濟師而言,外文出版社研究過多次,也徵求過兄弟單位同行們的意見,始終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譯法。在無法找到相應的英文辭彙的情況下,只好先想辦法把經濟師所從事的工作性質解釋一下。目前,採用officer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的說法。雖然很難十分準確地反映整個經濟師系列的全部工作含義(因為這個系列包括的面太廣),而且譯文太長,但至少可以反映勞資人員,外貿人員和人事幹部的主要工作的性質。

687

主題

2932

帖子

123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3
沙發
 樓主| bluepolish 發表於 2006-1-16 19:03 | 只看該作者

翻譯中序言和內容介紹要特別注意

「序言」和「內容介紹」翻譯過程中的適當加工


  縱覽中文書里的序言或前言,作者的話,編者的話等等,若不是作者(或編者--下同)本人執筆,而由他人作序,往往寫的都是讚美推崇之言,稱讚作者的智慧;勇氣,毅力,水平等等。但著作者本人所為,往往有這樣一兩句話:「水平有限,書中錯誤或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水平有限,時間倉促,難免謬誤,敬請指正。」「尚屬草創,時間又倉促,疏漏一定很多,還待繼續提高和充實,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在中文書中,寫上這樣幾句話,既能表示作者自己謙虛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地暗示本人作品並非一定是某一領域裡學術研究的頂峰,很可能天外有天。應該說,在一般情況下,這些話讓人更加尊重作者。

  然而,由於文化背景之差別;把這種純中國式的語言翻譯成英文,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儘管西方出版的圖書中謬誤也極多,但作者不會自己在書的前面先承認這一點。因為,按照他們的習慣和邏輯,如果作者或出版者承認其出版物有問題,讀者就會說,既然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又明知自己的作品「謬誤難免」還要出版,豈不是有意誤人子弟嗎?為什麼不先提高一下水平,自己剔除謬誤再來發表呢?如果真是「時間倉促」,為什麼不另做安排,從容不迫地端出一部成熟的作品呢?若是一般學術論文尚且說得過去,但教材不能允許作者保留「錯誤或不妥之地」至於醫學專著,需要百分之百的準確,絕不能允許作者埋沒「錯誤和不妥之處」,否則,要治死人的。

  根據外國讀者的鑒賞心理,外文出版社對序言中的這類文字都作了不同方式的處理。如《十四經穴》這是一本教授針灸學的大型教科書,其作者也是權威人士、但他在「編寫說明」中寫到:由於編者水平有限,錯誤、缺點在所難免。英文版在出書時索性取消了「編寫說明」,另請別人寫序。

  當然,也不能為了避免引起誤解,就完全不向讀者作出實事求是的交代,甚至自我吹噓。《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一書「編者的話」講到「本書是迄今出版的篇幅最多的對外關係的歷史資料」同時也指出「限於資料來源和編者水平,本書難免有遺漏之處,尚希讀者指正。」后一句話譯為…the Chronicle is liable to mistakes or omissions.We welcome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果然,書出版后,有兩個外國駐華使館來信來電話指出該書漏掉了這兩個國家與中國交往中的兩件大事。對於一個出版社來說,出這樣一本涉及中外關係的書,出現了遺漏,是個較為嚴重的事故。但僅就「編者的話」而言,至少表明編者的態度是實事求是的。

  如何既迴避使用中國式的,外國人聽起來過於謙恭的詞語,又能表達作者真誠歡迎學者之間共同探討。提高著作水平的願望,從而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呢?外文出版社的《中國考古辭彙》一書處理得較好。在該書「編者的話」一節里、中文說「我們水平有限,這本辭彙只是一個初步嘗試,缺點和錯誤之處,敬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英文很簡單: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gratefully received。這本書於1982年編寫完畢。雖然編者稱之為是「初步嘗試」,實際上,應該說是有意義的創舉,因為它填補了一個空白。至今尚沒有能取代這部小詞典的作品問世。若在譯中文,很可能降低它在外國讀者眼裡的權威性。現在這種翻法既表達了編者的中國學者的風度,又符合英文閱讀習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05: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