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本是中國古詞,指西周一段特定時期,始於公元前842年的周厲王時代,因為厲王昏聵無道,周王族的其他諸侯把他趕走了,由當時的周、召二王(同是周王族)主政。近代中國啟用這個詞,一方面利用其「把皇帝趕走,官員或大臣主政」的意思,但是主要的含義還是西方的。西方的共和REPUBLIC 來源於拉丁文的 RES PUBLIC。RES 的意思是「物」,PUBLIC的意思是共有。共和的意思就是大家共有之物。我們先談談這個「RES」,在這裡專指「國家」。但是對「國家」包含一些什麼資產,各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嚮往共和,其國名都有REPUBLIC。但是共產黨的理論是「國家」包括幾乎所有資源和財產,也就是所有生產資料、國家機構和自然資源。而資本主義理論認為「國家」包括國家機構的全部,和資源、財產的一部分。至於這「一部分」是多大的一部分,各國在各時代有不同的解釋。但是不管共產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其特點都是「共產」。只是共產的程度和多少的問題。共產理論把共同財產的範圍劃得很大,以至於沒有留下多少作為私有財產。而資本主義理論把這個範圍劃得比較小,留下相當大一部分給私有財產。但是應該說這個比較小,也還是相當大。我們知道現在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財產非常龐大,政府及其設施,軍隊,稅收,國有資源,等等,都是國民的共有財產。相比而言,歐洲以前的封建社會,和中國古代社會,其特點是國家是「王產」或者「皇產」――國家財產是國王或皇帝個人的,他死了由他的後代繼承。中國有大約三千多年的「皇權國家」傳統,要結束這一傳統,建立「共和」,當然很不容易。二十世紀中國出了幾個領袖人物――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都企圖把「國家」的很大的一部分變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都失敗了。這三個「梟雄」,若是在十九世紀或以前,或許都能建立王朝,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他們都不能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有其基礎性和必然性。其基礎性的原因就是「皇權國家」在中國的民眾之中失去了市場。這種國家根本不是西方共和列強的對手。皇權國家沒有力量,沒有人願意為老皇上和他那一家子賣力賣命。而西方共和列強諸國,卻都有很大一筆公有財產,他們有很多公民願意為這筆資產的獲得和增值而賣力氣。因為這些資產增值了,對他們個人和家庭都有好處。所以皇權國家和共和列強打起仗來,根本不是對手。可以這麼說,在國家形式方面,共和是強者適者,而皇權國是弱者廢者,一定要被淘汰。淘汰可能取兩種過程,一種是被外來力量消滅,另外一種是自己內部造反。推翻皇權,建立共和。或是前者,或是後者,反正皇權國家是絕對不能生存下去了。這是所謂「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