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歸去來兮――那些沒有回來的留學生

[複製鏈接]

3623

主題

8754

帖子

6711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壺清茶 發表於 2004-4-5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覺民站在窗前,看著窗外輕飄的雪花,慢慢地啜了一口咖啡。算一下,這已經是他在美國度過的第六個春節了。

  每到這個時候,他都和許多在美的留學生一樣,在思念國內親人的同時,感慨時間的飛逝。


  六年前,和所有的中國學生一樣,張覺民帶著對美國生活的憧憬,來到了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那種投入一個全新世界的興奮感覺,至今仍然留在他的腦海中。六年後的今天,回想過去,許多早已沉澱的感觸漸漸湧上了心頭……

  就業的黯淡前景


  每當提起在美國的經歷,張覺民總是說,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1998年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后,張覺民直接來到密歇根科技大學計算機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正是美國IT業最輝煌的時期。一個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幾家公司中任意挑選工作。2000年碩士畢業后,張覺民非常順利地在波士頓一家軟體公司找到了一個收入頗豐的職位。

  如果IT業始終保持穩定發展、美國的經濟沒有出現後來的大幅滑坡的話,張覺民可能根本不會再回到學校繼續博士學位。但世事難料,兩年後,隨著美國經濟的冷冬席捲整個IT業,張覺民就職的整個部門全部被裁員了。

  提起當時被裁掉的感受,張覺民的感覺是:不可想象。他當時的身份已經由學生簽證轉為工作簽證,根據美國的移民政策,如果在移民規劃局所給的31天內找不到工作,那麼工作簽證將不能維持。那就意味著他必須離開這個國家。

  比較幸運的是,張覺民早在半年前就預感到IT業降溫的趨勢,於是一直打算回到學校繼續讀博士,作為後備。因此,在突然被裁員的情況下,他很快便回到了學校,同時身份也轉回了學生簽證。提起那段經歷,張覺民覺得工作一段時間后,自己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將來發展的方向。但是,美國經濟始終處於低靡,確實使工作前景不很樂觀。

  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像張覺民的情況,在留學生當中其實頗為普遍。就業市場的巨大競爭壓力,還有高失業率,使學校成為中國學生的避風港,畢竟保持學生身份才是留在美國的關鍵。

  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多是來讀博士的,何時可以拿到學位,一般由導師通過判斷學生的研究能力來確定。在經濟環境不好的陰影下,因為擔心導師滿意自己的研究而可能讓自己在就業市場尚未恢復的時候畢業,大部分中國學生只好謹慎地嚮導師表現自己的研究進展,期待能夠等經濟好轉后再畢業。那樣可以比較順利地拿到工作簽證,走出留在美國的關鍵一步。

  回國創業的「本錢」


  在美就業前景黯淡,而中國國內的經濟則快速發展。如此反差下,一些人確實想過回國創業。

  中國目前迫切需要大批留學人才回國服務。而政府為了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創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引才」政策,為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提供更多優待條件和政策支持。同時,留學人員為國服務的方式也變得更加靈活,可以以兼職、合作研究、委託研究、創辦企業、人才培養、從事中介服務等多種方式,為國內各類企事業單位服務。

  留學創業園是吸引留學人員回國的一個很重要的政策。現時,全國已有留學人員創業園60多家,入園留學人員企業4000多家。

  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1.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平均每百家中就有15家是由歸國留學生創辦的。而在廣州,政府專門設立了6000萬元留學人員科技創業基金,以給予海歸人士更多無償支持。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崛起,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以及中國加入WTO,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把回國當成了第一選擇。許多留學人員紛紛回國尋找自己的位置,體現自己的價值。有統計表明,中國回國留學人員目前正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長。

  但是,儘管國內的「海歸派」成為越來越大的一個群體,但是對於在美國留學的許多人來說,回還是不回,仍然是一個問題。

  顧慮有各種各樣,有的人在來美前國內就有很好的工作,「如果現在回國,國內的朋友肯定會說,那是因為在美國混不下去才回來的,」一個留學生憂慮重重地說,「我如果不來美國的話,原來工作的月薪至少是2萬人民幣,可是現在,我還不知道畢業后能不能找到工作。」

  同時,雖然國內有廣闊的市場,有各種優待海歸的政策,但是,對於回國創業,海外留學生並不認為自己有很大的優勢。

  在過去的20年裡,有近40萬人留學海外。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3萬人學成回國。而且,隨著「海歸」人數每年不斷的大量遞增,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歸國潮面前,許多人逐漸發現,「海歸」的名片並不能讓他們成為招聘市場中的搶手貨。

  一些留學生對此有很清醒的認識,他們知道,回國創業得要看他們能夠給中國帶回什麼樣的價值。在張覺民看來,回國創業無非是兩點,要麼能夠帶回大量的投資,要麼是可以帶回先進的技術。但是,作為一個剛剛從學校畢業的窮學生,既沒有資金,又沒有經驗,回國創業顯得不太現實。

  張覺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回國創業的門檻對回國創業的留學生來說還是太高了。國內某機構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制約中小企業的諸多不利因素中,最重要的還是缺乏資金。

  目前,國內在風險投資、銀行貸款等方面對註冊企業的資金要求仍然太高。儘管高新技術園區給企業提供科技基金,但是,畢竟僧多粥少,即便能夠申請到資金的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

  高新技術園區的貸款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資金數量仍然有限,而企業和風險投資因為在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效益,也很難給這些創業者提供資本支持。高科技開發初期通常都需要大量投入,而對於只有技術而缺乏資金的留學生來說,這是制約他們回國創業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另外,對國內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認識是另一個影響留學人員考慮回國的因素。許多留學生認為,他們對國內的了解僅限於電視、報紙和網上的新聞,而對於一些更具體的和他們直接相關的經濟和政治政策,海外學生可以了解的資源和渠道都很少。同時,國內企業機構來美國招商的機會也並不多。這成為阻礙留學生回國的間接障礙。「國內的機會確實很多,但是我現在還沒有回國的想法,因為我不知道回去后能做什麼。」張覺民說。

  此外,大部分留學生已經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因此,對回國后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差別,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顧慮。很多人都承認國內的社會環境仍然有待改善,因為國內的政策、規定仍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因此對留學人員來說,回國工作的最大挑戰,是協調各種社會網路和人際關係。人為因素所佔的比例要比在國外生活工作大得多。

  張覺民感覺國內現在的機會確實很多,但是,要得到那些機會,很大程度上與處理各種社會關係是分不開的,而這對於在美國生活了五六年以上的留學生來說,適應、建立和協調這些相對複雜的社會關係並不容易,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

  回國后的陌生感也是另外一個困擾留學人員的問題。趙亮是2001年到哈佛大學讀設計博士的,回國推動和改變設計教育體制是他的長期打算。為一些建築項目的研究,趙亮經常回國。他承認每次回去的感覺都非常的好,很親切。但是,有時卻感覺自己像一個外人。「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遊客。」以前對國內的一些變化可能會看不慣,但現在卻感覺很新鮮,而且,還能更理性地進行分析,但是,這種遊客的感覺讓他很不痛快。

  生活、圈子、簽證

  經過一段時間后,大部分中國學生很快就能夠適應美國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但是,文化上的差異和語言上的障礙卻始終使他們無法徹底地融入美國社會。

  中國學生的社交圈主要還是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接觸主要只是限於工作和學習。文化差異是主要的原因。對此張覺民舉了個例子,「比如說,美國人的朋友聚會主要是尋找快樂,喝點酒,跳跳舞,他們就快樂了。但在中國人看來,我們不知道他們要找的快樂是什麼,或者說,他們所謂的快樂,並不是我們認同的快樂。」

  語言上的限制是另外一個原因。趙亮認為,除了托福、GRE之外,中國學生過去學習語言的渠道很少,因此許多說法以前根本沒聽過,在學習和工作中,每當要爭論一些問題時,語言的障礙總是最大的麻煩。

  正是這種文化層面的深層尷尬,讓海外學子總有一種遊離於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感覺。美國的生活總體上是平淡安靜的。偶爾周末消遣一下,也僅僅是到酒吧和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聊聊。而在國內,生活和娛樂會豐富得多。於是這裡的人們每次一提起國內的生活,總是帶著懷念和憧憬的神情。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家和學校是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偶爾的娛樂,也就是到朋友家聚會、做一些國內的家常菜,大家聊聊天。

  由於文化和習慣的原因,中國學生的朋友圈還是以中國人為主。和國內相比,這個社交圈又顯得很狹窄。於是,孤獨和思念成為遠離家鄉的留學生心中抹不去的痛。

  每當提起回國,張覺民總會長嘆一聲。他已經5年沒有回過家了。因為他的身份曾經轉成過工作簽證,這就帶有明顯的移民傾向,如果回國的話,他將很難再拿到簽證回美。雖然他的父母已經來美國看望他幾次,但是國內其他的親人卻不知何時才能見到。「我很想家。我的外婆和奶奶年紀都很大了,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他們。」張覺民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來。

  因為美國簽證政策收緊,許多中國學生是有家不能回。9
人生苦短,笑比哭好。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