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圓券簡史――記中國金融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12-26 0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前車之鑒,後世之師,因此事實必須堅持,必須讓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最近幾年台灣民進黨為打擊國民黨,在台灣島內對國民黨不光彩的過去來個大起底,國民黨在台灣的日子很不好過,連黨屬的謀體都要賣。而大陸方面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拉住台灣的人心,只要台灣人不搞分裂,其他好商量,也就是說對不支持台獨的台灣人一率實行統戰。隨著兩岸經濟交往的加深,人員的互相流動越來越大。因此,大量的台灣人到了大陸,這些人來大陸后很多都找不到工作,到上海了解一下就知道了,這些人平時沒事就上網、泡吧,這些消費較低。因為他們長期所受的教育,難免會對歷史有些誤解與不了解,某些人以台灣的歷史資料為準否定一切不利他們觀點的大陸與非大陸的史料與觀點,美其名曰多方考證,與他們討論就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他只承認有利於他的觀點的資料,完全不考慮史學界對於證據的要求。因為統戰政策,大陸方面對於他們是高抬手,但是事實就是事實,真相不能用來換麵包!否則就算是台灣問題順利解決就會有更大的問題出現,思想亂了就是國亡的前兆。我最近將陸續轉一批關於國民黨當年在大陸的統治真相的文章,也許他們會反撲,會胡攪蠻纏,他們有的是時間,比的是時間與信息量,不管是否與論題有關。我們不用過多理會,時間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寶貴的,我們是有工作或學習任務在身的。但事實就是事實,時間能證明一切,隨著台灣問題的解決,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如果國民黨當年真是那樣的英明神武,為何對外作戰敗多勝少?抗戰勝利都不能獨立取得,讓侵略者在中國土地上橫行多年。一個政府上台二十年都不能使國家強大安寧,還有臉鎮壓其他政治力量繼續賴在台上?雖說不能以一時之成敗論英雄,但如連天下都沒了,還說是天命非戰之過就有些不明智了。挖掘黑暗並不能帶來光明,但我們不要忘了給我們帶來光明的石油就是從黑暗的地下採掘上來的。對於中國悲慘過去的回顧更能警醒世人,更能給人以力量,我們一定要警惕當年禍國殃民的統治者的反撲,我們認清歷史真相才能更好地在現在為人民權利而奮鬥。

國民黨在大陸的幣制改革有成功也有失敗,主要是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其官員的腐敗與有計劃的掠奪,否則很難解釋為什麼戰亂達到最高峰停止以後的幾年內中國的經濟在當時並不是很懂經濟的中國共/產/黨的管理下就穩定並日趨好轉了呢?中國人歷來是不患寡患不均,只要不是官員們「一從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而普通百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能忍受。國民黨發行的金元卷使當年的中國人民大受傷害,手裡的金子被換成因迅速貶值而與廢紙無異的金元卷,而上層人士是不會受損失的,沒人敢強迫他們,他們反而大發橫財。這些金子被送到那哪裡去了呢?台灣,蔣介石早就在苦心經營的台灣,這很難不讓人懷疑他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元卷的用意。以前台灣國民黨的老立委們,只要一有不順心的事就大叫我們是帶著黃金來台灣的,彷彿這黃金是他們私人捐給台灣的,這些黃金就是大陸人民的血汗啊!如今台灣的經濟成就中就相當部分是以大陸人民的血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今天提這些不是為了向台灣人算帳,只是為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真相。對於那些支持祖國統一而又尊重事實的台胞同胞,我們是歡迎的,都是中國人,血濃於水,如在海外遇到台灣同胞有難,我會第一個站出來。

一、金圓券發行的背景及發行準備

民國三十七年,法幣的發行速度已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該年僅1~7月間的法幣增發額就達到了3415737億元,超過上年全年發行額10倍,為民國二十四年至民國二十六年三年發行額14.1億元的242250.9倍。到同年8月,法幣發行總額達到6636946億元,為民國二十六年6月底14.1億元發行額的470705.4倍。此時法幣膨脹已進入惡性階段。一方面,物價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在變動之中。群眾已不願收入法幣,一收到鈔票即購入實物,日常生活之中,多代以金、銀、(港)幣、(美)鈔,法幣信譽掃地,幾成廢紙;另一方面,由於物價上漲速度超過法幣發行速度,中央銀行又來不及供應現鈔從而形成現鈔缺乏,即鈔荒,並且日漸嚴重。一時工廠倒閉,人民失業,金融處於極度混亂之中。國民政府為了挽救金融,緩和危機,經過簡單協商,充忙準備,改革幣制。於8月19日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其要旨有:

(1)自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幣,廢止法幣;(2)限期收兌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3)限期登記管理本國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違者於以制裁;(4)整理財政,並加強管制經濟,穩定物價、平衡國家總預算及國際收支。同日,行政院等相關部門分別公布《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中華民國人民存放國外外匯資產登記管理辦法》、《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作為《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的組成部分(其中《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壹圓兌換法幣叄佰萬圓,東北九省流通券拾伍萬圓,限於同年十一月二十日以前兌換,逾期作廢)。同時,國民政府通令全國金融業於8月20日、21日停業兩天,加上22日是周日,實際停業三天,在這三天里各金融機構加緊準備,將各種法幣帳目、存款核算整理,以適應新幣金圓券。

8月20日行政院訓令財政部組成金圓券發行準備整理委員會,以隨時稽核檢查金圓券發行數額及發行準備,同日,中央銀行發布公告,將金圓券主輔幣券及各種本位幣、幣輔的種類公告示眾,並加緊將金圓券幣分別調運全國各地,以備發行。由於從準備發行金圓券至正式發行不過很短一段時間,故金圓券紙幣根本來不及印刷,第一批發行之金圓券實際上是原本未發行之法幣特種券,從而券上並無「金圓券」三字,上面印刷的年份也是「1945年」、「1946年」,而金屬輔幣則直接以原法幣輔幣充之,由於該批金屬輔幣在民間尚有一定存量,一時身價陡增三百萬倍,便引起相當規模的金融混亂(下將詳述),至8月23日,金圓券這種世界通貨史上「最具欺騙性和掠奪性」的貨幣正式進入流通。

二、金圓券幣種類

自民國三十七年8月23日金圓券正式流通至民國三十八年七月四日正式廢止金圓券止,金圓券共計流通10月又11天,但如此短短十個多月里,金圓券竟印製了66種版式(不包括字規,號碼的差異),其中正式發行的主幣券有47種,輔幣券3種,已印就但尚未發行的有主幣券8種、輔幣券1種,僅見試摸票票或樣票的7種。(未印就)。其面值計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壹仟圓、伍仟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伍拾萬圓、壹佰萬圓、伍佰萬圓十八種。印刷廠家分別有美國鈔票公司、美商保安鈔票公司、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特約一廠(大東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二廠(京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三廠(上海中華書局)、中央印製廠特約四廠(三一印刷公司)及中華書局九家。

正式鑄造的金圓金屬鋪幣僅有一分銅幣及半元銀幣;其中半元銀幣並未正式發行,其餘金屬鋪幣均為原法幣輔幣改行,初僅有孫中山像鎳幣數種,樣式統一,后因輔幣缺乏,各種舊鑄輔幣、省幣皆充作金圓輔幣,數量眾多,種類龐雜,難以統計。

另據《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每圓含純金0.22217公分,后《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改定每圓含純金四、四四三四公毫。並規定以黃金鑄造之金圓為本位幣,但實際國民政府從未鑄造所謂「金圓」,金圓券實際根本不能兌現。上述《辦法》不過障人耳目罷了,這也足見發行金圓券的欺騙性所在。

金圓券惡性膨脹後期,再現法幣惡性膨脹的情景,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市場中現鈔稀缺,鈔荒嚴重,央行率先發行定額本票數種,代替金券流通,此例一開,遂不可止,四大銀行皆有發行,因定額本票分地發行,種類甚多,面額亦繁,極難統計。

三、金圓券發行后的兩項重要舉措

(一)收兌金銀外幣

《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及其附件規定(一)中華民國人民不得私自持有流通,買賣金、銀外國幣券,其持有之金銀,外國幣券必須於民國三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前向中央銀行或其委託之銀行兌換金圓券,違者予以沒收,其中規定以黃金每兩200元(金圓券,下同),白銀每兩3元,銀幣每元2元,美鈔每元4元兌付;(二)中華民國人民除其經常生活在國外應視為華僑外,其餘均應截至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止,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於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向中央銀行或委託之銀行申請登記,違者處以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等,這是從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金、銀外幣的國有化。為了使該項政策得到實施,行政院組織設立經濟管制委員會,並在上海、廣州設立三大經濟管制區分別派俞鴻鈞(上海),張厲生(天津),宋子文(廣州)為督導員,蔣經國(上海),王撫州(天津),霍寶樹(廣州)為協助督導員,以強制力量來收兌金銀。但當時全國的金融中心是在上海,蔣介石的重點實際是放在上海,他把自己長子蔣經國派往上海,即說明這一點。

為了保證金銀收兌的順利進行,蔣經國在上海除原配備淞滬警備司令部和警察局所屬軍警駐紮外,還調來青年軍增防,同時將勘亂建國大隊改組為大上海青年服務隊。該服務隊分區劃片駐紮,清查倉庫,搜查行人,攔截車輛,核對物價,目的是用政治的威攝力量,查抄金鈔外匯,限制物價。金銀收兌初期,全國各界尚持觀望態度,加上黑市金銀價格逐漸超過央行牌價,使央行收兌數逐日下降,這使國民政府大為恐慌,隨後開始採取強制措施,並從幾家大戶入手,意在殺雞儆猴,為了逼繳金銀,蔣經國擺下「鴻門宴」宴請上海金融工商界巨頭,金融界有錢永銘、周作民、李銘、戴立庵等,實業界有榮氏兄弟,劉鴻生、杜月笙等。逼迫其交出手頭金銀,登記外匯資產。到了十月初,上海金融工商界感到形勢嚴峻,已無法隱瞞手頭金銀外匯,一些大銀行、大企業率先交兌登記,劉鴻生在赴宴回去之後對他的手下說:「今天蔣太子滿臉殺氣……不敷衍不行啊,要防他下毒手」。劉氏企業共交出十兩金條800條,銀元數千枚,另有美鈔230萬元,一時金融工商界迫於淫威,紛紛上繳金鈔,到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底,央行共計收兌黃金一百六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八點七九0市兩,白銀九百零三萬八千五百三十五點一六六市兩,銀元二千三百五十四萬六千八百六十點二九元,銀角二千九百六十六萬八千三百六十一角,美鈔四千七百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三十二點四七元,港幣八千七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七十五點六二元,菲鈔一萬六千三百二十七點八五元。據國民政府估計,這批金銀外幣計佔全國金銀外幣總量的20%弱,而如此巨大數量的金銀外幣不久大部分被運往台灣,而人民群眾在上繳金銀后換得的金圓券,不久便淪為廢紙,經過如此大規模搜刮之後,全國各界損失慘重。

(二)「八.一九」限價政策

《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及附件《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規定全國各地的各種商品和勞務價格均凍結在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各該地價格的水平(摺合成金圓券),且未經主管官署核准,不得加價。此令一公開,全國各地均開始實行,這場聲勢浩大的限價運動史稱「八.一九限價」,國民政府此次限價的實質內容是以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上漲,以使人們被市場物價穩定的假象所迷惑,但須知貨幣經濟的商品價格是由經濟法則所制約的,以政治壓力和軍事手段違反經濟法則強制限價,註定了限價政策必將失敗。
作為全國金融中心的上海,物價的穩定與否,對全國金融市場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行政院經濟管制委員會在上海分區設立了檢查委員會,物價審議委員會等三個機構以維持限價。而蔣經國則是這三個機構的直接負責人。

蔣介石《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頒布第三天,蔣經國就調動了上海六個軍警單位的人員全部出動到上海的市場、庫房、碼頭、車站等地突擊檢查,對違背限價者,「商店吊銷執照,負責人送刑庭法辦,貨物沒收」。蔣在上海各處布崗檢查,設立定點接受告密,成立經檢大隊,收集情報。並下令解決破壞經濟管制,貪污受賄的上海憲兵大隊大隊長姜公美,稽查大隊長戚丙王,淞滬警備司令部科長張尼亞與孫科有關的林王公司經理王春哲也應私套外匯被執行死刑,杜月笙的大管家萬墨林,兒子杜維屏,紙商詹沛霖,申新紗廠大老闆榮鴻元,中國水泥廠常務董事胡國梁,美豐證券公司總經理韋佰祥等60餘人,均以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等罪名被捕入獄。一時人人自危,上海陷入一片恐怖之中。
伴隨著限價政策的不斷深入,金圓券的發行量也不斷增大。黑市物價開始上漲,限價使工商業損失慘重,如上海按限價售出棉紗五萬件,棉布14萬匹,共計損失美元達1250萬元。全市工商業在限價期間共損失金圓券約2億多元。隨著物價的進一步上漲,一般商行在依限價賣出后難以補進貨源,造成許多商品有價無市,普通職工不得不轉向黑市購置,但職工們因工資被凍結,為減小損失,領到工資后必須馬上購進實物,且一般老百姓鑒於以往法幣貶值的沉痛教訓,也願意多買此商品保值。以至從10月2日起人人都「見物即購,盡量將金圓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間幣值大跌致受損失。」全國有110多個城市發生搶購風潮;搶購物資不僅是「米煤布匹等必需品,連迷信品錫箔,白錢,甚至棺材等場物也在搶購之列,物資緊張,人心恐慌,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很多商店的櫥窗貨架上已沒有什麼物品,像大水衝過一樣空空洞洞」。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黑市物價直線上升,有些商品甚至高出限價數倍。行政院被迫於10月31日的臨時會議上通過《改善經濟管制補充辦法》取消限價,解凍工資,「八.一九限價」自此徹底失敗。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0: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