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家都是為著抗日的 國民黨排長犧牲前寫絕命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12-26 0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12-23                    北京娛樂信報

  日前,「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就收到了來自民間的抗戰家書近百封,其中既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指戰員寫給家人的信,又有國民黨軍隊抗日將士的戰地家書,也有在日寇鐵蹄統治下的普通百姓的心聲。
  
  專家表示,這些浸透著血與火的家書,是一批非常珍貴的抗戰史料。


收集到的這些家書都已經成為珍貴的史料


  紅軍戰士:大家都是為著抗日的!

  來自浙江的收藏愛好者周立峰先生向組委會捐贈了一封紙張發黃、信封破損的家書,周先生多方考證,它的作者是一位江西籍的紅軍戰士,經長征後到達陝北。而信寫於1937年4月30日,當時抗戰還沒有全面爆發,紅軍尚未改編為八路軍,但西安事變已經發生,第二次國共合作已經達成,因此信中提到了「國共合作」。

  這封普通紅軍戰士寫給江西老家的信流落民間,被周立峰在一次拍賣會上取得,其作者下落已不可考。「……自三原與家通信一次,也未曾(知)家內接到了(沒有)?現在也未見迴音來,可不知家內怎麼樣?自我現在的國家,不過說在外便為了國家的事情。我在外,大家都是為著抗日的,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庭,為著自己的來做事!」(括弧內註釋為記者所加)從行文上看,作者文化水平不甚高,文法上有多處不通順的地方,但談到抗日的情況時,卻流利而鏗鏘有力。

  新四軍戰士勉勵妻子抗日

  與這位紅軍戰士于軍旅生活中匆匆揮就的樸素文筆相比,新四軍戰士胡孟晉離開故鄉時給妻子寫的信就顯得格外生動活潑、深思熟慮。胡孟晉,安徽舒城人,自幼勤學,成績優異,20世紀30年代從師範學校畢業后一直在家鄉推行白話文教育,抗戰爆發后參加了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從此投身抗戰,轉戰於安徽、江蘇之間,后又隨新四軍北撤,1947年在山東逝世。


勉勵妻子抗日的新四軍戰士胡孟晉



胡孟晉流露出對妻子熾熱的愛


  這封信寫於1939年,當時胡孟晉從前線回鄉和妻子張惠團聚,臨別時給妻子留下了這封精心撰寫、語重心長的信,信中對妻子作為革命伴侶的思想進步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當然也不乏夫妻間熾熱的愛,這從信中兩人的稱呼「最親愛的惠」上就可見一斑。

  胡孟晉在信中勉勵自己的妻子要做抗日的先鋒。「畸形發展的中國,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識簡單,而婦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顧國。大難當頭,應踴躍赴前線殺敵,而婦女們阻礙其夫或其子之偉志。希望你將無知識的婦女組織起來,宣傳和教育她們,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國之不存家何在』?使她們不致含淚終日,倚門遙望前線上的夫、子早日歸來呢!」

  而這位張惠女士果然沒有辜負丈夫的期待。據這封信的捐贈者―――胡孟晉烈士的生前戰友、82歲的離休幹部張軾同志向記者介紹,張惠隨後便在家鄉投身於「婦女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在胡孟晉烈士逝世后又撫養幾個孩子長大成才,至今仍以91歲的高齡健在。

  新四軍家書讓父母哭成淚人

  安徽岳西縣的儲淡如先生捐贈了程雄烈士的兩封家書。程雄,安徽省岳西縣店前鎮人。1919年9月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8年在店前參加省屬二十六工作團任團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到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1940年在該隊舉辦的青年大隊學習,5月,分配到新四軍第二師五旅十三團二營三連任副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臨行前他寫了一封家信:

  親愛的雙親大人膝下:

  兒這次為了民族,為了階級,為了可愛的家鄉,為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兒不得不來信辭別雙親大人,如果不能活著的話,雙親大人應保重玉體,撫育好弟妹,生活難度的話,可賣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過來,到十年八年我們就好了,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現在兒就要離開大別山,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中華,望雙親不要悲傷挂念,兒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是我做兒子最後的心意,罪甚!罪甚!

  據說,接到這封信,他的父母和全家人都哭成淚人兒,但父母親深明大義,立即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勸慰兒子不要挂念家庭,英勇殺敵,報效祖國。1943年8月17日,程雄在江蘇省六合縣桂子山與日本侵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  

  國民黨排長犧牲前寫絕命書

  浙江武康的一位老人褚召南捐贈了一封珍貴的家書,是他的二哥褚定侯於1941年12月寫給兄長的。褚定侯,1919年生於浙江莫干山,犧牲前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十一師一二一團二營六連的一位排長。黃埔軍校二分校17期畢業后他先是被分配到了軍令部,但他向上級提出:自己讀軍校就是為了參加抗日的,故要求編入一線部隊。於是,他被編入了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十一師一二一團任排長,到職不久即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下旬,日軍重兵進攻長沙,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第三次長沙會戰,褚定侯奉命堅守瀏陽河北岸,阻敵南犯。在堅守陣地的間隙,他提筆給大哥寫了這封信,通篇貫穿著大敵當前、視死如歸的緊張氣氛與戰鬥豪情。「然吾軍各師官兵均抱視死如歸之軍心,決不讓敵渡瀏陽河南岸來。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話,敵此次不來則已,一來則拼一拼。弟若無恙則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則請兄勿悲。古云:『古來征戰幾人回』,並請告雙親勿悲……」

  褚召南後來了解到,在前有頑敵,后無援兵的困難情況下,哥哥褚定侯率部孤軍與日寇晝夜血戰,直至全排官兵壯烈殉國。

  父親流亡途中向兒子求助

  「奈我只剩身上單衣,又無鋪蓋,資斧又不充裕,在近日天晴,尚可抵禦。設遇北風,豈不凍死,情迫無奈,於今早離開興平市(距桂林下水廿里)。徙陽朔,進發路途茫茫,行至此間,得遇同鄉恆慶祥蕭君留住一宿,囑宜坐船徙平樂……真是千山萬水,愁腸百結,奈乎阮籍途窮,不能不履此危險之路……」

  這是一封抗日戰爭時期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距今已61年了。捐贈人盧中強介紹說,寫信人是他的祖父盧明璇,收信人是他的父親盧達傑。

  1944年4月,日寇坂垣兵團大舉進犯衡陽。衡陽守軍在衛戍司令方先覺將軍率領下奮起反擊。衡陽保衛戰持續49天,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衡陽淪陷。盧中強介紹說:「淪陷前夕,時在衡陽交通銀行任職的父親將隨銀行部分職工撤離,勸祖父同行,以避兵亂。但祖父心存僥倖,竟不願與父親同行,執意獨自留守衡陽。」到了戰事後期,眼看衡陽難以固守,祖父又與同鄉結伴西撤,欲往桂林尋我父親。

  但交行員工原擬西撤桂林,后因故改變路線,經湘、粵、贛等地輾轉數月,最終抵達安徽屯溪。因此,盧明璇此行自然是南轅北轍,無法找到兒子了。「禍不單行啊,沒想到更大的災難降臨到祖父的身上。逃亡途中,他不幸遭遇日寇,為其所俘並被迫當了挑夫。祖父一介文弱商人,體衰年邁,手無縛雞之力,哪能經受住這般蹂躪?」後來,盧明璇乘隙逃出敵人的魔爪,於1944年9月17日抵達廣西陽朔的一個叫福利市的小鎮。身處絕境之中的祖父為了早日返鄉,與親人團聚,遂於抵達福利市的當日,寫下了這封求助的家書。

  然而當時正值戰亂,郵路不通,直至抗戰勝利后,這封家書才經由衡陽交通銀行投遞到已在屯溪交通銀行任職的盧達傑手中。之後,他接到一位周姓同鄉的來信,方才得知祖父寄出這封信不久,又離開福利市流落到柳州,后因身患瘧疾,缺醫無葯,不幸病故,被周某等同鄉安葬於柳州示範農場。

  「61年過去了,如今面對這封字字流血、句句流淚的祖父絕筆,國讎家恨湧上心頭。」盧中強如此訴說自己的感受。


當時的家書信封


  專家:家書是珍貴的史料

  歷史學家、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劉國新對記者表示,家書在歷史研究中有很重要的價值。「最典型的就是趙一曼給兒子寫的家書,不僅表現了她在犧牲之前鎮定從容的心態,還表現出她對孩子的挂念和期待,對於歷史研究特別是黨史研究是極為珍貴的史料。」

  劉國新表示,這些抗戰題材的家書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它們的價值也就有很多方面。「有些家書是戰士們在殘酷的戰鬥環境中擠時間寫的,很多書信都是『絕命書』,通過家書可以了解戰士們的精神境界。有些家書是普通老百姓寫的,流落他鄉中家書就表現出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在當時的戰爭狀態,家書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還表示,很多家書描述了當時的具體場景,「我們現在的歷史研究越來越重視社會角度,而這些家書就提供了當時社會剪影。」

  活動背景: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文物報社和炎黃春秋雜誌社共同發起,今年4月10日在北京正式啟動,在海內外炎黃子孫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目前項目組委會已收到家書近1.5萬封。其中,近百封寫於距今60年前的抗日戰爭時期,今天讀來仍催人淚下,餘味綿長。據悉,民間家書徵集活動還在進行中。張守剛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