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來自大學生的紀念

[複製鏈接]

235

主題

606

帖子

466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蘭馨兒 發表於 2005-12-25 2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按:今天在朋友的網路日誌里看到一位中國大學生兩年前寫的紀念毛澤東文章,字字情真意切,給我眼前一亮,為之一振。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2周年的日子裡拷貝轉錄,以饗讀者。

                   紀念毛澤東

12月26日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10周年的日子。我不是研究毛澤東的學者,也不能說對他的生平特別熟悉。但是的確有一種強烈的衝動使我敲動鍵盤寫下點什麼。   

我真正開始了解毛澤東主席是在高中,當時我和另一個同學有買舊書的癖好,記得當時買了《毛澤東選集》一至五卷,買了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至1949年),看完這幾本書,我對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有了自己的認識。

《毛澤東選集》的膾炙人口程度大家都知道,這當然有當時政治因素在裡頭。不過沒有人否認過《選集》是集哲學、戰爭學、政治學、文學為一體的恢弘巨著。作為理論著作來比較《選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和《鄧小平文選》,《選集》大氣而高屋建瓴,《修養》是娓娓道來的細膩,《文選》平實而順暢。三部著作各有特點,但非要來個高下之分的話,綜合起來我還是選擇《毛澤東選集》,我妄自猜想別人應該也會這麼想。當然,其他兩部也稱得上是巨著。《修養》在六十年代初前後的銷量超過千萬冊;我初三在班主任辦公室里讀《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時一口氣讀到頭,出門時已是星光閃耀:天上懸著星星,眼裡冒著金星。

《選集》中毛主席的早期著作語言方面雖然還沒有臻於完善,但字裡行間充滿了創造性,他在《調查報告》中隱約地發現了當時社會矛盾,那就是地主和勞苦大眾之間的矛盾、買辦和非買辦之間的矛盾,農民和鄉紳的矛盾。這些人群,哪些是馬上可以團結的,哪些是通過爭取可以團結的,哪些是某個時期是敵人而另外某個時期是朋友,那些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決打擊?毛主席的思想萌芽已經開始慢慢形成。並且開始慢慢付諸實踐,那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革命鬥爭之餘,毛主席筆耕不輟,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鬥爭經驗的總結和對未來形勢的預測,這段時間,他研讀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和中國的歷史和哲學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寫出著名的《矛盾論》和《實踐論》。「萬物莫不相對」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矛盾,我們因該怎樣尋找這些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矛盾中我們如何去發展、去創造有利於我們的新的矛盾?理論和實踐是什麼關係,什麼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社會究竟是怎樣發展的?由以上這些,我們黨應該怎樣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鬥爭,進而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至此,我認為,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遵義會議使毛主席成為中國共產黨事實上的領袖,長征后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被嚴重削弱,這時候誰會想到,它會成為一個13年後的執政黨。而在從「在野黨」到執政黨的過程中,毛主席做出了最主要的貢獻。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八年,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建設敵後根據地,對國民黨基本上採取配合態度積極抵禦日寇侵略。《論持久戰》正確的預測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指明了全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和人民群眾抗日的方向。毛主席的軍事才能更加牢固了他在黨內的地位和威望。這段時期,毛主席的作品我看來已經「臻於化境」,他的文字氣勢磅礴、一瀉千里,簡潔生動的同時也充滿了學院派的氣息。無論是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還是普通的人民大眾,讀毛澤東主席的作品可以說是人生莫大的享受。這個時期,毛主席新民主主義理論基本形成。

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的著作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中央軍委對三大戰役的部署和預測,都得到了「完全或基本的實現」!戰爭是最無序、最不可預測的群體人類活動。即使是現代的伊拉克戰爭,裝備精良,信息化完備的美軍也無法預測戰爭的進度,達到他們的預期。而在50多年前的中國,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卻正確的預測了幾百萬人活動的規律和結果!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當年對毛主席的頂禮膜拜近乎可笑,其實這種所謂的集體無意識是有根源的,那就是毛主席的「超強能力」。

解放后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基本上實現了毛主席的設想,那就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段時間現代人看著都心情舒暢:國家一派更新的氣象,人們暢所欲言,政治組織結構合理。當時國家的領導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民主黨派:李濟深、宋慶齡、傅作義。。。可能大家都記得召開科學大會時領導人邊走邊聊其樂融融的相片。

然而,正像《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後面一篇文章的標題那樣,《事情正在起變化》.

我讀《選集》第五卷時心情很是複雜,有時振奮,有時失落,有時驚嘆,有時惋惜。 讀毛主席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就像是武林之尊的表演賽,完美無缺,字字珠璣。他的《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從理論上又有所創新,而《論十大關係》也為彷彿就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方向。但我又讀到《對劉少奇,楊尚昆違反紀律的批示》(名字大意),感覺主席開始變得專斷,讀到《對梁漱溟的批判》和《對胡風的批判》(內容大意,不是名字),痛心地覺得主席忘記了他說過的「耳朵旁邊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和他提倡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後來主席說這樣是「引蛇出洞」,我不能確切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我想很多敬重毛主席的理性的知識分子一定會感到失望,儘管他們依然會對主席忠誠。鄧小平說過,毛主席晚年的錯誤很是讓人痛心,其實,每一個渴望站立起來的中華民族的有理性的人都會這樣說。

鄧小平還說過,黨和毛主席在他的后二十年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基本上是從1957年開始, 毛主席似乎「背叛」了他自己選擇的路和說過的話。廬山會議打倒彭德懷,大躍進,接著是對他非議甚至詆毀最多的文化大革命。

我至今還是不理解,為什麼當時大鍊鋼鐵時出現一個個可笑的故事,稻田裡傳出一個個奇迹,這些,黨和國家領導人怎麼會熟視無睹呢,我想,任何一個朝代出現這種事情都是荒唐的,這樣的社會,在毛主席領導的時代怎麼反而出現了呢?這究竟是不是毛主席的錯,或者是責任應該由他來承擔?有良知的人誰都不願意說這是毛澤東的錯,但他的確是中國這個巨大「法人」的代表,所以他也是承擔責任的代表。

記得以前看電影《毛澤東的故事》(現在只記得大意),50年代後期主席去南方視察,先是去一個部隊,部隊首長高聲問了三句,「是誰締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是誰領導全國人民解放了全中國?」,「是誰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部隊士兵們的回答都是「毛主席」,我想那是發自肺腑的。毛主席問首長的經歷,他說是長征時某團某團的士兵,主席說,「小鬼長大了」我想,他那時一定是欣慰的。接著,主席在視察的過程中看到了下面幹部的造假,農民從外地運來糧食來應付,主席沒說什麼,只是回家鄉的時候他自覺地吃和鄉親們一樣的飯菜,我想,他那時一定是痛心的。他領導下的國家的龐大的政治結構,竟然會成為這個樣子。這個政治體系,沒有真正為人民服務,沒有實現他親手領導制定的黨的宗旨,他當然非常痛心。同時,我想,他一定也感到力不從心,這裡面有多少無奈外人不得而知。

官僚主義仍然存在,主席可能這樣想。為什麼人和人之間還不能真正的平等,為什麼到頭來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這麼低?應該是受到了上面領導的剝削,主席可能這樣想。

打碎這套制度,先把它翻個低朝天,主席可能這樣想。

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原因恐怕誰都不知道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寫的是因為毛澤東懷疑黨內出現了以劉少奇為首的「資本主義」的司令部,他覺得這樣的後果只能是亡黨殃國。也有人說這是毛主席的政治鬥爭所致,劉少奇在黨內的地位和在人民心中的威望使主席有了危機感,還有人說毛主席本來就是浪漫主義者,他的想象過於空泛和不現實。

而我寧願做上述的推測。

余傑把晚年的毛主席稱為暴君,筆下充滿了厭惡和仇視,很不幸,這也感染了我,不過對象變成了余傑本人。魯迅若知道有這樣一個崇拜他的人,我想他一定會覺得恥辱的。我盡最大的努力試圖去容納余傑之流這些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瘩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的文字,可是,以現在的功力,我還做不到。

毛主席是暴君嗎?他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嗎?他在文革中的責任到底有多大?究竟哪些指令是他一個人下達的?他直接或間接「殘害」過多少人?文革之中,中國的整個狀況到底是什麼樣子?這段歷史的真相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為後人知道?

  這些都是歷史學家們反覆斟酌的問題,不過我想以下幾點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主席沒有也絕對不會殘害那麼多無辜的人,他自始至終一定密切關注著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始終對那些深處底層的人充滿了關注和同情,他非常憎恨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官僚們。

  文革這一段我沒有發言權,因為自己掌握的資料太少太少,但是,包括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毛主席不是暴君,他仍然是個巨人。

    R.科里特的《毛澤東傳》提到後來廣為人知的「猴性」和「虎性」,美國的作者寫到,毛澤東霸氣之中含著狡捷。從性格上面分析毛澤東是國外毛澤東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不過這些大都是臆測,翔實的資料是研究的前提。

    笑人先笑己,我自己也有臆測,或許自己還應該掌握一點資料才能夠繼續下筆。

    所以,我期待著《毛澤東傳》(1949-1976)的出版和發行。

    不過R.科里特的一個預測非常準確,他提到(大意)「中國仍舊會扛著毛澤東這面大旗繼續前行,不過這面旗幟將會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

    無論如何,這個模糊的背影是個大寫的人。

    他是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理論家,他把自己的理論變成了現實,他開創了一個時代。

    他是詩人,文學家,書法家,他用豪邁的文字描繪著自己頭腦中的藍圖。

    他是讀書人,他的床上堆滿了被批閱殘破的書籍。

    終歸,他還是人。

    我想,毛主席這個人,拋開意識形態,應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精神的象徵。

    毛澤東是真正中華民族的脊樑。

    「逝者如斯夫」,斗轉星移,中華民族在復興的道路上,會讓這面旗幟、這個背影逐漸遠去直至消失嗎?

  

                                  hamlet  2003年12月
我似乎聞到了蘭花淡淡的幽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