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人科學家自述:我在美國的生活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5-12-29 1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0月16日,「北京論壇」在人民大會堂開幕,陳勇風塵僕僕從美國趕回來,他要在這個論壇上發表關於「中國威脅論」的演講。

在這之前,他就幾次與本刊聯繫,希望藉助媒體告訴中國公眾,對美國一定不要意氣用事,不要繼續給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因為骨氣不等於鹵莽,暫時的冷處理會幫助中國在和平的環境中走到世界前列。

趁陳勇回來之機,本刊邀請他談了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希望能以此向讀者展現華人在美國的真實生活狀態。

我是學歷史的,從 北京大學研究生一畢業就到美國留學,是公派自費。博士畢業后立刻在加洲大學找到工作,做了終身教授,至今已經在美國呆了20年。比較其他移民,應該說我比較順利。

福利

美國不同於加拿大,不是福利國家,公民的福利主要靠自己供職的單位解決,所以差別很大。

加洲大學在美國名列前茅,又是公立大學,有財政撥款,相對待遇、福利也比較好。

大學的每個學院因為專業的差別,教授年薪也不同。醫學院最多,有些教授年薪能達100多萬美元。普通學院的教授工資也就年薪6萬到10萬,單靠薪水是買不起房子的。校方因此提供有福利房,蓋在校園裡,有公寓也有豪宅,價錢只有市價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搶得很厲害。對於自願在外面買房的,校方可以提供低息貸款。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福利是醫療保險。美國保險種類繁多,有好有壞,校方提供的是比較好的保險。就是能去好醫院、看好醫生、報銷比例更大等等,好的保險就連去醫院看病都不用排隊。

原來保險費全部由校方負擔,那時保險費比較低,現在不行了,我們自己也要交一部分保險費。比如我們這個四口之家,校方每年提供一萬左右保險費,我們自己每月承擔100多元。這都是針對全家的保費,我的妻子和孩子看病也使用這個保險,也就是說學校負擔了我們全家的醫療。是否承擔全家的醫療要看僱主的意願,還要看買了什麼保險產品。

有了保險也不是全部的醫療費都報銷。比如診療費15美元要自費,處方中每個藥品再自己負擔15美元。這些都是小錢,因為美國醫療費非常貴,如果全部自理絕對看不起病。上次我的手不小心劃破了,縫了5針,竟然花了800美元。醫療保險可以負擔大部分醫療費,配眼鏡(包括墨鏡)、看牙醫都能報銷。

加洲大學的福利真的很好。它的職員工作30-40年,基本可以拿到100%的退休金。教授沒有退休年齡,想工作到什麼時候都可以。在進校頭5-7年,校方會進行終身教授的評議,如果沒通過就得離開學校,通過之後就只有升級問題,而沒有被辭退的問題,除非犯了重大過失。

這筆退休金足夠生活,更何況還有社會安全保險金。社會安全保險金是聯邦政府提供的,每年交收入的15%,僱主負擔一半,個人負擔一半,等退休了可以每月拿到一兩千元。美國人老了一般都進養老院,單靠社會安全保險金還是會比較吃力。

在自由派當政時社會福利比較高,比如一個人的失業救濟金就可以供養一家人的生活。可現在是保守派當政,強調社會責任感,失業救濟金一降再降,現在還有上限,不能超過某個數字。想靠社會福利解決溫飽肯定行不通。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懷疑等到老了能否拿到社會安全保險金。

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使越來越多的公司不穩定性增大,我的朋友最近就有因為被裁員而失業的。工作都不能保證,又何談福利呢?

美國大學的資金來源與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一部分來源於捐款,大多是校友的捐款。為了讓學校辦得更好,我們自己每年也會給學校一些捐款。相比公立大學,私立大學的捐款會更多,不過他們沒有政府撥款。

稅務

美國的稅名目繁多。比如工資所得稅;銀行利息稅;在股市掙了錢要交稅;零售稅――任何消費行為都含8%的稅,除了沒加工過的食品;不動產每年要交兩次稅,我每年都要整理一堆文件替我的房子去交稅。不過如果是貸款買的房子,貸款部分的利息可以免稅。

稅一般是支出方去申報,比如我去做演講,如果舉辦方給錢,他們就會直接向稅務部門報告,我不想交也不行。在美國,如果被發現有逃稅行為就會很倒霉。一般人也都是老老實實在交稅,好像大家都沒有逃稅的想法。習慣了。

要說作為納稅人是否能看到政府的回報,可能最大的體現是修路吧。我住在南加洲,那裡道路規劃整齊,我家在郊區,走輔路10多分鐘就能到達單位。那裡綠化也非常好,大片大片的草地,稀疏的低層建築,見不到一個無家可歸者。

我在國內也有很有錢的朋友,我去他的別墅看過,很貴,可是還是比不上我在美國的居住環境。我在那裡生活得很自在,空氣好,又不用去顧及很多人際關係。因為這些,儘管我幾次想回國又打了退堂鼓。

如果說有種族歧視,可能表現在某些大公司的高管基本都是白人。這在大學好多了,好幾所名校的校長是華人。我自己就做了5年的研究生院的副院長。只要認為你有能力、人品好,通過推選、徵集意見等程序就能獲得管理職位,人人平等。

不過在美國當「官」跟中國不一樣,沒「油水」,所以不會出現擠破頭的場面。我認為我當了幾年副院長確實是付出比得到的要多得多,工資會高一點,但付出的精力、付出的服務更多。那裡的官員或者管理者確實是為公民「服務」。而且法律對收賄受賄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比如有的洲法律規定的禮物不超過26美元才可以收下。再者權力有限,比如大學實行教授治校,由教授決定該收哪個學生。前年有名校長表露出想收一名學生的想法,結果鬧得沸沸揚揚。

生活

我在美國算是中產階級。其實美國對中產階級的規定非常模糊,如果認為自己收入還過得去,清潔工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美國希望用更多的中產階級來抹殺社會矛盾。

我在大學教授「亞太經濟」、「美國食品文化」。前不久,剛在一博物館舉辦了食品文化展覽,很受公眾關注。我認為從食品的變遷上能看到移民變化的影子。  
  
在美國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個餐廳,其中一個肯定是華人餐館。在高科技界、教育界,甚至政界都有華人存在。上世紀80年代后,中國人移民到美國的增長速度名列前茅。中產階級的華人很多。我在那裡生活20年,從沒感覺到被排擠,跟生活在中國一樣。

我是自己買的房子,500多平方米的花園,在美國算是比較小的。我們沒有物業,而是由業主推選一名或幾名代表做平時的一些管理、統籌工作。他們去聘用一些工人做社區綠化、清潔等。每家每月交的費用是150元。但每家園子以內的事情工人全部不管,修水管、電燈等,需要自己打電話請人來修,園子里的花草要自己修剪。

美國水電費非常便宜,我家每個月也就十幾元。水電價格政府不管,是水、電公司自己經營,自己定價。這麼多年,我沒見漲過價。

我家比較大的支出是孩子的教育費用。美國教育費用非常昂貴。幼兒園全部是自費的,一個月要七八百元。上學后如果是公立的當然不要錢,但很多公立學校非常亂,吸毒、暴力,很可怕。這樣家長往往就得選擇進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管理嚴格,教學水平高,但價格昂貴,一年就要一兩萬。我家很幸運,附近的公立學校非常好,排在洲里的前幾名,所以這附近的房價就很高。不過美國的學校是三點下課,我們還沒下班,不放心,就讓孩子放學後到附近的私立學校里再學點東西,一個月就是三四百元。

在美國,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難事,法律規定不能打孩子,只能給他們講道理,不聽就沒有辦法。孩子長大后真正是遠走高飛,能打個電話回來就很不錯。華人家庭親情關係要親密一些,不過我們夫妻確實不敢有老了靠孩子、與孩子在一起的「妄想」。

在美國生活很規律,下班后就是回家,與家人在一起,過年過節更是。我開玩笑對朋友說,在這裡女人很幸福,丈夫下班就是回家,不會出去應酬到半夜。並且還幫助家裡做家務,我在家裡做飯、打掃衛生、倒垃圾,什麼都做。尤其是白人男人,很喜歡做家務。

儘管生活舒服,但我還是總想著回國,畢竟是中國人呀。至今我拿的還是綠卡,沒申請入美國國籍。現在我也盡自己一切努力為國家做點事。我注意到中國經濟威脅論有差不多十年了,還被《洛杉磯時報》做了專訪,反響很大。目前關於經濟威脅的書市面上有十幾本,有幾本還是暢銷書,與當初日本崛起之前一模一樣。以前是保守派反對中國,現在自由派(主要是工會,因為很多工廠轉移到中國使得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減少,工資升不上去)開始對中國有恐懼心理,如果這兩派結合起來後果非常嚴重,會影響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所以我建議中國人千萬不要意氣用事,要把自己放到很高的境界里低調處理。中國要想造福全人類,必須忍耐一時的小委屈,美國人習慣了就好了。

作為中國人,我真心希望中國早日強大、富裕。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32

主題

658

帖子

15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
沙發
bombyx 發表於 2005-12-29 22:44 | 只看該作者
水電費每個月十幾元,有那麼便宜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5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69
3
Unknown 發表於 2005-12-30 11:06 | 只看該作者

標題不對

我在大學教授「亞太經濟」、「美國食品文化」。前不久,剛在一博物館舉辦了食品文化展覽,很受公眾關注。我認為從食品的變遷上能看到移民變化的影子。  **********************************************************

文章不錯,就是標題不對,這位是文科 Faculty.

也許隔行如隔山,前天晚上回家路上聽了公共台(NPR) 的一個專題節目,-最近媒體
爆炒的「幹細胞事件」, 一位大牌記者也犯了類似錯誤,儘管被採訪的「科學」主編
和一位哈佛醫學院教授回答得均非常精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8: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