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九集團原董事長趙新先被拘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5-12-13 18: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64歲的三九企業集團(下稱三九集團)董事長趙新先再次成為新聞焦點。權威消息人士透露,趙新先已被深圳檢方刑事拘留,關押於深圳某看守所;其被捕日期約在11月20日,被來自廣東的執法人員以「協助調查」名義,從北京帶回深圳。
  
  趙對於此次被拘似乎並無心理準備。「被捕當天上午,趙還去頤和園逛了逛,哪知下午就被帶走了。」消息人士說。這位曾經的「全國勞動模範」、「軍隊優秀企業家」和「中國改革十大風雲人物」,此刻正蹈向其輝煌人生的最大一次危機。

  他的上一次黯然退場,是在一年半前的2004年5月16日──當天,時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李毅中在深圳三九集團總部宣布其離休。趙留給後任的,是一個在既往19年創業史中,以日益突飛猛進的併購擴張打下的龐大企業集團。
  
  它是直屬國務院國資委的「央企」,有著逾200億元總資產、400餘家子公司和三家上市公司;涉足葯業、農業、房地產、食品、汽車、旅遊等「八大產業」,是國內最大的中藥製造商,連續多年的中國500強企業。

  然而,貌似強大的背後已然危機四伏。三九集團的首次危機爆發於2001年8月,中國證監會對其最核心企業三九醫藥(資訊行情論壇)(上海交易所代碼:000999)作出通報批評,披露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三九集團佔用資金高達25億元;2003年,三九集團再陷債務危機,多達21家債權銀行開始集中追討債務並紛紛起訴,「三九系」整體銀行債務被曝高達98億元。

  自去年5月趙新先離任以來,他的繼任者、由國資委委派的原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曉民,一直在主導三九集團重組。這場「瘦身重組」以剝離輔業、力保製藥主業為特徵,迄今已將三九生化(資訊行情論壇)(深圳交易所代碼:000403)、三九發展(資訊行情論壇)(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14)兩家上市公司剝離,同時售賣早年大舉併購的連鎖藥店、房地產等多個項目。

  但至今,「三九系」巨額銀行債務依舊,三九醫藥巨額資金被占依舊,而風傳已久的「國資委拯救」以及境外戰略投資人重組,亦難見進展。與「自救式」重組同步,國務院國資委一直在對三九集團進行審計。至2005年11月,常駐中國證監會的公安部證券犯罪偵查局亦進駐三九集團展開調查。

  《財經》獲悉,在趙新先被捕前不久,原三九集團副總裁榮龍章、原三九發展總裁張欣戎、原三九汽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達成已相繼被捕,目前同被關押於深圳。此三人均追隨趙新先多年。在擔任三九發展總裁之前,張欣戎曾做過趙新先的秘書;榮龍章則與趙有鄉里之誼,多年執掌三九集團財務,在人們的印象中,只認「老闆」一人而已。

  趙新先等原三九集團高層被捕,顯示對三九集團長達一年有半的調查審計已轉入司法立案階段;而三九集團自2001年以來的危機迭起與分崩離析,也並不僅是國企集團因盲目擴張而導致失敗的簡單故事,其可能隱藏的諸多違法犯罪的事實,也許要待司法進展而逐步曝光。

  趙新先在2005年末的被捕,再度激化了「三九危機」。12月5日,三九醫藥發布澄清公告,聲明「公安部門正對三九集團下屬一家企業的歷史問題進行調查」,三九醫藥與之無涉。

  《財經》獲悉,前述「集團下屬一家企業」,很可能系深圳三九大龍健康城有限公司(下稱三九健康城);而先於趙新先被拘的三九高管陳達成,正是三九健康城董事之一和主要策劃人。有消息稱,陳系近期被公安部門從境外抓捕歸案,致使長達一年有半的對三九集團的審計調查進入司法立案階段。

  三九健康城位於深圳龍崗區坪山鎮馬巒村,佔地8.5平方公里,於2001年8月破土動工。其前身系深圳金萬利高爾夫渡假村有限公司,由香港金萬利公司和坪山鎮政府於1994年合資成立。

  1996年,金萬利公司將80%的外資股份全部轉讓香港昌騰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昌騰投資),合資公司更名為深圳海景高爾夫渡假村有限公司。之前金萬利退出,系因出資遲遲難以到位;而新外方昌騰投資接手后不久,又因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同樣難以兌現投資承諾。事實上,這一佔地頗大、在上世紀90年代高爾夫球場熱潮中跟風起步的項目,直至2000年末仍進展甚微,趙新先正是在此時出面接盤。

  當時,趙以三九集團全資子公司深圳三九葯業有限公司(下稱三九葯業)受讓原坪山鎮政府所持中資股份,合資公司持股80%的外方股東仍為香港昌騰投資,但昌騰的法定代表人已變更為趙新先,合資公司也更名為三九健康城。

  知情人透露,趙本人一度熱衷於打高爾夫,2000年從港商手中全盤接下開設六年而幾無進展的坪山鎮高爾夫球場項目,耗資約5億元。當初,趙曾宣稱投資43億元,用五年時間打造「亞太地區最大的國際性健康、休閑和文化藝術中心」。

  但健康城所征地塊手續不齊,很大程度上仍是「生地」,三九集團進入后泥足深陷。三九內部一位人士甚至透露,三九向原港資股東支付股價轉讓款時,「有一個多億資金去向不明。」

  時至2002年末,陷於資金被占醜聞的三九醫藥曾發公告,預計三九集團將健康城80%股權作價5.2億元轉予三九醫藥,沖抵集團對上市公司部分欠款。但此項轉讓一直未見結果,至2004年中,因相關用地手續不全,三九健康城項目被深圳市政府全面叫停至今。

  三九健康城涉嫌個人自肥問題,三九集團旗下多家公司也傳出相關負責人涉嫌違法犯罪的消息,包括三九物業公司、三九醫院、三九農場等等。

  2004年年末,三九集團紀委曾專門下發《關於嚴格禁止利用關聯企業進行關聯交易變相轉移國有資產的通知》。該文件指出,集團紀檢監察部門在查辦案件和受理群眾來信、來訪中發現,部分下屬企業領導動用本單位資金,以個人或親屬、朋友的名義持股註冊公司,進行關聯交易。

  「有的將本企業產品委託關聯公司生產,套取加工費;有的將關聯公司的費用在本企業列支,增加了本企業的成本;有的將本企業利潤轉移到關聯公司,抽逃本企業利潤;有的將本企業產品低價委託關聯公司銷售,賺取差價;有的高價從關聯公司購入產品,損害本企業利益;有的以本企業名義為關聯公司拆藉資金,轉嫁債務風險等等。」

  《通知》還強調,集團紀檢監察部門將對此進行嚴肅查處,直至追究刑事責任。三九集團內部一位人士證實,與2004年以來國資委主導的審計同步,三九集團一直在自查相關違法犯罪行為,陸續有人出逃,也相繼有人被捕。

  此番趙新先及其親信因涉嫌經濟問題而被捕,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外界對他的印象。在2004年5月離任前,趙新先一度在三九集團身兼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四職。這位掌舵三九長達19年的創業元老給外界的一貫印象,是在產權層面上的「漠不關心」,甚至是「公而忘私」。

  文職軍人出身的趙新先於1985年創辦深圳南方製藥廠,掛靠於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後者出資500萬元,但趙及其創業團隊則為誕生之初的南方製藥廠貢獻了至關重要的三項發明──「三九胃泰」、「壯骨關節丸」和「正天丸」。

  1987年,南方製藥廠正式投產,當年即告盈利1000萬元。1991年,南方製藥廠脫離廣州第一軍醫大學,轉投解放軍總後勤部。後者將下屬新興企業集團在深圳的酒店、貿易公司等資產劃撥,與南方製藥廠資產共同注入新成立的深圳三九實業總公司,后又變更為三九集團。

  趙新先一直擁有「文職二級」的軍籍,工資待遇相當於中將。而三九集團這個富有明顯個人創業色彩、以自身積累發家的企業,也一直掛著總後勤部直屬軍企的頭銜。

  即便在1991年掛靠總後勤部之後,三九集團也一直在趙新先個人引領之下前行。「總後其實什麼也沒給他,劃撥的一些資產也都是不良資產。」接近趙新先的一位人士告訴《財經》,「而趙每年要向總後上交六七千萬元。」

  1992年,飛速發展的南方製藥廠面臨資金瓶頸,當年引進泰國正大集團的投資,公司註冊資本金增至5976萬美元,中方以原有資產折資入股,在合資公司持股51%;泰國正大集團以在BVI(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正大葯業有限公司向合資公司注資2928萬美元,持股49%。合資公司被命名為三九正大葯業有限公司。

  至1994年,三九正大葯業有限公司再度引資,此次引進美國、香港等地的六家股東,引資總額8000萬美元,公司註冊資本增至14.625億元人民幣,原控股股東三九集團股份被攤薄至39.1%。上述在三九發展歷史上至關緊要的兩次引資,均系在趙新先個人的主導下進行;作為三九集團100%的資產所有人和主管部門的總後勤部,其實並無「援手」跡象。

  1998年末,在中央「軍企脫鉤」的大背景下,三九集團脫離總後,轉而掛靠國家經貿委,並在2002年機構改革后最終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回溯1985年以來長達13年的軍企生涯,三九集團無論在公司運營、企業管理還是人事任免上,都更像一個「趙氏企業」。三九以民用藥品起家,運作本已相當市場化;加上趙的資本經營觀念和極大的企業經營自主權,更是充滿民營企業的顯著特徵。

  趙本人曾在很多場合表示,總後勤部對三九的管理,「原則上只管我一個人」。1998年12月,三九脫離軍企后不久,趙新先曾向《財經》表示,有關個人持股問題,在政界是個敏感問題,在經濟界是認為有必要解決的問題,而對他來說則是無所謂的問題,「因為我是共產黨員,給不給股份都會積極干。」

  那以後,他還向熟人說過,「三九是我做大的,MBO多此一舉。」2001年,趙新先已年屆六十,當年8月曝光的三九醫藥25億元資金佔用事件,一度令其退休問題擺上前台。外界再度關注趙退休前在三九集團的產權明晰問題,他在當年底接受記者採訪時再次表示:「這個問題關鍵就是不能我考慮。明白嗎?而要我的婆婆考慮!要三九的主管部門他們來考慮!」

  這種視企業為己出、視三九為個人意志化身的慣性思維,一直被視為趙新先本人最終在三九集團產權上一無所獲的根源。但在另一方面,長達13年的顯赫的軍企身份,以及之後轉投國務院國資委所獲得的同樣顯赫的央企身份,也為三九以巨額銀行貸款支撐的大舉擴張提供了極大便利,並為趙新先在日益龐大的「三九王國」實現自我意志輸送了巨大能源。

  得失之間,也許只有趙新先自己才能有深切體會。表面的國有產權和事實上的個人王國的矛盾性,貫穿著三九的發展史。一位現任三九集團高管向《財經》表示,上述矛盾直接導致趙新先及其引領的三九「追求規模最大化而非效益最大化」的發展路徑,這是一條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路徑。

  仰賴總後直屬軍企以及之後國資委直屬央企的身份,趙新先掌盤下的三九集團一度自我締造為一個橫跨醫藥、汽車、食品、酒業、飯店、商業、農業、媒體等八大產業,控制三家上市公司和數百家直屬企業,資產逾200億元的產業王國。

  自1992年以來,三九集團經歷中外合資、增資擴股、買殼上市、自行上市等一系列重大資本運作,一向是財源滾滾;其資本擴張步伐,儘管曾在1997年因亞洲金融危機而有所放緩,也曾在2000年因遇股市低靡而陷入低徊,但都在關鍵時刻獲得充裕資金補給,之後更是慣於向銀行大舉借貸,從而維持其十餘年來高歌猛進、一派興盛的表象。

  然而,盛極而衰的時刻終於在2001年到來了。因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而遭證監會通報批評並立案稽查后,三九危機接踵而來,「八大產業」的高調、併購擴張的步伐戛然而止。而這一切,最終在2004年5月伴隨著趙新先的離任而徹底終結。

  但離任並不意味著免責。早在趙離任前,外界即有其即將被「雙規」的傳聞。但隨後,國資委對趙新先作出了「40年如一日,為中國中醫藥事業,為三九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的評價,「雙規」傳聞不攻自破。儘管如此,對於趙的離任審計至今未結束,配合三九集團整體重組的清產核資也在進行當中。據聞,國資委委派的審計人員至今仍駐紮在位於深圳三九大酒店。

  「20年來,趙新先在三九集團的個人烙印太深,財務上完全是他一支筆說了算。」一位現已離職的原三九集團高層告訴《財經》。「其實三九財務太亂,對於5000萬元以下的資金流向,趙自己也未必清楚。但他批出去的錢如果出了問題,必定要牽扯到他。」

  接受《財經》訪問的多位知情人都對趙有如下評價:志向宏偉,行事果敢,但對企業缺乏規範管理和監控,財務管理尤其混亂。一位曾參與三九集團重組審計的會計人員告訴《財經》,三九集團從總公司到分支公司共設五級,但至第三級后,管理就已完全失控。「20年的糊塗賬,查出問題是必然的。」上述人士說。

  而今三九集團所面臨的,一面是繼續審計,一面是艱難重組。遭遇危機后的三九重組,早於2003年即已啟動,當時趙新先仍在任上。參與當年清產核資的一位人士告訴《財經》,由於賬目混亂,資金流向不明,對於三九集團的總體資產情況,清查人員往往費儘力氣也只能得到一個模糊的概數。

  當年的重組思路有二:一是理順產權完成轉制,二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解決資金危機。前者,曾專門針對趙新先及其創業團隊做MBO方案設計;後者,則以三九集團名義,積極與印尼最大的財團力寶集團洽商引資。「但這個時候,國資委已經想換掉趙了,MBO方案最終被擱置。」知情人說。

  另一頭,引資方案則仍在進行。2004年初,雙方初步達成協議:三九集團以17億元的價格,向力寶集團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三九葯業61%的股權。由於當時國資委直屬大型國企尚未有外資控股的先例,至2004年5月,國資委僅批准三九集團轉予外方36%的三九葯業股權。

  而此刻,已是趙新先在三九集團曲終謝幕之時。三九重組轉由國資委統一安排,三九與力寶的股權轉讓亦告輟止。接替趙新先出任三九集團董事長的孫曉民自履新以來,多給外界以低調穩健的印象。在其操盤下,三九集團遵循國資委統一部署,以優先解決集團對三九醫藥的資金佔用為前提,同步進行「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重組,此即外界所稱「瘦身式重組」。

  今年10月,孫曉民在三九集團內部座談會上坦承,目前三九與債權銀行的談判雖已到最後階段,但債務危機並未解除。因重組工作拖延時日,不僅阻斷了集團的融資通道,也令部分員工感到前景渺茫。

  「還有大量的擔保要解除,大量的不良資產要處置,還要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一些資產置換。」孫曉民由此預計,即便在債務重組完成之後,清理關閉相關企業的工作也至少需要耗時一兩年。

  12月2日,三九集團董事、三九醫藥總經理宋清向《財經》表示:一年半以來,三九集團重組正「有計劃,按步調」有序進行,但需要市場「多給一點時間」。三九債權銀行向媒體披露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三九系」整體對銀行的負債總額已增至107億元。

  針對上市公司三九醫藥被占巨額資金的清欠進展,深圳市證管辦有關負責人向《財經》表示,按照有關證券法規,三九集團必須在2006年底前清償對上市公司所欠款項。但其個人認為,以三九集團目前艱難的清償進度,很難預期結果;若到2006年底仍不能完全清償,「暫時不知會有什麼後果。」

《財經》雜誌      12月12日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