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葉檀:警惕對市場化的討伐走火入魔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5-12-13 2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樓主按】本文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醫改失敗,究竟是市場化的過錯?還是市場化不夠的過錯?不同的結論將導致不同的結果。嚴格限制民間資金進入醫療領域,最終的結果就是現在那樣公立醫院壟斷了整個醫療市場。他們在市場化的幌子下可以為所欲為。出現了一個病人居然收費550萬元的惡性事件。只有加大醫療制度改革,向社會資金開放醫療市場,形成公平競爭,普通老百姓看病的費用才能夠降下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領域。妖魔化改革,全盤否定改革成果,甚至把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說成是「5000年來最糟糕的時期」,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是糊塗,就是別有用心。中國的改革不能走回頭路,只能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勇往直前的走下去。[/B]


  市場與公平的問題牽動著中國轉型社會的敏感神經,隨著「國有資產流失論」的興起,對於市場的反思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對於經濟學家的批判以及對醫療、住房等行業市場化的否定,都可以納入這一框架之下。

  當我們在批評市場化的同時,或者在認可某一個結論之前,應該對於這一命題的外延、內涵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並且深入思考,是什麼因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以此而論,認為醫改不成功,其根源「在於商業化、市場化的走向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醫改失敗就是市場化的失敗這一結論值得懷疑。

  我國醫療行業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的比例相差懸殊,2003年的統計表明,全國公立醫院占醫院總數的96%,社會辦醫院僅佔4%,其診療人次數僅佔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的2.7%,入院人數佔全國醫療機構入院人數的2.5%。因此,在高葯價的灰色鏈條中,公立醫院相應佔據利益大頭。而公立醫院不用繳稅,國家還有補貼,僅此一項,雙方收入相差16%。

  在此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衛生部部長高強所說的,「公立醫院絕大部分都在追求利潤,又享受免稅和政府補貼。而社會辦醫院既要繳稅,政府也不給補貼。因此,我們的政策和管理是不公平的,既放鬆了對公立醫院的監管,也限制了民營醫院的發展」。

  我們所遭遇的經濟難題密如蛛網,而每一個問題也被同樣多的制約因素所困擾,對一個問題簡單化的理解,並不能讓我們產生有用的積澱,更不利於解決問題。

  僅用道德解釋是乏力的,而在國企佔據主體的行業中,批判市場化顯然也是開錯了藥方。

  這一藥方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迷信行政管制,加強行政管制。由此推導出的一個極端的結論是,為了市場的公平,我們需要回到計劃年代。這已有萌芽,如發改委抑制高企葯價的方法:一是將全國劃分為六大藥品價格區,從明年開始各區域各自施行統一的藥品政府指導價;二是重新修訂了政府定價藥品目錄,將政府管理藥品的品種從1500種增加到2400種,增強政府監管藥品價格的能力。

  強硬的行政手段當然會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的作用,卻難起長期作用。

  事實上,對於醫院和葯企的整治從沒停過,但結果並不如人所願。當初政府試圖通過招標降低葯價,而事實卻得出反向結論,招標在大多數時候成為灰色鏈條的重要環節。而發改委對於油價的調控以及對於石油行業徵收暴利稅的態度,也說明行政抑價並非萬能。

  社會資源傾向性地流向某些行業、某些企業,而這些企業回過頭來又以市場化的旗號壟斷了市場,在能源領域、醫療領域、甚至房產市場,都存在著相似的情況。秦暉稱之為「權家通贏導致了贏家通吃」,結果反過來卻給了權家以借口,使他們可以打著反對贏家通吃的旗號、打著民意的幌子,謀求進一步擴張權力、操控市場,使中國面臨「不公平的偽競爭」與「反競爭的偽公正」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威脅。

  本應給予一定市場定價權的企業以強硬的行政管制,而本應服務於社會的公益性企業,享受種種政策優惠之外還潛在地壟斷了市場定價權―――這樣做的結果,使得市場化的企業發育受阻,而一些非市場化的企業權家通贏、贏家通吃。

  如果對於市場化的反思結果是導致行政對市場的無限干預,那麼我們終將失去市場,也將失去附著於市場本義之上的公正。

  
震驚的70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7: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