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電影從無到有的歷史:張藝謀陳凱歌暗戰20年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2-5 06: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陳暗戰20年,是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版圖中從無到有的歷史。他們二人的對峙乃至對決,是過去20年、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裡中國影壇的主旋律。

  文/朱坤 陳艷濤

  出生於1951年11月14日的張藝謀其實只比陳凱歌大一歲,具體地說,只有9個月。但這

  早產的9個月卻幾乎改變他用一生――人並非生而平等,這一點當他帶著他據說是賣血換來的攝像機、11次上華山拍出的攝影集,以超過6歲的年齡,面對北京電影學院考官嚴苛的目光時想必深有體會。那是1978年,10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這個出生於西安、有一個「歷史反革命」的父親和若干「台灣關係」、在農村插過隊、做過國棉工人的大齡青年終於有機會與生於京城電影世家,家境優越的陳凱歌、田壯壯站在同一起點上。雖然他的專業才華讓人滿意,但他的年齡還是讓他被拒之門外。當時27歲已頗通世故的張藝謀給時任文化部部長的黃鎮寫了一封信,後來在黃鎮的直接干預下,張藝謀雖然有驚但是無險地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

  這樣的不公與白眼並不是張藝謀人生中的第一次。更早之前,家庭出身不好是他整個不愉快的童年和青春期的社會根源。二十餘年以後,已經名利滿天下的張藝謀回憶說:「我實際上是被人從門縫裡看著長大的。從小心理和性格就壓抑、扭曲。」「很坦率地說,我一直是比較自卑的,一直是這樣收縮性地做人。」這種自小壓抑、扭曲、自卑的性格深刻地影響了他以後的電影。他說:「我由衷地欣賞和讚美那生命的舒展和輝煌,並渴望將這一感情在藝術中加以抒發。人都是這樣,自己所缺少的,便滿懷希望地去攫取,並對之寄託著深深的眷戀。」這種對誇張的形式感的極度迷戀貫穿了張藝謀的每一部作品。

  北京電影學院老師倪震這樣評價張藝謀:他更情願從生活、從直覺出發來拍電影。陳凱歌、田壯壯也都下過鄉,但張藝謀的下鄉和當工人還是跟他們不同,他的少年經歷已經平民得不能再平民了,不可能有任何非分之想。他同周圍普通人打成一片的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他又是拿照相機出身,習慣面對具體的東西,所以做作品不是往上提,而是不斷地往土壤里靠。

  這種對電影極度工具理性的實用式理解直接決定了他日後導演方式的轉變。當1990年代田壯壯因為「文革」題材而屢屢觸礁,陳凱歌自閉於自己的精神母體不可自拔時,張藝謀卻總能趨時而動,「對電影的思考與時俱進」。正如1999年他在一部公益廣告片《知識改變命運》中所說:「無論是考電影學院還是轉導演,開始的動機都是為了尋找出路,談不上對電影或導演的『熱愛』,而一旦選擇了,我就想把它干好。」張藝謀原名張詒謀,因為這個不通俗的名字經常被同學叫錯,張治謀、張冶謀,有時候乾脆就是張台謀,弄得他很尷尬。到後來,插隊的時候,他有了一次拿戶口簿改的機會,他就把詒改成了藝術的藝,當時也完全沒有要投身藝術的想法。但就是「藝術的藝」了。1971年,他被分到陝西省陝棉八廠當工人,張榜公布工種時,有人竟把他的名字寫成了張銀幕。工人們都笑,人家家裡又不是放電影的,幹嗎寫人家是張銀幕?張藝謀、張銀幕,日後有大師告訴他,你這都是命。張藝謀的回答是:也許吧。

  當同齡的張藝謀正在「不為藝謀,為稻粱謀」找尋出路時,出身好得多的陳凱歌卻已經開始醞釀他日後的母題和形而上玄思。他的父親陳懷皚,曾憑《楊門女將》和《鐵弓緣》獲得第一屆和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還曾和導演崔嵬一起導演了名片《青春之歌》。陳凱歌的妹妹陳凱燕比哥哥小兩歲,根據她的回憶,她在剛剛進入北京西城師範附小時,班主任第一次在班上點到她名字,停了下來,仔細而嚴肅地看著她問:陳凱歌是你哥哥?很快她就明白了,陳凱歌作文之好全校聞名,他的作文經常被作為範文在各班傳閱。

  陳凱歌中學就讀於北京四中――一所精英雲集的貴族學校。他這樣描述他的同學:「他們大多為父輩的業績感到驕傲,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自以為血統高貴,思想純潔,堪當國家大任,熱烈地嚮往輝煌的業績。他們的性格大多傲慢、偏執,直率到咄咄逼人,有時又極天真。因對社會所知甚少反而把生活極度理想化,終日耽於革命的夢想而不知革命為何物,反以追求真理的熱誠鼓吹無知……這些在1949年前後出生的少年,在他們太年輕而又沒有機會進行痛苦比較的時候,事實上沒有選擇別種思想的可能,他們的行為正是他們所僅僅能做的。」――事實上,他也是其中之一員。

  本來立志於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陳凱歌落榜之後才轉投電影學院,退休了的電影學院教授周傳基至今記得陳凱歌大學時來找他談論文學時的場景,在他印象中,陳凱歌「文學底子最好,口才也佳」,而且整天談論的都是「國家、民族、社會將向何處去」的宏大命題。正如田壯壯所說的,那時「敘事根本就沒進入我們的視野」,在陳凱歌眼裡,影像不是用來敘事的,影像直接傳達著導演的思想觀念,體現著精英們對歷史和文化的沉痛反思。陳凱歌對技術的輕視,與他以及整個 1980年代人文知識界對實用主義的鄙視息息相關。若干年之後,當張藝謀聲望日隆儼然「國師」時,江湖上仍流傳著陳凱歌的一句不屑:丫不就是我一攝影師啊!於是就有了那個著名的段子:在《孩子王》里,一把砍刀放到桌子上的特寫鏡頭,陳凱歌更是在導演分鏡頭本子上注了整整一頁紙的內涵闡述,拍《黃土地》時,陳凱歌給扮演翠巧的演員說戲,說你肩上擔的那不是水,你肩上擔的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現在看來,早在1978年張陳二人進入電影學院讀書時,27歲的張藝謀與26歲的陳凱歌的基本人生啟蒙與性格模式已然確立,他們日後四年所學習和將來所歷練的,不過是將這一成型了的模式擴充、放大、實踐再實踐而已。誰也料想不到,這兩個背景迥異、性格不同的年輕人日後將改寫中國電影甚至世界電影的歷史――而他們身上糅合著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城市/鄉村、知識分子/民間精英、思想/技術、工具理性/理想主義、民粹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種種元素的彼此鬥爭與互相依存,更成為中國當代電影文化圖景中最耐人尋味的一章。

   1978―1982:恰同學少年

  1972年2月出版的《女性家庭月刊》(Ladies Home Journal)的封面引起了全球觀察家的注意。封面上,美國第一夫人佩特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