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主流經濟學家終於反擊了 許小年力爭成第六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5-12-4 1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在南方某媒體的組織下,大陸主流經濟學家終於對國內的「批評經濟學家浪潮」發起了首次集體反擊。他們不僅對丁學良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和鄒恆甫的「國內經濟學家大多不入流」進行了猛烈抨擊,還將自己與改革聯繫在一起。在採訪中,謝明干表示「對經濟學家整體的批評,是整個爭論的一部分。面對新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我們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儼然將批評經濟學家與否定改革等同起來。對此您有何高見,請發表評論。
11月26日晚,在一位著名華人學者70壽辰的慶祝酒會上,北大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在祝酒時說,「我看在座的真正的經濟學家就不止五位」,在座的數十名經濟學者立即報以會心的掌聲和笑容。

這是國內的經濟學者們對當前爭議的一次非正式回應,對他們而言,今年秋天有些寒冷。

自2004年8月掀起軒然大波的「郎顧之爭」以來,為國企產權改革和市場化取向辯護的「主流經濟學家」就成為備受指摘的對象――他們或被視為富人代言人,漠視窮人利益,或被指責過於關注效率,罔顧公平。

今年7月以來,隨著顧雛軍的入獄和醫療體系改革被一些機構宣告為失敗,中國經濟學家們逐漸整體陷入一場公眾的信任危機之中。10月底以來,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和武漢大學經濟學家鄒恆甫分別對國內媒體發表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和「國內經濟學家大多不入流」的評論,似乎為公眾的不信任提供了足夠的註解――他們都從哈佛大學留學歸來,或師從於國際一流學者,或學術成就已獲承認。

在隨後的一項媒體調查中,「5個論」得到83%的公眾支持率。而中國經濟學家們,則大多選擇了緘默,多位學者在婉拒採訪時承認,並非對當前爭議無動於衷,但「不願陷入論戰漩渦」。

批評者已充分陳述,被批評者的主張也應為公眾所知,有鑒於此,本報於近日分別約請6位經濟學者,各自就他們感興趣的爭議發表見解,他們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梁小民、香港大學副教授肖耿、西安交大教授郭譽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謝明干。

回應丁學良、鄒恆甫
記者:如何看待丁學良教授所說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

許小年:我相當程度上贊成丁學良的評價,確實有一些國內學者的水平比不上國外好的研究生院的學生。在中歐上課時,有學生問我如何看待這個提法,我的回答是「我正在努力成為第六個」。

史晉川:丁學良的領域是社會學和政治學,他對於經濟學家的評價,猶如沒有專業味覺的食客評價廚師,至少不嚴謹。

謝明干:完全是無稽之談。討論誰是合格的經濟學家之前,起碼要先給合格的經濟學家下個定義吧。老一代的人,很尊重經濟學家這個稱號,至於我自己,到哪都不承認自己是經濟學家,只是經濟學愛好者而已。丁不是經濟學界的人,怎麼能隨便發議論?中國改革的每一次重要的突破,經濟學界都付出了心血,不能否認。

梁小民:如果把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合格經濟學家的標準,中國目前一個還沒有。1個還是5個,顯然無法證偽,因為沒有標準。但確實,目前社會氛圍浮躁,很難出大學問家,這似乎是這個時代的缺憾,任何社會的轉型時期都是如此―――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在1930年代以前,又何曾出過大學問家?

肖耿:對於丁學良的說法我不感到吃驚,這是他的風格,但這樣的評價與現實不符。一位前輩學者說,沒有大批出色的物理學家,神六不會上天;沒有大批優秀的生物學家,基因工程也就談不上。然而,沒有合格的經濟學家,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卻破了人類歷史紀錄,很難想象有這樣的事!我曾在世界銀行工作過,世行有8000多名經濟學家(或分析人員),研究能力當然很強,但他們卻對中國制定的經濟政策非常欽佩和尊敬。

記者:鄒恆甫教授認為,中國經濟學家大多不入流,除了很少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之外,還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主要研究現實經濟問題,在國外,只有第三流的經濟學家才「入世」研究現實經濟問題,一流的經濟學家入世也只可能是在自己得了癌症或做經濟學研究做不下去了才去干這種「見不得人的事」。如何看待?

史晉川:這是很偏頗的說法。事實上,在國外排前20名的經濟學期刊的論文中,50%以上是從現實問題的角度切入闡述理論的,這樣或者擴大了理論的解釋範圍,或者增強了解釋能力、彌補原有理論的缺陷,或者發展出新理論。大量的國際一流經濟學家都是這種研究方法的成功實踐者。

當然經濟學也有純理論研究,如一般均衡理論、博弈論,但更多的是從現實問題切入的,或是跨學科的理論研究,如經濟學與社會學、與政治學的交叉,后兩類研究的成果已被公認。

肖耿:在世行時,鄒教授的辦公室在我樓上,他的表達個性色彩很強。中國需要純理論研究,但也需要關於現實問題的實證研究。以在國外專業雜誌發表文章作為評判經濟學家的主要標準,這顯然不妥:不只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成名前難以在一流期刊上發表文章,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中國一些人並沒有經濟學家的頭銜,但他們具有很好的經濟思想。顯然,經濟思想的高下才是真正的標準。

公眾的不信任感源自現實問題

記者:去年「郎顧之爭」以來,主流經濟學家開始成為被抨擊的對象,逐漸遭受信任危機,被質疑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以及過分關注效率,不講公平。這樣整體性的質疑正常嗎?

梁小民:公眾對主流經濟學家的不滿,主要是對當前問題的不滿。如腐敗問題、賤賣國有資產、醫療和教育改革失敗、最低層民眾利益被忽略、下崗職工的隱性契約(原來的低工資包含對醫療、養老保險等福利待遇的支付承諾)沒有充分兌現等等,公眾中不滿情緒在堆積,對於掌握話語權的精英階層喪失信任,而被認為是改革方案建議者的主流經濟學家們自然首當其衝。這完全可以理解。

但公眾對經濟學家的作用有著普遍的誤解:經濟學雖然是顯學,中國經濟改革的政策都能在經濟學中找到對應的解釋,但在改革決策的過程中,經濟學家所起的作用有限。

史晉川:主流經濟學家是有經濟學的定義的,即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工具的經濟學家,但公眾理解的主流是指在政府經濟決策諮詢中較多發表意見的經濟學家。許多經濟學意義上的主流經濟學家只是從事研究,並未參與決策諮詢,指責他們是不公平的。
目前公眾對主流經濟學家的質疑,更多地是質疑他們的動機,即他們通過為利益集團代言而獲取利益,這是道德層面的指責。亞當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沙發
mm021 發表於 2005-12-4 15:49 | 只看該作者
垃圾抱成團還是垃圾。有沒有五個,要不要當第六個。討論這樣的話題本身就很低級無趣。

經濟學的評價不在於是否能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老百姓是最好的評委。
紫 徐 東 來

笑世間可笑之人,鳴天下不平之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