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舊有階層劃分時代已經遠去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12-5 2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社會縱向流動性正在變得遲緩

《階層問題》《CLASSMAT TERS》

作者:時報記者

版本:TimesBooks /HenryHolt& Company 2005年9月出版

定價:14.00美元

美國人很喜歡關心階層或者說階層問題,他們相信上流社會就是到歐洲度假的新教教徒;中產階層就喜歡到聖法南度谷區觀光;勞工階層總習慣投民主黨人的票。

美國人曾經以為他們搞懂了階層是怎麼回事。

上流社會到歐洲度假,信奉新教聖公會的上帝;中產階層開著福特車,跟著旅遊團到聖法南度谷區觀光;勞工階層是美國聯邦工會的成員,投民主黨的票,從來也沒去過加勒比海旅遊。

今天,美國離這種表層的階層劃分已經相去甚遠。隨便是誰都可能擁有令他的祖父母們目瞪口呆的奢侈品。社會的多樣性讓原來的身份標誌失去了意義。想要從人們穿什麼衣服、是什麼膚色、開什麼車、投誰的票、信什麼教來判斷他屬於哪個社會階層變得越來越難。階層的界限變得模糊,於是有人說,階層已經消失了。

而實際上,階層在美國生活中仍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過去三十年裡,階層在許多重要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在這個時代,教育的意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顯,能上什麼大學卻與階層密切相連;在這個不同的人種日益融合的時代,富人們卻越來越隔離;在這個醫學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同階層成員的健康和壽命卻大相徑庭,並且似乎日趨擴大。

對美國社會縱向流動性的最新研究表明,美國家庭在經濟等級上的流動性遠不像經濟學家們以為的那麼大,而這種流動性正是「美國夢」的核心部分。19世紀末的鍍金時代,由於商業、重工業、鐵路以及重商主義經濟政治學的發展,一些身無分文的美國人在一夜之間因為金礦油田的開採而躋身於富翁族,而一大批成功經濟人士後來又相繼改頭換面,轉行成了政界要員。美國巨富洛克菲勒與卡內基就是這樣白手起家的典型。

二戰後的十年,也正是這種流動性鼓舞了美國的勞工階層。流動性使得貧富之間的鴻溝變得不那麼難以接受。確實有富翁也有窮人,但是只要他們之間存在通道,能夠相互轉化,只要存在類似機會均等這樣的東西,兩者之間的差別就不會上升為階層壁壘。然而,就像許多研究者指出的,這種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社會縱向流動性正在變得遲緩,甚至下降。

今年五月份,《紐約時報》連續三周刊發了關於美國「階層問題」的系列報道,這是時報記者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採訪、調查的成果,如今它們已結集出版。記者斯科特和大衛在報道的序言中寫道:它並不是要囊括一切,也不是要對階層下一個定論。它是一種質問,對美國人所面臨的階層――那隻曖昧不清、時隱時現的手――它把一些人推入深淵,讓另一些人青雲直上。

系列報道的第一篇是記者斯科特寫的關於三個人心臟病發作的故事。

JeanMiele,一個富裕的建築師,成功地活了下來。就像外科醫生說的「時間就是生命」,Miele被火速送進一家世界一流的醫院,得到搶救。Will Wilson,一個辦公室文員,最終得到了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治療,但是他一開始被送進的那家醫院什麼都沒有。

EwaRynczakGora,一個波蘭移民,在美國做女傭,是三個人中最不幸的一個,她本來就不大注意自己健康,被帶到急救室后也沒有受到很好的對待,最終因為沒有醫療保險而放棄治療。

今天的階層種類比酸奶品種還多

Angela Whitiker第一次為《紐約時報》讀者所關注是在1993年,記者維爾克森寫了一篇關於她兒子Nicholas的報道,當時他10歲,試圖躲過芝加哥大街上一群暴徒的襲擊。

12年後,這位記者重又採訪了這家人,將他們的故事寫成了「階層問題」中的一篇。

事實證明,Nicholas未能有所建樹,而他的母親卻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成功,甚至她自己都沒有想到。38歲的Angela Whitiker有6個孩子,還有一個繼子,她離開了聲名狼藉的前夫,成為一名註冊護士,年收入83000美元。這個收入聽起來很可觀,不過也很難有可供奢侈一把的余錢。可是,她堅信她的孩子中至少會有一個人將來能躋身中產階層。

Jeff Martinelli的人生卻滑向了另一個方向。

他二十歲的時候,為了一份報酬不錯的工作放棄了讀大學,他在這家公司工作了近30年,直到2001年,他所在的分公司倒閉了。由於沒有大學文憑,他很難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最後只能去做為家庭驅蟲的工作,掙的薪水只有原來上班時的一半。不管怎麼說,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已經算運氣了,但是他知道兒子將沒有機會體驗到他曾經體驗過的身為中產階層的樂趣了。

階層一直伴隨著我們,即使最不偏不倚的經濟學家也無法否認在卡特琳娜颶風中倖存的機會取決於你是否有一輛車。「階層問題」所做的正是德萊塞和菲茨傑拉德這樣的小說家和維布倫這樣的諷刺作家曾經做過的事情:讓我們思考金錢和社會地位如何影響了我們是誰。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階層種類比酸奶的品種還多。想想那些形形色色的富人吧。僅僅在美國,更準確地說,僅僅是在被稱為「最後的人間仙境」的楠塔基特島上,世襲的貴族都有可能成為被憐憫的對象。如果一個商界大亨買下你從祖父母那裡繼承的六居室的大房子,用來當他的酒窖時,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傷,只是能夠從中看出富豪與小康的區別何在。

2001年和2003年的減稅政策讓富人們長出一口氣,而甚至在此之前,美國已變成一個門第和出生至關重要的國家。當美國人還有羞恥感的時候,他們把這種優勢稱之為不公平,甚至非正義。而如今,人們已經視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新話題是同性戀婚姻和買精子的生意。《階層問題》試圖於改變此種現狀,如果你對書中講述的不勞而獲的財富和毫無緣由的厄運無動於衷的話,你的社會良心很可能已經丟在去楠塔基特島的渡輪上了。□唐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