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的人口政策和教育政策

[複製鏈接]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殺銀 發表於 2005-12-1 1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灣的人口政策和教育政策

  問題:  

   在本世紀初的台灣人口數約有300多萬人,到1945年時的45年期間增加一倍,越達600萬之多,到1963年時有遽增到1200多萬人,不到二十年又增加一倍。目前台灣人口為2300萬人。台灣總面積為三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之大,排在世界前列,更為中國之冠。
  
  台灣從沒有『計生委』,更沒有所謂的『計劃生育』。然而目前台灣的人均收入是中國其餘地區的十倍以上。社會『和諧』程度更不低於其他地方。這一切如何可能?
  
答案:  

  
  (1) 全力推行教育
  
  台灣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延伸,理念與習俗皆以儒家精神為宗。社會經濟結構,除具移民特之外,與華南各省完全相同。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后,立刻切斷與中國大陸人口往來的關係。 為補充發展台灣農業的勞動力,日本對台的人口政策採取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的手段,推動公共衛生,防止瘟疫流行,禁止鴉片及婦女纏足陋俗都曾在本世紀初發揮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但是,最有效且為治本的措施確實普遍推定現代觸及國民教育。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起就認清推廣蘊含儒家思想精華的歐美教育制度為國家富強之道,在本土則全力由初級至全科大學及研究所的完整教育體制, 對殖民地台灣及朝鮮則只允許初級國民教育及簡易師範。 國民小學推行之初,就學人數在1898年僅有男生7000餘人,女生290人,平均每日上課率不及學生至半數。 此後就學率逐漸上升,上課率亦達100%,1930年 6~11歲兒童,男生就學率達49%,女生達17%,到1944年則分別升高到81%和61%。 從發展觀點看,教育普及的影響是透過全民對現代科學和企業經營觀念的認識及接受,來改善生活品質。 在醫藥衛生方面,現代化保健,預防措施可順利執行,使台灣男子的出生時平均壽命從1906年的28歲增高到1942年的42歲。女子則從1906年的30歲增高為1942年的52歲,添壽高達20歲之多。 在經濟方面,農民對現代農學技術有認識,有信心,並能正確應用,由日本傳入的現代化科技如新品種,化學肥料,灌溉制度及農民組織方式都能有效地推廣。以1910年為基礎農業勞動的生產力,到1942年提高到156。土地生產力也提高到149。
  
  這種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雖僅及於最基本的初級國民教育,對提高台灣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生產力,已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日本殖民政策的統治下,台灣人無權在台灣享受高等教育,職業的選擇亦限制在農業及傳統工商業範圍之內。更壞的是,經濟上獲得的利益多被日本所掠奪,再加上人權上的種種限制,台灣民眾的發展能力不能充分發揮。
  
  1945年光復以後,日本殖民政策的枷鎖完全解除。教育上,人人機會平等。 1968年國民政府將國民義務教育延長到9年,目前更是12年。基礎教育以上的就學率亦大幅度增加。 科技方面,政府亦大力推展。 1979年每萬人口中科技研究人員有4.8人,1987年增加為17人。同期研究發展經費從站gdp總額的0.66%增加為2%。 全體教育水準的提高是台灣地區在光復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1945年以後,台灣人的工作權益恢復,個人才德為社會經濟地位生前的主要依據。 由於工商業發達,就業機會增多,社會地位亦隨之提高,促使以工商為主的中產階層加速成長。 在台灣自然資源不豐的限制下,工商業發展勢必延伸到海外,成為最具國際化的一員。
  
  
  
  (2) 『家庭計劃』   
  政府在1969年公布『人口政策綱領』,政府為婦女及家庭提供與生育相關的信息和服務。及至80年代中期,正在使用政府提供避孕方法的育齡,有偶婦女已達到60%以上。加上由非政府渠道取得家庭計劃知識和方法而實行避孕這已高達80%以上。到70年年代中期,城鄉及教育程度上的正向差別已逐漸消失,進而步入全面避孕的社會。
  
  推行家庭計劃的基本原則:
  
  家庭價值是社會的基石,神聖不可侵犯。 生育與否決不能用強制的力量去執行,一個家庭要養幾個孩子是要由夫婦自行決定的,民主法治下的政府不可能去限定每個家庭養多少孩子。 暴力從來不是選擇。 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用提供信息的方法來使要成家或已結婚的成年人了解避孕知識,衡量其負擔能力,考慮其適宜的生活方式。讓人民根據中國傳統的倫理習慣,自願選擇是否生育及家庭的大小。 每對夫婦理想的子女數由於時代,境況及社會經濟條件不同而各有不同,政府或任何他者絕無無替他們作出合適計劃的可能。在政府以輔導及鼓勵方法下推廣的自願家庭計劃,固然獲得普遍的接受,剩餘子女的數目仍然是由夫妻自行決定。 家庭計劃的功能僅局限於幫助接受的家庭保持他們理想的子女數。
  
  
   
 
  (3) 台灣的『經濟奇迹』不是靠殺人來實現的。
  
  自1953年,台灣和平土地改革完成後,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業已實現。 在此之前,農戶取得土地耕作權利的基本條件是要有充沛的家庭勞動力。 家庭勞動力唯一來源是生育。因此,廣大的佃農戶們為謀生存,未考慮以控制生育的手段來改善生活。
  
  土地改革成功以後,佃農擁有土地,然其面積法定最多不能超出相當於水田2公頃。實際上每戶平均不足2公頃。在如此狹小的面積上勤勞工作,維持一家溫飽尚略由於。但有兩位以上男孩的農戶,男孩成年以後,依諸子平均繼承傳統,每人分得農地勢難養家糊口。加之,獲得土地農戶對土地的熱愛,不輕易讓售。 在土地難求的情形下,已有多數子女者,多由一子繼續使用全戶土地務農。 其他子女則多予培育,轉向農業以外的工作謀生。 未有過多子女的農戶則多採用家庭計劃,防範未然。
  
   勞動力充分而有效的運用是提高全面生產力的必要條件。要充分運用勞動力就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運用則需增加每一勞動者資本及人力投資。 政府優先選擇勞動力密集的輕工業予以發展,就是著眼於大量吸收當時以國小畢業程度,低技術水準為主幹的農村青年男女。這項策略使1952年高達%15以上的不充分就業率銳減到1968年的3%左右,此後一直穩定在3%,4%的充分就業水準上。 更使農業就業勞動力佔總就業的百分比從1952年的 56%降為 1968年的 41%,及至目前則低於 10%。 勞動力結構快速變化的結果,將近三分之一的25-54歲的婦女從家庭吸引到家庭外非農業勞動市場上。 育齡婦女家庭角色的變化使其家庭,經濟地位及自我決定權大幅提高,其生育行為因之趨向選取子女不多的小家庭組織。
  
  1945年以後,大陸遷台的行政及科技人員替補了部分日人遺留的職缺。 大部分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都有政府積極加強全面教育所培養出的各類專才所充任。 教育水準提高,促進產業升級。 發展初期以農村國小程度青年為主幹的低技術勞力,已逐漸為國中及職業教育程度為主的勞力所取代。 科學技術人員日益茁壯,逐步發展及引進較高層次的科技,使工業朝向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前進。
  
  
  (4) 人口老齡化,政府鼓勵生育
  
  台灣在1950年以來,在產業轉變進行之際,人口轉變在交互下同步進行。在生育理想及行為方面,教育投則的影響極為顯著。 1965至1985年之間進行的7次調查顯示,在短短20年內,台灣20至49歲已婚婦女的平均子女數已從4個銳減到2個。 原因是,多子多福的農業社會經濟環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輕質重量的現代人力投資條件。更重要的是由於教育普遍提高,未受正式教育的婦女隨之逐年老化減少。1985年延長到12年義務教育后,國中程度的婦女亦將消失。 由此可見教育投資對生育水準之影響重大。
  
  目前台灣社會和經濟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人口老齡化,按照目前的趨勢,台灣人口的自然增加率在20年以內就會變為負數。歐洲工業化國家早已感受人口減少的恐懼,其為緩解老齡化壓力而引入的外國移民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更層出不窮。 政府目前正在考慮通過獎勵的方法來促進生育,提高生育率。須知,只有受過教育的,有創造力的人才是一切資源的創造者。
    
  
  結語
  
  某極權社會不僅計劃經濟,更計劃思想,還要計劃生育,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各級無知而狂妄的官僚所『計劃』。這種社會結構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
  
  
  與此相對照, 台灣的人口政策是在尊重國民自由意願原則下,以社會福祉為目標而制定實施的。這種人口政策只有在一個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憲政的社會中才有可能。




二部分:




台灣人口為2300多萬人,相當於湖北省人口的五分之二。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600人, 台北市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三分之二為山地。台灣最高的山峰叫玉山,玉山主峰海拔
    3997米,也是我國東部第一高峰。此外,還有合歡山、雪山、關山、東巒大山等高 度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22座,海拔3000―――3500米以上的山峰62座。在一個 面積不大的海島上集中有這麼多的高山,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國民政府從大陸帶去的黃金,大陸媒體有兩種說法,一說是80萬兩,
    另一說是200萬兩,就按200萬兩算吧,按今天國際市場的價格,也就值十幾億美元而已,更何況當時黃金價格要比今天低很多。應該說,台灣能有今天的經濟政治社會成就,完全是國民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華民國憲法從來就沒有修改過。沒有良好的制度,再多的黃金也是白扯。
    
    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首先是和平土改
    
    台灣的土改,是通過層層遞進的三步曲進行的。
    
     第一步:實行「三七五減租」。意思是地主對佃農的租額不得超過全年收穫的 37.5%,所以簡稱「三七五減租」。為什麼要定這個比例呢?當局是這樣計算的: 農田普通收穫量中,種子、肥料和耕作中其他成本費用要耗25%,扣除這部分,余 下的75%地主與農民平分,各得37.5%。所以就叫「三七五減租」。此外還規定, 地主出租土地, 租期不得少於6年,期滿必須續租,不得隨意撤租升租,保障佃權 的相對穩定。農業歉收時,地主應臨時減免地租。同時對佃農也作了一些規定,如 佃農地租積欠兩年的總額時,地主可以撤佃。「三七五減租」從1949年4月開始。
    
     根據當時的統計,因為減租而受益的佃農有近30萬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44. 5%。 「三七五減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由於租率下降,也導致了地價下跌。這為進一步實行土地改革創造了條件。
    
     第二步: 實行「公地放領」 。台灣光復后,從日本人手裡接收過來的耕地叫 「公地」。從1951年開始,台灣當局將這些「公地」陸續賣給農民,地價為耕地正 產品全年收穫量的兩倍半,為了不受貨幣貶值的影響,以實物計算,全部地價由農民在10年內分期償付,不負擔利息。受領農民只要連續交納10年地租,每年交納的租額正好等於每年應交納的地價,10年期滿,耕地即歸農戶所有,公地放領到1961 年辦理完畢。
    
     第三步:實行「耕者有其田」。為了防止地主隱瞞耕地,政府從1952年 1月到1953年4月將全省地主耕地進行重新丈量,登記造冊。隨後頒布了「實行耕者 有其田法條例」,主要內容有:地主可以保留相當於中等水田3甲(43.5畝)或者 旱地不超過6甲, 超過的耕地一律由「政府」徵收後放領給農民;征耕地價也是按耕地主要產物全年收穫量的2.5倍,政府用債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給地主。
    
    和平土改的結果是雙贏。佃農獲得了土地,成為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 地主獲得了一定補償,其中大部分人遷入城市,把資本投入工商業。 這就是台灣經濟奇迹的開端。
    
    
   台灣在1949年以來,要維持一支50萬現役軍人組成的龐大軍隊。按人口比例計算,恐怕是世界上軍人最多的國家之一。 這對台灣的經濟是非常巨大的壓力。 然而台灣並沒有變成北朝鮮。原因何在,就不用說了。
  
    成功或者失敗。首先看教育。 沒有教育的人,和狼孩的區別不大。
    
    國民政府的教育經費下限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7%,更有法律明確規定:「教育文化經費不得少於台灣總預算百分之十五。」
    
    台灣重視教育程度,在世界排名第十五位。
    
    一九九七年修取消了一五%的教科文A算保障。 立法院在2001年十一月通^「教育M信c管理法」,再次以法律明定教育A算下限。 明定各政府教育M合,不能低於前三年度Q算q入Q~平均值的二一.五%,意即政府每收入一百K,至少要有二十一.五元用於教育!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沙發
 樓主| 常殺銀 發表於 2005-12-1 14:25 | 只看該作者
文章提交者:松花江上



   計劃生育計劃了20年,已經把3億兒童計劃到了地獄里,計劃出什麼來了? 和諧了?現代化了? 小康了? 共產了? 義務教育了?

  從經濟的角度看,中國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建立在如下的荒謬假設的基礎上:
  
  1 政府有足夠的知識來調控每一個家庭的生育,使之與政府的『經濟計劃相適應』(該國憲法語)。
  
  2 政府有足夠的知識來預見到30年,60年以後的經濟,社會形態,並提前加以準備。
  
  3 政府有足夠的知識來獲悉未來的技術發展。
  
  4 政府有足夠的知識來決定這個國家的『適度人口』。(目前計劃生育政策暗示政府在盡全力把人口減少到這個『適度規模』,然而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公開討論)
  
  5 政府可以強力介入『生育』這個家庭的核心問題,這與其『市場經濟』不是自相矛盾。
  
  5 中國的經濟不發達的根本原因是人太多,而不是人口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也不是經濟制度有問題。

        。。。。。。。。

       上面這些假設都是無稽之談。後果是毀滅性的。

  如果說,『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避免地會走到把人當成多餘的垃圾來『計劃』的地步,那麼『社會主義政治』則保證了這種人口政策能夠不遇到任何道德,法律,宗教的阻力而得到推行。

   未來的中國政府在目前的中國經濟條件下,既不應倡導生育,更不應反對生育,它所能做的和所應做的事,就是儘可能為農村地區居民和新進入城市的農民提供和生育相關的信息諮詢服務。因為在經濟和社會轉型期間,這些人最需要獲得相關的信息。更不用說,教育是提供信息的最好手段。 更不用說,一個自由國家的政府所能為公民作到的事情,僅僅是服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主題

960

帖子

39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2
3
hcchiang0806 發表於 2005-12-2 09:30 | 只看該作者
天生f物以B人, 人o一德以筇,  ---- I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