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簡史01-02

[複製鏈接]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5-11-28 19: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出版說明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
學史的英文講稿,后經整理,於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此書出版后,又有
法文、義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的譯本出版,在歐美頗有影響。此書過去沒有中文本
,現由著者的學生塗又光同志據英文本譯為中文,供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與研究工
作的同志參考。中文譯本對英文本所引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文句,――作了核實。


                                自序

    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
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
也。

    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
也;才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
術巨著尤為需要。

    余著此書,於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
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
,博士亦每有建議。

    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
學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
.R.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譯文,書
此志謝。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於賓夕凡尼亞大學任訪問教授,因著此書。此行承洛克
菲勒基金會資助,乘此書出版之際,致以謝意。該校東方學系師生諸君之合作、鼓
勵,亦所感謝;該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謝。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恆幕
義先生(A.W.Hummel)為此書安排出版,亦致謝意。

  
                                                        馮友蘭

                                               一九四七年六月於

                                                 賓夕凡尼亞大學

    註:

    ①本書英文原本出版時,中文名為《中國哲學小史》。但1933年商務印書館
曾出版著者另一本《中國哲學小史》,作為萬有文庫百科小叢書之一。因此著者將
本書中文本定名為《中國哲學簡史》。

    ②《小國哲學史》上卷,布德譯,書名AHistoryofChinesePhjlosophy,
thePeriodofPhilosophers(fromthebeginningtocirca100B.C.),由HenryVetch,
Peiping:AllenandUnwin,London於1937年出版。布德繼續譯出下卷后,上、下
兩卷均由PricetonUniversityPress於1952年出版。

    ③《新原道》,一名《中國哲學之精神》,休士譯,書名TheSpiritofChinese
Philosophy,由London:RoutlegeKeganPaul於1947年出版。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
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矇。
兒童入學,首先教他們讀「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四書」是新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課本。有時候,兒童剛剛開始識字,就讀一種課
本,名叫《三宇經》,每句三個宇,偶句押韻,朗誦起來便於記憶。這本書實際上
是個識字課本,就是它,開頭兩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哲學的基本
觀念之一。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滲透中國人的生活,就覺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實事求是地
說,儒家並不比柏拉圖或亞力士多德的學說更像宗教。「四書」誠然曾經是中國人
的「聖經」,但是「四書」里沒有創世紀,也沒有講天堂、地獄。

    當然,哲學、宗教都是多義的名詞。對於不同的人,哲學、宗教可能有完全不
同的含義。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中所想的與之相關的觀念,可能大不相同。
至於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
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於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並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
系統的人就更少。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這就是說,他必須對於人生反思地思想
,然後有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

    這種思想,所以謂之反思的,因為它以人生為對象。人生論,宇宙論,知識論
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產生的。宇宙論的產生,是因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
戲劇演出的舞台。知識論的出現,是因為思想本身就是知識。照西方某些哲學家所
說,為了思想,我們必須首先明了我們能夠思想什麼;這就是說,在我們對人生開
始思想之埃頤潛匭朧紫取八枷胛頤塹乃枷搿薄?

    凡此種種「論」,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產物。就連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
本身,知識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產物。無論我們是否思人生,是否談
人生,我們都是在人生之中。也無論我們是否思宇宙,是否談宇宙,我們都是宇宙
的一部分。不過哲學家說宇宙,物理學家也說宇宙,他們心中所指的並不相同。哲
學家所說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當於古代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其
定義是「至大無外」。所以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應當看作宇宙的部分。當一個人思
想宇宙的時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當我們思知識或談知識的時候,這個思、談的本身就是知識。用亞力士多德的
話說,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學家若要堅持在我們
思想之前必須首先思想我們的思想,他就在這裡陷入邪惡的循環;就好像我們竟有
另一種能力可以用它來思想我們的思想!實際上、我們用來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
是我們用來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種能力。如果我們懷疑我們思想人生、宇宙的能
力、我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懷疑我們思想思想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有關係。每種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種哲學。事實上,每種大宗教
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這就是我所說
的宗教。

    這樣來規定宗教一詞的含義,實際上與普通的用法並無不同,若照這種含義來
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認為儒家是宗教。人們習慣於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
、佛教。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於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
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
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
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
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
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

    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對佛學比
對佛教感興趣得多。中國的喪祭,和尚和道士一齊參加,這是很常見的。中國人即
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

    現在許多西方人都知道,與別國人相比,中國人一向是最不關心宗教的。例如
,德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