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三十一章 誰是說謊者

[複製鏈接]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5-11-24 2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三十一章  誰是說謊者

    ――發現吞噬細胞的歡樂與苦悶

    在人類生活的漫長歲月中,七千多種疾病不斷地襲擾著人們。為了保護人類的
身體健康,眾多的醫學家前赴後繼,不屈不撓,同各種疾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要戰勝疾病,首先要搞清人體生病的原因。這個問題曾經長期困惑著人們,各
種各樣的猜測在民間流傳。後來,醫學的發展逐漸找到了科學的答案。法國化學家
路易斯.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從葡萄酒變酸、蠶病、雞霍亂和炭疽
病的研究中發現某些微生物可能是引起傳染病的根源。這個設想後來被德國鄉村醫
生羅伯特.科赫(R.Koch, 1843-1910)所證實。為此,巴斯德、科赫都獲得了
應有的榮譽。

    但是也有些人對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持懷疑態度。德國74歲高齡的衛生學家培頓
科斐(M.J.Pettenkofer, 1818-1901)為了證明微生物不足以使人致病,用自
己的身體做了一項實驗: 1892年10月7日,培頓科斐當著提心弔膽的學生和證人的
面,將一試管每毫升至少有10億霍亂弧菌的培養液一口吞下,還特意喝了一些鹼性
蘇打水,免得胃酸殺死霍亂弧菌。然後,他大聲喊道:「現在我們來看,我是否染
上霍亂!」說來也怪,這位74歲的老人竟安然無恙。人們驚訝地看到,他除了一點
不治自愈的輕微腹瀉之外,什麼病也沒有。於是,培頓科斐得出結論:「霍亂與細
菌無關!」

    今天看來,雖然培頓科斐的結論的失偏頗,但這個實驗也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
問題:為什麼同樣受到致病微生物的侵襲,結果有人生病,甚至死亡,有人卻健康
如常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人體的免疫之謎。為了揭示這個謎底,一位俄國科學家付出了
畢生的精力。他做出開創性的發現之後,在盡情地享受科學探索帶來的無窮樂趣的
同時,也曾遭到世人的冷漠與嘲笑,受到權威的壓抑和非難。這位科學家就俄國人
伊利亞.梅契尼柯夫(И.MeчeHиKOB,1845-1916)。

    梅契尼柯夫誕生在俄國南部一座城市的猶太家庭里,曾在哈爾科夫大學攻讀生
物學,因學習成績優異,曾獲金質獎章。後來到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就讀,因他的猶
太民族出身而遭到歧視。梅契尼柯夫對此憤憤不平,憂心如焚,甚至想自殺。但是,
一本剛剛出版的書給了他新的活力, 這本書就是達爾文(C.R.Dar-win,1809-
1882)的《物種起源》。這本書闡述的新穎觀點強烈地吸引了年輕的梅契尼柯夫,
使他對進化論產生了堅定的信仰。從此,梅契尼柯夫斷然擺脫猶太民族出身的精神
包袱,埋頭研究進化論,立志用實驗證明「適者生存」的理論。梅契尼柯夫躊躇滿
志,決心干一番事業。他說:「我有熱誠有才能,我天資不凡我有雄心壯志,
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研究家!」

    梅契尼柯夫在留德學成回國后,接受敖德薩大學的聘請,講授進化論。他的講
課以博學著稱,深受師生們尊敬。

    19世紀80年代,巴斯德、科赫關於微生物可以致病的發現,使梅契尼柯夫像著
了魔似的躍躍欲試,但是得不到敖德薩大學的支持。他毅然辭去待遇豐厚的教授職
務,遷居到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在面對著風光秀麗的卡拉布里亞海岸的實驗室里研
究海星和海綿。

    有一天,梅契尼柯夫在觀察海星消化食物的時候,意外地發現這種動物體內有
一種遊走細胞,就像變形蟲一樣,能夠迅速地游向食物,將食物包裹起來吞下去。
由於海星的幼體像玻璃一樣透明,可以清楚地看見遊走細胞吞下去的物質。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現象,梅契尼柯夫在柯夫在海星旁邊放置一點石蕊,海星
的遊走細胞迅速將它包圍起來,吞下去了。並且被吞噬的石蕊在海星體內的酸性環
境里變成了洋紅色。

    這個發現引起了梅契尼柯夫的奇妙聯想,他從海星遊走細胞吞噬食物的現象連
繫到人的疾病,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海星幼體內的這些遊走細胞,這些細胞
吃食物,它們吞下洋紅的細粒但它們也一定吃掉微生物!當然這種遊走細
胞就是保護海星免受微生物侵犯的東西!我們的遊走細胞,我們血液中的白細胞―
―保護我們不受病菌侵犯的一定是它們……它們就是對白細胞――保護我們不受病
菌侵犯的一定是它們……它們就是對疾病免疫的原因……使人類不受惡性桿菌戮的
就是它們!」

    從海星吞噬食物而聯想到血液細胞能吞噬微生物,這確實是驚人的富有創造性
的聯想。這是科學家的可貴品質。聯想往往是提出新穎的假說、通向新理論的橋樑。

    牛頓曾經說過: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巴斯德也說過:
「如果有人對我說,在做這些結論時我超越了事實,我就回答說:『是的,我確是
常常置身於不能嚴格證明的設想之中,但這就是我觀察事物的方法』。」的確如此,
一個能夠產生新奇的聯想並加以證明的人,往往比缺乏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人更容易
做出新的發現。梅契尼柯夫就是運用聯想的方法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奇特的設想,最
先踏上揭示人體免疫之謎的征途。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突然成為一個病理學家,
因為覺得這個想法有某些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興奮得在房間里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甚至到海邊去清醒清醒我的頭腦」。

    頭腦清醒了,思想開始冷靜下來。梅契尼柯夫感到,這個設想還缺乏證據,需
要用實驗來驗證它。他想,如果這個設想是真實的,那麼拿一個細木片刺進海星幼
體內,就應該馬上有遊走細胞來圍住它。於是,梅契尼柯夫從聖誕樹上拔了幾根玫
瑰刺戳進透明的海星體內。第二天清晨,梅契尼柯夫急急忙忙跑進實驗室觀察結果,
果然不出所料,圍繞著玫瑰刺的是一群遊走細胞。他為這些遊走細胞起了一個希臘
名字,意思是吞噬細胞,並立即將這個發現轉告他的維也納的朋友――克勞斯教授。

    回到敖德薩后,梅契尼柯夫向當地的醫生們做了一次生動的講演,題目是「論
生物體的治療力量」,使聽眾大為驚奇。遺憾的是,到此時為止,梅契尼柯夫還沒
有看到一個白細胞吞噬細菌的具體過程。這必須設計新的實驗,找到直接的證據。

    不久,梅契尼柯夫找到一種非常理想的實驗動物,並很快地有了新的發現。他
用透鏡觀察全身透明的水蚤,突然發現一隻水蚤吞下一個酵母菌芽胞。酵母菌尖利
如針的芽胞刺進水蚤的食管,穿破胃壁,滑入體腔內。在透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水
蚤的遊走細胞立刻遊了過來,將酵母菌芽胞團團圍住,并吞噬、溶解、消化了。這
個發現使梅契尼柯夫大為振奮,他馬上寫出了一篇學術論文。他寫道:「水蚤由於
它的噬細胞而獲得免疫,是自然免疫的一例……因為遊走細胞倘不在酵母芽胞侵入
體內時將其吞下,酵母就會發芽……分泌毒素,這不僅迫使吞噬細胞後退,而且完
全溶解它們,使它們死亡」。

    不過,梅契尼柯夫意識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擺在面前:能夠用透鏡看到水蚤
噬過程,是否也能在兔子身上存在?人體的吞噬細胞是什麼?它們怎樣吞噬病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梅契尼柯夫便利用兔子、狗子、猴子進行實驗,想弄清他們的
吞噬經胞會不會吞噬導致結核病、回歸熱和丹毒的微生物。

    正當梅契尼柯夫雄心勃勃乘勝追擊的時候,反對派的攻擊和責難劈頭蓋腦地襲
來。

    梅契尼柯夫最先遇到的是德國微生物學權威科赫的冷淡與藐視。梅契尼柯夫在
參加了維也納的一次學術會議之後,歸途中拜訪了科赫,滿懷期望地向他講述自己
的發現,渴望得到支持與鼓勵。可是,這位權威沒等聽完梅契尼柯夫的敘述就皺起
了眉頭,臉上流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情。當時科赫心想,我們德國學者已經發現使人
免疫的是人的血液,這位俄國人僅憑肉眼直觀地看到海星、水蚤的吞噬現象便斷言
人體的吞噬細胞能夠戰勝致病微生物,真是海外奇談!科赫以極其冷淡的態度送走
了梅契尼柯夫之後,便指示他的學生:為了捍衛德國學者發現的「體液免疫」學說,
要對這位俄國佬的「細胞免疫」理論「群起而攻之!」

    在科赫的影響下,德國學者在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猛烈反對吞噬理論。例如,老
年博學有包姆加敦每年都要在最著名的學術刊物上指名道姓地攻擊吞噬理論。哈勒
大學教授埃米爾.貝林(Emil Behring, 1854-1917) 在學術會議上大喊大叫:
「我已經證明老鼠血清殺死炭疽桿菌――使動物對微生物免疫的是它們的血,而不
是它們吞噬細胞!」

    梅契尼柯夫的所有論敵幾乎異口同聲地附和貝林,證明血液是免疫基礎的學術
論文像雪片一般飛來,當時有人誇張地說,這些論文多得可以填滿三座大學的圖書
館!

    德國的「反梅」聲浪很快波及到俄國,嫉妒梅契尼柯夫的俄國醫生立即捲入了
這個「大合唱」。敖德薩的醫生還揪住梅契尼柯夫在科研中的「失誤」大做文章。

    事情是這樣的:1886年,為了紀念巴斯德保全了16個俄國狂犬病人的生命,敖
德薩公民集資興建一個實驗研究所,梅契尼柯夫被聘為所長,負責製備征服炭疽病
的疫苗。不過梅契尼柯夫事先聲明,他要埋頭於研究吞噬理論,要訓練專門人員制
造疫苗,做實際工作。可惜負責製備疫苗的人缺乏經驗,所制出的疫苗經接種后,
使數千隻羊死於炭疽病。於是梅契尼柯夫遭到各方面的攻擊,如敖德薩醫生們說:
「這個梅契尼柯夫算老幾――他連醫生執照也沒有呢,他不過是個自然學家,區區
細菌獵人罷了――他怎麼能夠懂得預防疾病呢?」其實,那時的俄國醫生對於炭疽
病的原因和預防方法也是一無所知,可他們自恃有醫生執照便說長道短,更煞有介
事地抓住探索過程中的某些失誤散布流言,當地的報紙甚至出現了蠱惑人心的謠言,
大叫「梅契尼柯夫在散播死亡!」

    權威們粗暴的指責、學者們狹隘的妒嫉、醫生們輕蔑的嘲諷,這種種偏見匯聚
成一股巨大的浪潮,再加上實驗中的失誤,使年輕的梅契尼柯夫承受了沉重的精神
壓力,飽嘗了被人漠視的苦悶。在這種情況下,梅契尼柯夫一度動搖了,甚至還想
到自殺。

    這時,一位朋友出了一個主意,勸他請長假,獲准后梅契尼柯夫到維也納參加
一次學術會議,繼續宣傳他的吞噬理論。會後,梅契尼柯夫由維也納去巴黎,被介
紹給巴斯德。他向這位微生物老專家暢談了自己發現的吞噬現象,將吞噬細胞與微
生物之間的生死搏鬥,講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六十高齡的巴斯德在聽了他
的談話以後,深感興趣,並表示讚許地說:「梅契尼柯夫教授,我與你所見略同。
我曾觀察到的種種微生物間的鬥爭,使我深有所感。我相信你走的是正路」。

    正當梅契尼柯夫苦悶與失望之際,獨具慧眼的巴斯德給予了熱情支持與真城幫
助, 使瀕於絕望的梅契尼柯夫產生了絕路逢生之感。 他鼓足勇氣激動地請求道:
「這裡有沒有給我的位置?我只希望在你的實驗室時工作,當個名譽職工」。儘管
巴斯德所說的微生物之間的鬥爭同吞噬理論毫無共同之處,但這位偉大學者已經預
感到吞噬理論的巨大價值,當即爽快地回答:「你不僅可以到我們的實驗室來工作,
而且你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實驗室!」

    由於巴斯德和梅契尼柯夫具有相同的思維方法,這使他們經過初步的交流后就
一拍即合。巴斯德在科學研究中具有很強的直覺能力,有時在作出實驗結果之前,
就已經提出了大膽而正確的設想,然後再進行實驗加以證實,並回答批評者。正是
這種可貴的直覺能力,使巴斯德能夠在實驗資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科學地預測天
吞噬理論的前途和意義,果斷地給予支持,表現出一位導師的不凡氣度。

    在巴斯德熱烈的支持與鼓舞下,梅契尼柯夫一掃絕望與苦悶之情,毅然放棄了
敖德薩研究所的優厚薪金,投身到巴斯德研究所,踏上新的科學征程。

    1891年,在英國化敦將要舉行世界醫師大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辯論微生物和
免疫理論。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論戰,梅契尼柯夫和實驗室的所有人員9包括他的
妻子奧爾加在內)都在緊張而有秩序地工作著。一隻只獨角犀牛、甲蟲、綠蛙、鱷
魚、鱸魚、鮑魚、美西螈的體內被注了細菌,又被取樣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梅
契尼柯夫完全沉浸在為科學獻身的忙碌之中。

    這時,有一位德國微生物學家發表文章宣稱:梅契尼柯夫的吞噬細胞雖然能夠
吞噬微生物,但它們不是防守者,只是清道夫――它們只能吞吃死的微生物。言下
之意還是吞噬細胞沒有免疫功能。

    反對者的意見雖然有些令人惱火,但也會起到積極作用。一個冷靜的、嚴肅的
科學家應該善於利用論敵的挑剔將自己的理論推向新的高度。

    梅契尼柯夫此時對自己的理論充滿自信,他不久又設計出新的實驗:他將霍亂
弧菌注入豚鼠體內,幾天之後將這些豚鼠殺死並剖開,用一支玻璃吸管吸到含有吞
噬細胞的粘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過了一會兒,離體的吞噬細胞死亡了,破裂開
來,被它吞下去的霍亂弧菌飛跑出來。為了證明這些被吞下又飛跑出來的霍亂弧菌
是活的,並能使人致病,梅契尼柯夫將這些霍亂弧菌注射到健康豚鼠體內,不久這
些豚鼠就被霍亂奪去了生命。這個實驗令人信服地證明,吞噬細胞確能吞噬活的微
生物。

    為了揭示人體吞噬細胞的功能,梅契尼柯夫和他領導下的助手們,都不顧犧牲
生命的危險,吞服了霍亂弧菌,而他自己吞下去的比誰都多。他的助手朱彼勒竟因
此死於霍亂。梅契尼柯夫對朱彼勒的犧牲,非常惋惜,他悲痛地說:「朱彼勒死了,
我也決不活下去」他曾幾次自殺,只是由於賢慧的妻子奧爾加日夜提防才得以倖免。

    痛定之後,梅契尼柯夫總結道:「同樣吞服了霍亂弧菌,為什麼會引起極不相
同的結果?這要看各人的吞噬細胞是否起作用」。在當時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梅
契尼柯夫用注射器從吞服了霍亂弧菌的健康人體內抽出血液,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
察,無論如何總是找不到霍亂弧菌(當然這是找不到的)。於是,他得出結論,這
是由於身細力壯者的吞噬細胞吞噬了霍亂弧菌的緣故,吞噬細胞保護著人體不受微
生物侵襲。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無法看到人體內的吞噬細胞吞
噬微生物的具體過程,因為人體內的吞噬過程不像水蚤吞噬酵母菌芽胞那樣直觀可
見。這也可能是德國微生物學家拒不承認吞噬理論的原因之一。在倫敦召開的世界
醫師大會上,雙方論戰的激烈程度達到了頂點,甚至發展到有失尊嚴地互相攻訐。
德國人指責梅契尼柯夫說:「你是說謊者!」梅契尼柯夫寸步不讓地回擊道:「恰
恰相反,說謊的是你們!」

    雙方的論戰前後持續了二十多年。爭論激烈之時,便是矛盾接近解決之日。19
世紀末,鏖戰緩和下來了,論戰雙方的功過是非也慢慢做出了公正的結論,細胞免
疫現象得到更多實驗資料的證實。當我們回顧這場爭論的歷史過程時,可以看出:
有時由於人們認識角度的差異,導致觀點上的片面性,從而使某個即使正確的理論
難以通過。因為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上,人人都偏愛自己的發現,信賴自己的實驗資
料,由此產生的自信往往使人陷入片面性。某個領域的權威學者由於其成就已經得
到公認而成為該領域的最高仲裁者。他們對某個新發現的排斥態度可以變成一個動
員令,驅使其追隨者向新理論發動一場理論「圍剿」,其攻勢之猛烈有時可能使新
理論的發現者產生動搖,甚至使研究被迫中斷。這對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損失往往是
難以估量的。 這就是我們必須經常重溫科學蒙難歷史的理由所在。 恩格斯指出:
「我們還差不多處於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會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後代,大概比我
們有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前車覆,后
者誡」,是有助於科學進步的。

    同時,科學家在堅持、捍衛自己的科學發現過程中,應該認真聽取反對意見,
冷靜分析這些反對意見中的合理成分,用來審核自己的觀察、實驗中的紕漏,將反
對意見變成推動自己理論更加完備起來的動力。每個研究人員都應該客觀地對待別
人的新發現,既衷心祝賀新理論的誕生,又耐心地指出其不足之處,就像期望別人
公正地對待自己那樣。這樣一來,就可以使爭論的雙方減少不必要的糾葛與煩惱,
化阻力為動力,推動科學的迅速發展。這些科學發展史中的經驗教訓,如今已經變
成科學研究的道德準則,成為科學工作者的高尚美德了。

    1900年,梅契尼柯夫發表了《二十年來對傳染病的免疫性研究》一文,系統地
論述了人體的白細胞和肝、脾內及細胞吞噬微生物的特性,正式提出最初的噬菌細
胞免疫學說(Phagory-tentheorie),1908年,諾貝爾獎金委員會決定授予梅契尼
柯夫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從此以後,梅契尼柯夫的處境大為改變,當他出席某些學術會議走進會場的時
候,受到了人們由衷的景仰和歡呼,連過去一度拚命反對他的德國人也向他熱烈鼓
掌,表示敬意。人們的稱讚和尊敬是對艱辛勞動的最好報償。梅契尼柯夫軟慰地看
到,從此探索微生物致病機理和人體免疫現象已成為一門正式專業,大批年輕有為、
受過專門訓練的醫生參加到這個行列中來。他們毫不懷疑吞噬細胞吞噬病菌的現象,
並且他們不滿足於臆測性質的答案,而是用科學實驗一步一步地揭開了人體免疫之
謎,免疫病理學終於日臻完善,成為人們戰勝傳染病的有力武器。在人們為免疫學
的進步而熱烈歡呼的時候,始終沒有忘懷為這項研究奠定基礎的開拓者――梅契尼
柯夫。

9

主題

714

帖子

15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1
沙發
karlsql 發表於 2005-11-28 02:41 | 只看該作者
如果梅契尼柯夫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上帝會指引我們,人類不應該問為什麼,結果會怎樣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64

帖子

3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6
3
tankzj 發表於 2005-11-28 05:04 | 只看該作者
如果梅契尼柯夫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上帝會指引我們,人類不應該問為什麼,結果會怎樣呢?

大家都病死唄,去見上帝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