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備受矚目的中國國產B611短程戰術彈道導彈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6 0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備受矚目的中國國產B611短程戰術彈道導彈

  蔣建平

  2004年珠海國際航空航天展上,首次亮相的國產B611型短程戰術彈道導彈系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據參展方稱,這型外號為「枕木」的導彈主要用於外銷出口。這種新型導彈的設計思想、作戰使用情況以及系統組成,非常類似俄羅斯配備集團軍的「圓點」短程彈道導彈系統。對比中俄兩種系統在各方面的技術戰術指標,可以看出中國短程彈道導彈技術的水平。

  台媒稱,雖然B611主打於外銷市場,但仍有研究人員認為,B611對台灣海峽也會形成威脅,如果將導彈布署在大型船隻上,以其150千米的射程,仍可以打到台灣。

  圖1:B611固體戰術地地導彈系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沙發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6 03:34 | 只看該作者
  發展思維對比

  
現代戰役和戰術級別的淺近縱深通常為30至150千米。在這個範圍內,通常分佈有敵方的指揮機構駐地、集結地、通信樞紐、交通運輸樞紐、彈藥及補給品堆積地、遠程火箭炮兵發射陣地、前線航空兵基地、重要的交通隘口、雷達和防空系統陣地等點目標。以往打擊這類處於前沿後方的目標,主要依靠遠程榴彈炮、火箭炮和戰術航空兵。

  目前,俄羅斯用於裝備集團軍炮兵、打擊淺近縱深的「芍藥」203毫米遠程榴彈炮使用普通榴彈的最大射程大約為37.4千米,而使用火箭增程彈的射程也僅有47.5千米。中國目前用於出口的203毫米火炮指標稍微低於「芍藥」。由於這類重型遠程榴彈炮非常笨重,而且要避免遭到敵方炮兵的毀傷,因此通常在前沿後方較遠的地區靠後部署,這導致其火力射界覆蓋敵方縱深的範圍遠遠小於最大射程,因此很多目標沒有被納入火力殺傷射界。如冷戰時期蘇聯陸軍的重型遠程榴彈炮通常部署在前沿內5至20千米的範圍;而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M-117型遠程榴彈炮轟擊蘇伊士運河的渡口時,即使極力靠前部署也在裝甲部隊前鋒2千米以內,不能將埃及的防空導彈系統和目標指示雷達納入射程。47千米的路程對於具有強大機動能力的現代地面部隊來說,無論是進行前沿補給還是提供增援都不成問題。只有將遠程炮兵的殺傷範圍深入敵方縱深70千米以上,迫使其將淺近縱深內的重要目標后移部署,才能造成其補給和增援的困難,同時能夠破壞其地面防空系統和戰場指揮通信對前沿的可靠保障。世界各發達國家目前都是採用遠程火箭炮來遂行這類縱深打擊使命。

  最早裝備遠程多管火箭炮的美國陸軍經過多年的實戰,改變了過去對短程戰術彈道導彈的看法,重新裝備了這類武器。美國陸軍這種觀點的轉變是基於現代炮兵作戰模式的轉變以及遠程火箭炮的局限。雖然美國M-270遠程多管火箭炮系統最大射程達70千米,能將淺近縱深內諸如防空導彈陣地等納入射程,且進行連續射擊時火力兇猛,然而卻容易遭到敵方遠程火箭炮的反擊。遠程火箭炮命中精度不足,需要多發射擊才能有效毀傷目標。多管火箭炮射彈需要間隔時間消除前發造成的振動,這也使得火箭炮射擊過程被拖長。現代自動化的炮位偵察雷達能夠在數秒內通過捕捉火箭彈道反推發射陣地,迅速組織反擊,因此遠程火箭炮系統在戰場上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當前,最大射程為70至100千米的遠程火箭彈炮並不受國際條約和協定的限制,因此在國際軍貿市場上公開出售,被第三世界國家大量裝備。這導致遠程火箭炮系統的迅速擴散。中國和俄羅斯都是大量研製和裝備遠程火箭炮系統的國家,同樣面臨美國陸軍遭遇的縱深打擊火力和反炮兵作戰問題。這導致三個國家都在利用彈道導彈的技術優勢地位,研製新型的遠程戰術精確打擊武器系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3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6 03:34 | 只看該作者
  從50年代以來,無論是蘇聯還是現俄羅斯都在師炮兵配備了「蛙」式遠程火箭。儘管技術手冊表明它能夠安裝常規戰鬥部,但這種非制導火箭並沒有常規戰鬥部毀傷所需要的命中精度,主要用於發射戰術核武器。70年代末期爆發的兩伊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表明,這類戰術縱深打擊武器使用常規戰鬥部的場合遠比使用核戰鬥部頻繁得多。由於「蛙」式火箭有足夠的精度保證常規戰鬥部毀傷目標,阿富汗的蘇軍通常採取齊射戰術,試圖通過火力覆蓋來彌補精度不足。然而蘇軍每個作戰師僅配備5輛「蛙」式火箭發射車,每輛發射車僅有1具火箭發射架,即使5輛齊射也難以有效覆蓋目標區域。蘇聯曾經動用「飛毛腿」導彈對難以通行的阿富汗山區游擊隊營地或村落實施打擊,在這種遠程戰術打擊的初期作戰中,遭遇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合適的戰鬥部形成一定的殺傷面,當時僅裝有高爆破片戰鬥部,後期蘇軍採用集束戰鬥部才使得這類武器取得較好的戰果,造成目標區傷亡慘重。70年代末期,蘇聯開始研製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短程戰術導彈系統,以取代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飛毛腿」導彈系統。固體火箭發動機對於戰術短程彈道導彈意義重大,不僅減少了燃料運輸與儲存等問題,還大大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射擊戰術目標的時機往往稍縱即逝,縮短髮射準備時間和快速射擊,使作戰效率大大提高。80年代「圓點」導彈是蘇聯歷來注重淺近戰術戰役縱深打擊手段的延續和發展,與之配套的各種戰鬥部使部隊在常規衝突中能夠靈活使用這類武器。

  在90年代以前,中國陸軍直接隸屬戰術和戰役級別的縱深打擊武器基本是空白。50年代的「東風」1型短程彈道導彈從射程上看似乎可以用於戰術戰役縱深打擊,但這類導彈系統在中國被劃歸第二炮兵,當時的陸軍軍師沒有控制指揮權。這種指揮組織結構根本不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東風」1型導彈只能作為對固定目標的打擊手段。

  圖2:中國新型B611是一種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戰術型地地導彈武器系統,一輛發射車可同時載兩枚導彈,導彈封存於發射箱內。與在1999年閱兵式看到的「東風」系列及過去出口多國的M族系列戰術導彈相比,B611令人眼前一亮

  

  「東風」1型導彈發射準備時間極長,燃料存儲、運輸與技術檢測校準等環節非常繁瑣,難以滿足隨時開火射擊的要求。80年代末期,中國裝備了大量「東風」-11和「東風」-15近程彈道導彈,射程在300至600千米左右;在紅旗-2地空導彈基礎上發展的M-7短程導彈也大量裝備,彌補了短程戰術戰役縱深打擊手段的空白,然而這些導彈直到90年代末才被劃歸集團軍指揮。目前出口型號的B611「枕木」系統,是中國戰術戰役縱深打擊武器發展的一個側影。按照慣例,每種出口武器裝備都有性能更好的相應型號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因此中國陸軍很可能有同類制式裝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4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6 03:35 | 只看該作者
  性能對比

  
與蘇聯或俄羅斯陸軍要求不同的是,中國地面部隊面臨台灣海峽作戰問題,戰術戰役縱深達130千米以上,而蘇聯當時主要針對北約地面部隊,戰役縱深比台灣海峽小得多。這導致了中國短程導彈的最大射程通常高於蘇聯或俄羅斯的同類武器。這種本國特色在中國出口武器系統上也打上了烙印。最初蘇聯研製「圓點」導彈最大射程為70千米,直到後來改進的「圓點」-У才達到120千米。中國的「枕木」公布的射程為150千米,超過了俄羅斯「圓點」-У系統。在打擊相同距離上的目標時,「枕木」能夠部署在比「圓點」更靠近後方的陣地,因而更有安全保障;在前出部署時,「枕木」能夠打擊更大範圍內的目標,使用靈活性和威懾能力較「圓點」系統高。

  戰術戰役目標主要分為重要點目標和面目標。通常,指揮所、通信站和雷達等被視為點目標,也就是投射單個戰鬥部能夠毀傷的目標,而停機坪上的飛機、集結地的裝甲車輛和人員等屬於投射單個戰鬥部不能摧毀的目標,視為面目標。因此戰術戰役短程導彈需要針對兩種不同性質目標進行戰鬥部配置。由於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用於彈道導彈的各種常規戰鬥部,因此「圓點」系統配備的戰鬥部較為成熟和豐富。俄羅斯資料表明「圓點」導彈可採用多種集束戰鬥部和高爆破片殺傷戰鬥部。中國B611導彈的說明書也標明可採用集束戰鬥部和高爆破片戰鬥部,但中國的集束彈藥發展較俄羅斯起步晚,品種不如俄羅斯豐富。不過,B611「枕木」主要用於出口,其戰鬥部空間能夠兼容俄羅斯和西方標準的集束彈藥安裝架,因此能夠適用於各種裝備制式的國家。

  由於射程在150千米以內,「圓點」和「枕木」導彈都採用大氣層內飛行彈道,而不是中遠程彈道導彈那種大氣層外飛行彈道,因此無需採用垂直發射,直接採用類似遠程火箭炮那樣的傾斜發射即可。這兩種導彈的發射架裝置都沒有中遠程彈道導彈那樣的旋轉底盤用於對準射面進行瞄準。俄羅斯的「圓點」導彈採用6×6裝甲越野車底盤,單發滑軌式發射架基座固定對向底盤車縱軸,可以進行左右15度的扇面調整,因此瞄準時從發射車車頭方向初步對準目標,保證目標位於左右15度扇面內,然後調整發射架進行精確瞄準。對戰術戰役縱深目標的火力作戰中,快速打擊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從這個方面看,中國的「枕木」系統更具有作戰性能上的優勢。中國的「枕木」系統採用北方賓士8×8的2629型底盤,,由雙發快速裝卸式發射箱發射。從參展實物看,射向可以進行左右90度以上的調整,但卡車支撐千斤頂似乎難以做到大角度發射,相關資料沒有詳細介紹。可以肯定的是,「枕木」的發射系統比「圓點」先進,不僅調整射擊扇面遠比「圓點」大,而且是雙聯裝,快速打擊火力強大。此外「枕木」系統採用密封箱式發射,維護性和勤務性能要好於「圓點」系統。中國「枕木」系統底盤有快速裝填結構,依靠運輸車輛對接就能通過搖柄將空發射箱搖回運輸車,或者將運輸車上的後備導彈箱搖上騰空的發射彈架完成裝填。俄羅斯的「圓點」系統雖然發射后無需卸下空發射箱,但需要專門的運輸裝填車用起重機吊臂和專用吊具,從裝填車內起吊後備彈安放到發射架,這使得導彈在裝填過程中容易被磕碰。俄羅斯為此專門製造了彈頭罩,供導彈裝填時防護頭錐,同時採用摺疊彈翼,裝填后再將彈翼就位,以防止在裝填過程中碰壞氣動面。中國「枕木」則沒有這些環節,重新裝填速度快得多,也簡便得多。

  圖3:俄羅斯的「圓點」導彈發射車為 6x6 輪式,車體呈廂形,底盤較高,車首呈船形

  

  精良的慣性制導系統和操縱執行機構是短程戰術彈道導彈命中精度的保證。體小空間有限,而且大量使用又要求造價低廉,因此較多採用造價較低的捷聯慣導系統制導,很少採用昂貴且體積較大的平台慣導裝置。「圓點」和「枕木」系統都是採用捷聯慣導系統。彈道導彈制導系統的核心部件是高精度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裝置。俄羅斯在蘇聯時期主要採用機電式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直到90年代末期才逐漸採用繞性元件或激光陀螺儀。相對機電式慣性裝置,激光陀螺儀和高精度繞性裝置精度較高,因此俄羅斯在90年代裝備的「圓點」-У系統儘管射程較初期的「圓點」系統高出50千米,但命中精度不僅沒有下降,還有大幅度的提高。90年代末期,俄羅斯計劃換裝部分「圓點」系統的慣導部件,但由於經費緊張,導致工作僅僅是試驗性的。中國在90年代初已經完成了激光陀螺儀和精密繞性慣性元件等的研製工作。由於「枕木」系統研製設計時間遲於先進元件定型,因此「枕木」系統不太可能採用老式複雜的機電慣性元件作為感測器,而會採用價格低廉精度高的先進感測器。在很多發行的科普雜誌上刊登的廣告中,一些國產慣性感測器元件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遠遠超過了俄羅斯目前的製造工藝。由此推測,中國的「枕木」制導元件精度會稍高於俄羅斯的「圓點」,但是導彈命中精度很可能相當,因為慣導系統誤差主要隨時間積累,短程導彈全射程時間差異不大,致使精度提高有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5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6 03:37 | 只看該作者
  圖4:中國新型B611戰術地地導彈車所使用的導彈模型

  

  發射陣地定位是快速遠程打擊的重要環節。確定發射陣地和目標的坐標,才能計算導彈射向和射程,測量陣地所在地區的重力加速度,才能取得彈道垂直面的高度基準。以往主要由測地車輛預先測量多個預選陣地坐標和重力加速度,發射車輛則在這些陣地往來機動。這種陣地定位方法在機動作戰變更陣地時準備時間過長。現代作戰要求隨時能夠快速瞄準發射,這就提出了快速定位和快速測量重力加速度的要求。「圓點」導彈系統採用俄羅斯的格羅納斯衛星定位裝置,能夠在1分鐘內完成陣地和目標坐標定位,而重力加速度測量也能在相同時間內完成,這使得「圓點」導彈從一級戰鬥準備狀態到點火只需要2分鐘,從行軍狀態到完成展開和進入點火的需要16分鐘。中國「枕木」系統同樣採用俄羅斯的格羅納斯衛星定位系統,因此從一級戰鬥準備狀態到點火的時間不會超過俄羅斯的「圓點」,而從行軍狀態到發射點火的時間可能會比「圓點」短得多,因為「枕木」無需裝填,且發射架有大射面迴轉角度,停車降下千斤頂后就能升架開火。

  「枕木」和「圓點」導彈都是大氣層內飛行彈道,實際上更像飛航式導彈模擬彈道導彈飛行。這種彈道設計無需飛航式導彈那麼多裝置來保障飛行過程和命中精度,而是按照發射點到目標點之間的重力計算彈道與感測器測量的實際彈道位置進行比較,只要保證兩者誤差在預期範圍內就能夠命中目標。由於在大氣層內飛行,「圓點」導彈採用柵格空氣舵而沒有採用燃氣舵。在稠密大氣層內柵格舵的效率低於燃氣舵卻高於普通空氣舵,同樣能夠在起飛段速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發揮調整作用,但是卻不能提供姿態升力,因此俄羅斯在彈體中部安裝了升力彈翼,以平衡氣動力矩。在珠海展出的「枕木」導彈模型採用尾翼結構,由尾翼提供升力與推力中心平衡,這類布局的大氣層內慣性彈道有點特別,更加接近通常意義上的彈道導彈彈道。但是彈體模型沒有顯示出採用何種控制舵。根據1998年《簡氏防務周刊》刊登的有關中國M-7導彈的報道,「枕木」很可能採用燃氣舵。

  俄羅斯「圓點」導彈系統包括發射車、裝填運輸車和運輸車。其中發射車和裝填運輸車都採用6×6裝甲越野車底盤,而運輸車則是普通的烏拉爾半掛拖車。俄羅斯的設計思想是發射車和裝填車都需要在各種地形上機動部署,而且可能因陣地暴露而遭受反擊,因此需要採用裝甲越野卡車,運輸車主要在後方基地和技術陣地之間活動,而且縱深部署的技術陣地通常有較好的道路條件,因此採用普通半掛卡車即可。中國「枕木」系統全部採用賓士越野卡車作為底盤,通用化程度高。此外,其出口的國家主要針對中東,那裡地勢相對平坦,越野卡車足以適應多數地形和道路。珠海航展中,有關廠家沒有提供配套車輛的具體情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6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6 03:37 | 只看該作者
  艦船發展的可能性

  
艦船發射需要發射裝置的穩定系統或者增加彈上自動控制裝置的余度。通常,彈道導彈只有15度左右的調整範圍,發射升空后,導彈自毀裝置解鎖,如果彈體姿態誤差超過這個範圍將會自動接通自毀電路引爆導彈。而「圓點」和「枕木」導彈屬於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而且採用傾斜發射,這使其受低空氣流干擾很大,通常會放寬姿態失穩限制角度閾值。大型船隻搖擺幅度小,在海況較好的情況下能夠搭載「枕木」進行發射。

  圖5:美國研究員認為,中國大陸如果將此型導彈部署在大型船隻上,其150千米的射程,一樣可以打到台灣本島。如果攻佔澎湖,也可前進部署直接轟擊台灣。平時,它可控制過往台灣海峽的航道

  

  廠家一再強調該型導彈系統主要開拓海外市場,珠海航展現場也有很多專家認為「枕木」系統150千米的射程威懾台灣非常勉強。包括台灣方面的專家也認為,大陸在大型船隻上搭載「枕木」系統,未必能夠打擊台灣縱深目標,等等。這些論調都過於輕視大陸導彈研製能力。

  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彈道導彈如增加射程多數時候只要變更燃料型號,或者添加成分就能做到,最簡單的辦法是加長燃料艙段。能夠研製各種射程的先進彈道導彈的國家,燃料和添加劑的研究實力也是非常雄厚的,而更改彈體長度或燃料箱容積是我們運用自如的基本能力。因此大陸無需像台灣專家預測的那樣,肯定有更完善的系統和產品。即便「枕木」系統不部署到台灣海峽,瞄準台灣的導彈也足夠台獨勢力消受的了。台灣「國防部」副部長霍守業聲稱,大陸發展新式導彈情況都在台灣當局「掌控」之中,但是短程低成本的彈道導彈可以大量生產,齊射火力又類似遠程多管火箭炮,台軍無法干擾也根本沒有能力攔截,即便「掌控」又能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主題

250

帖子

21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8
7
忠言逆耳 發表於 2005-11-26 17:19 | 只看該作者
B611是在90年代末期與土耳其聯合研製的地對地戰術導彈,2003年才定型。至今,沒有列裝,也沒有量產。這是在東風-15型基礎上開發的出口型,土耳其與我軍目前對此產品均無胃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40

帖子

7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2

積分
72
8
暴雨 發表於 2005-11-26 20:41 | 只看該作者
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5

主題

2102

帖子

81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5
9
carrt 發表於 2005-11-27 10:00 | 只看該作者
雞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