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未來的「重慶保衛戰」

[複製鏈接]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殺銀 發表於 2005-11-26 2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未來的「重慶保衛戰」

  王維洛

  編者按為編輯所加。僅供參考。

  《編者按》伊人給華夏文摘編輯部的信,質疑王維洛先生在本刊發表關於三峽工程有關文章中所言「移民250 萬」和「不淹武漢就得淹重慶」,王先生特撰此文作為答覆。原文約一萬七千餘字,涉及諸多專門技術細節,如水力坡降、水位落差、水流動能與位能的函數關係、庫容計算、黃河三門峽工程的教訓,等等,因篇幅所限,加上本刊並非專門水利技術雜誌,故而作了一定刪節,由此若減弱王文的說服力,概由本刊負責。

  長江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線為海拔175 米。在三峽水庫淹沒區內,處處可以看到海拔175 米的紅色標誌線。未來三峽水庫的水位將上升到這根紅線處,在這根紅線之下的居民都要遷移。

  但是,正是這根淹沒紅線,成為三峽工程論證錯誤活生生的記錄,因為將來當長江水庫大壩壩址處蓄水位升高到海拔175 米時,三峽庫區內的絕大多數紅線,不是正好在水庫的水面邊上,而是在水庫水面以下,有的甚至在水面以下幾米、十幾米,以致幾十米。本文將討論為什麼按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 米畫一根水平線,來確定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是錯誤的,這個錯誤的後果將是什麼。

  一、三峽水庫淹沒區的長度怎麼比三峽水庫的長度短?

  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會議決定∶三峽水庫不能淹重慶市,三峽工程的水位高程定在海拔200 米,其主要依據就是重慶市朝天門碼頭的最高一級台階的高程為海拔200 米。這個原則與在同一時期決策建設的黃河三門峽工程是一樣的,只考慮水庫上游大城市的利益,黃河三門峽工程不能淹渭河旁的西安市。再者,就是認為水庫的水面是平的,三斗坪處的三峽大壩正常高水位海拔200 米,那麼水庫水位在重慶市處也是海拔200 米。成都會議兩年前,也就是在1956年,毛澤東寫下「高峽出平湖」的詩句,誰又會去懷疑這個水庫的水面不是平的呢?一晃到七十年代後期再次提出興建三峽工程時,重慶市的建設已經擴展到海拔185 米的地區,所以八十年代年初鄧小平發表談話贊成海拔 150 米的方案,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興建三峽工程提案,正常蓄水位海拔175 米(壩頂標高海拔185 米),比鄧小平所贊成的150 米方案整整高出25米。

  從1958年到1992年,在三峽工程的規劃設計的移民安置計劃中,都是以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來確定淹沒範圍的,三峽大壩壩址處的正常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尾部的水位也一般高。以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的平面,來確定三峽工程的淹沒範圍,是個最簡易的辦法,只要在地形圖上沿海拔175 米的等高線,與三峽大壩畫一個封閉區,這就形成了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三峽工程論證移民專家組還考慮到三峽水庫的風浪影響,在海拔175 米基礎上,又加高了兩米風浪高,以海拔177 米來劃定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

  根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計算,三峽水庫淹沒區的長度為565.7 公里。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副組長張岳寫道,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 米,二十年一遇回水終點在巴縣的木洞鎮,距壩址的距離為565.7 公里,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沒陸地的面積為632 平方公里(張岳∶《三峽工程的移民問題》,收在未公開發表的三峽工程論證一書中,第125 頁)。移民專家組根據這個淹沒範圍,統計出三峽工程移民人數為113.18萬(包括了三峽工程建設期間二十年的人口增長)。但論證報告中的這個移民淹沒範圍長度565.7 公里確確實實是個大錯誤,根據中國政府向國內外發表的三峽工程技術數據,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75 米,水庫長度為663 公里,水庫面積為1084 平方公里(DASDREI ―SCHLUCHTEN―PROJEKT ,CHINAHEUTE,MAI1995 ,S.35. 三峽水庫的長度也有667 公里長一說,如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移民研究》,武漢,1997年,第9 頁)。與移民組的數據相比,水庫面積沒有變化,而三峽水庫的長度要比淹沒區長度565.7 公里長出97.3公里。按照常理,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區,最起碼也要和三峽水庫一般長,而且還要長一些才對,因為淹沒範圍至少還考慮了2 米的波浪高。如果三峽水庫淹沒範圍的長度不是565.7 公里,而是663 公里,那麼,三峽工程的淹沒損失和移民人數都要大大增加。不是水庫長度663 公里這個數據有錯,就是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長度565.7 公里是錯誤的。無論如何,這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的一個錯誤!

  二、航道與水庫淹沒區

  三峽工程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要使重慶以下終年可通萬噸江輪(長江流域辦公室∶《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要點》,1959年編印),從上海直達重慶。通過水庫大壩的壅水,使壩址到重慶航道的水深加大,才使得萬噸船隊能夠從宜昌抵達重慶港。如果三峽水庫水位在海拔175 米時,水庫的壅水才淹沒到重慶下游的巴縣木洞鎮,那麼只有從壩址到巴縣木洞鎮的航道有所改善,而從巴縣木洞鎮到重慶港的數十公里航道並沒有得到改善,萬噸船隊只能行駛到巴縣木洞鎮,只有從巴縣木洞鎮到重慶航道的水深也加大了,萬噸船隊才能直達重慶。這樣,重慶處的水位必須有所升高;重慶的水位升高了,三峽水庫淹沒區的終點應在重慶或重慶以上的地區,三峽水庫淹沒區的終點絕不可能在重慶下游的巴縣木洞鎮。根據同一個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的航運報告,「在三峽庫區範圍內,由於水位升高,隨水庫回水渠化川江約700 公里」(長江水利委員會編∶《三峽工程永久通航建築物研究》,武漢,1997年,第11頁)。就是說三峽水庫的長度應該是700 公里,而不是565.7 公里,水庫淹沒範圍的長度也應該起碼在700 公里以上才對。

  如此來看,如果水庫淹沒範圍長度只有565.7 公里,萬噸船隊不能到達重慶;如果萬噸船隊能直達重慶,那麼三峽水庫淹沒區也必然包括重慶市。兩者中只有一個是可能的。在這裡又看到了,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是一錯再錯了!

  三、最高防洪蓄水位和水庫淹沒區

  據說建設三峽工程的最主要的目標是防洪。1998年洪水災害后,有人認為,如果三峽工程已經建成的話,何愁大江逞凶狂?三峽水庫有防洪庫容221 億立方米,把洪水攔蓄在水庫中,可以減輕下游的洪水災害。水庫攔蓄洪水,水庫的水位上升。1992年批准三峽工程時,三峽工程只公布了海拔175 米的正常蓄水位和大壩壩頂高程海拔185 米,水庫的最高防洪蓄水位並沒有公布。而水庫的最高防洪蓄水位是水庫工程的重要數據之一。確定水庫淹沒範圍的應該是水庫的最高防洪蓄水位,而不是正常蓄水位。1998年三峽工程建設公司總經理陸佑楣透露,三峽水庫的最高防洪蓄水位是海拔180.4 米。就是按照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的平面計算,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應在海拔180.4 米,而不是在海拔175 米。當三峽水庫壩址處的水位達到海拔180.4 米,在三峽工程淹沒區內處處可見的海拔175 米紅線,都在水庫水面以下,這是不容置疑的。

  四、泥沙淤積和水庫淹沒區

  三峽工程技術上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解決水庫的泥沙淤積,可行性研究採用排渾蓄清的方案,就是在汛期利用洪水的衝力,把泥沙衝到水庫大壩的下游去,而在枯水期,長江中的泥沙含量較少,可以蓄水發電通航。如果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的話,三峽水庫大壩處的蓄水位海拔175 米時,水庫淹沒區的末端巴縣木洞鎮處的水位也是海拔175 米,在這兩點之間沒有水流存在,而且,這個565.7 公里長區段內的任何一顆泥沙粒也不會向前運動,而只會落在水庫底,根本不可能實施排渾蓄清措施。如果泥沙淤積問題不解決,三峽水庫的經濟使用只有五十年,不可能使用一千年,更不可能千秋萬代。

  另外,在工程論證中,移民組計算水庫淹沒範圍和移民人數時,採用的邊界條件是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三峽水庫不存在水面坡度;而泥沙組卻是從完全不同的一個邊界條件出發,三峽水庫的水面不是個平面,而是存在水力坡降,這個水力坡降越大,對解決泥沙淤積問題越有利──「排沙要求三峽水庫以蓄清排渾方式運行。入庫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要求水庫在不發生較大洪水時維持防洪限制水位運行,儘可能使庫區保持較大水面比降,有利於排沙」(長江水利委員會編∶《三峽水庫綜合利用與水庫調度研究》,武漢,1997年,第169 頁)。

  宜昌至重慶的長江河段在自然河流狀態下,兩地水位差為120.6 米,以常年平均水位計,兩地水位差為121.2 米,平均水力坡降約為萬分之二。正是這120 余米的水位差,才使得浩浩蕩蕩的長江水,以迅猛的流速穿過這狹窄的三峽河谷,才有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詞描繪了船速(水流)之快,也間接地闡述了白帝城較江陵的地勢水位要高,這是千里江陵能夠一日還的原因。

  由此可見,三峽工程論證不顧移民組和泥沙組在論證中所採用的假設條件的不同,硬將兩個結論拼湊在一起,得出三峽工程移民人數113 萬和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基本可以解決的論證。未來的三峽水庫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狀況:如果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沒有水力坡降,就無法實現排沙,泥沙淤積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水庫就會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被淤滿;如果水庫水面不是個平面,存在水力坡降,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還要大大擴大,移民人數還要大大增加。如果移民組的論點是正確的,那麼泥沙組的論證就是錯誤的,反之亦然。試問是泥沙組的「矛」銳利,還是移民組的「盾」更結實?

  五、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平的嗎?

  根據設計,三峽水庫的防洪限制水位為海拔145 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 米,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 億立方米。在水庫運行百年之後,防洪庫容仍可保留85.8%(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說明附件,1992)。如果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平的話,人們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簡單方法估算出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水庫的縱剖面的形狀就接近一個直角三角形(參見∶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泥沙研究》,武漢,1997年,第76頁,圖3 ―9 ),這樣算出來的庫容為99億立方米,離設計的水庫防洪庫容221 億立方米相去甚遠。可見,在計算移民範圍和人數時,一些專家們採用的假設是三峽水庫的水面是平;而在計算水庫防洪庫容時,另外一些專家們則不認為峽水庫的水面是平。從某一個專業報告來看,這些結論都不錯(專家們在各自的專業報告上籤了字),但是把這些結論連同前提條件都放在一起檢查,就矛盾百出了。

  三峽工程是要利用水流發電,水庫中的水在不停的運動之中,而不是一灘死水。河水進入水庫后的運動,其水力學性質屬於明渠漸變不恆定流動,其特點是∶庫區斷面的水力要素(水位,流速,流量等)都隨著時間而變化。受庫周,庫床阻力和水庫的調蓄作用,洪水波狀自入庫斷面至壩前逐漸坦化,成為楔形曲線,而不是一條水平線。庫區沿程的水位均要高於大壩出水口的水位,只是在距大壩不遠的地方,水位抬升比較平緩,隨著距大壩距離的增加,水位抬升增快,在庫尾地區,水位抬升最大,接近自然河流時的洪水期的河流水力坡降。從壩址處到水庫末端的水力坡降的變化,就是從接近零的坡度,逐漸增長,直到末端接近自然水力坡降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三。事實上,從已經建成的葛洲壩水庫的水面變化,就可一目了然:

  1 、水庫的水面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曲面,水力坡降不是零;

  2 、在距壩址近處,水力坡降小,隨著距壩址的距離的增加,水力坡降逐漸增加,增加速度也隨之加快;

  3 、流量大時,平均水力坡降大;流量小時,平均水力坡降小。

  既然葛洲壩水庫存在水力坡降,那麼三峽水庫怎麼可能是個平面呢?當三峽大壩處的水位為海拔175 米,600 多公里之外的三峽水庫末端重慶市的水位要大大高於海拔175 米。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洪水,三峽工程壩址處和葛洲壩大壩經歷了八次洪峰。當第六次洪峰來臨時,洪峰流量達 56400 立方米/秒,略大於長江常年洪峰流量,根據中央抗旱防汛指揮部的命令,葛洲壩大壩要承擔削減洪峰的任務,削減1000立方米/秒洪峰量。由於葛洲壩水庫的入庫水量大於出庫水量,葛洲壩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67米。而在這時,葛洲壩上游三十餘公里處的三斗坪三峽工程壩址處的水位是不是也仍然保持在海拔67米呢?因為根據三峽工程移民組的觀點,水庫的水面是個平面,所以三斗坪的水位必須也是海拔67米。但是實際上,三峽工程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69米。就是說,在距壩址約三十八公里的距離內,水位上升了2 米,水力坡降約為6 米/100 公里。由此推理,在三峽工程建成后,一旦決定要利用三峽工程來攔蓄洪水或是削減洪峰時,三峽工程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175 米時,距三峽工程壩址600 多公里之外的重慶市處的水位將遠遠超過海拔175 米。

  在這裡不妨採用三峽工程泥沙組所給定的三峽水庫平均水力坡降7 米/100 公里,重慶市距離壩址600 多公里, 175 米+7 米/100 公里x600公里=海拔217 米!這種計算方法雖然簡單,但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因為當重慶市的水位高達海拔217 米時,重慶市的一部分市區就會被淹沒,重慶市的所有鐵路線都要被淹沒(重慶市火車站的鐵軌標高為海拔196 米)。到時候,保衛下游武漢和沙市的抗洪鬥爭,就要變成了保衛上游重慶了。

  許多人認為,有400 多個專家簽字的三峽工程論證不可能有錯,更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錯。要知道這400 多個專家,絕大多數都只是在各自的專題報告上籤了字。

  六、三峽工程將淹沒的重慶市及周圍地區

  在三峽工程論證中,移民組為新建移民城鎮的建設用地高程作了規定,在海拔182 米以上,由於當時認定三峽工程不會淹沒重慶市區,所以對重慶市的新區建設未作任何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重慶市的城市建設用地很緊張,但在三峽工程開工數年之後,重慶市規定發展新區,必須選擇在海拔220 米以上,他們其實已經考慮到未來三峽水庫水位的上升,特別是水庫庫尾的翹尾巴問題。如果長江在重慶處的水位抬高十幾米甚至四十幾米,全市的排水口都將被淹沒在長江水位之下,排水受淹堵,排水管道中將充滿沼氣,隨時都有可能爆炸可能;重慶市火車站的鐵路標高為海拔196 米,許多鐵路橋的鐵軌標高也為海拔196 米,要使鐵路不被淹沒,就要將所有鐵路路軌的標高加高,橋樑也要相應加高。當年,重慶市市委書記肖秧演出了一出苦肉計,主動向中央要求加高三峽工程的蓄水位。肖鞅演完苦肉計后,便從重慶市市委書記被提升到四川省省長的位置上。但是在這位市委書記彈冠相慶時,從卻沒有考慮,將迫使重慶市多少市民遷移,將給重慶市帶來多少經濟損失?原中央水電部副部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銳,在給中共中央領導人的信中寫道∶「三峽工程木已成舟。我只建議,要接受三門峽教訓,要準備後事,即水庫形成之後,將出現哪些嚴重問題,怎樣防範?」(李銳∶ 《給中共領導人的一封信》,收在∶《當代中國研究》,1998年第二期,第4 ―16頁)。

  根據三峽工程論證(1992年審批通過),全部移民人數為113 萬人(包括了施工期間的人口增長),所要淹沒的縣市為19個,不包括重慶市,也不包括重慶市上游的市縣。但1997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發表的三峽工程移民安置一書中,淹沒的縣市為20個,其中萬縣與萬縣市合併,實際增加了兩個,這就是重慶市區和重慶上游的江津市。其中重慶市區的淹沒範圍涉及了北碚、江北、渝中、南岸、沙坪壩、大渡口和九龍等七個區。看來,三峽工程不但要淹沒重慶市區部分市區,還要淹沒重慶上游的部分縣市!

  又根據國家科委和水利部能源部出版的長江三峽工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課題研究報告中的三峽庫區範圍的地圖,三峽水庫的回水區的下端,在巴縣和江津市之間的銅關驛,回水區的上端在江津市和合江之間的王爺廟。水庫淹沒範圍不應以回水區的下端計算,而應以回水區的上端計算,這樣,三峽工程的淹沒範圍還應包括合江市。可見,三峽工程論證所說的不會淹沒重慶市是錯誤的。

  由此,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必需大量增加,絕對不只是113 萬,根據作者的估算,全部移民人數將達到250 萬人。在長江水利委員會出版的三峽工程移民研究一書中,已經將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移民人數作了修改,結論是∶ 三峽工程移民將超過120 萬(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移民研究》,武漢,1997年,第23頁)。這是在世界上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移民數量描述的一種非凡的創造:只給出了移民人數的下限,沒有上限──121 萬、 130 萬、150 萬、200 萬、300 萬……沒有人知道!這也反映了三峽工程論證水平和質量。

  其實,所謂「重慶保衛戰」是否會打響,完全取決於三峽壩址處的防洪蓄水位高程是多高。如果防洪蓄水位控制在海拔160 米以下,則可以達到1958年成都會議定下的不淹沒重慶市海拔200 米以上的地區;但此時三峽工程又有多少洪水可以攔蓄呢?這花費了幾千億民脂民膏,迫使數百萬人遷移的「千秋萬代」的工程又是為了哪般?就象在黃河三門峽工程和西安市之間,中央選擇了西安市而放棄了黃河三門峽工程一樣,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也必須在長江三峽工程和重慶市之間作出選擇!

  就是三峽庫區那根海拔175 米的紅線,使移民人數被大大壓低了。許多將被三峽工程所涉及的移民,至今還被這根紅線所迷惑,至今還不知道他們必須為三峽工程搬遷。工程決策中的民主性,包括了被涉及者的參與權和知情權。當三峽工程被批准6 年後,三峽工程的決策者還沒有把真情告訴工程的直接被涉及者,告訴中國人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