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剖析

[複製鏈接]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殺銀 發表於 2005-11-26 2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剖析

  戴晴



  原《光明日報》記者,現為北京的自由撰稿人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它衝出四川群山,北向流入雲南,直抵舉世聞名的險而深、長達200公里的三峽;出三峽后,江水寬而舒緩,流經千里沃野,而後從上海流入東海。長江全長6,300多公里,被稱作黃金水道,是關係到中國農業與航運的命脈,其灌溉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養育著四億人口。長江流域是中國農業與工業的重地,生產著70%的糧食和40%的工業品。長江三峽則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最美麗的自然風景區之一。

  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有關專家們針對是否應當興建三峽工程這一問題,不斷地爭論,並未形成比較一致的結論。最後,政府力排眾議,決定三峽工程上馬。1993年,中央成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1994年12月14日,李鵬總理親臨工地,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宣布該工程正式開工。中國政府認為,三峽工程宏偉壯觀,將令世人注目;這一工程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竣工后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為847億度,將居世界首位,為1993年全國發電量的九分之一;三峽水庫將淹沒三峽航道中的109處礙航暗礁,從而極大地改善武漢到重慶的航道,可使每年中有六個月萬噸輪能直航重慶;此外,這一工程還有重要的環境和社會效益,例如對中下游流域的防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等。

  三峽建設委員會起先提出了「奮戰兩年、確保大江截流」的口號;現在,初步實現了截流方案,正利用明渠和臨時船閘維持通航;按照工程計劃,到2003年,將築起大壩,船閘升船機通航,明渠截流,水庫蓄水到135米,電站開始發電;到2009年,26台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完畢;2013年,水庫水位將提高到工程設計的175米蓄水位,整個大壩工程按設計進入正常運行。如果一切能按計劃完成,那麼,按照官方的說法,到時候將是「高峽出平湖,三峽更美麗……三峽工程本身就是世界一大奇觀。高壩將截斷巫山雲雨,像一座神奇宮殿般的水電站,巨大電流源源流出。正像距壩址不遠的皇帝陵一樣,現代建築群也會引來全世界的遊客。」

  然而,不少學者專家也注意到,從決定到開始興建三峽工程的過程中,有幾個重大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即使上述設計指標都能實現,三峽工程也依然存在著不少無法解決的問題,令人不得不為三峽工程的後果擔憂。許多批評三峽工程的人士認為,在這些問題上,主管官員為了讓工程上馬和向前推進,使用了欺騙和隱瞞的手段。本文將對這幾個重大問題逐一分析,以便幫助讀者了解,為什麼三峽工程中的這些問題會引起海內外學者專家的關注。

  1.三峽工程會不會成為投資「黑洞」?

  三峽工程究竟需要多少投資?1992年,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時,主持該工程的有關部門是按1990年的物價水平計算該工程的靜態投資,結果為570億元。該報告在全國人大通過後,在審查初步設計時,工程的主持部門就改按1993年物價估算工程總投資,結果,靜態總投資額就一下子翻了一番,躍增為1,100億元。

  出現上述情況並不是偶然的疏忽,主持設計三峽工程的有關部門以前也採用類似的做法。例如,早在1989年,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喬培新就指出,三峽工程「專題論證組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偏向,總是說少不說多。原先計算工程總投資159億元人民幣,今天計算變成361億元。實際上,這裡邊還是打了埋伏。」他一再強調,估算工程總投資時,不能故意忽略施工期間的資金利息和物價上漲因素,不能為了要讓工程上馬、就使用明顯不恰當的投資測算方法去低估投資。對此,工程的主持部門其實心知肚明,他們並不是不懂得如何正確估算工程真正需要的投資總額,而是不願意在工程的前期階段把巨額的工程投資數公開出來。

  果然,1995年秋,當工程的主持部門認為三峽工程上馬已成不可逆轉之勢時,終於「獅子大開口」了,這時他們提出,如果將「資金利息和物價上漲因素」計算在內,整個三峽工程需要的投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元,這個數字是三年前全國人大審議時的10倍多。可是,迄今為止,官方使用的三峽工程最高投資額一直是早已過時的1,100億元,而6,000億元這個數字仍未被正式公布。

  自從全國人大通過了「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之後,這幾年三峽工程已經花了多少投資呢?據調查了解,1994年為59億元,1995年為70億元,1996年政府撥款84億元,此後隨工程規模的擴大,還將逐年增加投資。按照官方的設想,三峽工程的資金來源共有七種,除政府直接撥款外,還包括葛洲壩和三峽工程自身的發電收入、國內和國外貸款、以提高電價的方式從全國電網費中徵收的「三峽建設基金」、以及在發電前發行三峽工程建設債卷。目前已投入的資金主要靠三個來源:一是以「三峽建設基金」的名義向全國用電戶加收電費,1994年每度電增加3厘,1995年增為4厘(不管是否屬該工程的受益者或非受益地區);二是國家基建投資貸款;三是攤派性的「對口支援」,如浙江一家兒童飲料集團已「對口支援」四川萬縣數千萬元。

  由於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入10年後才見效益的三峽工程,自然會影響到其他方面必要的投資。例如在水電工程領域,原擬開工建設的廣西龍灘、四川瀑布溝等水電站都因缺乏資金而不能及時開工,更遑論已處於危矣狀況、急待修整的、遍布全國的中小水利設施。據中國國內專家的估計,三峽工程的開工已經影響了全國水電工程的建設規模,從1996年開始,全國新增的水電裝機容量即開始直線下降,原來要求到本世紀末達到8,000萬瓦,現在看來,要完成7,000萬千瓦都很困難。

  2.三峽庫區的沙石淤積會不會成為嚴重後患?

  眾所周知,目前長江的泥沙攜帶量居世界第四位。近幾十年來,長江上游山區因濫伐森林、毀林毀草、陡坡開荒以及築路開礦等人為原因,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而長江中上游還有特殊的淤積問題,即在江底推移的卵石顆粒大、易沉積。再加上三峽庫區長達600公里、庫尾變動範圍也長達100-200公里,這就使得泥沙淤積問題變得非常複雜。反對修建三峽大壩的人士認為,庫區內的淤積將直接影響水庫壽命,而且產生礙航和加劇上游洪災的結果。

  針對以上批評,大壩工程的支持者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首先是採取「蓄清排渾」的庫水管理方式,即在枯水少沙時期蓄水、而在洪水多沙時期把洪水和泥沙盡量排放到下游去以避免泥沙在庫區淤積。這一方案的弊端在於,防淤與防洪發生直接矛盾,長江泥沙的高峰期就在洪水期,一旦遇到大洪水,究竟應該採取什麼策略呢,是為了防洪而把洪水攔在庫內、從而造成嚴重淤積,還是為了減少庫內泥沙淤積、而不顧下游防洪的困難加大泄洪呢?

  如果為了救下游抗洪搶險之急,而不能在洪水期泄洪「排渾」、相反卻必須「蓄渾」時,其結果就是不可避免地把大洪水帶來的大部分泥沙都攔蓄在水庫內,特別是水庫尾部,造成水庫蓄水量迅速下降、上遊河道水位不斷抬高、重慶地區面臨庫區上游高水位的威脅。經有關專家的一再督促,水電部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不得不組織了大洪水年的蓄洪試驗研究,其結果如下:三峽水庫尾部很可能出現大量泥沙淤積;重慶主要港口九龍港區的主河槽將基本被淤死;碼頭前沿會淤成很寬很高的邊灘,對航行和碼頭作業非常不利;嘉陵江口的沙壩及朝天門碼頭前沿的淤積將進一步惡化。

  大壩工程的支持者建議的防止三峽庫區泥沙淤積的第二個辦法是通過大壩底孔排沙,這是黃河三門峽工程用過的辦法。且不說這種排沙方法在三門峽水庫已被事實證明是完全失敗的,即就長江的情況來看,這種方案能否奏效也令人懷疑。首先,三峽水庫是個長達600多公里的峽谷型水庫,要想讓水流將庫區上中段的泥沙帶到大壩、再通過大壩的排沙孔排泄到大壩的下游去,這種一相情願最終很可能會落空。美國科羅拉多河上的米德湖水庫就有這方面的慘痛教訓。該水庫的長度只不過177公里(僅相當於三峽水庫的29.5%),年輸沙量只有1.9億立方米(只是三峽水庫來沙量的35.2%),這個水庫多年運行的實際結果表明,泥沙並未象設計者想象的那樣沉積在死庫容內,而是沉積在水庫的有效庫容中,使得水庫庫尾嚴重淤積。幸好科羅拉多河沒有通航功能,所以這一沉積現象才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其教訓值得中國的水利工程人員深思。其次,長江的宜昌以上各支流及重慶以上幹流是屬於減坡型河段(degraded reach),河床質是礫卵石夾粗沙,洪水來臨時沙石一起往下沖入三峽河段;一旦修建了三峽大壩,庫區江水流速減緩,就算能帶走泥沙,也很難將石頭衝到壩區下游去,結果必然在水庫的中上段形成江底礫卵石的大量沉積,成為嚴重後患。

  然而,三峽工程的支持者不僅不認真研究米德湖水庫的教訓,甚至在做三峽大壩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時都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在三峽大壩工程的沙石淤積問題上,工程的支持者們不但對中國公眾保密,而且也對負有最終批准權的全國人大保密。更有甚者,政府部門中的主管錢正英部長竟動用行政權力,告誡知情者,不許談論這個問題,理由是「怕影響論證」。

  3.三峽庫區移民數之謎

  三峽工程究竟需要安排多少移民?這個關係投資總額和庫區人民生存方式的大事,竟然也成了一個謎。為了推動工程上馬、減少對工程的批評,負責工程的有關方面總是千方百計地縮小移民數字,試圖把移民問題上的困難輕描淡寫,達到先上馬、再解決移民問題的目的。

  1992年4月,國務院在提請全國人大批准興建三峽工程時,按照1985年庫區人口統計數開列的移民數字為72.55萬人。這個數字未計入從1985年到1992年的人口增長率,實際上,早在1991年底,庫區人口就已增加到80萬人。而在國務院批准的論證報告中則說,假如工程在1989年開工、2008年以後建成,移民總數為113.38萬人(這裡已將人口增長計入),這個數字就是迄今為止關於三峽工程移民數的官方公開口徑。有些批評三峽工程的人士質疑這個數字,主管的官員對他們提出了尖銳的指責:「有的人沒有親自調查研究,就是不承認移民機構所提供的數字,把直接移民72萬和規劃數字110萬,說成是160萬,也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他堅持說,工程當局提出的移民數字是已經「反覆進行了調查核對,村、鄉承認,縣承認,地、省承認」的。

  可是,在1991年11月6日的一次內部彙報會上,這位主管官員說的又是另一套了,「按1985年至1990年19個縣市的實際情況統計,庫區人口每年都有相當大的增長,如按這五年的人口平均增長率來計算,到2008年直接淹沒的人口已不是113.38萬人,而是130.36萬人。如果按照三峽工程從1993年開始進行施工準備、20年內完成全部移民的規劃,到2012年,在能夠控制的情況下,全部移民為131.44萬人。」

  到了1992年夏季,在國務院召開的一次關於三峽移民問題的會議上,三峽工程淹沒區19個縣市主管移民的幹部全部到場,分別列舉了自己所轄地區的移民數量。宜昌市報告,到2000年就有20萬移民需要搬遷;四川省副省長說,四川將有130萬移民需要搬遷。僅將宜昌市和四川省的這兩個數字相加,就會發現,到2000年三峽工程淹沒區至少要移民150萬人,而這還只是到2000年為止的移民數字。工程當局在估計移民人數時,不僅低估了施工期間待移民人口的自然增長,也忽視了搬遷的二次移民,而且沒有將水庫水位一旦漲到175米至185米時、可能臨時跑水的人口算進去,還未將庫尾淤積、壅高水位之後上游受到洪澇災害的移民算進去。

  主管工程的官員真的對這些情況一無所知嗎?早在1986年12月2日,一位主管官員就對手下的人說過,「現在人家都把移民問題作為三峽能不能上馬的關鍵問題,因此,我們提出的移民概算,也是決定三峽命運的概算……。如果仍按過去的老概念,提出一個大大的賠償帳本子來,那就會把三峽(工程)嚇回去。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馬馬虎虎地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大賬來,這等於給反對上三峽工程的人提供一顆槍斃三峽工程的子彈。」1992年8月,在決策層內部有人提出移民「將有120萬以上」的估計之後,該主管官員仍然關照在場的人說,「你們不要公布這個數字,現在我們只說100多萬」。由此可知,目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以為三峽工程只需要移民113萬,其實,這隻不過是個編出來的、大大被低估了的數字,是說給水電部以外的官員(包括鄧小平在內)和國外專家、銀行家聽的。

  4.安置百萬移民的內幕

  中國人口密集,要尋找一塊能安置百萬移民的土地是極為困難的。1949年以來中國修建了86,000座水庫,也遺留下來大約1,000萬移民的生活難題,其中的教訓和移民的苦難實在是一言難盡。在這次設計三峽工程時,官方提出了一個新的移民方略:「上移后靠、就地安置,以及開發性移民」。

  所謂的「上移后靠、就地安置」是建立在有關部門的一個斷言的基礎之上的:三峽地區「有足夠的環境容量來安置庫區移民」。可是,實際情況如何呢?移民總數中45.8%是農村移民,主管部門為了讓農村移民同意遷移,作了如下許諾:「每人開發半畝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和一畝以柑橘為代表的經濟園,合計需開發50萬畝。加上對當地居民返還30到50%的部分,共計需開發80到100萬畝……這樣,家庭收入和口糧都可以得到保證」。

  可是這80到100萬畝田地從何而來呢?主管官員聲稱,「通過紅外線航空照片發現,三峽地區有荒山草坡389萬畝」。三峽庫區外圍真有這近400萬畝待開墾、可開墾的土地嗎?據了解,這一地區山地和丘陵大約佔96%,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其耕地之短缺和人口之密集,可謂全國之冠。任何去過三峽地區的人都會注意到,這一地區山多地少、人口稠密,滿山遍野都是毀林開荒的痕迹,多數耕地支離破碎,順山勢傾斜而下。當地農民為了謀生,多年來實行掠奪式的毀林開荒和在陡坡上播種,整個地區的墾殖係數已高達41.5%。儘管如此,這裡的人均耕地面積仍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當地農民只能在有限的耕地上把複種指數提高到191%,讓貧瘠的土地一年中生長兩茬甚至三茬農作物。這些情況說明,三峽庫區的農地早已開發過度,最近40年間當地森林減少了一半,造成了80%的地面出現水土流失、每年有4,000萬噸泥沙流入長江。地理學家斷定,即使不建三峽大壩,不淹沒大片農田,這裡的人口也已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大約15%。國務院三峽移民規劃組的一位副組長曾經承認,在所謂的「369萬畝荒山草坡」中,真正可以開發的僅為三分之一。

  就在三峽工程開工之時,中國頒布了新的水土保持法。若考慮到該法律的規定,不違法強行開墾,則「原來統計的120萬畝當中,只有60-80萬畝可以開發利用」。而據有墾荒經驗的農民說,若想在山坡上開闢出一畝耕地,大約需要開1.3至1.5畝荒山;所以,即使將80萬畝荒坡全部辟出,大約也只能得到53至61萬畝耕地。由於這些土地中的絕大部分屬於當地農民而非國有,還必須在開墾出來的土地中劃出30到50%退還給土地的原所有者,這樣,三峽地區真正可以用於安置移民的土地實際上只有大約37到42萬畝,僅為主管部門向農村移民許諾數的一半。這有限的40萬畝地還要用來解決城鎮及工廠佔地、移民需要的宅基地以及二次農村移民所需的土地,真正能讓農村移民用來維持生計的耕地就更少了。

  幾年來三峽工程規劃準備用於移民賠償的經費一直不斷地變化,這是個一直未被充分注意的問題。三峽工程目前安排了185億移民經費,佔總投資的三分之一(沒有人會認為一項工程耗費這麼大的移民經費是合理的)。那麼,究竟這185億移民經費夠不夠呢?據主管官員說,「夠不夠,要看怎麼花。不按我說的辦法去做,就不夠;按我說的辦法做,就夠花,還有餘」。所謂「不按他說的辦法」,指的是簡單的賠償,即淹房賠房、淹地賠地,過去中國對水庫移民作補償時就是這麼作的。那麼這位官員有什麼高明的辦法呢?原來是想把國家對移民的補償變成「投資」,「讓錢增值」,是「一個錢變成兩個錢、三個錢、五個錢……」。

  這個設想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不賠錢、賠實物」,即「我淹你一畝耕地,將來給你一畝盛果期的柑橘園,半畝穩產糧田,你並不吃虧」。問題是,三峽庫區周圍,除了極少量的土地為鄉政府所有外,其餘的大部分(包括荒山草坡)均為當地農民集體所有,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自己並沒有現成的土地,只能用錢去開闢新地。1986年以來新地開墾實驗的結論是,政府平均以500元的成本(主要用於炸藥、苗木等)即可得到一畝新闢土地。之所以開墾成本如此之低,是因為政府對當地農民削高填低、鑿石運土的巨大勞動量只付給極低報酬、甚至不付報酬;官員們只是對移民說,這裡就是移民們未來的家園,想要吃上飯就得自己拚命開墾。結果,老實又無奈的農民實際上是白白放棄了自己過去的土地,又用自己的汗水辛勞開墾新地、來賠償自己的損失,而國家則只不過付一點物料成本。這種「以地易地」,實質上是侵犯或剝奪農民的利益,可這就是「中國特色」。半個世紀來,中國的上千萬水庫移民無一不是國家一聲令下,就只有「熱愛國家」、「服從大局」、棄家就遷的。

  其二是「提前賠償、以錢滾錢」,實現移民資金的「滾動增值」。其關鍵在於「早動手、早投入」,即從現在起就撥出全部移民補償費,然後以此為資本來作土地或工廠投資。這不僅是利用了移民補償費這筆資金的價值,而且也利用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其實,如果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能善用專管這筆資金,把它投入到最能增值的投資環境中,那麼,不一定非要由庫區移民自己來經管這筆資金,也同樣可以達到「滾動增值」的目的。

  到現在為止,三峽工程的移民試點已經進行了7年,結果如何呢?實際情況是,由於腐敗無能和資金短缺,中央統管的「開發性移民」已難以推行。自1994年以來,移民方針不得不改弦更張,將任務下放到湖北、四川兩個省,隨著總投資的膨脹,移民經費也上升到400億元,仍然基本上按舊辦法賠償淹沒損失,移民資金的「滾動增值」成了漂亮的空話。

  三峽工程必須遷移的城鎮和工廠數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移民的自我意識也與過去幾十年中的情形大不相同了。當地移民官員認為,「目前移民工作中存在幾大難點:一是投資包干基數定死,標準較低,因而導致城鎮遷建工作中的征地難;二是城鎮工廠遷建佔地后,二次移民安置難;三是補償規模限額包干純屬補償性質,而城市建設又必須按功能配套建設,必須相應增大投資,所以恢復整體功能難;四是由於移民經費按計劃投入,遷建工作中及時滿足資金需求難;五是農村移民安置難,客觀上存在著條件差、容量小、移民期望值過高的問題。」因為原定的「上移后靠、就地安置」移民方針面臨重重困難,當局也曾考慮過,要把三峽庫區的移民遷往他處。這是個早在八十年代末就試過而難以推行的辦法,過去行不通,今後恐怕也難實施。

  1996年春天,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到三峽地區考察,訪問了萬縣已經搬遷和即將搬遷的移民,他們的結論是,「政府的宣傳技術確實不錯,在未搬遷之前總是百般承諾,讓村民對未來充滿憧憬;但當村民遷移之後,便發覺被騙,因為生活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比從前還要差很多。農民為了國家的發展,放棄了他們辛苦建立的家園,從三斗坪遷到這裡,結果卻得不到合理的賠償和適當的工作安排,甚至連基本生活需要也難以維持。究竟他們為什麼會落得如此困境?是政府欠缺完善的搬遷計劃,還是根本沒有足夠資金進行整個移民計劃?是政府官員貪污、從中剋扣賠償金,還是廠商為謀取暴利不惜欺詐農民?國家要建設,便等於可以隨意剝奪人民嗎?」

  三峽庫區本來就是長江流域里生態環境最差、人口承載能力最弱的地區,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在這一地區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庫區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加劇,更何況百萬移民的不到適當安置,這可能形成暫時埋藏著的巨大的社會動蕩源。

  5.三峽工程對環境生態的破壞

  三峽工程最遭人反對之處就是它對環境的破壞。中國當局在做三峽工程的決策之前,難道沒有做環境評價嗎?實際上,1986年國家科委和國家計委所主持的三峽工程論證,本已對該工程作出了「綜合的系統評價,利弊相抵后,總結果仍明顯地弊大於利」的結論。但主張工程上馬的水電部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又重新組織專家,對此評價進行「審查複核」,結果給出以下結論,只要「高度重視」、「採取得力措施」、「生態與環境問題不致影響三峽工程的可行性」。

  由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1991年12月提交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報告書》中說,「三峽庫區有三千多個工礦企業,年排放廢水量達10億噸(還不包括鄉鎮企業),排放50餘種污染物。庫區主要污染源為工業污染,其次按順序排列為農田徑流污染、生活廢水、城市徑流污染和船舶流動污染。」由於三峽工程早在1992年正式獲准之前就已由水電工程部門搶先開工,讀者可以通過這份1991年撰寫的《報告書》來了解,工三峽程的主管者是如何「高度重視」並「採取得力措施」的。該《報告書》說,「目前庫區沿江城市生活污水基本沒有治理,工業廢水處理率也低,均靠天然河道水環境容量自然凈化。但庫區污水排放量大,已形成岸邊污染帶,並且日趨嚴重」。建壩后,流帶變緩,擴散能力降低,「假定蓄水後點源排放的城市污水量不變,計算重慶、長壽、涪陵、萬縣市江段污染帶控制點COD 濃度表明,建壩后寸灘、長壽、涪陵、萬縣市岸邊污染點濃度比建壩前分別增加2.08、8.2、10.36和3.5倍。庫區污染帶綜合指數建壩前為2.31,屬輕污染級,而建壩後為3.45,屬重污染級;重慶市的污染帶由建壩前的2.5上升到3.6,污染程度增加。」

  長江三峽水環境監測中心發布的第4期「監測通報」說,1993年夏秋,「經取樣監測與評價結果,長江幹流從奉節至宜昌等江段的水質為地面水環境質量三類標準。宜昌市城區左岸的水質為四類標準。長江三峽工程施工區有支流水質較差,超過五類標準。」可以想象,當三峽建壩后,堆放在沿岸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屬、化學殺蟲劑、農藥等有毒物質)沒入水中,同時水流減緩、「污染擴散能力降低」、「水環境容量降低」,那時庫區的環境將惡化到什麼程度。

  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是「誰污染誰治理」,而三峽工程的總預算只包含建壩、裝置發電設備、移民這三部分,並沒有專門的環境治理撥款。所以,儘管環保部門估計該工程需要28億元的污水治理費用和削減污染物排放費用6.5億元,但三峽工程概算中並沒有專款可用。水電部的所謂對環保問題「高度重視」、「採取得力措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

  除了環保問題未解決外,在三峽建壩后還有很多生態問題也是難題。例如,三峽庫區兩岸潛在的岩崩、滑坡體很多,水庫蓄水后,岩層經水浸泡,使滑坡體坍落的可能性加大;長江中下游江河體系的水位會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排泄不暢,成千上萬畝田地沼澤化;長江的入海口會出現鹽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尚無保護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的辦法。

  由於中國國內近年來「有輿論對三峽工程興建帶來的環境問題如何解決存在憂慮」,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總經理陸佑楣曾親自出面,發表了題為「三峽工程是一項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的工程」的整版文章,針對塌岸、淤積問題,他聲稱「庫岸穩定」、「水庫運用100年後有效庫容得到長久保留」,對環境問題則一字未提,只強調水庫水質「要堅持誰污染誰治理」。

  6.三峽工程非建不可嗎?

  反對修建三峽工程的人士認為,如果從防洪的角度來看,三峽工程只能控制長江中游幹流的洪水。而如果沿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沿江水土保持、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等治水辦法(更況且今天已經有了更新更好的技術與材料),可以只用三峽工程預算的一小部分,就能控制住長江上、中、下游和支流的洪水。如果從發電的角度來看,水電確實是最乾淨和最便宜的能源,長江潛在的2億千瓦可開發電能目前也只利用了10%,要開發這些電能,並不是只有修三峽工程一條路,可以修建一系列中小型工程。在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還有待提高、所掌握的技術還有限的時候,應當先開發長江的上游和支流,以對環境較少的破壞、較低的經濟成本、較少的移民、較短的時間、較成熟的技術,獲得同樣多的電能。

  (本文根據作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佛理曼講座上的發言整理,標題為本刊「當代中國研究」編輯部所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