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20年(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11-17 1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11-11   解放日報集團網站(上海)  

一、胡喬木目睹了毛澤東一刻不停的忙碌,感受著20世紀中國最偉大人物的處變不驚,鎮定自若,同時也開始體味並分擔著這位歷經磨難的偉人在嚴峻歲月里的焦灼和思慮.

1941年2月初的一個清晨,剛剛開完政治局會議的王若飛,頂著西北風,從楊家嶺毛澤東的住處走出來,匆匆趕到大砭溝中央宣傳部駐地,來到胡喬木家中。王若飛還沒來得及坐下,就將胡喬木拉到一邊。他鄭重地通知胡喬木,毛主席那裡缺人手,點名要你去做秘書工作,同時兼任中央政治局秘書。

王若飛是中央秘書長,他的通知自然是中央的決定。這太突然了,胡喬木一愣。

「九一八」以後,胡喬木投身抗戰的洪流。他走出水木清華園,放棄了對他來說順理成章的書齋生涯,來到大後方,踏上了許多學者十分陌生的道路。在短短的幾年間,他做過教員,辦過報紙、刊物,當過編輯。

1932年,胡喬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學生運動的領導人;1936年,胡喬木在上海參加左翼文化運動,曾任左翼文化總同盟書記。胡喬木還擔任中共江蘇省委臨時委員會宣傳部長,是中共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的領導者之一。

做秘書工作,對胡喬木來說,是一個新行當。而毛澤東要調他做秘書,更是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

胡喬木來到毛澤東的窯洞,第一次面對面地和他心儀已久的偉人談話。談話出人意料的短暫,原因很簡單,毛澤東太忙了。

胡喬木很快地熟悉了毛澤東那裡的工作。一天,當胡喬木準時來到毛澤東的辦公室時,毛澤東正在看一份清樣。

胡喬木做過編輯,校對是老本行,他想從幫毛澤東校對文章開始他的工作。

「主席,我來干這個事吧。」胡喬木走到毛澤東的身邊,輕聲地說。

「校對這件事可不容易,古人所謂校讎,就是要像對待仇人那樣,把文章中的錯誤校對出來。你這才算找對任務了。」毛澤東向胡喬木招了招手,指了指剩下的那堆校樣。此後,胡喬木日常工作是替毛澤東校對文章、掌管文書。

毛澤東鼓勵胡喬木為《解放日報》寫社論。而在報社看來,胡喬木的那支「筆杆子」,早已將他帶入延安的「才子」行列。

6月8日,人們在《解放日報》讀到了胡喬木撰寫的社論:《救救大後方的青年》。

兩天後,《解放日報》再次發表胡喬木撰寫的社論:《歡迎科學藝術人才》;

七天後,又是胡喬木撰寫的社論:《國民黨缺少什麼》。

延安機關的人們,開始認識新到中央的胡喬木。

陝北的春夏交替出奇地快,人們幾乎沒有感受到春天,時節已悄然進入盛夏。為了便於工作,胡喬木的辦公地址由楊家溝遷到了棗園。他開始合著毛澤東特有的節奏,步入中國革命的交響曲殿堂:胡喬木目睹了毛澤東一刻不停的忙碌,感受著這位20世紀中國最偉大人物的處變不驚,鎮定自若,同時也開始體味並分擔著這位歷經磨難的偉人在嚴峻歲月里的焦灼和思慮。

上半年,戰火在歐、亞、非大陸燃燒。耐人尋味的是,戰爭打到這時,世界兩支最重要的力量―――美國和蘇聯卻沒有被捲入這場大戰,拉開坐山觀虎鬥的架勢。但是,隨著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其時間是1941年6月22日),這種局面被徹底改變。

在中共看來,蘇、德戰爭的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是戰爭來得如此之快,卻又是出人意料的。在此之前,毛澤東最擔心的是英美與日本可能達成妥協,犧牲中國,反對蘇聯,使慕尼黑陰謀在東方重演。另外,由於德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國民黨的抗戰態度,皖南事變就有在英美與德意日兩大軍事集團關係發生微妙變化的情況下蔣介石有恃無恐的因素。因此,中共對德國動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

胡喬木回憶說,蘇德戰爭爆發后毛澤東非常緊張,經常開會討論這一事件后的國際形勢。當時有個蘇聯人在延安,他的任務就是催促八路軍打到東北去,急得不得了。蘇聯很難了解中國。對中國黨的政策、方針,他們不理解,只說中共不支持他們。

毛澤東深知,中共必須對這場戰爭的進程作出預測,並將其宣傳出去,以表明中共對於時局的看法,藉以最大限度地穩定人心,敦促局勢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28日下午,毛澤東叫來胡喬木,要他為《解放日報》寫一篇社論,題目是《蘇必勝、德必敗》。毛要胡抓住四點來寫:第一,德國師出無名,無法進行精神動員,蘇聯是為了保衛祖國而戰,士氣民氣正旺盛;第二,德國資源短缺,生產能力已擴至極限,而且其戰略戰術長短優劣經過兩年的戰爭已多大白於天下,容易引起被侵略者的注意與防禦,蘇聯的情況則恰恰與此相反;第三,德國法西斯四面出擊,形式上是外線作戰,實際卻是內線作戰,處於被包圍被攻擊之中,隨著戰線拉長戰區擴大,供給和聯絡就有可能被切斷,這些困難都是蘇聯所沒有的;第四,德國內不穩而外孤立,蘇聯內堅強而外多助。他還說,蘇聯的勝利並非唾手可得,重大的犧牲與一時一地的挫折也還不可避免;但全人類和全中國的戰鬥信念是:中必勝,日必敗;蘇必勝,德必敗。

毛澤東要胡喬木立即把這篇文章寫出來,他等著看。一個小時后,胡喬木將稿子送至毛澤東的手邊,毛稍作了修改。

29日,《解放日報》發表了《蘇必勝、德必敗》的社論。

時局的發展,沒有出乎毛澤東的預料。

毛澤東驚人的洞察力和預見力以及對於時局鞭辟入裡的分析,其意義顯然不僅僅對於歐洲戰場的判斷,對於國內戰局也具有持久的影響力。

胡喬木的筆,順著毛澤東理清的思路,通過《解放日報》向全體抗戰軍民及時傳達毛澤東和中央對時局的預測以及中共的戰略和策略,堅定人民對抗戰必將取得勝利的信念。

胡喬木的筆,還開始用來記述延安人的生活,記述這片紅色特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讓每一個人知道我們多年來為民主自由而鬥爭的艱辛,也分享我們現在看到民主勝利的喜悅」!

胡喬木說,他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所寫的絕大部分評論,都是經毛澤東修改過的。由於早期的社論手稿已無法查到,現在已很難看出毛作過哪些修改。但是,從這些社論善於敏銳地把握形勢,透徹地分析形勢,講究遣詞造句等特徵上,不難瞥見,胡喬木開始自覺接受毛澤東的思維和文風的影響。

1941年,緊張而又難忘。在胡喬木的年譜上,最重要的行跡莫過於他來到毛澤東的身邊。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11-17 19:21 | 只看該作者

胡喬木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20年(二)

2005-11-11             解放日報集團網站(上海)  

二、胡喬木似乎重新感受到曾發生於中共黨史上驚心動魄的歷史鬥爭,並逐漸認識到毛澤東對於這些鬥爭性質判斷的正確與政治敏銳

胡喬木後來才知道,當他來到毛澤東身邊不久後接下的那份《六大以來》文件校樣時,就已經進入了這場思想交鋒的前沿陣地。他校對的那份材料,很快成為這場思想交鋒最直接的武器和具有不朽價值的思想文獻。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場交鋒的激烈程度,決不亞於當時激烈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他自己也經受了有生以來最震撼心靈的考驗。

這一切,曾引起晚年胡喬木無盡的回憶。

開展這場運動,是毛澤東思慮已久的。這場運動似乎應當開展得更早一些,但一直到了這一時期歷史才提供了機遇。

熟悉中共黨史的人都知道,在江西蘇區的後期,李立三、王明等幾乎將中共事業推向失敗邊緣。毛澤東被整得厲害,他原來擔任的黨和紅軍的領導職務被撤銷,很長一段時間成了名副其實的閑人。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重新回到了軍事領導崗位。但是,會議對王明路線有一個妥協,就是認為王明的軍事路線是錯的,但是政治路線卻是對的。這個看來似是而非的妥協,在當時條件下竟是唯一選擇。一是因為當時主要是要解決軍事問題,沒有時間討論政治問題;二是在黨內解決這個問題,要有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來討論;三是各軍團都在長征中,無法集合起來討論。

1937年12月,王明從蘇聯回國,其身份是共產國際代表。毛澤東、王稼祥等在延安的中共主要領導人都到機場迎接。毛澤東說「喜從天降」,以示歡迎。

共產國際的背景,使王明不可一世。他一回來就大肆宣揚,抗戰主要是靠國民黨領導,共產黨不要同國民黨爭奪領導權。他的名言是「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此後,王明又到國統區宣揚他的右傾觀點,甚至連國民黨也不理會他那一套。但是他仍堅持自己的觀點。

1938年9月,王稼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意見時指出,中共一年來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中共在複雜的環境和困難的條件下真正運用了馬列主義。中共中央領導機關要求以毛澤東為首解決一切問題,要王明不要另搞一套。隨後,中共中央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否定了「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錯誤提法,指出要團結就得有鬥爭,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不獨立自主就沒有統一戰線,王明那一套行不通。

胡喬木當時在安吳青訓班,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向他傳達了六中全會精神。但是,他們不知道,鬥爭只是告一段落,遠沒有停止。

1940年3月,王明在延安重版了他的《為中共更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小冊子。他在再版序言中稱,本書所記載的事實是中共黨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許多人要求了解這些歷史事實,需要這種材料的幫助。此後,王明又在不同場合散布自己的理論,同時詆毀毛澤東的著作,儼然以判斷是非的共產國際代表自居。

毛澤東決定予以反擊,首先是向全黨揭露王明錯誤思想的歷史淵源。

1941年春,毛澤東決定採取一些重要措施來解決理論如何聯繫中國社會和革命的實際問題。

需要提出的還有一點,早在1940年的下半年,為原定於次年春天召開中共七大準備材料,中央決定收集和編輯《六大以來》這份文獻材料,由陳雲、王明、王稼祥、洛甫、鄧發等領導同志分頭進行。后又決定改由中央秘書處承擔,毛澤東直接負責和監督。毛指示由中央秘書處處長王首道具體負責。胡喬木來到毛澤東身邊后,便慢慢地移交給了他。

1941年3月,毛澤東決定將此作為清理王明錯誤路線的歷史淵源的重要工作來進行,他要求加緊編輯《六大以來》,解決遵義會議以後的政治路線問題。

毛澤東要讓大家看清楚,一段時期以來「左」傾教條主義幹了些什麼!

胡喬木此前對於黨史接觸並不是很多的。接手這項工作后,他很快就習慣浩如煙海的黨史文獻,這奠定了胡喬木將要從事的最重要的一項事業的基礎。胡喬木似乎重新感受到曾發生於中共黨史上驚心動魄的歷史鬥爭,並逐漸認識到毛澤東對於這些鬥爭性質判斷的正確與政治敏銳:這些文獻再現了毛澤東一再強調的中共黨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兩條路線鬥爭。

《六大以來》彙集了從1928年6月中共六大到1941年11月期間中共歷史文獻凡519篇,包括會議紀要、決議、通告、聲明、電報、指示以及黨報社論、主要領導人文章、信件等,共約280萬字。

毛澤東有意識地挑選一些篇章,共86篇,以散頁形式發給在延安的高級幹部學習、研究。這些文章基本上反映了王明「左」右傾機會主義的產生、形成及其被糾正的歷史過程,為全面整風打下了基礎。

編纂黨史文獻,使胡喬木成為當時中央領導層中對中共歷史有較為透徹了解的、為數不多的人物之一。毛澤東秘書這一特殊身份,使胡喬木得以全過程地參加了這場整風。也正是由於這種身份,使胡喬木在整風中的主要任務是:向全黨宣傳中央關於整風的方針政策,傳達毛澤東的思想。

1942年2月8日,毛澤東在中宣部召集的幹部會議上發表了《反對黨八股》的演說,提出黨八股實際上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顯然,整頓三風,反對教條主義是根本一條。為了及時地向全黨傳達這一信息,3月8日,《解放日報》發表了胡喬木撰寫的社論:《教條和褲子》。

社論稱,將科學變成教條,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適用於一種條件的真理,硬邦邦地搬到另一種條件下面來」,這種教條主義沒有把理論當作行動的指南,而是把它當作了行動的公式;另一種是「把適用於一般條件的真理,原封不動地放到特殊條件下面來」,這樣的教條主義口頭上擁護科學,實質上也是毀滅了它,其結果是使科學化成了虛無。

胡喬木指出,第一種教條主義造成的結果可能更危險些,但是因其危險性顯著,在遵義會議以來的革命鬥爭實踐中基本上被清除;而第二種教條主義因其披有「馬列主義理論」的外衣而顯得更具有「理論權威性」,其品質是「曖昧」,所以反對這種教條主義的鬥爭更長期、更複雜。

不久,胡喬木發表了另一篇重要的社論:《整頓三風中的兩條路線鬥爭》。社論說,「整頓三風,就是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活生生的統一。」在具體做法上,就是將研究文件與檢查工作結合起來。從這篇社論可以看出,胡喬木已初步形成了追求邏輯嚴密、說理清晰的獨特文風。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3
Hanxin 發表於 2005-12-7 19:13 | 只看該作者
伴君如伴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 13: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