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美國戰略動向考慮中國國家安全戰略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5-11-20 0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小布希政府上台以來,許多人對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仍抱著樂觀的期待,認為中美關係不會有大的改變,然而,在小布希上台的幾個月中,中美關係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狀況: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長向小布希作的新一輪防務評估報告,提出美國把戰略重點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把中國作為主要對手;美國偵察機與我軍機碰撞,並侵犯我領空;美國不顧中國的反對,強化了對台的軍售;美國不顧中國反對,再次允許李登輝訪問美國和陳水扁在美國過境;小布希揚言,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將協防颱灣;媒體報道美國在太平洋的航母將增加一倍,美國針對中國部署的核武器也將增加一倍;小布希在5月1日明確宣布,將突破1972年美蘇關於反彈道導彈協議的約束,發展導彈防禦體系。

  這種態勢,打破了一些學者認為中美關係上半年會有摩擦,下半年會改善的預期,而實實在在地給我們上了一課:美國已經在實行針對中國的戰略調整,把中國作為主要的威脅來源,也作為美國要對付和防範的主要對手。再對中美關係抱有幻想,不僅不切實際,而且會誤國誤民。我們必須根據這些新的情況,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對華政策作出新的判斷,也必須從最壞的可能性來考慮我們的對策和各項工作。

  [B]美國為什麼要把中國作為自己的戰略對手?[/B]

  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美,與柯林頓總統共同提出了中美「致力於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的目標。時過不到四年,美國又把中國作為戰略對手,確實出人意料。但是,只要仔細觀察美國戰略界的軌跡,就不難發現,今天的這種變化又不是突如其來的。

  柯林頓的對華政策,建立在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戰略思維上。按照這種思維,冷戰結束以後,已經沒有一個大國可以成為美國的對手。美國可以通過經濟的全球化和自由化,通過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建立起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體系;通過接觸和交往,把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柯林頓的對華政策也有接觸和遏制兩個方面,但是以接觸為主。在安全上,美國防範的主要是「無賴國家」,因此美國的國防戰略是要求同時打贏兩場地區性戰爭―――分別以伊拉克和朝鮮為對象,而在戰略上,美國有許多方面要與中國合作。美國的軍費開支也大幅下降,從1985年4000億美元的水平,下降到90年代3000億美元以下,最低的年度為2500億美元。

  但是,柯林頓的戰略思維並沒有被美國戰略界所接受。從90年代後半期,現實主義在美國的戰略界重新佔了上風。這種思維認為:今天的世界,仍然是一個沒有結束危險和混亂的世界,是一個靠強權,而不是靠法制來治理的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自由化和民主化,並不能取代國際政治中以大國的實力對抗為基礎的地緣政治。在這個世界中,美國所受的威脅更加分散,更加直接,更加明顯。美國目前具有經濟優勢、軍事優勢、技術優勢和外交影響力。如果不利用這些優勢參與世界事務,持續對潛在和長遠的競爭保持戰略的優勢,世界會變得更危險,美國和盟國的利益會受到更嚴重的威脅。

  同時,美國的經濟力量主要掌握在企業手中。企業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而並不總是按照國家利益行事。如果沒有一種明確的、壓倒性的國家威脅,美國就無法把各種資源的優勢集中到一個戰略方向上來。因此,美國需要確定一個長期存在的主要威脅來源,作為國家安全戰略要解決的目標,來凝聚各方的共識和集中使用資源。

  美國現實主義的戰略思維認為:從目前的世界情況來看,美國並沒有同一等級的戰略競爭者,而存在著地區的戰略競爭者,其中最主要的是俄羅斯與中國。俄羅斯的威脅在於掌握著僅次於美國的戰略武器庫,但俄羅斯是一個仍沒有結束混亂的國家,前途未卜。中國的威脅在於中國是一個不斷上升的地區性大國,隨著中國的實力上升,中國有可能在亞太擴張自己的勢力,而且台海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將直接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從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來看,中國仍堅持自己的社會主義,而俄羅斯已經接受了西方的一套。從戰略意圖來看,俄羅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實行戰略收縮,無意與美國對抗,而中國因台灣問題,也因隨中國實力上升而導致的民族主義高漲,存在著與美國對抗的可能性。在這樣的基礎上,美國的戰略界明確地把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威脅來源和主要對手。

  [B]有了威脅來源的目標,就可以推動美國國防戰略轉型[/B]

  小布希在競選時所宣稱的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已經明確地反映了戰略界現實主義的思維,執政以後,就順理成章地把這種思維轉變為政策。實際上,小布希的競選班子和執政團隊,就是由這些持有現實主義戰略思維的人組成,有些還是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冷戰的參與者,甚至在80年代,就認為美國沒有必要為了對付蘇聯而太遷就中國。

  在把中國作為主要對手的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的主要戰略考慮是:

  防止中國進一步成長為與美國同等級接近的戰略競爭者;防止中國在亞太地區向美國的霸權地位和利益挑戰;防止中國與其他地區競爭者結成可能的聯盟。

  按照這樣的戰略意圖,一個以威懾和遏製為主的對華戰略已經十分明朗。

  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問題雖然不是美國戰略現實主義的重點,但卻是動員國內各種力量為戰略目標服務,凝聚共識的重要工具。因此,美國利用人權、民主、自由問題繼續對中國施壓是必然的。

  從美國戰略的調整與對華的戰略意圖來看,期望下半年中美關係能轉好是沒有根據的,抱這樣的希望只能進一步麻痹自己,以致完全喪失戰略上的主動權。美國EP―3偵察機碰撞我戰機事件也只是一個具體的事件。中美在戰略上要較量的重頭戲還在後頭。

  [B]對於美國戰略調整,為什麼我們的認識大大滯后?[/B]

  長期以來,人們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存在著片面的理解。在冷戰時期,和平只是指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這種和平是有條件的。它是建立在超級大國之間都掌握著可以摧毀對方几十次的核武器,形成了建立在確保相互摧毀和大規模報復基礎之上的戰略平衡,因此只有冷戰,而沒有世界大戰。

  冷戰結束以後,在柯林頓時期,美國在按照自由主義的戰略思維來構建國際體系的條件下,美國沒有改變確保相互摧毀和大規模報復基礎之上的戰略平衡,它使防止大國之間的戰爭仍成為可能。但是,我們過高地估計了美國延續自由主義戰略的可能性,對以實力對抗的地緣政治仍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內容沒有足夠的認識,對美國戰略界現實主義的崛起沒有警覺,甚至許多人一廂情願地認為不可能。這種情況導致了我們的認識落後於現實的發展。

  另一方面,對多極化發展趨勢的過於樂觀,也導致了許多同志過高地評價了和平力量的增長;評價霸權主義受到的牽制;評價經濟全球化對和平的貢獻。這樣就把對世界趨勢的判斷建立在緩和是世界的主流的認識上,而對於美國獨霸世界的戰略意圖和能力估計不足,對美國的戰略意圖是以我們為主要對手估計不足,對我們可能面臨的嚴峻局面估計不足。

  從美國現在的戰略意圖來看,美國已經明確要打破在確保相互摧毀和大規模報復基礎上的戰略平衡,而構築美國本土和盟國的絕對安全,同時建立在海上、空中和太空的控制權,能有效對付任何威脅。從美國的軍事的、經濟的、技術的、外交的能力來看,確實有條件支持其國家戰略向這個方向移動。美國的盟國對此雖看法不一,但並不能阻止美國朝這個方向行動。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與美國的利益衝突,也並不能改變美國戰略調整的意圖。我們所面臨的戰略壓力大大增大了。

  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安全形勢,是被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作為主要的對手,而不是次要的對手。這種態勢不是暫時的,而是會持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面對這樣一種形勢,我們必須從最壞的可能性,而不是從最好的可能性,從現實的情況,而不是從理想主義的概念和原則出發來考慮我們的國家安全戰略、國家發展戰略、國家統一戰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嚴峻的形勢下站穩腳跟。

  周建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7: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