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上的女兒國之謎:美女成群 一妻多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5-11-17 18: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11-11           中國婦女報  

在大渡河畔,一個不起眼的民族在這裡延續著古老而神秘的女國文化。

走進丹巴嘉絨藏區,當地人會告訴你,「嘉絨」即「女王的河谷」,這裡古時是東女國,國王是個丹巴美女。歷史上神秘消亡的東女國故都遺址就在丹巴中路鄉。

塵封不住的女國遺風

前年秋天,我深入橫斷山脈雅礱江走婚大峽谷採風,在發現古老神秘的母系氏族「走婚部落」的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女國文化遺風。比如,在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迄今仍流行多種走婚習俗:爬房子、鑽帳篷、頂毪衫、搶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對偶婚外,還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單系家庭,另外,從婦居的家庭也很普遍。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組成,無不是以女性為中心。

這些地域至今還保存了眾多的女國時期古碉建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帶的女人多是美人胚子,她們喜歡盤髮髻,著長裙,衣飾古典華美,氣質優雅端莊,充滿古韻意味,一如從歷史中款款走來。

這些女國文化的遺風古韻,隱然暗示著史籍中記載的東女國。在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迄今保留的女性崇拜文化與東女國有何淵源?抑或是一脈相承?歷史上神秘消失的東女國故都在哪裡?曾經艷壓群臣地位顯赫的女王居所而今安在?

這一連串的聯想與追問,讓我感到莫名的興奮和驚奇,也深感沉澱在橫斷山脈高原中人文歷史的厚重。於是,這兩年間,我行走在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山山水水間,流連在古風撲面的村村寨寨中,想走近那個神秘的古國,撩開女人天下的那張神秘面紗。

東女國之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女兒國」的傳聞。《西遊記》第54回曾描寫過一個大名鼎鼎的「西梁女國」。翻開玄奘親撰的《大唐西域記》卷四,發現他記錄一個「大雪山中」的「東女國」(也叫「蘇伐剌拿瞿炻薰),玄奘稱此國「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史籍記載,在南北朝至唐,青藏高原上有兩個以女性為中心的女權國家,西部的稱西女國,東部的稱東女國。

《舊唐書》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

據藏學專家任新建所著《西域黃金》中觀點,茂州即今四川茂縣、汶川一帶,雅州即今四川雅安,白狼夷即今四川理塘一帶,羅女蠻則是今四川西昌一帶。以當時馬道行程計算,東女國中心應在丹巴一帶。

記載中,在東女國,國王與官吏皆女子,國內的男人,不能從政,僅任征戰與種田之役。因女子少而貴,且位高權重,故為多夫制,女王則侍男者眾。當時東女國4萬餘戶,散布在山谷間八十餘座聚邑中,所居之處均築「重屋」,即碉房;民眾住六層以下,唯女王居九層。可見,東女國擅建高碉且建築水平高超,女王則高高在上。東女國還有女子服飾尚青及男子赭面之俗。即以青(黑)色為美。

或許由於當時東女國沒有自己的文字,這段歷史的記錄少而零散,到唐天寶元年後已無記述。

女性掌權、女性崇拜、多夫制、無固定性伴的走婚、尚青、居碉樓等等的東女國文化元素,在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影響至今。今丹巴女子服飾傳承了東女國「尚青」服飾,丹巴境內現存古碉樓343座,丹巴民居碉房樓頂的「煨桑」塔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徵。這種種的東女國文化遺存,是否說明東女國故都就在丹巴?丹巴古碉群是否就是故都遺址?

丹巴古碉群時空交錯

當我走進丹巴採風,尋覓東女國的流風遺韻,歷史的濤聲與眼前的現實交織成斑斕的夢境,鋪天而來。

在梭坡鄉莫洛村村支書長命家的露台,長命指著屋前的三座古碉樓介紹說,這三座均是寨碉,用作防禦戰事,及寨族活動之場所。除寨碉外,還有家碉。傳說五角以上的碉樓均為女人所設計。

長命支書說,過去梭坡鄉習俗是家中女人為大。孩子跟母系家庭。男子晚上「頂毪衫」到女子家過夜,夜聚晨離。「頂毪衫」是當地走婚習俗,即是一到晚上,幾個男子相約,頭頂一件毪衫(披風)遮臉,到女子聚集的碉房對歌求愛,直唱到三更半夜,女子們唱累了,倒睡在鍋莊旁。這時,男子進屋找到自己心儀的女子,若是女子也心儀該男子,就會讓位允許男子躺在自己身邊談情說愛,情到濃時,男子則可帶走女子,到女子屋內過夜,行夫妻之實,天亮男子必須回自己母親家。長命的老婆就是「頂毪衫」結識而成的。

在中路鄉,筆者住進了丹巴縣文化館館長桑丹家――一座有700多年歷史的古碉樓。桑丹館長介紹說,在唐代,吐蕃人和唐人就把居住在墨爾多神山周圍的部族稱為「嘉莫查瓦絨」,「嘉莫」是指女王,「查瓦絨」是指河谷,合起來意即為女王的河谷。後人將嘉莫查「瓦絨」簡稱為「嘉絨」。而發源於丹巴的大渡河,當地話叫「嘉莫歐曲」,意為女王的汗水和淚水匯成的河流,即女王之河。嘉絨藏族自古至今都信奉墨爾多神山,「墨」在藏語中一般指女性,也就是說,墨爾多是女神山,是女權崇拜的象徵。

中路鄉每年五月,全寨人在古寨碉下,為年滿17歲的女孩子舉行盛大隆重的成人禮,全寨男女老幼會前來祝賀、獻上哈達,然後載歌載舞同慶。而男孩子就沒有這種禮遇了。

桑丹館長繼續說,丹巴女子服飾無論多麼華麗,其主色調一定是黑色的,保留了宮廷古韻。丹巴「鍋莊」舞曲調為拉拉調,帶有濃重的宮廷音樂韻味。即使是婚戀,也保留了古老的「頂毪衫」、「爬房子」、「搶頭帕」走婚習俗。巴底鄉至今還有「爬房子」的婚俗,即男子晚上徒手爬牆翻進相好的女子房內約會。在布科村,男子看上女子,就搶奪女子頭帕示愛。現在很多家庭是大女兒當家,男子則要嫁進女家,財產由女兒繼承,家中由母親掌權。

桑丹館長帶我參觀中路鄉發掘的舊石器遺址和石棺葬群。他說,這些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中路鄉現存古碉樓193座,三面臨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前有墨爾多神山護佑,後有梭坡鄉土地儲備,山上泉水長流不息,山下有大、小金川匯合成大渡河南流。中路鄉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戰爭防禦條件,都是古時冷兵器時代應對頻繁戰亂的絕好建都之址。這一切,都與史料記載的東女國女王居所相吻合,東女國故都在丹巴中路鄉應無疑。

東女國消亡猜想

桑丹館長還告訴筆者,聽祖輩老人說,中路鄉過去有溫泉,傳說東女國女王愛泡熱水塘,泡澡時有眾男侍奉。女王還愛吃唯有中路鄉出產的高山香梨,並將梨花放進溫泉香熏,女王因此天姿國色,國內女子皆仿效,東女國美女如雲。民間流傳東女國因美色招致亡國。

丹巴宣傳部衛林部長則對筆者有另外一番陳述。在公元七世紀時,吐蕃王朝拓疆擴土,直逼唐朝疆域,東女國應是此時被吐蕃吞併。只是當時吐蕃無暇顧及東女國,實仍由女王代管。另外,吐蕃征服東女國時,女王曾投靠唐朝,唐皇劃地歸女王,但條件是由女王之子為王。吐蕃知曉后,將女國收歸吐蕃,女王攜舊部倉促逃往金川穀地隱居。女國可能就此消亡。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家萬建忠教授介紹,與唐朝的子嗣制相比,東女國是完全不同的王位傳承製度,她們不想放棄自身的文化傳統,接受男權社會的控制,逃亡隱居,失去居所,文化逐漸遺落。

因此,在道孚、雅江兩縣結合部、鮮水河大峽谷沿岸的扎壩和位於西藏東部的昌都,也還保留著女國特徵,都是典型的女性中心社會。這些地方,女性不僅掌握著家庭的大權,而且也是家庭勞動的主要勞動力。

然而,東女國是女性國家而不是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是早期原始社會,但東女國卻是獨特的世界上少有的由女人全面管理的國家。因此東女國是一種文化,其內涵和當今社會中的女性主義有些相似。

萬建忠教授說,母系氏族是人類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候所必經的一個社會階段,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母系社會逐漸被父系社會所取代。但是,如今在一些生產力不很發達的地區,因為與外界交流幾乎隔絕,這種母系社會有可能得以保存。如瀘沽湖摩梭人和丹巴「美人谷」這樣的部落具有鮮明的母系文化特徵,只屬於「母系制家庭的遺留」。另外一種深層的社會心理因素,保持母系氏族制度,表明了對祖先的一種認同,人類始祖是從女性開始的。

從藏史《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從母姓的歷史記述,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區的大地之神(即十二丹瑪)也是女神。

曾一首藏族民歌向春季女神發出了這樣的請求:「春季的莊稼女神啊/請賜給我們土水風火吧/我這藏紅花呀/正要紮下根啦」。當人們拜倒在女神足下的時候,也許已經隱約透露出藏民族對其史前母系時代的集體追憶,更容易讓人在想象中去浮現逝去不見蹤影的「東女國」。(勞少萍)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沙發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1-14 16:45 | 只看該作者
東女國是一種文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