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陳創天院士剽竊BBO特大成果看中國科學有多腐敗
我是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下稱物構所)原晶體材料研究室主任,新材料合成與晶體生長研究組(下稱合成生長組)組長,研究員,王耀水。數十年來, 我們在新技術晶體材料研製方面獲得了多項重大成果,每一項無不浸透了包括合成,生長,加工,測試,器件,性能,相圖,結構,計算等方面同志們的辛勤汗水。正因為如此,我對1984年我所的新晶體材料偏硼酸鋇(BBO)研製成功,獲得中國科學院特等獎, 這個為國家創匯數千萬美元的國際一流成果,遭到原物構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創天的剽竊,深感憤怒。這起令人髮指的科技侵權案和科學腐敗案,時隔二十年後,仍不能大白真相於天下,實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科學殿堂中,竟然允許深藏著醜惡的腐敗現象!
BBO 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激光技術應用的非線性光學新晶體。BBO 的研製成功,說它是世界一流的國際金牌性科技成果,實不為過。但是,這項由我們十幾位同志,歷時八年,經過成千上萬次實驗,遭受過無數次挫折,失敗而在嚴重實驗「錯誤」中被偶然發現的成果卻被以權謀私,欺世盜名的陳創天剽竊了,請看事件的整個經過。
一, BBO 的研製經過
1, 發奮圖強趕超世界
事情得從30年前說起。1974年之前, 我國晶體材料研究,基本上是跟隨國外的步伐進行的。具體地說, 是從國外已經發表的研究報告中, 選擇其中有重要應用價值者, 作為我們的研究課題。 因此, 我國的晶體材料研究工作大約落後於國外5至10 年。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狀況,我們必須發奮圖強,趕超世界。1974年10 月, 全國第4 屆晶體材料學術會議在福州西湖賓館召開。在盧嘉錫所長的指導下,由本人具體負責籌備工作。 本屆會議討論決定開展我國自己的新晶體材料研究。為落實會議精神, 本人以東道主,物構所晶體材料研究室主任的身份,於1976年10 月發起並組織召開, 以聯合全國力量合作攻關為目的的全國第一屆新晶體材料合作研究交流會。 會議在廈門鼓浪嶼賓館召開,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梁敬魁教授, 當時的物構所所長黃金陵教授等出席了會議並發表講話。會議制訂了合作攻關計劃,並作了具體分工。 但是,代表們回到各自單位后,由於種種原因,攻關計劃未能得到落實。 一年之後,又由本人發起並在福州梅峰賓館召開了全國第二屆新材料合作交流會。會議專門討論非線性光學新材料合作攻關問題。 但很遺憾,會後各聯合攻關單位還是未能落實計劃。
基於這種情況, 本人決心依靠本研究室的力量攻關。於是,由本人領導的鈮酸鍶鋇(SBN)研究組轉變為非線性光學新材料研究組。研究組由兩個部分組成: (1) 新材料合成與晶體長研究組,由本人兼任組長; (2) 新材料性能測試與理論研究組(下稱性能理論組),由陳創天任組長,兼任理論組組長。 物構所新材料研究工作正式啟動了。
2, 「理論預言」導入歧途
研究伊始, 陳創天極力主張選定所謂的 「五配位化合物」 (類似NaSbF5的化合物)作為攻關對象。其論點是:無機化合物中,除了五配位化合物外,其它的已沒什麼油水了(因1974年前後幾年裡,國外一直沒什麼新材料報道,只有一個五配位化合物NaSbF5, 但非線性效應很低,毫無實用價值)。 陳創天誤認為是一塊 「大肥肉」,堅持發展 「五配位化合物」。經過幾次討論(盧嘉錫所長也在場指導),選出幾十個「五配位化合物」作為合成對象。 合成實驗由本人與葉桂芬,高東壽同志進行。儘管這類氟化物毒性很大,我們還是堅持一個接一個的合成。經過兩年左右艱苦合成,數百個 「五配位化合物」均已合成出來, 但經測試,效果都不理想,沒有明顯效應。實踐證明, 選擇 「五配位化合物」 為合成對象是方向性的錯誤。但是,陳創天不但不引以為戒,有所反思,反而向上級領導彙報: 他理論計算預計「五配位化合物」是不錯的,問題在於合成,將失敗全歸於別人。為了證實他理論預言 「五配位化合物」 的正確性。他特地請大連化物所的化學合成專家徐元植教授來重新進行所有五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結果還是一無所得。事實再次證明,選擇 「五配化合物」是導入歧途。這就是陳創天 「理論預言」 的 「五配位新材料」。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物構所發現的所有新材料,沒有一個是陳創天 「理論預言」的結果。
3.柳暗花明偶得佳績
在 「五配位化合物」的 「新材料」研究走投無路的艱難時期(1979年),為了尋找新出路,本人想參照當時國際上最優秀的鈣礦結構與鎢青銅型結構非線光學材料鈮酸鋇鈉 Ba2NaNb5O15(BNN)。發展以陽離子為鋇鈉(Ba2Na-)的新材料研究方向。在1979年間, 選用氧化硼(B2O3); 氧化鋇(BaO); 碳酸鈉 (Na2CO3); 及氧化鈮 (Nb2O5) 為原料, 想合成硼鈮酸鋇鈉 Ba2NaBNb5O15 (BNBN)。 經過本人與合作者葉桂芬同志數月試驗,終於有了結果, 經測試, 加入氧化硼的BNBN 比不加硼的BNN 非線性效應高的多。 其實,上述合成已偶然製備出部分BBO, 因所用原料及高溫固相反應條件正巧與BBO相同。這是一個非常偶然的巧合,但是,我們當時並不知道, 還誤認為我們發現了BNBN 「新材料」。 緊接著,我們又對其它的鋇鈉化合物進行一系列的試驗, 從中又合成出非線性效應很高的鈦酸鋇鈉 Ba2NaTi3O9 (BNTO) 「新材料」。就在1979年間, 物構所三明二部撤消后,陳長章通過盧嘉錫所長要求到本合成生長組工作。 本人同意並安排陳長章及年輕助手高東壽對五配位化合物進一步調研。文獻調研時高東壽偶然看到一篇關於偏硼酸鋇結構的報道。該文章只表明B-O 具有一平面環結構,並沒有說它具有何性能和可能有何用處。我們就在本合成組以陳長章,高東壽為主進行試合成,經幾個月用水溶液及有機溶液法合成,幾乎沒什麼效果。在這十分困難的時刻,本人提出: 試合成偏硼酸鋇鈉, Ba2NaB2O4 (BNBO); 提出合成的配方: 陽離子為 (Ba2Na C) , Ba : Na=1:4, 陰離子為B-O環; 提出合成方法: 改用高溫固相反應法. 由陳長章,高東壽為主進行高溫固相反應合成, 幾天內就燒結出效應極高的所謂偏硼酸鋇鈉 Ba2NaB2O4(BNBO)化合物。我們非常高興,以為又發現了一個 「新材料」BNBO。這樣,經大家幾年的努力奮鬥,在1979年間,本人領導的合成生長組共發現了三個非線性光學 「新材料」。早有私心的陳創天便動起了剽竊之意, 他把我們研製出的上述三種 「新材料」 巧妙的塞進他的一篇與三種新材料發現毫無關係的所謂 「理論」文章, 並以他為主申請到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是他可恥剽竊的開始,也是他巧奪天功的 「成功試驗」。這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個恥辱, 一個嚴重錯誤。獎狀上白紙黑字寫著我們三個 「新材料」的錯誤名稱:偏硼酸鋇鈉, 硼鈮酸鋇鈉, 酸鋇鈉, 錯誤的分子式: Ba2NaB2O4 (BNBO), Ba2NaBNb5O15 (BNBN), Ba2NaTi3O9 (BNTO). 這個錯誤的產生,我有責任,是我想用氧化鋇(BaO), 碳酸鈉(Na2CO3) , 氧化硼 (B2O3) 作原料合成偏硼酸鋇鈉, 硼鈮酸鋇鈉, 尤其是「錯誤」的引入 「無用」的碳酸鈉(Na2CO3) 作原料。 可正是這些 「錯誤」 才導致低溫相BBO的偶然發現! 「無用」的碳酸鈉巧合的起了助熔劑的作用(因其熔點很低), 打個比方,它好比水一樣, 在火海中救了人命,自己卻被燒得無影無蹤。感謝碳酸鈉這個 「無名英雄」! 這個中國科學史上的「錯誤」,我有責任; 但是,這一罕見的科學腐敗案件,可恥的科技剽竊行為,陳創天有罪過!
4,構圖測試恍然大悟
1979年間,在當時的物構所所長黃金陵教授的指導下,由盧紹芳,何美雲等人對我們發現的偏硼酸鋇鈉BNBO進行晶體結構的研究測定,始終未發現鈉在晶體中。結果說明,我們發現的並不是偏硼酸鋇鈉BNBO,而是偏硼酸鋇 BBO。首次建立BBO的正確結構是黃金陵,盧紹芳,何美雲等人的重要貢獻。同年間我們的新材料偏硼酸鋇鈉BNBO, 在全國第五屆晶體材料學術會議(蘇州)發表后。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梁敬魁教授很重視, 有意與我們對偏硼酸鋇鈉BNBO相圖進行合作研究。我組派黃清鎮同志到北京物理所, 在梁敬魁教授的指導下經半年左右的研究測定。結果表明, 鈉並不在晶體中, 從結構與相圖研究結果我們才恍然大悟, 我們發現的並不是偏硼酸鋇鈉BNBO,而是偏硼酸鋇 BBO ! 首次確立BBO的標準相圖是梁敬魁,黃清鎮,等人的重要貢獻。
5,錯上加錯奇迹出現
高效應偏硼酸鋇鈉粉末雖然能夠重複地合成出來, 但按照同樣配方,讓本人的年青助手曾文榮同志進行晶體培養(拉晶)試驗時,卻出現了 「怪」現象,透明單晶雖然很快被培養出來, 但非線性效應很小,幾乎沒有效應。在一次實驗中,曾文榮 「誤」加入過量的鈉(Na2CO3), 發現晶體很難生長,易拉脫,只拉出一小粒(花生米似的)很不像樣的小晶塊。可是, 從這小晶塊中卻測出非常高的非線性效應。小組討論中, 本人對此提出理論解釋:按原來的成分配方(Ba: Na=1:4), 在晶體生長過程中,部分鈉(氧化鈉,易揮發)在高溫下揮發了,而加入過量的鈉(氧化鈉的熔點低),使融體的熔點大幅度降低, 晶體沒能在原來的溫度下生長,易拉脫。原來,BBO有兩種結構,即有對稱中心的高溫相(無非線性效應)和無對稱中心的低溫相(有非線性效應)。我們原先並不知如何獲取低溫相的BBO。正是本人「錯誤」引進 「無用」的碳酸鈉(抵熔點)作原料,曾文榮又「誤」加入過量的碳酸鈉。「錯上加錯」,致使融體熔點急劇下降,低溫相BBO單晶體被奇迹般地培養出來了! 第一個高效應BBO單晶培養是曾文榮的重要貢獻。
6, 精心加工準備「上轎」
BBO晶體性能測試及做成器件之前,必需進行大量精密的機械及光學設計,加工,好比大姑娘出嫁之前,先要美容一番。面對這一全新的晶體, 付逢程,葉啟金,楊恕冰等同志付出了極大精力與艱苦勞動。但這一 「畫龍點睛」的重要貢獻,卻完全被陳創天給遺忘掉。 7,性能測試從零開始
新材料研究開展之前,我們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從粉末樣品到單晶,器件的性能測試,所有儀器設備的籌建及每一個測試數據的提供,大量的工作都是由吳柏昌,尤桂銘,江永才,史子康,黃 文等人完成的。他們在新材料性能研究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8, 批量生產出口創匯
優質BBO大單晶的生長研究及批量生產,提供成果鑒定以及出口創匯,是江愛棟及其小組的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BBO的研發成功,是我們十幾位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通力合作,艱苦奮鬥的結果。研發過程中,確實發生過不只一次的 「偶然」事件, 但 「偶然」寓於 「必然」。這個 「必然」就是我們為了改變我國新材料研究的落後狀況,必然要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進行成千上萬的實驗,直至取得最後成功。
二, 陳創天竊取BBO研究成果
在BBO被我們偶然發現之前, 陳創天(包括盧嘉錫所長)根本不知道無機物中有BBO這個好東西。陳創天除了「貢獻」出 「五配位化合物」這個誤導研究方向的 「理論」之外,別無 「理論貢獻」可言。然而,具備欺世盜名權術的陳創天在1980年,第一次成功剽竊了我們誤發現的硼鈮酸鋇鈉及偏硼酸鋇鈉新材料成果后。經幾十位科技工作者,整整再花了四年的辛勤勞動,從結構,相圖理論到各個實驗數據, 確實證明我們發現的是偏硼酸鋇(BBO)而不是偏硼酸鋇鈉(BNBO)。他也悟出BBO新材料的重要性了,於是陳創天再次動用其高明的剽竊術。1984年,他神通廣大,順利的再次竊取了BBO新材料成果,中國科學院特等獎(中國科學院最高獎)。這整個過程真叫有關知情者憤怒與悲嘆! 科學怎能容得如此腐敗?如此黑暗?請看陳創天慣用的幾招權術與騙術:
其一, 高超騙術,混水摸魚:把BBO的研發巧妙的納入他的所謂 「陰離子基團理論」預測中。他在無數次的電視新聞,各大報紙雜誌報道中,總是大肆吹噓自己早在文革期間就開始用手搖計算機,做了大量艱苦的計算,在盧嘉錫教授的「結構化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了 「陰離子基團理論」模型; 接著, 巧妙的把研發BBO的例子混入一談(混水摸魚術), 一下子將時間倒退整整十年(時間倒置術),最後做出結論:BBO 是他理論預測的結果,而BBO的發現又證明了其 「理論的正確性」。BBO發現后的幾年裡,物構所的幾位年青人在BBO的基礎上,用鋰取代鋇,又發現了三硼酸鋰 LiB3O5(LBO)。所有一切全都被陳創天用「混水摸魚術」納入其 「理論預言」而發現的。騙術如此高超,不知情的內行人也沒能發覺。其實,到目前為止,物構所的所有新材料,沒有一個是陳創天理論預言發現的。
其二, 借用權術,暗箱操作:陳創天善於「借用」權威人士的權力影響,秘密組織「成果鑒定」。福建物構所的BBO成果,不敢在福建公開進行鑒定。1986年,他通過走後門,拉關係,取得當時物構所庄牧書記及科學院權威領導人的同意,秘密轉移到北京進行 「鑒定」。請幾位熟人專家來為其簽字畫押。接著,秘密拼湊材料,申報並順利獲得中國科學院特等獎。此事,他不讓本人知道,也不讓親手合成BBO的陳長章,高東壽,葉桂芬等全體新材料合成組人員知道。培養BBO的曾文榮, BBO相圖測定的黃清鎮, BBO結構測定的盧紹芳,何美雲, 為BBO做大量光學加工的付逢程,葉啟金,楊絮冰等人也不知道,更不用說出席 「鑒定會」了。到目前為止,我們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寫 「成果申請書」的? 我們沒有見過,大家也沒簽過字。奇怪吧,這麼多位對BBO新材料有重要貢獻的人都不知道,也沒簽字,成果鑒定及成果申請則順暢的通過。可見其神通廣大, 手段非凡。可悲啊,多麼黑暗的 「科技走私」!堂堂的中國科學院評定成果,也可以走後門,進行「暗箱操作」。但表面上又顯得「光明正大」,科學界的權力腐敗有多嚴重?
其三, 排除異己,掃除障礙:20多年來,幾位對BBO真正做出貢獻的同志,進行了數以百計次的書面申訴與上訪,結果得到的是打擊報復與迫害。指導BBO結構研究的黃金陵教授(當時物構所業務所長)因對BBO事件說了公道話,而被 「光榮」調離物所。這位學風正派,成果豐碩,資深望重的科學家因此再也得不到科學院院士的提名。親手合成BBO的陳長章,高東壽因向科學院等上級反映BBO成果報道失實及科學不道德問題。結果受到打擊迫害,或在報紙上點名批判,或是在黨紀政紀上對高東壽進行 「處理」, 不準其黨員登記,不準其工作轉正。本人也多次向科學院及上級反映情況,所受到的打擊報復更是難於以簡單的篇幅來描述。當然,能進行如此 「高檔」的打擊報復,並非陳創天一人所能辦得到的,但跟他用政客的手腕,借用權威人士力量,進行種種陰謀活動是分不開的。可見中國科技權力有多腐敗?有多黑暗!
其四, 以假 「調查」欺騙上級:中國科學院曾責成物構所對BBO事件進行調查。陳創天則夥同原物構所那學風不正的領導人,授意幾個不懂行的行政人員,拼湊假 「調查報告」,欺騙搪塞科學院,以致沉冤至今。
三, 陳創天所作所為早為同行所不齒
陳創天科技侵權,剽竊別人科技成果的行為,由來已久,劣跡斑斑。不僅在物構所內引起共憤,在國內同行中議論紛紛,就是在國際同行也引發了種種質疑。他的不正學風,科學道德敗壞不但使其個人遭到非議,而且有損國格。
在國際刊物及國際會議上,他也大肆欺騙,說假話,丟盡了臉。1989年8月, 國際第9屆晶體生長學術會議(ICCG-9, 日本,仙台),在陳創天提交的 「理論預言發現BBO,LBO」的報道稿上,由於吹牛,欺騙的太離奇,會議審稿委員會很懷疑,用墨水筆寫上:「Occasionally or predicted」(責問:是理論預言的還是偶然發現的)並印發給世界各國的代表。不用說20年前,直到現在,世間上還沒有人能真正理論預言這種優秀新材料。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新材料真正是陳創天理論預測發現的。陳在該會上做報告,說BBO,LBO是他理論預言而發現的, 當場被人提問:BBO,LBO是你理論預言提出的?是你發現的嗎?陳因說假話敗露了,滿頭大汗,臉紅耳赤,狼狽不堪,久久回答不出,最後只好說 「NO」(不是),難堪地下了台。
陳創天過去在電視上頻頻亮相及各種新聞的無數報道中,口口聲聲,萬分「謙虛」地吹噓:他的「成就」是在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院長「結構化學理論」的指下所取得的。令大師聽了深感無比欣慰。為了某種需要,中國科學院及福建物構所也急需樹立一個有「結構化學特色」的「典型人物」,以擴大物構所的知名度。因而,不顧一切地幫陳進行大量的虛假宣傳,正中一心想「創天下奇迹」的陳創天的下懷。陳創天幸運地被選為物構所的「加加林」,藉助所剽竊到的BBO成果為「動力」,一舉「發射升天」。陳又巧用媒體來大搞「轟動效應」,國內外多個大獎接二連三地竊取到了手。是盧嘉錫院長親手推薦陳創天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得主的。原先在「虛」的宣傳報道中那麼「謙遜」的說他是在盧大師的指導下。。。。可是,在正式學術論文上,成果署名上,獎金(所得不義之財)分配上,全都沒有大師的份。你看卑鄙不卑鄙?陳感到「功成名就」了,「功名」甚至已超過了大師。便想奪取物構所所長大權(第一把手)。盧院長一怒之下,把陳創天的物構所副所長,研究所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及在物構所的一切職務全撤掉。開水裡「拔公雞毛」,一乾二淨全拔光。即將退休年齡的陳創天在物構所深感日子難過,只好選擇「離家出走」到北京某研究所「另立爐灶」。採取這種「剝光衣帽」,「裸體」的在物構所「遊街示眾」的家長式「人治」土辦法。我看不是整治科學腐敗的好辦法。還是民主與法治為好。可以理解,長期上當受騙的盧院長,此時此刻心情有多難受。還有一批對BBO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因寫信向上反映陳創天的科學腐敗問題而長期受到壓制與迫害。盧老先生也開始為此感到不安,1994年夏,我從國外合作歸來,盧老請我到他家裡,出我意外地暢談了兩個小時,說。。。。「過去因陳創天的問題,影響了我們的師生關係,現在陳創天的問題已明朗了。今後我們應保持以前那種正常的師生關係。並鄭重其事地說:「陳創天科學極不老實,化學一竅不通,他的問題(指科學造假)一定要解決的」。聽起來好像決心很大,可是又過了幾年還沒動靜。BBO冤案又需要大師親自來「解」,因物構所這個「人造科學家」是大師親手「塑造」的。「紅氣球」也是大師親自幫「吹上天」的,而大師又從科學院長退了下來。科技權力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從前。心有餘而力不足,年過一年,大師是想解決,但又不能「自圓其說」。一個對「化學一竅不通」的物理學士為何被自己推薦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也是大師親自推薦陳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的。大師後悔受氣,剝光陳的「衣帽」又沒有解決問題。應如何辦是好,最後想出個驚天動地的「爆炸」法。大師過去曾經是研究炸藥的專家,所以
想用一顆重磅「炸彈」,炸開了陳創天的騙局。他聯同前物構所所長梁敬魁院士,前物構所副所長吳新濤院士,現物構所黨委書記程文旦教授等五人。聯名在中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的《科學通報》上發表文章。鄭重指出: 「BBO晶體的發現與(陳創天的)陰離子基團理論無關,這當然是無疑的」(見《科學通報》第42卷,第6期,第563頁,1997年3月)。該文章由一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一位中國科學院院長,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物構所黨委書記,五位作者全都是「重量級」教授。作者的份量如此之重,不但在中國,就是世界文獻紀錄上也未曾見過(可以說,已創造了 「吉尼斯」記錄)。看來,有點像要對BBO科學腐敗案進行「手術」前的準備(請「大名醫會診」,並確診:「BBO的發現與陳創天的理論無關」,既然無關,那麼被竊取的BBO特大成果又該如何處置呢?奇怪的是,該文章發表幾年後又是毫無動靜。你要是細讀幾遍,就不難發現。「警察抓小偷」並非想「物歸失主」!該「重磅炸彈」看起來很嚇人,其實沒裝入多少「炸藥」。只燒毀「小偷」的「衣帽」,沒傷及其「皮肉」,L「小偷」提著大包(所搶奪財寶),坐飛機往北京跑。有幸的「小偷」尚未「歸案」,「警長」不幸先離開了人間。冤案又沉入大海深淵。
四,一個希望
祖國五千年的科技文明,曾因封建制度,閉關自守,與世界科技水平拉長了距離。延誤了幾代中國人的科技進步。如今中國人再也不是 「東方病夫」了,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金牌總數居世界第二。那麼,在科技領域,黃皮膚的中國人就不行嗎? 沒有國際一流的金牌性成果嗎? 不! 但是為什麼中國至今未能獲諾貝爾科技獎呢? 主要原因是我們科技領域存在著嚴重的腐敗現象! 如何令世人信服?許多科技大獎是頒給沒有實際貢獻,但有很大權力,很高地位與名望的「科技地主」,甚至欺騙造假的科技剽竊犯。只有整治科學腐敗,維護科學尊嚴,才能振興中國科技! 靠吹牛皮, 說假話對單位與個人雖有「好處」,但終將禍國殃民, 再誤中國科學的偉大振興!
「BBO冤案」無論是從其涉及的研究成果看,還是從涉及的人員看,還是從成果的國內外影響看,都是 「重量級」的,然而卻沉冤20多年未能昭雪。這無論是從大力整治行業不正之風與職業腐敗現象,還是提倡反腐倡廉,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民主,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維護科學尊嚴,維護知識產權來看。還BBO事件以原來面目,分清是非曲直,都是極其重要的。如果還是投鼠忌器,敷衍了事,則何以服人?! 我希望給BBO成果一個公平,公正,公開重新評審(見附件)。
原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晶體材料研究室 主任
非線性光學新材料合成與晶體生長組組長, 研究員, 王耀水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350005,烏山西路126號9座1601.
電話:0591-83773808; E-MAIL:yswang402@sina.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