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幹得好不如嫁給老外好 中國人出國的若干心態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1-11 1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與國際的接軌日趨成熟,衍生出來的就是留學生日益增多,移民司空見慣,大洋彼岸已不再陌生,金髮碧眼也不再神秘,總結這幾十年來的出國人士的心態,可按時期劃分出這樣幾類:
想出國――幹得好不如嫁給老外好

80年代前期,限於開放的程度和政府的財力,國家派出去的留學生很少,以其他方式出國的人也很少,「嫁出去」成為出國的主流。

能成功嫁給老外的人一般來自京滬這樣的大城市,她們的目的與當時的「農轉非」大同小異。北京的老職工一定還記得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漲工資,大部分人調了一級,收從40多塊變成50多塊,感覺寬裕了不少。北京最早開計程車的司機也一定有「上山」的經歷,拉老美老八達嶺長城,往返200元。普通美國人,在本國月收入約2000多美元,按當時的兌換價1:1.87計算,合人民幣4000元。而北京的普通職工,月收入才幾十元。收入如此懸殊,「幹得好不如嫁給老外好」的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些洋人的中國媳婦不光嫁老美,只要是老外她們就嫁,日本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還有一大批嫁到港台和中國人過日子,掙得再少也比內地多,窮則思變。

而這樣的婚姻以上海為最多,據上海涉外婚姻統計數字,97%是「嫁出去」,只有3%是「娶進來」,以致形成「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說法。

公費出國――政府派出去的留學生

80年代後期,公派出國取代了涉外婚姻,政府行為取代了自由市場。公派出國的主要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公派留學,一種是出國考察。公派留學的去向主要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派出去留學的人,命運由此改變。

公派留學生原則上不許打工,但出國后很少有人遵守,這群人很快就致富了。對留學生來說,發在國家和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國外,只要你想幹活,就能有收入;在國內,你想幹活,不一定有收入。在美國刷盤子,1小時6美元,在日本刷,1小時700日元。由於美元比價已由80年代前期的1:1.87變為80年代後期的1:1.38外匯券,而外匯券與人民幣又有1:1.8的黑市價格,所以美元對人民幣的黑市比價實際為1:6或1:7左右。換句話說,在美國刷兩個小時盤子,其收入抵得上國內一個月的收入。派出去考察的人,屬於短期出國,公費「開眼」,附帶買「大件」,雖說掙不了多少錢,但可以買「大件」,可視作福利分配。當年日本夏普通777錄音機,差不多有單人床那麼寬,茶几那麼高,組合音響進入之前,777威風八面,中國市場售價1840元,難得有人問津。但出國回來的人,有免稅買大件電器的指標,只花半價左右就能拿下。公派留學也好,考察也好,經濟上的收益十分明顯,爭取公派便趨之若鶩了。

海外有關係――有錢大家一起賺

90年代前期,出國的人大多是被帶出去的。同學出去了,在外面幫助聯繫獎學金、聯繫學校國內的再辦出去;老鄉出去了,幹上勞務輸出,有機會就把國內的老鄉介紹出去。考察一如既往,只是買大件的優勢不那麼明顯了,觀光成分居多。嫁老外更為普及,不再大驚小怪。

被海外關係帶出去的人因缺乏有效的選擇機制,人員素質魚龍混雜。先去的哥哥在名校公費讀碩士,後去的弟弟可能只初中畢業,做份假材料就走了,至於學什麼就不重要了,先打幾年工再說。很多被帶出國的人後業無法轉變身份成了「黑戶」,成為所在國的社會負擔。時至今日,來自中國內地居住在美國的「黑戶」接近10萬,在日本的「黑戶」也超過3萬。由於出國被認為是改變命運的有效途徑,所以很多在國外不死不活的人「打死也不回國」。

而在國外,由於一些不守法的中國人的所作所為,使一些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有所抬頭,甚至因限制不法滯留的中國人,實行了較為偏激的做法。比如某些發達國家對中國旅遊者的嚴格限制,對留學簽證的無理拒簽等等,受害範圍已遠遠超過了「黑戶」的領域。

「想出就出」――出國已經不再神秘

到了90年代後期,出國的途徑增設了新渠道:移民。傳統的留學渠道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公派為主,轉變為自費為主,完成了政府行為至市場行為的轉換。這一時期大批的出國者,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去的。以移民諮詢服務業為例,1996年辦理一名加拿大技術移民,移民公司收費6000美元,1998年5000美元,2000年4000美元,2002年已低於3000美元。現在,加拿大每年計劃接收移民20萬左右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每年維持在兩萬左右,成為現在加拿大海外第一移民來源地。再以加拿大駐北京大使館近年留學簽證率為例,1997年學生簽證申請案1921個,獲簽率為35%;1998年申請案3361個,獲簽率為59%;2000年申請案12000多個,獲簽率59%。不但申請案數目大幅增加,獲簽率也逐年遞增。這些數字錶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出國的機會已不再是改變命運的絕對方式,已不再是幸運女神的光顧,更多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實力,自主地設計人生。

留學出國,不能不說美國。近年美國使館的學生簽證率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大,難以摸到脈搏,不便說三道四。但在整個90年代,還是大致有規律可循的,拒簽率在50%上下。有很多人認為遠不至此,耳聞目睹的事例足以證明赴美的艱辛,但實際情況確實是50%。因為人們聽到的大多是沒有走成的故事,走成的人早已愉快地打點行裝了。

圍繞著留學、移民的主題,興起了一項以英語培訓為核心的出國服務產業,他們在成為富豪的同時,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出國也變獨木橋?――千方百計擠出去

新世紀,出國僅僅作為一種選擇,不再被神化。出國因素的多元化,使其引領和先導作用不再那麼明顯了,失去了往日的陽剛氣,出國變是疲軟了,被動了。孩子在國內考大學不太有把握,家裡攢些錢送出去讀高中吧;國內大學畢業沒有尋到好職業,出去再學個專業,充充電吧;工作多年沒混到好位置,看不到前途,移民國外養老吧。出國的人好像是被迫出去的。還有絕的,「灰色」收入太多,自己出去或把孩子送出去,以備將來有朝一日「說得清」,洗得乾乾淨淨。

國外的教育機構看到中國的留學市場有利可圖,也來切蛋糕了。英國首相布萊爾曾明確提出,英國的英語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應更充分地開發。英國教育的大門對中國是敞開的。不僅布萊爾是這樣說的,英國也是這樣做的。近年英國使館學生簽證拒簽率始終維持在20%至30%的低水平,甚至低於澳大利亞、紐西蘭這樣的移民、留學熱點國家。就連瑞士這樣的小國,也發出某種暗示。某年,瑞士駐北京大使館全年收到800份學生簽證申請,拒簽的只有十幾人。同年,負責中國上海,浙江等出國熱點省市簽證工作的瑞士駐上海領事館,共收到650份學生簽證申請,拒簽的不到10人。

在國外教育機構爭奪中國生源的同時,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競爭。一位從美國歸來的女生說,在美國,與中國學生爭奪獎學金的最強勁對手同樣來自亞洲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學生,他們有英語優勢,儘管本國貧富差距大,但留學的人一般並不富有,學慣用功。他們有些像以前的中國留學生,希望通過留學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願望特彆強烈。有些人真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近年印度的軟體行業和IT產業就顯得生機勃勃。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1539

主題

3577

帖子

306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067
沙發
飄雨 發表於 2005-11-11 18:00 | 只看該作者
也不知那些拚命想嫁老外的人是怎麼想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3
phtsl 發表於 2005-11-11 18: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