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海回眸:從革命軍走向黨天下--國民黨這100年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5-11-5 1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桃花扇》

  

  國民黨,作為中國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政黨,當從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算起,至今已有百年(如果再往前可追溯到1894年孫中山創辦的反清團體「興中會」)。如果按活動區域分,國民黨這一百年主要經歷了大陸與台灣兩個時期。

  在敗逃台灣之前,國民黨在大陸度過了55個春秋(1894~1949年)。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雲中,它從一個僅二十餘人的秘密小團體一舉成為推翻清王朝的巨大政治力量、經過種種曲折終成統一全國、擁有最強大武裝的執政黨。但在權力達到頂峰時,它卻轟然坍塌、黯然離去。回首這段滄桑往事,不禁使人想起《桃花扇》中的名句:「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革命黨」與「執政黨」

  1894年深秋,年僅28歲、可說一無所有的孫中山與二十幾位同齡人在遠離中國的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這在當時只被少數與聞者認為是幾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的「痴人說夢」,沒有幾人會認真看待。其實,這卻是中國近代歷史舞台的主角――國民黨的開端。

  在某種意義上說,「革命」的成功與其說是革命黨人的「製造」,毋寧說是統治者統治無方、使社會矛盾長期積累釀成社會危機,而面對危機又處置不當的結果。興中會成立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慘敗。不久,希望在體制內改革、變法的維新派又被以慈禧為首的清廷頑固派血腥鎮壓,這就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體制外的革命黨人推上了近代歷史舞台。其後,各種革命小團體大量湧現,終於在1905年彙集一處,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近代意義的政黨中國同盟會。

  同盟會領導的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中華民國的成立,民主氣氛高漲,「政黨政治」一時成為熱潮,在很短的時間內竟出現上百個政黨。同盟會一些領導人甚至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口號,在宋教仁的鼓動下,同盟會在1912年3月通過了新修訂的《總章》。其核心精神就是將同盟會從過去秘密的「革命黨」變為公開合法的「政黨」。在他們的心目中,「政黨」就是西方那種在議會中通過選舉取得執政權的黨。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將「革命黨」同盟會改造成「政黨」國民黨。當年8月,以同盟會為骨幹、聯合其他四小黨(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的國民黨在北京組建。但歷史表明他們確實過於天真了,在袁世凱的統治下,政黨政治終成幻影――當國民黨在1913年3月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中贏得勝利時,袁世凱暗殺了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宋教仁遇刺引發了國民黨的「二次革命」,但只兩個月即告失敗。這宣告了中國初試「政黨政治」的失敗。

  事實說明,在革命剛剛成功、一切尚未穩定時即匆匆取消「革命黨」確是革命黨人的重大失誤。不過,他們提出的從奪取政權的「革命黨」到掌握政權后成為「執政黨」這種轉變的意義,卻不能忽視。

  「一黨治國」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逃亡日本,召集國民黨員組建「中華革命黨」,進行反袁鬥爭。在總結革命失敗的教訓時,孫中山認為主要是由於國民黨「徒以組織號召同志,但求主義之相同,不計品流之純糅」,「故當時黨員雖眾,聲勢雖大,而內部分子意見分歧」,「徒眩於自由平等之說,未嘗以統一號令、服從黨魁為條件耳」。「至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有類散沙」。因此,他強調「首以服從命令為惟一之要件」,黨員必須絕對服從他一個人,入黨時還要按手印。

  對此,他的戰友黃興認為黨員在誓約上寫明服從孫中山再舉革命已是不平等,而還要按手印則是對人格的侮辱,因此堅決反對。平心而論,孫中山本意是為扭轉國民黨的渙散、軟弱,出於公心,不如此確實很難取得革命勝利。然而黃興等人的反對也確有道理,因為誓言規定只服從領袖,當領袖是出於公心時固無問題,但當領袖變質或更換時,領袖究竟仍是大公無私還是抱有個人野心則無法保證。或許,這是「革命黨」不得不面對的「兩難處境」。

  對於未來的治國方式,孫中山創建的中華革命黨綱領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一黨治國」模式:「一切軍國庶政,悉歸本黨負完全責任」,「非本黨不得干涉政權,不得有選舉權」。這種治國模式對今後中國歷史的影響之深之遠,當時恐無人料及。

  但如何將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革命黨」付諸實行,孫中山畢竟毫無經驗,因此「中華革命黨」不僅無法奪取政權,本身亦漸式微。從1916年到1922年,中國政治一片混亂,陷入軍閥割據之中。孫中山兩度聯絡部分軍閥「護法」,卻都因軍閥背叛而慘遭失敗。在極度困難之中,他在1919年10月將越來越不景氣的中華革命黨改建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雖對中華革命黨的章程做了一些修改,但在黨與政權的關係上仍與中華革命黨一樣,規定:「一切軍國庶政,悉歸本黨負完全責任」。這時,以極富組建革命黨經驗的列寧為首的「第三國際」和剛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向孫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和作」。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開始了自上而下較為嚴密的組織建設和黨軍建立。

  「一黨獨裁」

  

  1927年初,隨著國共合作的北伐不斷取得勝利,兩黨的矛盾空前尖銳起來,這一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