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閑話美國的鬼節--Halloween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10-31 0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的鬼節又快到了。前幾天,倆女兒從學校一人抱回家一個小南瓜,吵著讓我幫她們畫鬼臉兒,然後,自己刻好后擺到門口才算踏實了。今年的鬼節是星期一,小區舉辦「Trick or Treat」活動定在星期一晚上,可是,小姐倆星期六就吵著讓媽媽幫忙準備鬼節穿的黑袍子,穿著袍子滿屋子轉游,恨不得鬼節立馬就到,好出去要糖。

她們倆這麼一折騰,驀然想起鬼節快到了,該動筆寫篇美國鬼節的文章了。

這幾天出門,看院里的街坊家門口,鬼節的裝飾與日俱增。有擺著南瓜的,有弄個草垛上面放個稻草人的,還有的門上釘著骨頭架子和骷髏的。有一家索性把自家的房子打扮成一座鬼屋,門口碩大的黑蜘蛛外帶黑貓警長把門兒,晚上從他們家路過,但見窗戶裡面藍光閃閃,鬼火熒熒,不時還有小鬼兒探出頭來,發出}人的獰笑,。。。這家子,還真有閒情逸緻!

商店裡節日氣氛更濃,很多商店自打勞動節一過,便開始推銷鬼節。鬼節在美國一年比一年熱鬧,主要是工商業資本家們在推波助瀾,都是錢在鬧鬼。

鬼節前一定要預備好糖果。要不然,鬼節那天晚上,您就別回家,或者回到家趁早把燈一關,找機會開溜。您要想在家呆著,就得把糖預備足了,在家耐心地一遍一遍開門迎接那些可愛的小鬼兒。雖說一晚上您甭想坐下來踏踏實實看會兒書或電視什麼的,可您也能大開眼界,什麼樣的鬼都能看到,而且還都是活鬼。門口戳一面口袋糖,一晚上功夫保險報銷。您說,鬼節之前不往商店跑行嗎?您要是帶著孩子去商店,小孩看見那些稀奇古怪五花八門的鬼節飾物和道具能不要嗎?掏錢吧,您吶!

美國的鬼節熱鬧非凡,除了小孩子們提著南瓜燈一邊喊著「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搗蛋)一邊挨家挨戶地要糖之外,大中學生和成年人也舉行各種名目的狂歡活動,裝神弄鬼嚇人,製造快樂的恐怖氣氛,盡情找樂兒。各大城市還有鬼節盛大狂歡遊行,那種群魔亂舞的狂歡場面,絕對比閻王殿還熱鬧。

據報道,本月27日,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鬼節狂歡慶典已經迫不及待地正式拉開帷幕。去年有7.5萬人參加了狂歡活動,今年的人數可望突破10萬。今年紐約的鬼節遊行將以鳳凰再生為主題,為死於卡特里那颶風的亡靈招魂,估計會有五萬人參加,兩百萬人觀看。鬼節在北美成了一年之中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狂歡的民俗節日。

鬼節是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在美國,這是一個民俗節日而非聯邦節日。雖然很多美國人也重視這個節日,但是政府和私營企業的僱員在這一天並不休假,可這並不影響人們過節的情緒和興緻。過節這天趕上周末了,那沒得說;若趕不上周末,人們會自動把本街道本地區的狂歡活動挪到鄰近的周末。反正一年就這麼一次可勁兒撒歡兒的機會,哪天問題不大,重要的是機會不能錯過,重在參與,樂在其中。

鬼節同時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節假日的增多。接踵而來的感恩節,聖誕節和新年在時間上離鬼節都不算遠。從鬼節開始,上班族總算又有了盼頭兒,接長不短的就有個假,這段時間上班的日子不算太難熬。

中國人往往把美國的鬼節稱作「萬聖節」,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或者All Hollows Day)是十一月一日,十月三十一日則是萬聖節前夕(The Eve of All Hallows Day), Halloween指的是萬聖節前夜,即All Hollows Evening,後來約定成俗寫作Halloween。這有點兒像中國的大年三十,這一天是除夕,春節則是大年初一。根據中國人的習俗,年三十晚上守歲,反正也不睡覺,和大年初一連上了,甭管是三十還是初一,都是過年。因此,中國人就很自然地把萬聖節和萬聖節前夕混為一談,統統稱作萬聖節。

其實,美國鬼節(Halloween)和「萬聖節」是兩個內容和意義都大相徑庭的節日。當然,這也不完全是中文翻譯的疏忽,這個節日的英文叫法也不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都在一心一意地給鬼過節,沒什麼人祭祀聖人,卻偏偏把這個節日叫作「萬聖節前夜」,整個一個打著聖人的旗號行鬼魅之事。為此,好些基督徒一直耿耿於懷,對這個節日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

這些基督徒對鬼節採取抵制態度也不是沒有道理,您看,這不是故意混淆階級陣線,打著紅旗反紅旗嘛。您要是個堅持原則的人,能對此聽之任之嗎?

當然了,產生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會低估了鬼在人們心靈深處產生的深遠影響,一方面是因為教會在設立萬聖節時選錯了日子。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鬼節或者與鬼有關的節日,中國的清明節和中元節(盂蘭盆節)就是人們跟鬼進行交流的節日。美國鬼節的源頭在歐洲,它來源於兩千多年前居住在愛爾蘭,以及英國和法國北部地區的凱爾特人(Celts)的傳統風俗。

凱爾特人的新年是十一月一日,這一天標誌著農作物收穫季節的結束和冬天的開始。西北歐漫長寒冷的冬天要延續到第二年五月,那時候沒有電,冬天帶給凱爾特人的不僅是寒冷,還有難熬的黑夜。對凱爾特人來說,冬天的世界就像死去一般,了無生氣。因此,凱爾特人漸漸地將人類的死亡同冬天聯繫起來,在過年的時候就會想起死去的同胞。

凱爾特人相信,陰陽兩界的人和鬼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界的季節變換密切相關,因而,認為除夕這天,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的夜晚是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時刻。此時不但季節變換處於一種模糊狀態,隔離區分人鬼陰陽的界限也不清楚了,死去的鬼魂會在這天晚上重返陽間。如果善待這些孤魂野鬼,你就能得到好報,否則的話,他們就會跟你搗亂,製造麻煩,給你帶來壞運。

因此,每年十月三十一日這一天,凱爾特人都要為死去的亡靈舉行祭祀活動,這個每年一次的祭鬼活動叫作Samhain,人們籍此想讓那些到處閑逛的孤魂野鬼看看陽間一年來的收成並用嘉肴美饌表示一下對他們的敬意。祭鬼活動包括點篝火,BBQ,嘴裡說是給鬼魂照亮,免得它們迷路摔跟頭,心裡邊呢,一個勁兒打鼓,恨不能讓熊熊大火嚇跑鬼魂,離咱愈遠愈好。

凱爾特人的祭司叫作德魯伊特(Druids),一到這日子口就他們忙活,他們像街道小腳偵緝隊挨家挨戶檢查衛生似的一家一戶的去索要祭鬼用的食物。當然,見著好吃的東西他們先吃,儘管打的旗號冠冕堂皇,咱是為了搞好Samhain這一活動。有些人家不願意吐血,你再給我背經典語錄講世界形勢克己奉公全沒用,咱給你來個鐵公雞一毛不拔。您瞧沒有,人和鬼還沒鬥起來呢,人和人先幹起來了。

德魯伊特都是一些有點兒文化的腦筋比較活泛的人,要不然怎麼能幹祭司這一行呢?人家就能想出招兒來,把收集祭祀食品的工作做得更好。您猜怎麼著?他們後來到各家索要食品時,都提個羅卜燈。找大個的青羅卜,把心掏出來,裡邊裝上個蠟燭,外邊再刻畫上鬼符,又能照亮,又能增加和渲染鬼節的氣氛。瞧見沒有?鬼魂就在羅卜燈里坐著呢,眼睛像攝像機似的,看誰還敢不熱情招待?「不招待就搗蛋」(Trick or Treat )。您說,見這陣勢,誰家還敢不上貢啊?這就是現在過鬼節時小孩子們挨家挨戶要糖時說「不招待就搗蛋」的來源,只不過,美國盛產南瓜,又便於雕刻,南瓜燈取代了羅卜燈。

凱爾特人在鬼節之夜,還喜歡用各種道具和行頭把自己打扮成牛頭馬面的鬼,一方面,嚇唬村裡的人,覺得好玩兒,增加過節的氣氛;另一方面,也能嚇唬嚇唬鬼。本來就沒想跟鬼打成一片,得,咱用這招兒先把鬼嚇跑了,躲咱遠遠的,省得跟咱搗蛋。這個風俗也保留至今,只不過現在的人明明知道沒有鬼,卻把鬼的形象變得愈來愈猙獰可怕。在此,您也可以看到,人在醜化和妖魔化鬼的時候,從不節制自己的想象力,更為不幸的是,人還經常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鬼。

公元43年,羅馬人征服了凱爾特人的大部分領土。在羅馬人統治的幾個世紀中,羅馬人對凱爾特人的文化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政策,結果使鬼節的內容變得更豐富。羅馬人 也有個鬼節(Feralia) ,恰恰也在十月底,沒得說,那就和 Samhain一塊過吧。羅馬人的另外一個節日是珀嫫娜節(Pomona),和凱爾特人新年慶豐收的習俗也沾邊兒。珀嫫娜是主管水果蔬菜樹木的女神,蘋果是這位女神的象徵。現在人們過鬼節時玩的嘴咬蘋果的遊戲就是從這兒來的。

早期的羅馬人重視武功,忽略文治。從公元四世紀羅馬人接受了基督教后,這種狀況就大大改觀了。等到基督教席捲歐洲,文化多樣性就開始面臨著嚴重的考驗。凱爾特人的傳統習俗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異教徒的邪惡文化,需要經過基督教的洗禮。在對凱爾特人進行再教育,促使他們改信基督教的過程中,基督教聖徒派垂克(St. Patrick)和考倫希里(St. Columcille)等人立下了汗馬功勞,(詳見拙文《閑話聖派垂克節》)。

傳統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雖然,凱爾特人接受了基督教洗禮,但是,他們的傳統習俗並未一下子被消滅殆盡。鑒於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教廷下決心要花力氣消滅異教徒的節日。

當時,教廷制定了一個鳩佔鵲巢移花接木的政策,挺成功。公元601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就異教徒的信仰和風俗問題給傳教士們發了一道敕令,告誡傳教士們採取利用並非消滅的手段來對待異教徒的文化傳統。他形象地指出,如果他們崇拜一棵樹,你們沒必要把這棵樹砍到,相反,應當用基督的名義把這棵樹神話,讓他們接茬兒崇拜。

在這一政策精神的指導下,教廷把好多基督教節日設立在原有的民俗節日之上,譬如,六月二十四日的夏至,很多人在這一天祭水,祭火,祭莊稼,盼望豐收,那咱就把聖約翰節設在這一天。據說,把聖誕節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也是因為許多民族有在這一天慶祝The Mid-Winter的傳統習俗。

公元837年,教皇格里高利四世把基督教的殉道者紀念日----「萬聖節」正式定為十一月一日,想以此把凱爾特人過鬼節的習俗轉變成對基督教聖徒的崇拜活動。然而,這一舉措並未收到良好效果。雖然表面上鬼節(Samhain)不再叫鬼節,改叫萬聖節前夜(Halloween)了,人們過鬼節的習俗並沒有消失,相反,萬聖節反倒被人們冷落了。好好的萬聖節非挪到這鬼節來湊熱鬧,結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讓歷史上立下豐功偉績的基督教聖徒坐冷板凳,這不能不說是教廷的一次政策性失誤。

基督教在同異教徒爭奪宣傳陣地這一原則問題上從不含糊。既然用萬聖節來壓制鬼節的做法不成功,教廷又在十一月二日設立了一個「萬靈節」(All Souls Day),以方便人們為死人的靈魂祈禱,進而以此抵消鬼節對人們的不良影響,但是,收效甚微,人們照樣在萬聖節前夜歡度鬼節。

鬼節大約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傳入美國的。一八四五年,愛爾蘭爆發歷史上著名的土豆大飢荒。只幾年工夫,就餓死了一百多萬人。為了逃避飢荒,貧苦的愛爾蘭人拋棄家園擠上開往北美的船隻,移民美國。據估計,從1845開始到19世紀末,約有500萬愛爾蘭人移民美國。這些愛爾蘭移民,不但為美國工業革命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也帶來了他們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給多元化的美國社會注入了新鮮血液。愛爾蘭人過的兩個節日----聖派垂克節(St. Patrick's Day)和鬼節(Halloween),都為美國社會所接受,並且成為美國的主要節日。

現在人們所過的鬼節,已經沒什麼宗教色彩了,儘管在形式上繼承了鬼節的傳統,但在實際上它不過是美國人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如果您非要把孩子們的這項娛樂活動上升到上帝和撒旦爭奪青少年的高度來對待的話,過完節后,叫孩子多念兩遍《聖經》,精神污染還是可以消除的。再說了,讓孩子們看看由人化妝扮演的魑魅魍魎,也有利於孩子們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增強識別天使和魔鬼的能力。

也有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抵制鬼節,認為這個孩子們最熱衷的節日過分恐怖,對小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其實,這種娛樂性恐怖同法國大革命和中國文化大革命所製造的恐怖根本不是一碼事。鬼節所製造的恐怖如同迪斯尼樂園的過山車,是孩子們故意追求的一種刺激。

當然,不少人批評美國的鬼節是因為它變得愈來愈商業化了,這的確是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連鬼都逃脫不了被商業化的命運,人能脫離這種商業文化的氛圍嗎?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0-31 01:28 | 只看該作者
昨晚,我們剛剛和一幫老美刻完南瓜。有時間,也寫幾筆湊個熱鬧。

剛剛知道,王老師有兩個女兒,CC:)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3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10-31 09:32 | 只看該作者
等著看你的刻南瓜記了。養倆女兒,累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4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0-31 11:14 | 只看該作者
好,我抓緊碼幾個字,,肯定蟲子一堆,沒時間改:(

女兒和爸爸親,呵呵。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