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韓國: 在教授家中做客

[複製鏈接]

1539

主題

3577

帖子

306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0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飄雨 發表於 2005-10-31 2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從高二萌發了出國的念頭,俞熙就把自己的規劃方向與留洋聯繫了起來。比如,去哪個國家讀本科?哪裡更適合讀研究生?讀完本科在哪個國家實習才好?研究生畢業后在哪個國家求職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還未出國,俞熙就比別人考慮得更遠、更細密。在大學2年級的時候,他對自己說:是時候了。比較了當時日本、韓國、新加坡這3個亞洲國家的優劣勢后,俞熙選擇了當時較為冷門的韓國。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韓國最符合他的要求:中國留學生少,留在韓國發展的機會更多;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落戶上海,回國后的求職機會多;兩邊都吃香的人少,他的機會更多。雖然當時不了解韓國的文化,也還沒看過《大長今》,不知韓國菜的口味,但是俞熙卻對選擇這個亞洲國家非常篤定。

  不打不相識

  俞熙選擇了中介來幫助申請韓國的大學,考慮到漢城的生活費較貴,俞熙選了位於大秋大學城的一流私立大學「慶一大學」。2003年4月,俞熙來到了韓國。那時,正值SARS期。中國學生的到來給當地學生造成了很大的恐懼,有的學生甚至提出抗議。為了避免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誤會,慶一大學的老師和當時第一批到達韓國的中國學生住進了學校附近的「世宗修鍊會」。2天後,俞熙一行8人才得以進入大學,辦理入學手續。雖然進校的過程一波三折,但是這卻讓俞熙第一次感受到了兩國文化的不同。後來,很多韓國朋友告訴俞熙,這叫「不打不相識」。

  用上海話、英文、古文記韓文

  俞熙一直是一個努力的學生。到了韓國后也是那一批中國學生種最吃苦的一位。俞熙深知留學在外,語言是最重要的一關,如果語言有障礙,無論是學業還是交友求職都會受阻,而一旦不能融入韓國當地的社會,留學的意義又何在呢?憑藉著自己的鑽研和毅力,俞熙苦讀了3個月後終於有了很大的進步。韓語的入門本身就很難,如果一些基本的發音都不準就會影響整個句子的理解。
  記得那時,俞熙去餐館吃飯都不敢叫「冷麵」,深怕自己發音不準惹出麻煩。為了糾正自己帶方言口音的韓語,俞熙還通過各種方法記憶韓語種難辨別的辭彙,比如,用上海話的諧音來記韓語辭彙「洗手間」,用英語來記住韓語中外來詞的發音,有時他還不得不用漢語中古文的理解方式記住韓國語。所有能聯想到的記憶方法,俞熙全都用上了。終於,在半年後,俞熙成為第一位考出韓語KPT中級的中國學生。

  最生動一課―――教授家中做客

  語言過關后,俞熙開始了稅務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在會計專業課程的介紹中,俞熙有幸結識了一位以嚴厲著名的教授。有一次,俞熙受教授之邀去他家中做客。對於完全不懂得韓國禮節的中國學生來說,這樣的赴約十分冒險。首先,是赴約時間上的控制,絕對不可以遲到讓對方等候;進門前一定要先打招呼,然後脫鞋子;對待長輩一定要用敬語,平輩和晚輩則是另外兩套不同的說法,只要其中一樣出錯,都會給對方造成糟糕的印象……對於韓語的初學者俞熙來說,同一句問候竟然會有這麼多種說法,則意味著他必須背更多的句型,準備得更充分。在用餐的過程中,教授夫人與女兒一直分坐兩旁為客人及教授倒酒夾菜。俞熙注意到,在招待客人時,她們一直都坐在他們的後方,從不說多餘的話,也不會同時進餐。在這種氛圍下,初次做客的俞熙越發緊張,每次舉筷及乾杯也有些誠惶誠恐、怕鬧出笑話。雖然緊張的成分居多,但是這次赴約的初步體驗,卻是教授一家給俞熙上的最生動的一課。這讓俞熙明白,若想了解韓國文化,必須更努力地學習,更小心地待人接物。

  在韓國打通人脈

  無論是在大學求學還是進入韓國企業實習,俞熙的表現都相當出色。俞熙的教授樂於為他引薦各大企業的代表,為他創造了更多實習的機會。他的當地朋友,也願意為他擔保各類協議付費方式來減輕他作為學生的負擔。比如,在韓國,只要當地人願意為中國學生擔保,租房、手機話費、買車的費用都要便宜許多。而俞熙就是慶一大學里是韓國朋友最多、每月開銷最少、每年收入最多的一個留學生。俞熙目前正在韓國繼續他的研究生課程,許多家韓國企業邀請他實習,還有許多中國企業邀請他為商業談判做翻譯。面對接踵而來的機會,俞熙希望能夠做得更好,成為名副其實的「最好」的學生。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05-11-1 19:56 | 只看該作者
謝謝飄雨朋友轉貼的文章。

與在日本的情形很相似。
只要努力,在哪都會大有作為的。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