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政道和夫人秦惠君的故事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10-29 1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10-25
(科學時報)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但是,由於人們的愛情觀不同,對待愛情的態度也不同,這就演繹出人間形形色色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或令人嚮往讚頌,或讓人扼腕長嘆,或使人潸然淚下。當然,也有令人嗤鼻的。

今天我們想向大家講述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和他的己故夫人秦惠君(註:替代字,原字為君上面加一竹字頭)的愛情故事。

在半世紀的風雨旅程中,他們始終相知、相助、相愛,愛情始終是他們贏得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女士的愛情故事萌發於20世紀四十年代。那時,李政道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秦惠君則是美國堪薩斯州聖瑪麗學院的學生,1948年他們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播下了愛情的種子,並在1950年6月喜結連理。從此,他們倆人相濡以i,共經風雨,譜寫了許多動人的愛情篇章。秦惠君看到李政道對物理學研究有非凡的才華,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挑起照顧李政道生活和撫養孩子的重擔。支持李政道到理想的崗位上去施展才華。他們二人分別去美國求學的時候,都還是不到20歲的小青年,但對祖國的衰微破敗都記憶猶新,當他們於1972年首次歸國訪問后,看到祖國已是「舊貌換新顏」,心情十分激動,心中燃起了為祖國科教事業發展作貢獻的強烈願望。他們發現,祖國的大學教育雖然恢復了正常秩序,但是選派優秀大學生出國深造,培養高級科技人員的機制尚未形成,而百廢待興的科學研究事業又急需人才。李政道教授經過多方籌劃,於1979年提出了 「中美聯合招考研究生」(CUSPEA)的計劃。這項CUSPEA計劃是李政道教授以自己在美國科學教育界的聲望和影響,促進美國水平最高的數十所大學招考中國優秀學生深造的特殊人才培養計劃。經過李政道教授的努力,通過CUSPEA考試,被這些學校錄取的中國留學的研究生的學費、食宿費等均由相關校方提供,或由李政道教授籌措解決。在實施這項計劃的前後的十年間,為了每年約一百名CUSPEA研究生能順利學習,李政道教授和秦惠君夫人嘔心瀝血,全力以赴。那時,中美關係還處於初始階段,CUSPEA研究生和其他中國學者在美國深造遇到各種問題,都要找李政道教授幫助解決。李政道的家頓時成了這些海外學子的「家」,學生找上門來的,打電話來的,寫信來的,李政道夫婦都要不厭其煩地認真處理。為了讓李政道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育的大事上,秦惠君主動把這些煩雜事務攬了起來,幫助留學生聯繫協調,排憂解難。每年,與CUSPEA學生及其學校聯繫,僅投寄郵件就近千封。李政道夫婦從書寫信件、貼郵票、投寄郵件都要親自動手。他們常常把家附近的幾個郵筒都塞得滿滿的,以致紐約郵政局不得不向李政道教授訴苦。李政道夫婦只好推了裝滿郵件的小車到較遠的郵局去投寄。

李政道教授每年回國,或與中國領導人會見,或籌劃和建立中國博士后制度,或幫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或到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等處主持國際學術活動,或與中國藝術家切磋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或到各地考察、講學,秦惠君既當賢外助又當賢內助,外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安排好李政道的各種訪問活動,協助接待各種社交往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等,內則幫助李政道做好參加各種活動的準備,隨時給予必要的提醒、關照,還細心照顧好李政道的生活,確保每次歸國訪問都取得圓滿成果。在幾十年的風雨旅程中,他們始終相知、相助、相愛,愛情始終是他們A得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1996年,李、秦愛情受到暴風雨般的襲擊,悲苦的日子裡,他們依舊患難與共、生死相依,依舊深深關愛著祖國青年

1996年,李、秦愛情受到暴風雨股的襲擊。這年年初,秦惠君發現自已罹患了肺癌!這對秦惠君和李政道教授全家都是晴天霹靂的打擊。在這些艱難的日子裡,李政道和孩子們為救治秦惠君的生命而竭盡一切努力,四處求醫,精心守護在床邊。李政道親自給夫人秦惠君喂水、喂葯、喂飯,翻身擦背。為能隨時照應夫人,在近一年時間裡,他累了,就在夫人床邊椅子上休息一下,幾乎沒有在床上睡過一個整覺。他們還傾情安慰著秦惠君夫人,希望能出現生命奇迹。

秦惠君內心深知病魔的兇險.但她竭力剋制並掩飾著自己的痛苦,表現出樂觀和豁達,她希望不要因為自己的病使政道及孩子們增添煩惱和痛苦,不要因為自己的病而影響政道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所作的各項工作。

就在同病魔搏鬥的悲苦日子裡,秦惠君仍常與李政道傾心交談。她回顧著自己和政道相識、相知、相愛的歷程,她深為自己能和科學家李政道相伴一生而感到慶幸、自豪。她也不斷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自己不是學科學的,但是,為什麼能與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的李政道始終恩愛情深、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呢?她認為這同自己努力去了解和理解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精神世界有很大關係。在與政道相識相伴過程中,自己力求熟悉政道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內容,雖然學理細則難於弄懂,但他每項研究的成果的意義和價值、以及政道在研究探索中付出的心血、勞動和精神世界的變化,自己是瞭然於胸的,正是這種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理解,才激發起她對李政道的深深的愛情,激勵著她心甘情願為政道從事的每項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所以,在病重的日子裡,秦惠君多次囑咐李政道,要他繼續關懷祖國大學生的成長。她希望要讓祖國的大學本科生,特別是女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期能跨學科地熟悉科學研究,多接觸科學家,增進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了解和理解,這對祖國青年一代成長和祖國科學事業發展都是很有意義的。

秦惠君這些發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字字句句印在李政道的心上,他深為惠君的精神感動。面臨死神的威脅,她還繫念祖國大學生的成長,還在總結與科學家相伴人生的經驗。他覺得惠君的建議十分重要,他對惠君說:「你的想法很好,我會考慮做好這項工作的。」

病魔終於吞噬了秦惠君的生命。1996年11月29日,秦惠君帶著對政道及子女的深摯的愛,帶著與李政道共伴人生的幸福記憶離去了!李政道失去了相伴了半世紀的愛妻和助手!

在悲痛的日子裡,李政道和兒子李中清、李中漢、兒媳婦黃美芬及在美國的幾位親人在家裡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把惠君的遺願對人家說了。並宣布「為了紀念惠君,準備設立「秦惠君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簡稱「君政基金」)的設想。這項基金同一般基金不同,專門用來資助祖國優秀大學本科生利用假期或課餘時間見習科學研究,接觸科學家。孩子們都贊同、支持並積極參與這項實現母親遺願、造福祖國大學生的高尚事業。李政道看到孩子們這番表示,十分欣慰。他說,讓我們用愛去實現惠君的遺願。李政道說:這項基金經費主要用我和惠君的全部存款積蓄,以後再逐步擴大。

接著,李政道就「君政基金」的宗旨、定位、對象的選定、首批實施單位等作了謀划。他考慮,君政基金主要是為選定的中國優秀大學生提供資助,讓他們有機會利用假期或課餘時間,到科研單位去參觀、見習、進修,或在教授指導下,從事某些課題的研究,使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增進對科學研究和科學院家的了解和理解。根據秦惠君的遺願,每年接受資助的大學生中必須有一半是女生。基金實施的範圍,目前先以首都的北京大學、李政道和秦惠君出生地,也是他們兩位的第二故鄉上海的復旦大學、秦惠君祖籍甘肅的蘭州大學和李政道的祖籍江蘇蘇州的蘇州大學。蘇州大學的前身是李政道的曾祖父參與創建的博習書院和東吳大學。他的伯祖父曾任東吳大學教務長達數十年之久,伯父也在博習醫院和東吳大學任職數十年。李政道打算在這四所大學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擴大。

「君政基金」是愛的結晶,愛的奉獻,愛的升華,它受到了祖國科技界教育界的熱烈回應

1998年1月,李政道教授帶著設立「君政基金」的方案來到北京。他邀請北大、復旦、蘭大、蘇大四所大學的校長到北京,商議設立「君政基金」事宜,並舉行「君政基金」成立儀式。

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以及宋平、周光召、路甬樣、陳至立、朱光亞、錢偉長等領導同志都出席了成立儀式。溫家寶同志在講話中高度稱讚李政道教授和他已故夫人秦惠君女士竭力為祖國科學、教育事業努力作奉獻的精神,勉勵各高校落實好「君政基金」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君政基金」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在成立儀式上,還宣讀了時任總理的朱F基的親筆賀信。信中對李政道夫婦二十年來為祖國科學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予以高度評價。李政道教授聽了十分激動。成立儀式后,李政道教授給朱F基總理寫了熱情的回信,他告訴朱總理,他要把朱總理的賀信帶回美國,放在惠君的靈前,她一定也會感到無限欣慰的。

回到美國后,李政道教授把朱F基同志的賀信置於惠君夫人的靈前。原來,惠君夫人逝世后,李政道就將惠君的靈位和遺像,安置在自己的床頭。在小小的靈案上,還安放了自己創作的悼念惠君的小幅圖畫和表達「惠君永遠在我心中」情意、鐫刻著「竹君文心」字樣的圖章。他還把自己哀念惠君的悼詩: 「去歲此日君我笑,今日同時不見君。瞬目已是一周年,生死兩地影茫茫。心想撫,情相連。」和李嵐清副總理對這首悼詩所作的和詩親書立軸:「昔日伉麗還故里,炎黃館中論科藝。今朝與公再相唔,痛失秦君不得歸。摯友眾,分哀思。」懸掛在惠君夫人居住了幾十年的工作室里。李政道教授營造這樣天天晨夕唔對,觸景生情的家庭氛圍,寄託著自己對夫人無盡的哀思。這些年來,海內外許多熱心的親朋好友,不斷殷切關懷著年邁的李政道教授,希望他能再覓知音,安度晚年。但是,都被李政道婉言謝絕了。接近他的人士說,李先生心中只裝著深愛的惠君,在愛的心田裡已容不下其他人了!

幾年來,李政道教授始終帶著對惠君的深情懷念關注「君政基金」的實施情況。每年,他回國訪問,在完成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為他安排的各項科學學術活動后,他總是親自參加每年「君政基金」實施情況的總結彙報會。不僅聽取各校主管基金的領導介紹情況,還聽取享受基金進行見習進修的大學生談體會感受,並親自做學術報告以示鼓勵。

各校的領導彙報說,「君政基金」宣布實施后,教師和學生反映十分熱烈,申報基金的人數超過基金名額的3-5倍,在基金資助下,學生們通過一些課題研究實踐,大大增進了對科學的理解,提高了科研的能力和對科研的學習興趣,享受基金的學生畢業后,有70%的學生選擇從事科學研究。

接受基金資助的學生談起感受體會就更生動了。他們說,李政道先生和夫人秦惠君女士用了他們全部私人存款積蓄設立「君政基金」,使我們獲得一次非常難得的科研實踐機會,它時間雖短,但對我們的教育卻令人終身難忘,大大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激發起我們對科學研究事業的熱愛和對科學家的尊重,為我們今後選擇職業指出了方向。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姜曉成同學彙報說,他在「君政基金」的資助下,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的課題研究,給他開啟了通向化學宮殿的大門。他根據研究實踐結果,撰寫了4篇論文,其中一篇已在美國的高級學術刊物發表,還有一篇在日內瓦舉行的「歐洲f元素國際會議」上宣讀。引起與會學者的重視。美國、法國、俄國、印度等國的科學家都提出與他合作研究的要求。他本人還被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錄取進行深造。上海復旦大學學生田博之說,他在 「君政學者」期間,學習領悟到了科學研究基本方法,從此,他就成了「科研謎」,在後來讀研期間,他先後完成了27篇論文並在國外科學期刊發表,獲得了9項專利。他由衷感激李政道教授和已故秦惠君夫人給了他從事科研實踐的機會。

聽到各校「君政基金」管理領導人和享受基金同學的彙報,李政道總是十分高興,也更加激起了對秦惠君的懷念。

李政道教授積極推動「政基金」實施,它很快成為備受關注的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中國教育園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李政道教授是辦事極其認真的人,設立了「君政基金」,他就要把這項具有創新意義的基金辦好。因此,每年參加「君政基金」實施的總結彙報,他都根據實施情況和大家的意見,不斷提出改進完善「君政基金」的建議。比如,他發現有的學校給「君政學者」安排一定的科研課題,在教授指導下進行研究,這就為學生了解科研活動、接觸科學家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實現「君政基金」的宗旨,他就建議推廣這個做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君政學者」見習進修的水平,又比如,有的學校建議實施「君政基金」的學校,可以進行相互交流,他認為這有利於擴大「君政學者」的視野,建議基金管委會採納這個建議。

然而,「君政基金」最大的突破是實現了海峽兩岸大學本科生的相互交流。這個突破也是李政道教授為發展「君政基金」的事業做出的重要決斷。2000年初,李政道的恩師吳大猷教授在台灣病重,李政道特地從美國趕到台灣探望。期間,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劉炯明以及沈君山、吳茂昆等教授向李政道提出,「君政基金」在大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否讓新竹清華大學也能參加呢?

這個想法受到了李政道教授的重視和稱讚,他認為如果新竹清華大學能參加,不僅使「君政基金」增加一個新的重要成員,擴大了「君政基金」成員學校之間的交流範圍,有利於「君政學者」的成長,而且,也可使海峽兩岸年輕學者尤其是大學本科生之間增加了一個互相了解的渠道。他回到北京后,在基金管委會會議上徵詢大家意見,管委會成員都贊成李政道教授的建議。

第二年,2001年7月,大陸4所大學的32名「君政學者」來到台灣新竹,受到新竹清華師生的熱情接待。他們通過參觀、座談和到「接待家庭」中生活,以及同指導教授的近距離接觸,這些來自大陸的「君政學者」們深深感受到新竹清華師生的良好學風和炎黃同胞的骨肉親情。新竹清華的32名 「君政學者」分別到大陸4所「君政基金」大學,他們也受到各校師生的盛情款待,感受到中華同胞的骨肉親情,特別是他們通過課餘的遊覽參觀,增進了對祖國現實和歷史的了解,看到大陸處處生機勃勃、一派繁榮景象都讚嘆不已。許多新竹清華的「君政學者」還得到了他們傾慕已久的各校著名教授、學者的指導,倍受啟示、倍覺榮幸,一些「君政學者」說,到大陸見習進修時間雖然只有六周,但新鮮的感受,深刻的啟示都是在台灣無法得到的。

兩岸「君政學者」各自回到母校后,都向同學們訴說自己到對岸的見聞和收穫。他們還將自己的見聞寫下來,刊登在兩岸「君政學者「交流文錄上。在兩岸學生中傳閱,這就在兩岸大學生之間又開闢了一條增進炎黃子孫親情的直通車,隨著「君政基金」的不斷實施,這種互相交流,增進彼此了解和理解的友誼之流也將不斷擴大。

「君政基金」從1998年建立以來,就是這樣在不斷總結完善中發展壯大的。七年來,享受「君政基金」的人數逐步從剛開始的每年數十人發展到現在的每年近二百人,到2004年,先後已有800多名兩岸大學生成為「君政學者」,享受基金資助學生的專業背景從原先的自然科學擴展到人文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各個領域,君政學者同學的見習進修成果十分豐碩,先後進行了800多項課題研究,完成論文800多篇,其中還湧現出一批頗有科研才能和發展前途的優秀青年學者。

不僅如此,「君政學者」這種教育模式越來越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認同。各大學的校長認為,李政道教授和已故秦惠君女士倡導的這種讓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利用假期或課餘時間進行科研實踐的教育思想對於中國大學生研究創新能力的開發培養,人才素質的提高和擅長研究人才的發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學校都把「君政基金」這種教育模式在學校內加以移植推廣。北京大學已將「君政學者」的研究課題列為「研究課程」,進入課程教育體系,成績可以計入學分。上海復旦大學則仿效「君政基金」的做法,推出了《復旦大學學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每年安排一百萬元人民幣的經費,資助一、二年級大學本科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從事科學研究,使學生通過研究實踐提高科學素養。去年,已有近200個學生參與了這項資助計劃,今後將擴展到每年500多名學生參加。校方人士認為,這對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將起到重要作用。「君政基金」和「君政學者」活動已成為我國大學教育中一道最新的亮麗風景線。

面對「君政基金」七年來的喜人成果,看到許多可愛的祖國大學生科研創新人才的茁壯成長,李政道無比欣慰,也更加懷念在天的惠君夫人。他想,惠君若有知也一定會非常高興的,是惠君留下了要我繼續關懷祖國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遺言,是我和孩子們對惠君無限深摯的愛,才催生出「君政基金」這個教育新生事物,才有了今天祖國大學生通過科研實踐,獲得素質提高的新氣象!

所以,李政道教授每年回國,只要時間允許,他總要到蘇州太湖之濱的夫人秦惠君的墓前憑弔。他看到鐫刻在墓碑上自己寫的哀念惠君夫人的詩:「竹神蕭蕭問秋風,君影茫茫去何處」時,對惠君的強烈懷念就湧上心頭,他站在墓前,默默地向惠君傾訴,講述「君政基金」的故事。這時,他彷彿看到了惠君欣慰的笑顏,聽到了惠君欣慰的笑聲。……

「君政基金」還在繼續實施。李政道教授和「君政基金」的故事,也將演繹下去。但是,從已經譜寫的篇章,我們已經可以探尋出這個動人故事的意義:它是李政道教授和已故秦惠君女士愛情實踐迸出的智慧火花,是深摯愛情的結晶。我們可以看到,這對恩愛情深的伴侶已經把夫妻愛情升華為對祖國和對祖國青年一代的關愛和奉獻。

親愛的讀者:這樣「心想撫,情相連」的愛情會給您留下一個什麼感受呢。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9: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