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線建設決策前後的中央分歧

[複製鏈接]

219

主題

323

帖子

2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ETH 發表於 2005-10-27 1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64年三線建設決策前後的中央分歧

  陳東林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國中西部的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稱為三線建設。它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對以後的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64年三線建設決策前後,中央高層曾經產生過不同的認識分歧。三十七年過去,這些分歧因何而生?仍然鮮為人知,即使是當年參與建設部署的許多高級幹部也未聞其詳[1]。本文試圖對其來龍去脈作出初步的鉤勒與評析,為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決策,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教訓。

  一、"三五"計劃指導思想由"吃穿用"向戰備轉變

  "三五"計劃本應在1963年開始進行。由於"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造成了經濟困難局面,不得不進行調整,毛澤東提出從1966年起再搞"三五"計劃。

  最早提出計劃要"抓吃穿用"的是陳雲。在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要陳雲講話,他因為不摸底沒有講。2月,中央召開討論如何克服嚴重困難的西樓會議,陳雲講話指出:"增加農業生產,解決吃、穿問題,保證市場供應,制止通貨膨脹,在目前是第一位的問題"。3月7日,陳雲在中央財經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又說:"要準備對重工業、基本建設的指標'傷筋動骨',""痛痛快快地下來"。周恩來高興地插話說:可以寫一幅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2]。大家建議將陳雲講話作為中央文件發給全黨,指導調整。劉少奇有些擔心毛澤東能否接受,於是親自赴武漢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沒有表示反對。劉少奇一回北京,就給秘書打電話說:"毛主席同意了,多好啊!"但毛澤東當時內心對這個講話是不滿意的[3]。這樣,在制訂"三五"計劃前,中央已形成了抓"吃穿用"的共識。

  1963年初,由李富春等人組成中央計劃領導小組向中央提出:三五計劃的奮鬥目標,應集中力量解決人民的吃穿用。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同意了這個設想。他還提出:"三五"計劃要建設五億畝穩產高產農田,第二步再搞五億畝。並再次肯定說:"'三五'期間就是要努力解決吃穿用問題。"

  年底,李富春在全國工交工作會議上為了扭轉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工業的傾向,比喻說:"各級計委必須克服屁股坐在工業上的毛病,要首先抓農業發展計劃和支援農業的計劃。"

  1964年4月下旬,國家計委提出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的初步設想(彙報提綱)》(簡稱"初步設想"),規定基本任務是:一、大力發展農業,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二、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尖端技術;三、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用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一農業,二國防,三基礎工業。農業投資提高到總投資額的20%,大大高於前兩個五年計劃的7.1%和11.3%。

  4月29日,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關於"初步設想"的彙報,周恩來也參加。李富春最後提到:為了抓農業,國防和工業交通的一些項目沒有安排上。這是由國家捉襟見肘的財力制約的。負責國防的羅瑞卿表示理解說:只能夠如此安排,將來不夠,另想辦法解決。

  鄧小平最後總結說:工業還是首先為農業服務,為吃穿用服務,為兼顧國防服務。方針提得好。農業問題,再有幾年可以做到糧食不進口,以便騰出外匯進口一些新技術,這對國家來說是很大的節約,可以促進自力更生。整個國家糧食情況究竟怎樣,要把問題擺出來,供大家討論,這是真刀真槍。

  確實,"大躍進"后餓死大批人的慘狀剛剛過去兩年,記憶猶新。當時劉少奇看到下面送來的餓死人報告,潸然淚下:"我當國家主席的時候,餓死了這麼多人,這在過去皇帝要下罪己詔、寫進史書的啊!"

  5月10日,國家計委領導小組向毛澤東彙報"三五"計劃"初步設想",毛澤東做了重要插話。當彙報到鋼只搞質量好併合需要的產品時,毛澤東說:"搞工業幹什麼?搞鋼鐵幹什麼?它又不能吃,又不能穿。"彙報到鐵路建設只能上有限的幾段時,毛澤東說:"酒泉和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總是不放心,打起仗來怎麼辦?"他還反問:"張家口--白城子鐵路是不是只是軍事上需要?經濟上也有價值。"

  當李富春說到基礎工業、交通還比較薄弱時,毛澤東插話說:"沒有坐穩,沒有站穩,是要跌跤子的。兩個拳頭--農業、國防工業;一個屁股--基礎工業;要擺好。要把基礎工業適當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適應。"毛澤東的"屁股"比喻,顯然和李富春不一樣,是指基礎工業,而不是農業。

  彙報到關於逐年減少進口糧食、增加新技術進口的意見時,毛澤東深表贊同,但是對鄧小平集中投資搞四億五千萬畝高產穩產農田的主張,不以為然地說:"已有二億四千萬畝了,再搞一億六千萬畝就是四億畝,也很好嘛,不要套四億五千萬畝、五億畝那個框子。"

  第二、三天繼續彙報,毛澤東又對對外引進和投資農業發表看法說:"還是靠自力更生,事情總是起變化的。(有人說)'只要有利,向魔鬼借錢也可以。'我們不走這條路。魔鬼不給我們貸款,很好,要貸給我們,我們也不要。""工業上要從外國引進一些,比如尖端技術,要搞一些,但不宣傳。""要像大寨那樣,他也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發展農業,要靠發揚陳家莊(在山東曲阜)、大寨的精神。"[4]

  顯然,毛澤東的思路和"初步設想"指導思想有差別,但因為當時中國遭到封鎖,沒有外援,所以是否應該貸款並不成為實際爭論問題,總的看法還算是一致的。於是,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主要議程之一,就是討論"初步設想"。

  5月18日,李富春在會上說明:還是把農業放在第一位,搞4.5億畝高產穩產田;一些重要鐵路"或者安排不上,或者修不通"[5];小而全的國防工業體系仍然安排爭取1972年完成,不提前;毛澤東特別重視的酒泉、攀枝花鋼鐵基地也只安排為"要積極準備條件",暫不上馬[6]。

  毛澤東顯然對維持原計劃安排不滿意。5月27日,他找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彭真、羅瑞卿等人談了他的一些看法。他從存在著戰爭嚴重威脅的估計出發,提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三五"計劃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他特彆強調應該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鋼鐵生產基地[7]。

  毛澤東說:大家如果不贊成,我就到成都、西昌開會。搞攀枝花沒有錢,我把工資拿出來。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後來經過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視屁股和後方了。

  毛澤東的態度迅速扭轉了大家的認識。第二天,各人發言陸續表態。

  李富春檢查說:"還有兩個戰略布局問題我們在計劃中注意不夠","一個是工業布局的縱深配備問題。現在是原子時代,我們整個工業的戰略布局,必須要真正重視建設後方,搞縱深配備,戰略展開"。"可是我們在計劃中間對西南的建設就注意不夠。比如鐵路修建,成昆路沒有安排,湘黔路只安排了一半"[8]。

  周恩來批評"初步設想"說:"這個計劃一看就看得出來,不僅成昆鐵路跟張家口到白城子的鐵路沒有列上,就是拿整個運輸力量跟整個生產量的對比來計算也能看出,交通運輸方面的安排是通不過的"。"這就是說,這個布局是不完全的。基礎工業上不來,怎麼能夠支援農業跟照顧國防呢?"[9]

  劉少奇著重講了控制基本建設規模。他說:"昨天在主席那裡談的基本的一點,就是搞四川這個第三線,現在要準備,要著手。現在不著手,耽誤了時間,將來不利。"他又說:"最近的確是有這樣一個苗頭,一放鬆大家就放手去干,這個苗頭繼續發展下去,就又要發生過去基本建設戰線過長等問題。""酒泉似乎也可以慢一點"[10]。

  經過討論,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決定把毛澤東的意見和"初步設想"結合起來,在逐步解決吃穿用問題的同時,加強三線建設。鄧小平說:"這次計劃按農輕重、解決吃穿用和兩個拳頭、一個屁股進行安排,是建設的完整方針。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第三個五年計劃打基礎。"

  但是,毛澤東仍然感到不滿意。6月6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了兩個問題。首先,他更明確地提出三線建設的主張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麼時候要打仗。""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你們不搞攀枝花,我就騎著毛驢去那裡開會。"其次,他批評制定計劃的方法說:"過去制定計劃的方法基本上是學蘇聯的","這是搖計算機的辦法,不符合實際,行不通。這樣計算,把老天爺計算不進去,天災來了,偏不給你那麼多糧食,城市人口不增加那麼多,別的就落空。打仗計劃不進去,國際援助也計劃不進去。"[11]他認為,在分配投資時,要重點考慮基礎工業、國防工業,然後才是農業。這和"初步設想"的投資次序是不同的。

  毛澤東的講話激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認為,應該迅速展開三線建設,加強戰備。從此,抓戰備的氣氛日趨濃厚。

  二、國際形勢變化與三線建設決策確立

  毛澤東原來對這幾年國民經濟的戰略考慮並不是這樣的。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的第一天,他就指出:"過去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是重輕農,現在是否提農輕重,重工業要為輕工業、農業服務。"1962年7月20日毛澤東又說:"我發了一道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提出四年了,就是不實行。既不請示,也不報告。如果你們不實行,我兼計委主任,你們作副的,到哪裡都可以革命么。"[12]李富春在制定"三五"計劃"初步設想"時,就是這樣提出"屁股"坐到農業的要求的。是什麼原因又使毛澤東把國防和基礎工業放在第一位了呢?

  1964年4月25日,總參謀部作戰部根據副總參謀長楊成武的指示寫出了一份報告,5月9日報羅瑞卿,羅又分別報送毛澤東等中央常委,時間恰好在國家計委向毛澤東彙報"三五"計劃初步設想前後[13]。報告[14]中說:

  我們對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問題專門進行了調查研究,從我們接觸到的幾個方面來看,問題是很多的,有些情況還相當嚴重。

  (一)工業過於集中。僅十四個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50%的化學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

  (二)大城市人口多。……這些城市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易遭空襲。戰時如何組織城市防空,疏散城市人口,保障堅持生產,消除空襲,特別是核襲擊後果等問題,尚無有效措施。

  (三)主要鐵路樞紐、橋樑和港口碼頭,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易在敵人轟炸城市時一起遭到破壞。……戰爭初期,交通可能陷入癱瘓。

  (四)所有水庫,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被同時破壞后,北京市及周圍廣大地區將遭洪水衝擊,並且危及天津……。

  報告建議由國務院組織一個專案小組,研究採取積極措施,防備敵人的突然襲擊。

  那麼,當時有沒有遭到突然襲擊可能性呢?讓我們看看60年代中國大陸周邊的形勢:

  東面:台灣利用大陸出現的經濟困難局面不斷進行軍事騷擾,宣傳反攻大陸。從1962年到1965年向大陸派出幾十股武裝特務登陸。1961年9月、1962年9月,美國制定並進行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兩次大型核戰爭演習,基本內容都是:以台灣為基地,出動軍艦、核潛艇、轟炸機,發射導彈,襲擊中國沿海重要港口、機場和軍事設施,最後美軍在中國大陸登陸。演習中除核武器外其他都予以實施。1990年代解密的美國國務院檔案證明,美國當時確實制定了對中國進行核武器打擊的計劃。1964年4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專家羅伯特

67

主題

1342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沙發
weiguang 發表於 2005-10-28 01:47 | 只看該作者
1964年三線建設決策前後的中央分歧

  陳東林
周恩來高興地插話說:可以寫一幅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2]。大家建議將陳雲講話作為中央文件發給全黨,指導調整。劉少奇有些擔心毛澤東能否接受,於是親自赴武漢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沒有表示反對。劉少奇一回北京,就給秘書打電話說:"毛主席同意了,多好啊!"但毛澤東當時內心對這個講話是不滿意的[3]。這樣,在制訂"三五"計劃前,中央已形成了抓"吃穿用"的共識。

"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民富國才強,造福老百姓。

確實,"大躍進"后餓死大批人的慘狀剛剛過去兩年,記憶猶新。當時劉少奇看到下面送來的餓死人報告,潸然淚下:"我當國家主席的時候,餓死了這麼多人,這在過去皇帝要下罪己詔、寫進史書的啊!"

愛民,可敬。原來被列入反毛言論的罪己詔這句話是說他自己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5: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