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每日金融2005年10月23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5-10-24 19: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分析專欄〗
【「高等級次級債」實質上是銀行監管的退讓】
在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次級債發行規模接近核心資本50%上限的背景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日前表示,為了繞開「普通次級債不得超過核心資本50%」的監管條例,提高附屬資本在監管資本中的比重,銀監會正在探討推出「高等級的次級金融債券」。其特點如下:一是發現銀行資本不足或經營虧損時,可延期支付債券利息;二是在非清算條件下具有彌補損失的能力。
比較國際市場,商業銀行的附屬資本的主要構成,包括了非公開儲備,混合型債務工具,中、長期的次級債務,以及用於防範市場風險的短期次級債務。但具有類普通股性質的「高等級次級金融債券」還是前所未有,這不可不謂是一次「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這種「創新」的實質是什麼?這究竟是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創新」?在巴塞爾協議中,除非銀行破產或清算,次級債不能用於沖銷銀行壞賬,主要作用在於保持資產的流動性。其初衷是強化銀行運用自有資本消化不良資產,限制銀行規模過度擴張。此次銀監會醞釀的「高等級次級債」,更改了次級債的性質,在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的情況下,實質上降低了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4%的要求,是銀行監管的一次退讓或倒退。
但是有觀點認為,只要銀行能保證一定的「活水」,即使不良貸款再多,也不會有破產的危險,沒有必要強調核心資本充足率一定要達到4%。這種觀點的問題在於誤解了銀行會計價值的概念。實際上,真正重要的不是銀行資產的會計價值,而是它的經濟價值。不良貸款的比例越高,在資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銀行未來的現金流越少。當銀行的資產收益率(ROA)和股本收益率(ROE)為負時,流動性問題爆發將使銀行走向破產。「高等級次級債」所起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推遲了銀行破產清算的日期,對挽救危機沒有任何實質的作用。
既然「高等級次級債」和普通次級債的作用沒有本質區別,那麼這樣的創新除了降低安全性監管標準,粉飾8%資本充足率以達到國際標準外,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事實上以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還不能主動將資本約束與業務發展有機結合。此時貿然放開4%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這種監管的退讓,將使銀行不能在硬性的資本約束下,調整銀行業務結構和資產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商業銀行「跑馬圈地」的粗放型的規模擴張。其後果必然是在某些「優化」指標的表面下,不良貸款不斷反彈,銀行盈利能力低下。而這些現象,在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中早已經屢見不鮮。(WW)返回目錄

〖優選信息〗
【形勢要點:央行提醒投資者注意債券市場低利率風險】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債券市場發展高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市場參與各方都明白央行為何把貨幣市場利率引導到如此低的境地。央行也不希望長期維持這樣低的利率水平,也在採取相應的措施,使利率能夠保持比較合理的水平。吳曉靈是在回答有關債券市場利率風險的問題時,作如上表述的。她說,央行一直注意債券市場的利率風險問題。目前,長期債券利率水平走低,除了中央銀行在無奈之下採取措施使資金供應較為充裕的原因外,還有供給方不足的原因。由於債券的供應量不足,購買者太多,使得債券的利率水平走低。吳曉靈表示,正是因為看到了這樣的風險,就央行而言,正在極力地推動公司債券的發展,希望為市場提供更多的債券。另外,就投資者而言,也應該意識到,長期債券利率這麼低是有風險的,自己應當小心對待。吳曉靈同時表示,人民銀行致力於直接融資的發展,以後要著力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公司債發展必須要培育合格的機構投資人。其二,要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其三,加快評級機構的發展。其四,改善信用環境特別是立法的環境,尤其是要有好的《破產法》和《公司法》。如果市場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保護債權人、投資人的利益,這個市場是很難發展起來的。(LLH)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保監會坦承保險資金投資金融衍生品還為時尚早】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近日表示,保險資金海外運用仍處於探索階段,目前保險公司海外運用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各保險公司自有外幣資金,主要是涉外業務保費和外幣資本金,佔整體保險資金的比重很有限,所投資的也主要是風險小的產品。魏迎寧同時表示,安全性是保險資金運用的首要目標,因此,目前保險資金還沒有到要投資金融衍生品的階段。魏迎寧指出,目前債券已經超過銀行存款,成為保險資金投資的首選品種。截至8月末,保險資金共投資債券6613億,占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51.4%,債券已經佔到保險公司投資餘額的一半以上。此外,保險公司也已是債券市場上的主要投資者。目前,投資國債餘額3371億,占國債發行餘額的12.4%;投資金融債券1442億,占其發行餘額的9%;投資企業債券1007億,占其發行餘額的60%;投資次級債791億,占其發行餘額的43.5%。(LFC)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國有銀行進行的是一場「超級成本」改革】
建行上市成功已近在眼前。不過,對這場改革的反思也在增多。《經濟觀察報》日前對建行的改革成本算了一筆賬,稱在建行完成上市的過程中,國家為建行的累計投入超過4600億元,凈投入超過4200億元。其計算如下:第一階段,1998-1999年,國家對建行的第一次救助至少給予了2138億元的財務支持,分別是1998年,財政部向建行定向發行30年期面值492億元的特別國債用於補充建行的資本金;1999年,建行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了2500億元不良資產,今年6月底,信達處置不良資產的現金回收率為34.16%,即使不考慮相關的處置費用和資金的時間價值,信達就向建行多支付了1646億元。第二階段,2003年12月30日匯金公司對建行注資225億美元,2003年12月31日建行把面值1289億元的不良貸款按面值的50%暫時出售給央行;2004年6月,信達從央行手中購得這筆不良貸款,建行這筆不良貸款的凈市值是286.32億元,也就是說央行為建行填補了358.18億元的窟窿。另外,中央同意利用建行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的利潤以及所得稅減免來清償其國家補充款項,這其中有政府給予建行的稅收優惠,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建行少交納了232億元的所得稅。合計起來,2003年-2005年,國家對建行的財務投入總計達到了2462.23億元。考慮到匯金公司從建行的分紅和出讓股份的收入有370多億元,國家對建行的凈財務支持超過了4200億元。上述計算如果大致準確,那麼建行改革的成本十分巨大。建行此次上市即使集資額達到80億美元,也不及改革成本的1/6。換句話說,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的是一場「超級成本」改革。(LLH)返回目錄
【學界觀點:國內銀行合資是死路一條】
近日,針對目前中國銀行業正如火如荼展開的引進戰略投資者,組建合資銀行的路子,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教授提出了非常強烈的質疑。他說:「銀行合資之路,是死路一條,是在重犯製造行業合資以市場換技術的錯誤。」他說,中國製造業經過25年的合資之路,幾乎找不到1家企業通過合資得到了人家的技術,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老外手中。因為老外來中國,決不是學雷鋒,而是賺錢,搶佔市場的。銀行通過合資之路,同樣無法學到外資銀行管理技術的九牛一毛。為此,項兵提出,中國的銀行不應當接受外資銀行的錢,而應要它們的全球股份,即以市場換股份。這樣的話,在中國銀行業對外打開大門,外資銀行湧入的同時,中國銀行業也沖向了世界。(RZWB)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台灣本島實行人民幣和新台幣兌換隻差最後一步】
安邦簡報曾指出,在金門、馬祖地區試辦的人民幣和新台幣現鈔兌換如果順利的話,兌換範圍將會很快擴大到台灣本島。台灣「行政院」院長謝長廷近日向工商界允諾,會儘快讓兩岸貨幣兌換擴及到本島,如果要長期穩定兌換,仍得將清算協議改成清算機制。台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轉述謝長廷的談話指出,謝長廷原則上已同意台灣地區可以辦理人民幣和新台幣兌換,目前正進行最後階段考量,兩岸「清算協議」必須改成「清算機制」,進行起來才比較沒有障礙。台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劃處處長廖耀宗則補充說明,兩岸貨幣現在金、馬地區試辦,是通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做人民幣和台幣的拋補,1天大約有100萬人民幣的量。廖耀宗表示,謝長廷雖允諾儘快擴及本島兌換人民幣現鈔,但並未提出時間表。(LFC)返回目錄

沙發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5-10-24 19:26 | 只看該作者
【形勢要點:外管局抑制短期外債新政矛頭對準外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資本流出入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境內機構的貿易信貸和外商投資企業短期外債資金的流入成為中國外債增長的主要來源。外債尤其是短期外債資金的過度流入,可能形成潛在的風險。為抑制短期外債過快增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了《關於完善外債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將未付匯金額在等值20萬美元(含)以上,且約定或實際付款期限在180天(含)以上的延期付款納入外債登記管理和額度控制。第二,規範了外資比例25%以下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與註冊資本相等或未明確投資總額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性控股公司和外商投資租賃公司等特殊類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債管理。第三,明確境內註冊的跨國公司進行資金集中運營的,其吸收的境外關聯公司資金如在岸使用納入外債管理。第四,調整境內貸款項下的境外擔保管理規定。此外,《通知》還要求銀行認真審核辦理外商投資企業的資本金和外債資金結匯。(LCXH)返回目錄
【政策:對部分股份制商行法人機構將落實屬地監管】
為強化法人監管和屬地監管,增強風險監管的時效性,日前,銀監會按照「加強法人監管、加強屬地監管、加強聯動監管和提高監管效率」的原則,制定下發了《對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實施聯動監管與職責分工的指導意見(暫行)》,對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監管職責進行了調整。此次調整主要包括上海、浙江、山東、廣東、深圳、天津6家銀監局。根據《指導意見》,上述6地監管局除負責監管銀行機構的屬地分行外,還需承擔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法人機構的屬地監管職責。在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處罰許可權等諸多方面,當地銀監局的許可權都有所增加。例如,當地銀監局負責對部分股份制銀行總行高級管理人員履職情況的監督、評價和考核;當地銀監局負責提出對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處罰建議,報銀監會實施處罰,或徵求銀監會意見后直接對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處罰。(LLH)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大摩提倡香港免離岸基金稅】
對於下周香港立法會將審議修訂豁免離岸基金繳稅議案,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亞洲稅務部門主管蘇德麟期望,有關議案能獲得通過,使香港能夠營造一個清楚的稅務環境,吸引離岸基金來港投資,擴大香港金融業務發展,增強香港在亞洲區內的競爭力。他指出,香港離岸基金徵稅一直存在著不明朗的地方,離岸基金因而撤出香港。相信如果有關稅制的不明朗地方能獲得澄清,豁免利得稅收等,可吸引新成立的離岸基金,以香港作為其首選的投資基地。據了解,現時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都沒有向離岸基金收取17.5%的所得稅。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股票分銷及推廣主管徐亦釗則表示,年初至今,離岸基金於亞洲區的金額達850億美元,而其中1/3在香港管理,如果有關離岸基金豁免稅制議案獲通過,尤其是現在基金業界都對中國極具投資興趣,將有利於香港吸引餘下的2/3的資金來港。反之,若法案最終不獲通過,該行估計,可能會有基金撤離香港。過去數年,已經出現2-3個大型的基金,因稅務前景不明朗而轉投新加坡市場。(RCXH)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人行建議整合廣東地方金融機構】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民間投融資問題研究課題組承擔的課題--「關於廣東民間投融資問題的研究」正式發布。課題組有關人士透露,「1.2萬億民間資本,1400億元民間融資,1482.19億元民企短期貸款……這些截至2004年年底的廣東省民間投融資數據,都是第一次被估算出來。」在首次估算廣東民間資本、民間投資和民間融資總量基礎上,課題組提出:「整合廣東地方金融機構,建立多層次區域金融組織體系」的政策建議,具體包括組建「華南銀行」,並發展小額信貸組織等民間金融組織。對於如何解決民間投資增長迅速而民營經濟融資不暢的矛盾,課題組建議,廣東省應整合地方金融機構,建立多層次區域金融組織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課題組有關人士提出,可以合併珠三角地區資本實力最強、資產質量好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重組為股份制商業銀行--「華南銀行」,打造廣東地方金融「龍頭」。(BLCA)返回目錄
【市場:農行談引資至少要在1年以後】
農業銀行自披露財務狀況以來,資本充足率等財務數據語焉不詳,令外界對這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表示失望。銀監會銀行監管一部主任閻慶民日前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農行的股份制改革尚未開始。由於歷史原因,農行不良貸款的包袱相當沉重,閻慶民透露,「數目不會比工行少」。對於農行正在進行的內部改革,他說,「農行的內部改革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因為需要等到內部改革完成後,才能開始引入外資和股改進程,所以農行引入外資的談判還為時尚早。(LPSJ)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周小川指企業債目前是「一環錯,環環錯」】
針對中國在發展企業債方面的滯后,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總結了企業債額度的計劃分配、救急或濟貧式額度分配方式、要求銀行擔保、面向散戶、企業違約后出現大量承銷商續發等12個方面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周小川分析說,首先是思維主線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從債券發行者的確定、價格決定、價格限制,到出了問題以後如何彌補基本上都是從行政性的角度考慮」,與市場經濟相去太遠。其次是邏輯主線上的錯誤,「一環錯,環環錯」。在機構投資者尚未充分成長之時,政府限制已有的機構進入市場,使企業債變成了一個面向散戶投資者的產品;因散戶的分析能力和承擔風險能力弱,又搞了銀行擔保;在發行人出問題后,又給承銷商加上了不適當的擔子,讓其滾動發債,最終結果是越搞越糟。他認為,企業債應是以具備資質的機構投資者(QIB)為主的產品,以櫃檯買賣(OTC)方式在機構投資者之間進行交易,並要考慮對手風險。同時,只有一小部分高評級的企業債在交易所以自動撮合方式交易,約10%為個人持有,這些人都相當富有,有自己的投資隊伍,相當於小型的機構投資者。(LPSJ)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投行如何瓜分建行IPO的2億美元上市顧問費】
據媒體轉述知情人士的話表示,建設銀行在香港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規模高達80億美元,顧問費總額估計達2億美元。知情人士稱,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將因擔任建行上市顧問而獲得8000萬美元,獲得顧問費總額約佔40%的比例。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將獲得總額的10%。摩根士丹利所得將是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所得的4倍,這一不同尋常的顧問費分配體現了摩根士丹利與建行長達10年之久的關係。國內顧問中金公司將獲得顧問費總額的40%,剩餘部分將由承銷團的次一級成員分享。(LFC)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業內對今後平衡市場擴容和資金增容矛盾的建議】
目前,股改進程在穩步推進,但良好的市場氛圍並未讓行情變得輕鬆起來。究其原因,資金面缺少增量資金是關鍵。海通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吳淑琨認為,就社會總體資金存量而言,肯定是不缺的。要促使資金進場,從根本上講,需要依靠上市公司改善質量和盈利能力來激發投資者的信心。因此,要平衡資金與擴容的壓力,或許短期內可以做到,但其結果卻只能是資金堆積起來的泡沫的再次崩潰。遠東證券研發中心高級分析師顧麗文認為,在後股權分置時代,理論上每年股市必須有1000萬左右的新增資金,這樣才能達到供血和失血的平衡。對於如何平衡這對矛盾,除了發行新基金、加快社保和企業年金入市的步伐外,最關鍵在於解決資本市場的深層次問題,打通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有效通道。首先,應著眼於現有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將資本市場納入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進一步開放貨幣市場工具(如同業拆借、回購、票據的抵押和貼現)。其次,打破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行業壁壘,使銀行資金有條件地流入股市。具體而言,就是儘快實施股票質押貸款制度,允許更多的證券公司進入拆借市場融資。優化銀行資產結構,開展個人質押貸款。(LPSJ)返回目錄
【市場:標普稱稅收將「腐蝕」中國銀行業的大部分利潤增長】
標準普爾最近指出,上市后的中國銀行業依然面臨如何提高風險控制能力的問題,缺少銀行家將是未來棘手的難題。素來將中國銀行業視為世界上最具風險行業的美國標準普爾公司,最近一口氣提升了中國7家銀行的評級。這種巨大轉變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在標普看來,即使中國的銀行都去海外上市,中國政府也不會立即中斷對中資銀行的政策支持。他們堅信中國政府還會對銀行給予中期性政策的扶持。中國政府對中國銀行業強有力的支持也是標普此次提高銀行評級的重要原因。負責此次評級工作的曾怡景分析師認為,中國銀行業上市及之前吸引外資並非標普調高評級的主要原因。其資產質量的提升才是個中要害。在他看來,中國銀行業要想進一步改善財務質量,過高的稅收負擔將是未來的重要障礙。現在中國的銀行稅賦主要是33%的企業所得稅和5.5%的營業稅。而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銀行一般只繳納10%-20%的企業所得稅,不用繳納營業稅。中國的高稅率使得銀行的財務改善並不能如實反映到其財務報表中,大部分利潤增長都被「稅收所腐蝕」。標普建議,中國應該繼續削減銀行的稅收負擔。(BWHT)返回目錄
【市場:瑞富破產案牽連羅傑斯旗下基金3.62億美元】
索羅斯的前合作者羅傑斯(Jim Rogers)是國際著名的投資家。他對兩件事的前景極為看好:一是中國的經濟前景,二是商品投資的前景。不過,羅傑斯管理的一家投資基金,旗下63%的資產因瑞富(Refco)破產而被凍結。在前行政總裁貝內特(Phillip Bennett)債務醜聞曝光后1星期,瑞富申請破產保護。法庭文件顯示,瑞富欠羅傑斯旗下基金3.62億美元。該基金髮言人表示,已聘請律師追回這筆錢。(BFC)返回目錄
【形勢要點:對沖基金可能借訴訟工具「阻擊」H股】
近日,一位知名國際投行的亞洲區高管透露,已有部分國際對沖基金正在進入H股市場,期望從對價中獲利。如果目標無法實現,他們將對有關部門提起訴訟。京華山一證券的劉夢熊認為,「等H股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對A股股東補償開始的時候,『埋伏』其中的資金就有了興風作浪的借口。」劉夢熊指出,從法律上講,企業在香港上市后要遵守香港的法律,而香港法律最注重保障的是對所有股東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那些認為公平原則受到侵犯的H股股東可以向香港的地方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起訴A股的控股股東。一旦訴訟產生,結果如何還在其次,但公司的股票馬上要停止交易,不能配股,不能集資,公司運作將受到很大的妨礙,而且官司往往一打就是幾年,這其中的風險成本和時間成本,是上市公司所難以承擔的,公司一般都會「屈服」。不過,荷銀證券中國研究部主管范卓雲指出,這不代表投資者認為方案合理,其實仍有很多投資者在研究如何爭取賠償。她說:「海外投資者都在質疑,A股要求國家賠償的理據何在。」隨著鞍鋼率先提出股改,其餘30家涉H股公司的A股改革方案,相信很快將全面鋪開。實際上,對於H股股改而言,這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532

帖子

19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5
3
zhijin0103 發表於 2005-10-25 23:33 | 只看該作者
其實A股要求國家賠償是合情合理的,是國家的政策市並未合監管導致了A股股民的損失的,基本上沒有股民賺錢,這是一種信息不對等的不公平投資.而H股在香港則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有合理的價位買股票,並得到了合理的投資回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06: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